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2.学生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知道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3.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4.使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5.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给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学会判断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教学难点:循环小数的概念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和 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谈话导入)

今天有多位老师来听同学们上课, 我们欢迎他们的到来。 (鼓掌) 刚 才同学们的鼓掌很不整齐, 下面同学们按照|× ××|的节奏再来一次, (学生有节奏的鼓掌) ,这一次为什么拍得这么整齐呢?(学生发言) 如果像这样一直拍下去,可以拍多少次呢?(无数次)那我们刚才 是不是拍了无数次?(不是)可以怎么说?(有限次)无数次也可以怎 么说?(无限次)

2.电脑出示图形:找规律,猜图形。

学生观察:以上两组图形后面的省略 号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出后面 还有图形)你能猜到 下面是什么样的图形?怎么想出来的?(因为它们不断 地重复出现)那么这两幅图中有多少组这样的图 形呢 ?(无数组) 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过渡句:像上面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 中有、图形中有,在我们的 数学中同样也有,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找。

二、循环小数

1.示例 7、例 8 第 1、2组计算例 7,3、两组计算例 8。2第 4 比比看谁先计算出来。(两分钟后,学生发现这两题时终除不尽)。老师问:除不尽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学生发言)电脑出示例7、例8计算过程,讨论:余数重复出现了几,商又重复出现了几?继续除下去又会怎样?(同桌讨论后发言)

2.电脑出示: 2÷9=0.222…… 5÷12=0.41666…… 9÷5 5=0.16363……

3.学生说说省略号表示什么?

小结: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学生说说什么叫循环小数,先同桌小声说说,然后发言)

4.电脑出示判断题:下面哪几个是循环小数,哪几个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5.循 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1)介绍写法与读法,电脑演示;

(2)学生练习,写出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

三、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师生共同讨论两个数相除商的可能性,几种情况如下: (电脑演示)

除尽 两个数相除 除不尽

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有限小数 如:17÷16=1.0625 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无限小数 如:15÷7=2.142 857142857……

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四、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教师讲解并板书: 5.33……≈5.3(保留一位小数)

5.33……≈5.33(保留二位小数)

0. 24545……≈0.25(保留两位小 数)

0. 24545……≈0. 245(保留三位小数)

五、巩固练习:

1.第 66 页的“练 一练”(电脑显示);

先指出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再指出在无 限小数中哪些是循环小数。

0.6666 3.16 有限小数有: 0.1010010001…… 无限小数有: 1.5353…… 0.19292 3.14159…… 0.32727…… 4.2109109…… 循环小数有;

2. 第 68 页的第 7 题(电脑显示)。

用“四舍五入法”写出下表中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精确到个位 4.890 7.275 精确到十分位 精确到百分位 精确到千分位

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练习。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扩展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算理

教学目的:

1、复习小数的组成和意义,为小数乘整数作准备。

2、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重点让 学生理解将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在得出积后再 还原倍数的方法。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口答:

0.517=( )×0.1+( )×0.01+( )×0.001

0.909=( )×0.1+( )×0.01+( )×0.001

8个0.1与2个0.01组成小数( )

9个0.01与7个0.001组成小数( )

0.5=( )×0.1=( )×0.01=( )×0.001

10×0.1=( ) 10×0.01=( ) 100×0.001=( )

30.07÷10=□ 0.062×1000=□

3 .732×10=□ 37.32÷100=□

小结:小数的意义,为小数乘整数打下基础。

二、新授

1 、出示课件

创设了一幅小胖画的浦东景色的儿童画。

师:这幅儿童画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能算出这幅儿童画的面积吗?

2、师提示:这里有3种方法,你能告诉我他们是怎么得出结果的。(演示课件)

让学生分组各讨论一种算法。

小结:小胖是通过数的组成;

小巧是将单位变小,数字变大,使算式变成整数之间的乘法,再将积按小数点的移动将单位变大数字变小;

小亚是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成整数,在得出 积后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3、试探练习

完成书本的8页试一试1、2,让学生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说明算理。

4、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用了其中一种方法得出了 结果,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哪种更实用,更方便?

得出结论,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倍数到整数,再从积里缩小相同的倍数最方便,它只改变一个数的大小,利用整数的计算法则继续计算,比较可操作。

三、练一练

1、口答:

①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

②0. 7×3表示( );3×0.7表示( )。

③计算2×4.8当把两个因数看作2×48时 ,积要( );为了使积不变,乘得的积应该( )。

2、完成第8页先估算,再计算

6×0.9 1.8×2 7×3.5

要求学生做在书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小数乘一位整数的乘法?

五、作业

六、板书

小数乘 一位整数

1、数的组成

2、同时扩大两个因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3、扩大小数的倍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人教新课标数学五下:《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新课标数学五下:《循环小数》教学反思”,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前学生的反映是枯燥无趣,所以我更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所有知识一下子灌给他们完事,于是整个课堂只听到我的声音。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

而现在,我不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尝试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不再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我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①8.4666 ②0.55 ③3.1415926

④1.5353 ⑤8.41616 ⑥0.9375

⑦5.314162 ⑧5.646646 ⑨0.19292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练习的突破

练习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习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32.727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 32.7272 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研究题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料,又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

练习设计中,我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新课标数学五下:《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标数学五下:《循环小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①8.4666②0.55

③3.1415926④1.5353

⑤8.41616⑥0.9375

⑦5.314162⑧5.646646

⑨0.19292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 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练习的突破

练习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习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32.727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 32.7272 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研究题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料,又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

练习设计中,我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

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

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以及含有中括号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在生活、学习中广泛应用,提高对小数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2.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运算过程中的习惯,方法以及技巧的培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计算过程该怎样去做,懂得运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自觉养成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真正达到提高运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做到既熟练有准确的计算;并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题卡,小组汇报卡和草稿纸。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法则以及能够应用运算法则正确的进行小数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学习混合运算时都有广泛应用,小数计算也是计算中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训练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来做一个闯关练习。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个练习吗?(揭示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第一关: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集体评定。)

2.6+4.7= 1.25×8= 15.98-1.98=

0.66÷6= 0×5.6= 15.8÷10=

80÷0.5= 0.29÷2.9= 2.8×0.5=

课件出示,学生快速在闯关卡上完成。教师课件公布正确答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交流分享做题经验。(师:哪个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样做到既准确又熟练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当总结。

[设计说明:通过上述练习,学生自我评价并分享经验,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第二关:

2.按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给下面算式分类。

①80×0.18 ÷1.5

②2.9-0.4×3

③13.8+5.6÷0.7

④ 16.5-1.2+0.3

⑤6.4÷[(4.3+2.1)÷0.8]

⑥12.52 ÷[0.36+(0.74-0.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顺序相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分类,教师请同学说说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含有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含有中括号的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分类,自己探索出为什么这样分?从而形成预设的分类标准,利于加深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再回顾。在解读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基础的环节,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三关:

3.找出下列算式错在哪里并改正。

17.17-0.51÷0.3 3.2×20÷3.2×20

=17.17-1.7 =64÷64

=17 =1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先找出错在哪里,然后改正。完成后,请学生回答,注意要求学生说出错因再改正。最后集体讨论:在做计算时想要做到既准确又熟练。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相应的归纳总结,同时出示课件)

一看: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二想: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正确的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设计说明:纠错的设计重视小数计算和观察计算的顺序来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认真审题,熟练计算并会检查的好习惯。以此为例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中要主要的四点,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心智。]

第四关:

4.先想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①16.2-1.2÷3

②(16.2-1.2)÷3

③(16.2÷8.1+1.9)×0.2

④16.2÷[(8.1+1.9)×0.2]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集体讲评。最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仔

细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教师做引导:虽然它们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添加了括号改变了它们的运算顺序,最后计算结果就不同了。(出示课件:括号的作用)

[设计说明:通过计算,强化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是为了使学生知道括号的作用,并清楚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不同,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五关:

5.不改变数字和运算符号你能写出几个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至少三个)

18.9-4.5+7.3 ×0.8 (课件出示原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然后进行分组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预设几个算式:

减---乘---加:(18.9-4.5)+7.3×0.8

减---加---乘: (18.9-4.5+7.3)×0.8

加---减---乘:[18.9-(4.5+7.3 )]×0.8

加---乘---减:18.9-(4.5+7.3)×0.8

乘---加---减:18.9-(4.5+7.3 ×0.8 )

[设计说明:本关练习是上题练习的逆练习,也是整个练习设计的难点、亮点,是之前层次性练习的落脚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完成,把一个算式改变成几个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不仅巩固了练习运算顺序的作用,同时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了智力,建立了良好的智能结构,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第六关:

6.只列式不计算。

(1) 4.5除3与105的和,商是多少?

(2) 0.4与2.5的和乘它们的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请不同答案的学生汇报展示。

学生1:4.5÷(3+105)

学生2:(3+105)÷4.5

引导学生比较观察找出正确算式。并能说出“除”和“除以”不一样。

[设计说明:在训练学生列式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加入学生易混淆的“除”和“除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清两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7.两个工程队修121千米的路,甲队每天修3.8千米,乙队每天修4.7千米,甲队先工作5天后两队合修,还需要几天才能修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教师结合板书及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梳理)

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同级运算: 一看:

含有两级运算: 二想:

含有中括号的运算: 三算:

四查:

备注:作业题单设计了每一关的星级评价,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我评价,便于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习的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再练习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经验但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以及算法算理的掌握仍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改变,由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感悟,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首先,在所有练习作业中我采用星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把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在作业讲评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也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学生互评中还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最后,在练习中我还采用了同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我想这样做,不但能改变以往部分“好”学生垄断课堂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而且还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也是促进其计算检查习惯的养成。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

1.没有很好地处理每道习题间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时时间的不足。

2.对学生回答问题时预设不足,导致出现问题时没能更深层次引导学生。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并能正确 书写解题格式与检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 系来求方程的解。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的曹冲是怎么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呢?(生答)

师(归纳):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当于那堆石头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相加,我们就能得到大象的体重了。(媒体演示)

出示等量关系式: 石头的总重量 = 大象的体重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认识方程

1. 出示(课本45页的图1)

师:图上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状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天平左边物体的重量=天平右边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能否把图中的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呢?

生:2x=250

2. 出示(课本45页的图2)

师: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如果他像图上那样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样高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等量关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师:如果小丁丁的身高为ycm,凳子的高度为625px,爸爸的身高为4325px 。那么,把这些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我们可得到的式子为?

生:y+25=173

3. 出示(课本45页的图3)

师:你们能看图找到 等量关系式以及相对应的字母式吗?

同桌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所以:x+7=12 3y=12

4.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出示一些算式请学生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据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数(或字母)来进行分类。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组算 式都有未知数(或字母),而第二组算式却没有未知数(或字母)。]

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叫方程。

跟进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 -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 解方程

1. 出示例题:求出x+3=9中的未知数x

⑴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求x的方法。(生口述)现在我们把求x的过程用正确的格式表示出来:

x+3=9

解:

x=9-3, 思考: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x=6.

⑵ 师:(指例题)我们把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 = 6就是方程x + 3 = 9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 师: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来看看刚才我们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学生对练习一进行口头验算。

跟进练习: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学生练习)

1. 练一练:对上面的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互查)

l 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1. 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师:你们愿意再来试一试吗?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板书:

6x=19.8

解: x =19.8÷6, 思考:一个因数=积 ÷ 另一个因数

x=3.3.

2. 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解是否正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讲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边=6×3.3=19.8

方 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课堂练习: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课堂小结

三、本课小结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3.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 程”。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P51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 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图片若干 直尺、量角器、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平面图形,你们都知道哪些?(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

2.透明色带操作。

师:请同学们用信封里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透明色带交叠,看看可以交叠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

(1)生展示交叠的图形。

(2)师:你们交叠出了许多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

(3)生自由回答

3.揭示课题。

(1)师:交叠出的都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这就是我 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另一个平面图形“梯形”(出示课题)。

【说明: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交叠操作和与已知的平面图形比较中进一步感知梯形的本质属性,为后面进行梯形知识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

1.师 :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说明: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尊重学生,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1)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些梯形的图片、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2)组织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① 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② 教师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 形”

③ ②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④ 师引 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③师:“只有”是什么意思?去掉“只”可以吗?

……

【说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可以自己利用学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 完成学习任务。】

3.找 生活中的梯形。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有许多梯形,你能说说在生活中发现的梯形吗?

4.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1)学生利用纸、 笔、剪刀等学具折、画或剪出梯形。

(2)展示作品。

(3)学生判断、评析创作的作品是否是梯形。

【说明:通过找、画、折、剪、判断、评析等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5.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创作的梯形指指各部分说说名称,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把创作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引导辨析 “底”和“腰”的区别。

(3)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师引导辨析是“两底”之间的距离才是梯形的高,梯形有无数条高。

6.画高练习

师示范画出 下面梯形的高,学生模仿练习

7.介绍特殊的梯形

(1)由画最后一个梯形的高引出直角梯形,归纳出直角梯形的定义。

(2)等腰梯形

①观 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②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两条腰相等,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等。

③归纳定义。

8.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如集合圈等)。

【说明: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可以让学生系统梳理掌握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梯形的特征进行判断、说明这些图形是不是梯形。

2.判断:

(1)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四边形 。()

(2)一个梯形中有一组对边平行。()

(3)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所有的梯形都不是是轴对称图形。 ()

3.玩一玩

(1)你能把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别只剪一刀就剪成一个梯形吗?

完成汇报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把这两种图形变成梯形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三角形是要创造出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形则要破坏一组对边平行。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3)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案。

【说明:学生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最后的玩一玩,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四、总结:

师: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及感想,可以对你和同学们的表现做个评价。

【说明:学生畅所欲言总结收获、评价自我和他人,是对知识的梳理巩固,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编码》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编码》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 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编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从下面的数字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10 121 119 120 12135 11185

2、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编码?

3、今天主要学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及表示的信息。

二、 中心阶段:

(一)邮政编码。

1.出示写给课代表的信封 ,观察信 封上少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邮编?使用邮政编码有什么好处吗?

邮政编码是我国 的邮政代号,每一个地方的邮政编码都不一样,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你了解邮政编码吗?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邮政编码的消息向大家介绍

3.出示我国邮政编 码规则: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 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4.介绍邮政编码的查询方法:11185 网络上的搜索引擎。

5.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完成P79试一试

[通过介绍邮政编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二) 身份证号码

(1) 每个公 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公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 变的身份代码。

(2) 自学书P80页。

学生交流

(3) 出示第二代身份证,310104199611020823介绍身份证号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第3、4 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派出所的代码,

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第18位数字是校验码(一般随机产生的)

(4)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拿出户口本核对。

[通过介绍身份证号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三、练习阶段:

1.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你能留心一下找一找吗?并来介绍一下这些数字编码。

2. 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园南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进而设计徐汇区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

四、总结:

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到数学,数字编码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一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数字编码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学习热情

1.计算: 50×13×2 125×7×80 3×25×4 你能快速的计算出结果吗?(ppt)

2.计算  12×5×60 30×7+85 250×4-320 (ppt)

如果第一题没能难住你们,那么这一些题呢?

在这些题中,你应用了哪些我们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 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二、探索新知

1. 把上面复习题稍作变动(加上小数点), 让学生说一说改动后的运算顺序是什么?(ppt)

变 1.2×0.5×60 30×0.7+8.5 2.5×4-3.2

教师板书: 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

2.引导性谈话:整数运算与小数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和连乘、乘加、乘减完全相同,整数乘法中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些运算定 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

3.举例说明: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 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 .4○0.8×(0 .5×0.4)

(2.4+3.6)×0.5○2.4×0.5+3. 6×0.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5.揭题并板书课题: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三、巩固知识

教学例7

计算:

(1)0.25×4.78×4

(2)0.65×201

1.第一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2.第二道题你打算怎么计算?应用了什么定律?

师板书:

0.25×4.78×4 0.65×201

=0.2 5×4×4.78 =0.65×(200+1)

=1×4.78 =0.65×200+0.65×1

=4.78 =130+0.65

=130.65

做一做 (课本),生黑板演示

四、总结

(一)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三)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板书: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0.25×4.78×4 0.65×201

=0.25×4×4.78 =0.65×(200+1)

=1×4.78 =0.65×200 +0.65×1

=4.78 =130+0.65

=130.65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2、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难点: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2x+8=16 (2)x÷5=10

(3)x+7x=8 (4)9x-3x=6

(5)6x-8=4 (6)5x+x=9

一 、探索新知,讨论探究,展示思维过程

出示例1

解方程: 8x÷2=28

1、学生尝试解答

师: 请观察方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化简?

生: 先将8x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生: 也可以先将8x÷2化简为4x来解.

2 、组织交流.

师: 请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这个方程

板书: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3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不同,并总结出第二种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检验

小结:每做一题就要检验,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5、试解 x÷2+x÷4=6的方程

6、用第二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6 7x÷2=49

三 、出示例2

7(x+3) ÷2=28

师: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生按课本提示继续完成此题的分析内容

师: 把该题的解方程过程仔细看一看

如何检验呢?分几步进行呢?

师: 你还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简为 3.5(x+3)再来解

四 、练一练

解方程

5(x+3) ÷2=10 7x+44.45+4x=100

36x+44×3=240 48 +3x=9x 检验

五 、师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解方程

3(x+3) ÷2=12 6x+6×45=930

64x÷16=24.4 4 +7x=9x 检验

板书设计:

8x÷2=28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教学效果的反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3)问:你们知道我们外面最大的空间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说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间,(师倒水),现在这一部分的空间被谁占领了?(水),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间有大有小”

(1)师:现在如果我将这个小石块放入杯中,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会怎样呢?(水面会上升)你们都同意吗?

(2)师操作,学生观察,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空间。)

(3)师:如果老师把这一块石块放入杯中,现在又会怎样呢?(水会溢出来)都同意吗?

(4)师操作,学生观察,师:水真的溢出来了,那为什么后面这一次水会溢出来呢?(因为第二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也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是吗?

3、揭示体积概念: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块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齐读、出示课题、问:什么是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哪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副图?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师:大象占的空间大,体积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间小,体积也就小。

2、下面两幅图中,你能直接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西瓜和橘子,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

3、师:那么你能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谁的体积较大,谁体积较小?

4、比较两根木棍的体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举的这些物体非常明显地可以判断出体积的大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直接来判断了,下面老师提供这样一种情况:

1)甲乙两根木料一样长,他们的体积( )

(1)甲>乙 (2)甲=乙 (3)甲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们觉得选择几呢?说说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它所占得空间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一样长的情况下,还要看粗细。

5、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师: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种情况:

1)丙丁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它们体积( )。

(1)丙>丁 (2)丙=丁 (3)丙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又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选几呢?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乙书比较厚,所占空间比较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封面面积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厚度。

5、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活动中,我们知道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间大小,它占的空间大,那么它的体积就大。

三、“体积”的守恒性

师:接下去,老师要请你来思考这样3个问题:

1、 思考1:将一杯水倒入长方形盒中,水的高度变了吗?水的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还有不同意见吗?

实验操作,问: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来证明?

(总量没有变,还是同样这些水,体积没有变;把水倒回去,还是达到杯中原来的地方,这些水占的空间还是原来这些空间;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别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到同样一个高度)

师操作:水在倒的时候,可能有少许水会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计这种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思考2: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形状变了吗?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不同意见有吗?

实验操作:将一块橡皮泥搓成一个球、搓成一长条

问:橡皮泥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将球和长条分别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师操作:在搓的过程中间,既没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没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思考3: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 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都同意吗?

图片出示:把一个西瓜切成4份

问: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把切开西瓜再合起来,发现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4、问:请你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的3个实验,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总量不变,体积就不变。(板书)

四、巩固“体积”知识

1、师:分散的3块体积和叠起来的3块体积变化吗?形状发生变化了吗?体积没有变?为什么?

2、下列各种情况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一个足球被踢进球门。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

一块砖被敲碎了。

3、哪个杯子里的水的体积大?为什么?

(用手势表示)

师:如果让你证明,你怎么证明?

(把两个苹果全部拿出来,你说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较体积大小 (同桌互讲)

5、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1、 甲>乙 2、 甲

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方体,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同意1的举手,2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分歧?(这两个长方体体积很难看出)

凭眼睛看,很难看出,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

现在老师把这2个长方体分割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现在你们能判断他们的体积大小了吗?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体积、体积有大有小、物体形状变了,总量没变,体积不变)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按要求对积或商进行凑整,培养思维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9.5-6.7= 2.4+6.6= 4.5×6= 3.5÷0.35=

6-0.6= 0.9+0.91= 20×0.2= 0.92÷0.4=

2.说说每组题的特征及算法。

8.7×0.1=

8.7÷0.1=

8.7÷10=

8.7×10=

3.比较上面4个算式的意义:

① 预测结果:与8.7比较。

② 说说4道题之间关系:

8.7÷0.1和8.7×10 8.7×0.1和8.7÷10

联想: 8.7×10和8.7÷0.1

8.7×0.01和8.7÷100

4.小结: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较:

乘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除法:商不变性质

[通过小数的乘除法练习,建立数的敏感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P69页第4大题)独立思考

9.5×0.8○9.5; 0.6×1.2○0.6

9.5×1.8○9.5; 0.6÷1.2○0.6

9.5÷0.8○9.5; 0.6×0.2○0.6

9.5÷3.8○9.5; 0.6÷0.2○0.6

(1)说出思路

(2)举例9.5×0.8和9.5×1.8说说积大约是多少

(3)补充填空: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9.5×□<9.5 9.5○3.2>9.5 (可填×或+)

9.5÷□>9.5 9.5○3.2<9.5 (可填÷或-)

[借助小数计算练习,引导学生对积或商的预测。]

三、分层练习

1.乘法竖式练习:

0.67×3.5 (比0.67大,比3.5小,积是三位小数)

(确定范围意识)

4.36×0.25 (末尾有0,0.25=1/4,结果大约1点几)

(预测数值)

0.32×0.29(比0.32小,比0.29小,越乘越小)

(结果的趋向)

2.除法竖式练习:

1.89÷0.54(一般情况)

0.448÷32(保留两位小数)

34÷11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3.填表练习

书上P68页用“四舍五入”法将得数凑整。

凑整到十分位凑整到百分位凑整到千分位0.27×1.450.65×0.08688.37÷312.749÷2.5

4.应用

A.有65.8千克苹果,每4.5千克装一篮,最多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多少千克?(去尾法)

B.码头上有货物66.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卡车来装运,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进一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65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个体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喜 悦。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梯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出示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 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猜测: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 件?

【策略说明:学生之前已亲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对“转化”思想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的作用已有了 较深的感受,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创设出较大的探究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小组合作,实验 探究。

探究:利用已有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

【策略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并进行计算,初步感知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 归纳总结,推导公式

归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指导看书

(2)反馈交流

【策略说明:再次合作,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统一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4.巩固新知:

求出以下梯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策略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 ,如果几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受形状的影响,也分别相等。】

三、拓展思维

介绍利用梯形面积的其他推导方法

【策略说明:通过媒体演示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统一起来,初步渗透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可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加以拓展,延伸,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

四、综合练习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梯形。

【策略说明:利用方格图,画规定 面积的梯形,既可以巩固梯形的计算方法, 也可以再一次沟通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 的关系,达到灵活运 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小数加减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

应用小数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了解并会看懂生活中有关于水、电、天然气的帐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看懂帐单上的相关内容。

熟练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

情感与态度: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用天然气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家中水、电、天然气的帐单。

教学内容:

一、导入阶段

师:在日常生活家,我们每家每户定期都会收到一些关于水费、电费和天然气

费的帐单,谁来说说你今天准备了哪些帐单?

生交流。

师:小亚也带来了一些她家的账单。(出示:小亚家的电费账单)

从这张电费账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户名、抄表时间、日期、邮编、抄表员、联系电话、一张大表格等等,表格中有许多内容:上月抄见数、本月抄见数、赔率、用电量、单价,金额、备注等等。)

师:为什么抄见数、用电量、单价有两类?有谁知道吗?

(现在每户居民家里一般都安装了分时电表,第一类是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的电费按每千瓦时0.61元计算。第二类是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的电费按每每千瓦时0.30元计算。)

师:表格中的金额0.61元,是2005年8月份定的,自从2006年6月30日起,上海的电价已上调到每千瓦时0.617元,那么为什么要安装分时电表呢?

(安装分时电表可以节省家里的电费开支,也是避开用电高峰的有效举措之一)

师:怎么知道小亚家这个月用了多少电呢?

(本月抄见数减去上月抄见数:(267-3)+(283-63)=264+220=484千瓦时)

①根据电费单可以算出小亚家共用了484千瓦时电,如果按每千瓦时电0.61元来计算,电费是多少元?

484×0.61=295.24(元)

②安装分时电表后,从每天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的电费按每千瓦时0.30元计算。你知道小亚家因为安装了分时电表节约了多少钱吗?

0.61×484-(0.61×264+0.3×220)=68.2(元)

(0.61-0.30)×220=68.2(元)

③小亚家这次共要缴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算的?

264×0.61+220×0.30=227.04(元)

师:知道了电费帐单上的一些内容,接下去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小亚家的水费单,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帐号、日期、抄表员、用水性质、一张表格等。表格中分了供水和排水两大类,还有本月抄见数、水量、单价和金额等内容)

师:现在的水费单上不仅要付供水的费用还要付排水的费用。

①那么供水的单价比排水的单价贵多少元?

1.03-0.9=0.13(元)

②用于供水的费用比用于排水的费用多多少元?

25×1.03-22.5×0.9=25.75-20.25=5.5(元)

③小亚家这次要缴多少元水费?

25×1.03+22.5×0.9=25.75+20.25=46(元)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亚家天然气费用的帐单,虽然有些同学家还是用煤气,但是天然气和煤气的单价是不一样的 ,看看这张帐单,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有户名、日期、抄表员、本次抄码、本次消费量、合计金额等内容)

①那么天然气的单价是多少?

60.90÷29=2.10(元)

②小亚家这次总共要缴多少元水、电、天然气费?

227.04+46+60.90=333.94(元)

师:比较自己家的帐单与小亚家的帐单,你有什么要说的?

三、小结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用到小数的运算,你能举出例子吗?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乘除时要注意些什么?

作业:

1、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2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