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

我们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人往往就是老师,教案的编写要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以教学目的。教案可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分享。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依赖!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1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一、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悟了、体验了,也能够看着操作的过程或图片用语言来表述思考的过程了,是不是就已经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目标了呢?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我们的教学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情境或操作,但是不能停留于“直观会”,要注重对学生从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提升与过渡。面对学生的“直观会”、“操作会”,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点拨,重视数学知识成果的提炼,注重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片段1】用小棒操作、计数器操作算出45+30=75后,

师:边摆小棒边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或者边拨计数器边说说怎么算的)(大多数孩子都能根据操作说出计算过程)

师:这两种方法中都是先把哪两部分合起来的?也就是都是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我们在口算45+30时,可以把45分成40和5两部分,先算40+30=70,再算70+5=75。

【片段2】

45+3,想一想45+3等于多少?是48吗?用小棒或者计数器来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口算45+3怎么算?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己抽象出口算方法。

以上两个片段虽没有将教学过程进行多大的调整与变动,只是教学层次稍有不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教学环节的细微处理,却充分体现了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由直观到抽象的教学理念。

【片段1】中通过学生操作,点拨引导发现两种操作之间的'共同之处,都是先把40和30合起来,再把70和5合起来是75,从而抽象,45+30的口算方法。

【片段2】更是通过操作,让学生自己抽象出45+3的口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处理,把学生的“直观会”转化成抽象思维,注重了对学生从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提升与过渡。

二、“看似会”与“真懂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孩子们的数感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没教之前就已经会了,而有的孩子即使在教学之后仍有困难。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都吃“同样的饭”?还是因为内容简单,学生会了,就直接简单教教或者放手不教多练习就可以了?

【片段3】

出示45+3后,立刻就有学生说出得数是48,还有学生说等于75。

师:究竟等于多少,咱们自己来找出答案。(用小棒摆一计数器验证。)

指名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45+3怎么口算?

本节课还没有正式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位数的时候,部分学生就已经能够口算出45+30和5十3的结果了,这些学生是否真正明白计算45+30的候为什么要将40与30先加,而计算45+3的时候却先算5+3呢?他们有没有从数位的内在原理来理解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呢?对数位原理的感悟是他们后继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乃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所以,尽管部分学生“似乎会”算了,我们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头悟”,在动手操作中更深人地理解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变成“真正会”。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0+6=30+60=60+4= 60+40=

5+20=50+20=9+40= 50+50=

2.填空

(1.) 3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 42是由( )个一和( )个十组成的。

(3.) 个位上是1,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

(4.)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青蛙星期六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只吃了3只害虫。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4.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摆35根小棒,再摆3根,一共有38根小棒)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5+3=8,再算30+8=38)

观察分成图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5加3呢?

(因为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3表示3个一,5个一和3个一相加得8个一)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30加8得38。

5.出示青蛙星期天捉害虫主题图

青蛙妈妈: 我吃了35只害虫。小青蛙:我吃了30只害虫。

6.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出示算式:35+30= 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7.用三种方法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让学生摆小棒图,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5根,右边摆3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师:35+3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拨计算器,理解口算的方法。先拨出35,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

表示3个十)

(3)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30=8,再算60+5=65)

8.比较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5+3=3835+30=65

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9.板书课题: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0.观察算式 35+3=38 35+30=65

引导学生对 35+3=38 和35+30=65 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42+3= 40+17=

3+42= 17+40=

2.对比练习(以小青蛙获奖的形式出现三个气球,题目显示在气球上面)

35+ 4 = 42+ 3 = 5+ 21 =

35+40= 42+30= 50+21=

3.课中放松.唱歌《我们都是小青蛙》

4.青蛙妈妈说天空中有很多飞动的气球,气球上面有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5.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小白兔.出示小白兔图.

我收了27个萝卜,我收了20个萝卜.我们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6.小青蛙决定去见见它的好朋友啄木鸟.出示啄木鸟图.

大啄木鸟:我吃了22条虫子.小啄木鸟:我比你多吃了10条.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

7.小青蛙最后决定去见见苹果树.树上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有算示 ).谁算对了苹果就掉下来了.

8.小青蛙准备回家了.看一看回家的路怎么走.

(每一个算式的结果就是下一个算示的第一个加数)

2+21 23+ 10 33 + 3 36+20 56+3 59+40

9.青蛙妈妈说远处的荷花旁有数学题考考小青蛙.出示荷花图和算式.

41+●=47 ■+28=78 50+=91 ▲+ 7 =69

●=( ) ■=( ) =( ) ▲ =( )

10.小青蛙填数字

3 ( ) +4=3( ) ( ) 8+50=( )8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关于小青蛙捉害虫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比较浓厚。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怎样调换位置会更清楚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如:在探讨算法时,我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很快掌握了其计算原理。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不足之处:

(1)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2)练习部分习题的层次性不够。 特别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训练和拓展思维的训练应该增多一些。

(3)教学过程中语言还不够锤炼和准确。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3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20以内退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出示场景图后,依旧是让学生提取信息,并要求表达完整,然后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小军比小丽多多少张?”、“小军比小华多多少张?”,板书列式,提取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30-8和34-8”。

教学“30-8”时,先让学生讨论“怎样从3捆小棒中拿走8根”,引导拆开1捆小棒,去掉8根。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说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示范摆小棒的过程。帮学生梳理清楚,明确: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8=2,再算20+2=22。紧接着让学生按此模式说一说,在表达的同时进一步梳理清楚计算过程。最后我挑选了几名后进生起来说过程时都很顺畅,当时很高兴,没想到这么复杂的内容他们都学会了,也就放松了警惕,以致“34-8”的.教学磕磕绊绊。

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34-8”的得数时,发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摆小棒,由于之前让学生带的都是整捆小棒,所以摆小棒时他们不知道“34”该怎么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平常教学时,我包办的太多了,总是不放心他们,引导的过多也就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所以才会出现简单的“34”却不知该如何摆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狠狠地“教训”了我,给了我当头一棒,警示着我日后的教学不能包办过多,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时刻带着我的担忧走进课堂,要学会放手,学会相信学生。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仔细分析教材里不同计算方法的呈现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教材通常在学生已初步具备解决某个计算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但独立探索新的计算方法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探索,再老师示范、解释算法。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位数除整十数商是整十数的口算,教材在提出计算2386之后,先让学生估算,再让学生尝试计算,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时,启发学生通过同桌的合作与交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并通过计算方法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到计算2386的基本策略。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5

我在上《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时,尽管精心准备,可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失误。

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我反复钻研教参,制定教学方案。根据课堂需要,课前我精心制作了挂图,画呀画,画出了可爱的大象。可是,慌张之余,每头大象面前都少画了一堆木头,在讲课出示时也没认真看。课后问孩子们,发现老师的这个错误没?同学们都说:“老师,我发现了,可是校长在这里听课,我们没敢说。”唉—这些孩子们。

如果没有人听课,他们早就喳喳叫了。我严肃的告诉孩子,以后不管有没有人听课,老师在讲课时出现错误,都要大胆的给老师提出,让老师改正,我们应该互相学习。老师喜欢勇敢的孩子。教学设计上,我感觉内容有些多,孩子们没有做那么多的练习,就下课了。我在设计时,也考虑了这些,可是反复钻研教参,教参是这样安排教学任务的,所以,我依照了教参,设计了这些内容。可是,实际课堂教学,却让我感觉到,教参的教学内容安排,并不符合实际课堂教学,所以,以后,我会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参只是个参考。另外一点,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列竖式时,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老师认为竖式思考过程不必教,那样实在是舍近求远,太麻烦,应该直接讲竖式的简便写法。另外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竖式把完整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必不可少,否则,竖式简便写法从何而来?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我深入钻研教参,竖式的思考过程必须让孩子理解,必须板书出来,在经过分析比较得出可以有简便的写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必不可少。

课后,我对本节课所讲知识通过做题调研,发现同学们本节课知识掌握还可以,教学效果属良好。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中的困惑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先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思维活跃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得出答案,不屑于“动手”,而动手操作的学生更多的是注重算式的结果,很难为理解算理建立清晰的表象,操作过程有些流于形式。

二、改进方法

1、选择合理的操作时机

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笔算,出现多种结果,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获得结果,满足学生急需知道算式结果的心理需求,然后引导学生产生为什么十位上的数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接着除的疑问。带着疑问让学生动手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支撑。

2、重视操作过程,提高操作效率

本课的算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老师的言语讲解有时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在学习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获得成功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由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 篇7

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的基本想法。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课始,给学生看梅花山的场景片断,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渴望。然后课件展示课本插图:一辆45座的客车,已经坐了30人。引导学生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才乐于参加,敢于表达。这个过程也能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结伴式的活动是儿童的需要,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探究“45-30”的算法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他们所需学具集中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需要选择学具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由于有了小组这个团体的依靠,学生没有了胆怯。在一个心理安全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渴望。将练习改为超市式的,让学生自由挑选相应的减法算式卡片,将得数作为每位学生的座位号。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机会,练习时会更加主动积极。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以上就是《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通用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两位数一位数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091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