88教案网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精选。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平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借助学具“活动角”,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联系。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让学生听了就忘记了,让学生看了就会记住了,让学生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学会了。”为了让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我运用活动角,分别演示锐角、直角、钝角,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角的共同点: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为使其认识特殊角,作好铺垫。我制作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特地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制作,而且两边也不一样长,(为认识周角做准备,演示周角,两条边重合时,让学生看清楚)再加上一个醒目的顶点。这样制作的教具对学生认识特殊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3、多媒体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平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4、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5、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2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3

我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

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

(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5

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和一米的直观表象。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图片文字部分,用6分钟时间完成下面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自学。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1)用1-2分钟小组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展示,完成例题。

(3)做一做:(课本上的做一做,至少让两名学困生演板,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书写工整,坐姿端正。)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方法。)

A、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厘米和米就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B、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并让其他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A、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B、哪个单位对,在里画“√”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6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略。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7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认识线段》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知识产生的过程。每人一根细线,让他们通过与同桌比较细线的长短,引出线段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手里的细线,然后让学生比较谁的细线长,谁的短。然后引出线段的概念:拉直的细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捏住拉直的细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端点这个概念由老师总结)。最后让学生思考线段有长有短,也就是有长度的,可以量一量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总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广泛参与。

不足之处:

(1)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2)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习效果明显,但对于学生在点与点之间画线段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比如:五点的画法,可以从一点出发,逐一画出,也可以用从外到内的方法进行画线段。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一、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个几”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而在课堂教学中,是首次认识“几个几”这种表达方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几个几”的感性认识。例如:

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概括:小兔每2只一组,每组就是1个2只,两组就是2个2只,三组就是3个2只……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每几根小棒一组,一共有几组,也就是几个几根小棒?

每5个圆圈一组,画3组,就是几个几;你能用三角形画出2个4吗?

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说看,老师一共拍了几个几下?

同桌同学一起玩拍手游戏。

让学生运用手、眼、耳、口、脑,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听、说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二、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

通过教材第二个例题“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

有关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常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和集体交流来教学。

本环节的重点是沟通乘法算式意义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尽管没有明说:“一个乘数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口述乘法算式的含义。如:

四乘二就表示4个2,为什么其中一个乘数是4呢?因为加数2有4个;为什么另一个乘数是2呢?因为相同的加数是2。

从而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逐步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乘法计算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通过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对比,在强烈反差中,使学生认识到求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达比较简便,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认识东、南、西、北》这节课是在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认识位置。前、后、左、右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要能够用给出的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东、南、西、北这些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课堂教学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是加密联系在一起的。方位知识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把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吸收新内容,在理解的意义上把握新知,本节内容的教学我都尽力做到每个环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并且是学生所熟悉的。如课堂的导入部分:早上,小明起床,吃过早餐,背上书包迎着太阳上学去,你知道他面向什么方向吗?

这里很多同学都是非常熟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很多同学都说出了小明面向的是东面,这时老师就借这个机会给同学们留下了问题。我们知道了东面,如何辨别南、西、北这些方向呢?让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这四个方向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记忆这些方向,如东对西、南对北,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是按顺时针的顺序进行排列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活动角来教学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需要改进的地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较多,有认角、摸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数角,所以在教学中过分的注重环节的进程,而忽略了在每个环节中细节的把握。如在让学生用活动角来说明如何让角可以变大变小,在这里教师有一个和同学比角的过程,我只是选了其中几个同学比较,而大部分学生这时只顾玩着自己手中的活动角而跃跃欲试地想和老师来比较,并没有将老师如何和同学比较的方法仔细听清楚,以致于在下一个环节中判断两个角的大小时学生都不能说出比较的方法。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让同学把活动角放好,请坐地端正,听地仔细的同学来和老师比较,那么也许学生会将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吸收,那么在下一个环节中学生也许有更精彩的表现。

《二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09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