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每个人每天或许都要处理一些文档,动笔前先看一看有没有可参考的范文。范文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写作的框架,对写范文的格式要求不太清楚?于是,88教案网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一、课前谈话

⒈师自我介绍

⒉请学生介绍班上其他同学的情况

⒊师小结,有意识表扬那些善于介绍同学长处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⒈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③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⒉重难点:

①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②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三、设计意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由两封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给柯岩老师的信,另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写回信的书面训练跟这篇课文整合设计在一堂课中,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读和写、积累和运用的真正结合;另一点就是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一次真正的机会。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理解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缺点.

2.师:其实,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会有缺点,即便是长长的尺短短的寸也各有所长.出示课题,读一读.

3.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预设如下:

师:谁跟谁比?

生:尺和寸比。

师:尺和寸有什么关系?

生:1尺=10寸。

师:一尺和一寸比,谁长?

生:尺长。

师:那又为何说是尺有所短呢?

生思考不语。

师:尺有所短,那是一尺在跟谁比啊?

生:跟一米比。跟一丈比,就显得短了。

师:很好,相信你们也同时明白了寸有所长是怎么回事了。

生:那是把一寸和一厘米、一毫米在比了。

师:对极了。

4.师小结:尺比寸长,但是和更长的东西比起来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是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彼此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带拼音的新词,多读几遍,想办法弄懂意思.

(3).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初读情况.

(1).出示文中的新词,读一读,正音.

冒昧疏远得罪嫉妒寂寞困境判断和睦相处甚至分析患者飘飘然

忧愁告戒年少气盛患难与共收益非浅年逾古稀形单影只

(2).抽读课文的部分章节,讲评.

(3).交流:这篇课文的写作形式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以书信形式写)

(三)读读课文,交流感悟.

张国强同学给柯岩的信

1.读一读,讨论:张国强同学写信给柯岩,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指名说说(要求用一俩句话简要说),教师小结:张国强的作文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了奖,好些朋友与他疏远了.他很伤心也很生气,觉得是朋友们妒忌他的成绩.现在他陷入了寂寞的困境.

柯岩回信

1.读一读,汇报:柯岩提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议一议:柯岩是运用什么方法把这个道理讲给张国强同学听的?(自己小时候的饿例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在柯岩的回信中用了许多如红眼病,碰钉子,摔跟头等这样的词语,你理解他们的含义吗?说一说.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写有什么好处?

4.读完柯岩回信,你觉得柯岩分析的有道理吗?为什么?你对张国强同学提出的问题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经历说一说.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课文学完后的感受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交流补充,知道学生行为.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格言警句,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2.谈一谈:学完这一课,你对今后人际交往方面有什么启发?

(五)学习写书信.

1.根据文中的俩封书信,归纳出书信的基本格式.

小提示:写书信的格式很重要.开头写(),要()写.称呼后面要加().正文()写,每段开头空()格,信末祝福语()写.最后写()和().名字在(),日期在().

2.讨论:读了这俩封书信,你觉得写信时,在语言运用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要亲切,态度要真诚自然)

3.练习: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

(六)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停止前进形单影只

自己的短处别人的长处飞快进步奋发乐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是本课的教学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正如人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改正自己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得更快。

对于学生来说,前面已经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再学习本课就顺理成章了。由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的认知归路,以学生的探究为切入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由此找到榜样,学习他人,改正不足,完善自我,不断进步,为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有所感悟,真正理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⑴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设计意图:这篇略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信的内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问题的引导是不可少的,因此老师与同学一道设计了一些引导题,而且有些引导题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问题⑷),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的学生。)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格式:

①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写给很多人的要用“你们”或“您们”。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交流讨论”的内容很多,但又很有必要,重点是交流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与收获。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书信的格式。)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具体的内容略)。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疑惑在不同的学生中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安排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质疑不仅能帮助“疑”者,而且还能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启迪。给柯岩老师再写封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深入地读原文,又有益于学生实践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讨教: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同时,通过老师一笔一画的书写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观及其书写规律。)

特别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在实施上设计者特别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的“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教师在阅读中的科学、合理的提示是阅读的方向而不是阅读的圈子。三是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习小组的形成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安排了读《再寄小读者》(或《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作过多、过高的要求。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

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反思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一信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同学们,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那就赶紧打开书本去读一读吧。

2.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边读边想:

(1)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老师来检查一下,开火车读生字。

冒昧寂寞和睦相处分析患者受益匪浅年愈古稀

(2)生字读的真棒,老师相信你们的问题会回答的更棒,谁来说说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讲解书信格式。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小练笔

看了柯岩老师的回信,张国强同学很感动,于是他决定给柯岩老师写一封信,他会写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结合老师讲解的书信格式动笔写一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是由两封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写给柯岩老师的信,另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流。写回信的书面训练跟这篇课文整合设计在一堂课中,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读和写、积累和运用的真正结合;另一点就是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一次真正的机会。在教学时,我把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还有习作教学整合在一起来进行。这样,有例文带着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本次习作也不用老师多费心,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来信的要点,来充当知心姐姐帮助王虹解决烦恼。写信的格式也掌握得较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反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一篇略读课文,它的结构很特别,是由两封信组成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二是学习书信的格式及语言特点。

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才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还是提炼出了两大问题:一、张国强为什么要写信给柯岩?二、柯岩是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的?然后,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果从整篇文章来看,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但我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张国强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理解第二封信的深意,更不能了解柯岩在回信中的那种真诚、委婉、耐心。所以,当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后,我请他们谈谈从这封信中,他们了解到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了解到张国强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他的作文获了奖;有的学生说,他了解到张国强有点自以为是,因为他有了点成绩,就以为别人都嫉妒他;有的学生说张国强看不起人,因为他说别人没什么了不起的。至此,其实学生已经化身柯岩,对张国强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就为学习第二封信做好了铺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信的格式,我让他们去发现,去归纳书信的几大要素。同时,布置了一道作业:张国强收到柯岩的信后,他会怎么做呢?效果又怎么呢?展开想象,并以张国强的身份给柯岩回一封信。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花了较多的时间在内容的分析上,所以缺乏拓展阅读,这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比较大的遗憾。

小编推荐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


88教案网栏目精选:“匆匆教学设计反思”,欢迎阅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88教案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简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两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设计意图:以读、悟贯穿教学始终,从读中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作者用的经典字眼,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时不待我,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以谜语引入时间,提示时间的特点:

有脚看不见,无脚却会跑,来去无影踪,还会开玩笑,脸上刻上几道痕,它却永远不会老。

设计说明:猜谜的方式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谜语揭示时间的特点:无影踪,抓不着,于不经意间流逝等特点,为感受下文作了初步的铺垫。

2、揭示本课学习与时间有关的文章:《匆匆》。

二、学习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看书,带着问题边听边看。

2、从老师的朗读里,文章的描写里,你感受到作者有什么样的问题?

3、学习1自然段:

从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入手,文中几次提到这个问题?第一次是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设计说明: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里感受到作者感情基调,感受到时光与桃花、杨柳、燕子不同之处,对比的方法,排比的修辞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4、师读后面的设问中的一连串自问引入下文,作者对过去日子的追寻与思考。

5、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读“我的手渐渐空虚了”。

6、精读: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第三自然段)重点品读挪、移、跨、飞、闪。

练说“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反复读“掩面叹息……在叹息中闪过去了”。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于文本中体会时间流逝的快。通过“在……时候,日子从……过去”句式的朗读及说话,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在不经意间溜走,通过对“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师边引导朗读边做动作,让学生于读中做动作,感受时间抓不住、挽留不住的特点,进而产生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7、由学生对时光流逝的遗憾,转入学习作者的遗憾:

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我何曾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呢”中的“何曾”的反问语气,一组比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日子的评价──“没留什么痕迹”,转而介绍作者一生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他对人生的思索,他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让时光白白匆匆溜走,而要好好把握,不让人生白白走一遭。

设计说明:由学生的遗憾到作者的遗憾,这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的深处,他是为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而学生更多的是没玩耍而遗憾,或让学生从遗憾中领会到时光匆匆、时光不再,遗憾只能是白白的叹息,更应该像作者一样多加反省,为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三、总结全文

主要让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回答作者贯穿全文的线索,时光一去不复返,学习惜时名言,再次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添彩。

设计说明:谈对本课的感受,学习心得,我的名言,再次回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从而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以读、悟贯穿教学始终,从读中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作者用的词经典,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时不待我,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饭碗、伶俐、徘徊、确乎、涔涔、潸潸、赤裸裸。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匆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学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伶俐、徘徊、确乎、头涔涔、泪潸潸

2、“匆匆”的意思是___,文中的“匆匆”是指___。

3、选读喜欢的段落,赛读。

三、深学提纲

1、自读勾画作者惋惜时间匆匆流去的句子,批注感受,全文表达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

2、选背喜欢的段落。

3、创写感叹时间的名言。

四、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课外收集有关感叹时光的名言警句。

3、阅读迁移练习《时间》。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一、导入: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1、老师边背诵朱自清的第一、二自然段边展示课件“燕子、杨柳、桃花”的三幅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问:刚才老师朗读的这段话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匆匆)

3、引导学生提问或说出自己的感想,并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指名读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感受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可以勾出相关的词语,也可以勾出相关的句子。

2、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觉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学生说出自己勾画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我从……的词语或句子中知道了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4、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读)──“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地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

5、“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

(学生猜,在猜的过程中就理解了这句话──对时间的流逝而感到茫然,无奈。)

大家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

(指名读后评读。)

6、同学们还想读吗?有谁或者哪个小组来读一读。(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7、审视自己,反思过去,仿写句子:

⑴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⑵小组合作仿写句子。(仿照第三自然段写句子)

⑶点评一两个小组的仿写的句子。

三、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便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跨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来朗读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延伸朗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那么,就请自己问一问自己。请学生来朗读“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是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问得多好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四、品读

1、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来读给大家听。(点生读)

2、带着自己的感情欣赏课文。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六、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设计主要是以情施教,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读,潜心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领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

2、教师: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浅读课文,引话题,初悟情

1、读课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介绍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的,作者表达了光阴易逝,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的迷惘与困惑。这种困惑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分析课文中其他精彩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在开头一小节就提出了作者的疑问。老师也经常感叹时光的一去不返,我也写过一些句子,请大家把老师的这段文字跟朱先生比较一下。

小黑板出示:

光阴一去就不会回头了,这真是令人烦恼啊,真是令人烦恼,我有许多事还没有做。

请同学评价。

谁写得好呢?同学们都看出来了,朱先生的好,为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一小节,大家品味一下。

(学生会说,使用了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非常有文采。反问句能更好地揭示作者那种迷惘、困惑的心情。给学生自由畅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着使用排比的句式说一句话。

时光匆匆地流逝,作者感觉到了,他感觉到时光是怎样流逝的呢?

小黑板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心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创设情景,激发共鸣导入

师:热情地拿出班内一个女学生的一组照片,这些照片从她一个月的满月照到12岁即将毕业时的照片不同。学生开心地笑。

师:同学们,咱们班的小伙伴今年大都有12岁了,想想自己人生的三千多个日子,你又看了同学的这一组成长照片,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岁月好呢?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匆匆等。)

师: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22岁时也跟你们今天一样,突然感到时光飞逝,匆匆而去,于是就写下了一篇传世的散文《匆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调和声音来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散文诗我们小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大多数记录文人对生活的感慨,往往文辞生动感人。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所谓“神”就是一篇散文的核心。

2、《匆匆》一文你们刚才通读之后,觉得这篇文章的“神”应该是什么呢?

(看学生理解情况点拨:这篇文章的神是一个核心问题,整篇文章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3、学生交流,师重复这个核心: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它到哪里去了呢?

4、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体会那种睹物伤怀、感慨万千的心境。

三、品读课文,领悟感情

1、提出学习要求:

认真品读课文,思考时间到底到哪里去了?对于一般人难以触摸的“时间”,作者是怎样让它变得看得到、摸得着呢?你揣摩到了哪些好的表达方法?

2、全班各自学习后交流:

时间一去不复返,它稍纵即逝,来去匆匆,它丢失在水盆里,它遗失在饭碗里,它从凝然的眼神中溜走,它在我们躺下时飞走……

3、重点品读,尝试自己写句子。课件出示“洗手……飞去了”。你能再写上几句吗?

生:聊天时,……

生:看电视时,……

4、揣摩排比、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及遣词造句和委婉、清丽。同时指导朗读这一个关键句。

5、过渡:这一段具体写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每个人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都会引起思考,作者也不例外,接下来的一段就写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思索。

四、学习感悟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想:这一段作者思索的角度是什么?

2、交流:

他不断地反诘自己,警醒自己:人生苦短,不虚此行。

3、指导朗读。(低沉、低缓、空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拓展: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

3、师:范读林清玄的散文《又一只鸟飞走了》:

一只鸟又飞走了,儿子小时候,每次吵闹,我就拿起电话筒拨一一七给他听,一一七是报时台,会不断播报时间,每十秒一次。儿子的好奇心很强,一听报时台就停止哭闹了。

很久以后,有一次他听报时台,满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电话里的鸟都飞来飞去,有时候多一只鸟,有时候少一只鸟?”

我把电话拿来听,话筒里播着:“下面音响十一点五分五十秒……下面音响十一点六分零秒……”

原来,儿子把“秒”听成“鸟”,“十一点五分五只乌,十一点六分零鸟”,这不是非常奇怪吗?我正思索的时候,儿子把话筒抢走,说:“爸,你听那么久,一只鸟又飞走了!”

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最悲哀的是,每一只鸟都不属于我,每一只鸟都留不下来。

4、小黑板赠送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鼓励学生自己也创作几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如果你为失去阳光而叹息,那么你连星辉也失去了。──泰戈尔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板书设计

燕子、杨柳、桃花、有去有来、疑问

时间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感慨

匆匆

洗手、吃饭、双眼、遮挽、躺着、联想

人生苦短、不虚此生、思索

教后反思

执教《匆匆》之前,上网搜寻了很久,由于曾观摩过支玉恒老师的同题课,因此心里很乱。下载了四五份关于本课教学的教案,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适合自己。首先,支老师的课耗时间太长,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别的老师的教案太拘泥于文学表现手法的讲授,对作品的读、品、悟不够。

但是怎样吸取支老师重视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又有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40分钟课堂的实际效果呢?

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以自己较为擅长的手法来执教──紧扣重点、边读边悟、提升情感、写下感受。

紧扣重点即文章的主线也就是那个核心问题,开始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大家共同的思考,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它到哪里去了呢?整篇文章的教学中一方面抓住这个问题来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抓住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增加感性的认识,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边读边悟即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师引生接式的读、学生感情齐读等,大家对一个好句子一起分享一起品味,一个好段你一句我一句,沉浸在朱自清先生用文字铸就的疑问、感慨、联想和思考之中。这些刚好又作为板书关键词出示了,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起到了梳理文章条理的好处。

提升情感就是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真情唤起学生的真情,有好几个学生在教学讨论过程中因为追悔12载匆匆而去的时光流泪不止,让听课老师都感到学生是和文本的情感达成了一致。周校长、高老师都认为我在过渡语句的处理上非常到位,不露痕迹地把情感贯穿在各个自然段中,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写下感受是我最喜欢在语文课堂上用的一招,可是这一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因为我没有拖堂。仝建生老师认为我应该把小黑板上的珍惜时光的名言出示,继续让学生写下去,课堂更完整。事实上评课中大家也认为没有让学生写下感受是一个缺憾,但是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语文课堂就是一个遗憾的课堂。

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语文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的本色,我也喜欢这样的本色。很喜欢《匆匆》,也许是它的深沉凝重让嗓音嘶哑的我终于有了一个释放的天地,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时间的认同也终于能用不够清脆的声音去演绎给我的孩子们,谢谢朱自清,谢谢听课的老师,谢谢可爱的孩子们!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交流,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句子。

2、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美,并能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3、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2、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回忆课文一二自然段,并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且说说段落大意。

生:汇报。

二、品析文章重点字句,在游戏中学会运用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重点字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播放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录音,并提问:“作者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那作者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匆匆溜去的呢?”

生:作者的日子在吃饭时,洗脸时,睡觉时匆匆溜去了。

师:(出示排比句)请同学朗读排比句,并且分析运用排比句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挑战名家,我也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的时间是怎么样从生活中溜走的呢?

生:写并汇报各自的结果。

师:点评,并且告诉学生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注意点。

2、加深理解,概括大意: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写的和作者写的,你们有什么感受?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时间匆匆而过,而面对已经逝去的八千多日子,“作者掩着面叹息,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中闪过了。”从最后这一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思考。

师: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无奈,感伤,惋惜。

师:点评并概括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惋惜无奈的心情吧,采用不同方式(分小组赛读,男女比赛读)朗读课文第三段自然段,并引导学生背诵。

三、联系学生实际,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在生活琐事中,日子逃去如飞,作者又在做些什么呢,想些什么呢?

生:徘徊。

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自由读。

师:作者作为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青年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只有无奈、惋惜和徘徊,那么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依然逃去如飞的日子呢?你们想怎么做?(给学生10分钟,小组讨论。)

生:根据原来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师:根据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师:总结升华,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希望同学都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

四、课后练习,延读拓展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3、背诵全文。

4、实践活动: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交流阅读体会。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可是,老师却想问大家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算算,你们走过了多少个日子?面对悄然流逝的时光,你们有何感受?

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匆匆》。(板书:匆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里,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

2、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板书: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是呀,时间就这样匆匆,它来无影去无踪。那么,作者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按以下要求去做。

三、自主合作

1、出示合作要求:

⑴确定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

⑵组员自主学习:

(看课文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⑶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交流问题;并做记录;代表本小组回答问题。

2、学习要求:

⑴课文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如果没有,你能帮他回答吗?如果回答了,是怎样回答的?

⑵在课文中找一找,拿笔勾一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去来的匆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诉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⑶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⑷你们组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组织全班交流

1、统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生答师板书:

洗手时……

⑴作者是怎样把日子去来的匆匆写具体的?谈谈你们组的理解和感受。

日子指时间,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吗?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情,采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⑵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失落,伤感)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的。

⑶指导朗读:

我们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怀着留恋、无奈、痛苦的心情,速度稍慢。)

①谁来示范一下?要求学生评价。

②哪个同学愿意跟他比一比?学生再评价,全班齐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⑷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周围的人们的日子也在悄然飞逝,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⑸交流,评价,激励。(悟法用法)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组勾出了那些词句?是怎么理解的呢?

3、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代表回答。

⑴“燕子去了,……”体会句式的运用。

⑵“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⑶(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其实,朱自清先生是个珍惜时间的典范。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份资料,就可以知道朱自清先生风华正茂,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为什么一再谴责自己虚度年华呢?

①要求严格。

②提醒自己再接再厉。

③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学习。

④希望自己明确目标,大有作为。

(相机板书:不甘虚度此生。)

⑷所以,在这些看似自问的思索中,其实蕴含着明确的答案。下面,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这段话,好吗?你们发问,我来回答。

⑸总结:

正因为朱自清先生珍惜时间,严于律己,不懈努力,所以在文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小组内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会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出示要求:

⑴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

⑵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⑶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六、导评深化

1、学生自由谈自己想到的。

2、通过大家的交流,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你想想到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3、下面,我也送给聪明、求知、勤奋的你们一句话。那就是:(齐读)

聪明者──利用时间。

求知者──抓紧时间。

勤奋者──珍惜时间。

40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但我想同学们并没有白白上这一课。因为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加倍珍惜匆匆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生命。像朱自清等无数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那样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生命光彩,活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4、最后,请同学们有空的时候去找朱自清先生的《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等作品来读一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虽然对雨很熟悉,但没有真正认真的观察和了解过大雨和小雨,我设计的这次音乐教学活动,先让幼儿倾听雨的声音,让他们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为学歌曲作基础,最后在游戏版块中熟悉歌曲的旋律。

活动目标

1、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3、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难点: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活动准备

雨的声音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3、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4、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教学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


教师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在教学前把教案写好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写教案可以使我们更深刻认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篇文章中小编收集了大量关于“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的相关资讯,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知识与技能:了解版画是通过制版与印刷的手段来完成的,并且是有复数性的间接性绘画。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欣赏并制作单色凸版画,体会版画独特的形式美感,由尝试制作到独立创作,提高对多种制作工具的驾驭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体验版画的创作乐趣,提高学习美术的乐趣,形成探索新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版画的制版、印刷的工艺性

教学难点:动手能力的培养,正反概念的理解及实际中正确的应用 教学用具 教材,课件,制作工具 学习用具 吹塑纸、黑广告色,白板纸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用具,稳定学生情绪。 出示各种作品,让学生辨认哪一张是版画

1、什么是版画?

是通过制版和印刷的过程来完成的,可以同时出现许多作品。

制版工具:板材、刀具(刻刀、剪刀)、胶滚、木蘑菇、板刷等。 印刷工具:版画油墨(水性或中性)、颜料(水彩、水粉、国画) 白卡纸或图画纸。

欣赏版画作品让学生分析并说出感受。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四、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单色版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并制作出简单的单色凸版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版画的起源,以及民族特色。

重点难点:版画的制版与印刷的工艺性,难点动手能力的培养,制版。 教学活动: 导入:

师; 我用废弃的硬纸板制作一幅粘贴画,现在我有一个疑问,我想把纸板上画挪到这张白纸上,你们帮我想想用什么样的方法?

那这张画,就是版画,现在你们小组讨论下,什么是版画,什么是凸版画?(教师板书)

就是在版上通过印刷得到的作品,就是版画 凸起来的就是凸版画 教师总结:

版画就是通过制版与印刷的方法得到的作品。

凸版画就是把不需要的部分铲除掉,保留凸起的部分形成画面,经上墨,印刷产生的作品就是凸版画。

师:我可以满足你们每个人的愿望,但是要是绘画作品,我能满足你们么?

师:这就是版画的特点,具有复数性,你可以无限的复印。 2,版画的起源:

版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艺术,它以独特的章法和画谱的精美在中国文艺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3版画工具:

刻刀,剪刀,壁纸刀,不同的板材(出示图片) 4.作品欣赏:

5.看书中版画制作过程,小组进行讨论,到前面说一说版画的制作过程。 6.播放制作版画视频,教师在一边作简单讲解。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实践,尝试绘画制作一幅纸版画,请同学自己尝试绘画制作一张纸版画。

总结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每组交两幅作品,自评互评, 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1、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老师想这些花应该是大自然母亲的宠儿,要不然,怎么生长得那么婀娜多姿,让人喜爱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呢?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花,那么老师今天跟大家一起欣赏出於泥而不染的花――荷花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看得很入迷,好象被美丽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所吸引,老师忍不住要问了,你看到了怎么样的荷花?

师:大家都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荷花,那么我们去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怎样?大家还是来读读课文吧!

1、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或者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1)“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关联词说明了什么?(板书:清香)

(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一个碧绿的大圆盘。师:这句话写了什么?美在哪里?(板书:挨挨挤挤 碧绿 圆)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师: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美?(冒)它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伸、探等等)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怎么样才可以冒?

3、演一演“冒”

师:假如你们就是荷花仙仔,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个池塘,现在睁开你们的眼睛,周围都是挨挨挤挤的荷叶,你们想不想冒出来?冒出来干什么?想怎样冒就怎样冒。

师:这句话一共写了荷花几种姿势?用了什么词把几种姿势连起来写的?(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复习有关四季花卉名称的知识。

2、引导幼儿用“XX花儿X月开”的句式,大胆正确地说出各种花儿及开放的短句。

3、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激励幼儿愉快轻松地游戏。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活动准备

1、荷花一朵。

2、丰富幼儿有关四季花卉名称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荷花,并通过语言提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熟悉游戏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是什么?你知道荷花是几月开的吗?

2、下面请小朋友来问,荷花姑娘会自己告诉你们的。大家一起问:“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回答:“一月不开二月开。”幼儿继续问:“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回答:“二月不开三月开。”……直到“七月荷花全部开“时,教师提示幼儿将两手掌相靠摆出花瓣状,来表示荷花全部盛开。

3、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

二、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

1、集体提问,个别幼儿轮流回答并相互传递荷花。

2、儿歌念至“七月荷花全部开”时拿到荷花的小朋友上来扮花仙子,其他幼儿蹲下双手摆成花瓣状。

3、花仙子必须向他的同伴小荷花发问:“什么花儿X季开?”小荷花必须回答问题,回答正确,花仙子就将荷花递给他,游戏继续进行。若回答不正确,则停止他游戏一次,由他旁边的同伴代替回答,游戏重新进行。

三、教师采用扮演角色参加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1、教师扮演花仙子,采用个别提问和集体重复练习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加深对一年四季花卉名称的了解,练习游戏中的语言。如教师问:“什么花儿春天开?”幼儿答:“迎春花儿春天开。”“什么花儿夏天开?”幼儿答:“石榴花儿夏天开?”……鼓励幼儿说出四季中的多种花卉。

2、教师指导个别幼儿进行轮流接说传递荷花游戏活动,让全体幼儿能够清楚地了解游戏的全过程。

请九位幼儿到前面,将荷花交给第一位幼儿,大家一起问:“荷花荷花几月开?”第一位幼儿边答“一月不开二月开” ,边将荷花交给第二位同伴。然后再集体提问。第二位幼儿边答边荷花交给第三位同伴。如此反复,传给了第七位幼儿,他边说“七月荷花全部开“,边走到前面去扮“花仙子”并举起荷花,其他幼儿蹲下做开花状。接着“花仙子”便问第八位同伴:“什么花儿春天开?”答“桃花春天开。”然后,花仙子将荷花交给他,一轮游戏结束。

四、游戏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

幼儿坐成半圆形,教师将荷花交给第一位幼儿,进行传递荷花的游戏活动一至二遍。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荷花的各种特点,从而理解儿歌的含义。

2、启发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想象并用动作来表演。

3、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

2、与儿歌相应的图片。

3、制作小书的纸、笔、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欣赏荷花,幼儿说说荷花的主要特点和生长过程

1、教师:荷花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呀?荷花的叶子是怎样的?荷花池里还会有什么呢?

2、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讲述。

二、结合图片创编儿歌

1、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风儿、小雨、小鱼、小虾还有荷花。)

2、教师引导小朋友描述图片。

3、教师综合孩子的描述创编儿歌。

三、启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制作小书

1、教师: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我们把它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看吧!

2、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小书。

四、欣赏小书。

附儿歌:

池塘里,

暖暖的风儿吹过来,

细细的小雨落下来,

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

红色的大伞,

一朵一朵打开来!

教学反思:

《荷花开》这个活动是在中班六月主题中开展。对孩子们来说,夏天是多姿多彩的,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孩子们能够尽情地感受着夏天的一些特别的感受。幼儿通过视频片段,欣赏荷塘,了解荷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感受荷花的美,我创设了荷花池的情景,希望激发孩子对荷花的喜爱。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教学理念: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的__、__、____和自己的__。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小猴子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魁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

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____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1、尝试用遮挡的方法学画荷花。

2、在活动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学画荷花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遮挡的画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一、欣赏荷塘美景图。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参观一个美丽的荷塘,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看看,你看到了些什么?(荷花、荷叶、青蛙、小鱼、小鸭子)

2、师: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那么,荷花是怎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荷花的.花朵是由一瓣一瓣的花瓣组成的,颜色以粉色为主,下面连着荷叶。)

教师小结:

夏天到了,荷塘里开满了荷花,风一吹来,荷花轻轻摆动,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荷花有大,有小,有深粉色,有淡粉色。美丽的荷塘,吸引了青蛙、小鱼和小鸭们,它们在快乐地玩耍着,荷花张开了笑脸,唱起了欢乐的歌。

3、师:荷花这么美,我们快把它画下来,让荷花也开满我们的教室。

二、荷花开了。

1、PPT演示,教师讲解。

――荷花怎么画呢?

(1)看,一朵荷花是由许多小花瓣组成的,它们像好朋友一样围在一起:先画中间的这一瓣,然后左面来了一个“好朋友”,手拉手靠在一起。

(2)原来画被遮挡的部分,是要跳过去画的。

(3)左面的“朋友”画好了,右面也来了“朋友”,这样来了许多“朋友”,大家围在一起,重重叠叠,一朵荷花就完成了。

2、教师示范讲解。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画荷花的?(示范纸上事先画有花茎和荷叶)

(1)先用炫彩笔画出中间的这一瓣花瓣,然后左面、右面画上它的“朋友”,注意被前面花瓣遮住的部分要跳过去画。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示范。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3)在画好的荷花下面,用蜡笔画出花茎,花茎上长满了一根根的小刺。

(3)在花茎处再画上一片荷叶或几片荷叶。

(4)最后给荷花喝喝水:用毛笔蘸点水,在容器口上舔一舔,在画好的荷花上仔细地涂一涂,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荷花渐渐“开放”)

――喝过水的荷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帮助个别幼儿学画遮挡的部分。

(2)提醒幼儿多画几朵荷花,大大小小,深浅不一。

(3)提醒幼儿毛笔蘸水要适量。

(4)丰富画面的内容。

三、作品展示。

1、幼儿将完成的作品自由摆放在相框中陈列。

2、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2.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重难点:

重点:增强快速奔跑和追逐的能力。

难点: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

活动准备:

荷花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二、基本活动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荷花荷花几时开”。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会选定一个小朋友作为“荷花”,这位小朋友头戴荷花头饰站在圈内,扮演“荷花”,圈上的小朋友边念儿歌边围着“荷花”走,当“荷花”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圈上的小朋友散开,顺着逆时针奔跑,扮演“荷花”的小朋友就要立即去抓捕其他小朋友,抓到一个小朋友后,互换角色,然后游戏继续。

第一次游戏:由教师来扮演“荷花”追捕小朋友,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和游戏玩法。

3.在游戏的过程中,还没有有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提前松手或圈内小朋友提前追捕,则游戏停止。

第二遍游戏:由教师和被抓到的一名小朋友共同扮演“荷花”,一起抓捕小朋友,圈上的小朋友当念到“六月荷花朵朵开”的时候,加入开花的动作,然后再四散跑开。教师带领幼儿尽快熟悉游戏规则,熟练地进行游戏。

4.提醒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碰撞到其他小朋友。

第三遍游戏:选出两名幼儿扮演“荷花”抓人,如果被圈上的小朋友的魔法定住时,圈上的小朋友有了一次逃生的机会。

5.每轮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到不被“荷花”抓到的,总结躲闪经验。

三、放松运动

1.组织幼儿做放松运动,踢踢腿、扭扭腰、甩甩手等等。

2.请小朋友把游戏带回班里和其他小朋友玩玩。

活动反思:

给幼儿带来了快乐,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在配合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养成了守规则好习惯,更进一步感受了集体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荷花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舞蹈,翩翩起舞,蜻蜓”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培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观察图画,结合课文中描写的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的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图片,历代人们赞美荷花的诗词,文章等。

教学思路

让学生看图的方式来欣赏白荷花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世界上的花有千万朵,你认为最美的花是什么花呢?你最喜欢什么花?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姑娘她很喜欢的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荷花。后来,把小姑娘观察荷花的情景写成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

(板书课题:“荷花”)

荷花又叫“莲花”。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自学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了解是否已把课文读通顺。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把这幅插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1、启发: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画,图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指点:

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了什么?

“我”站在荷花池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2、“我”站在荷池边看到的荷叶,荷花,花骨朵是怎样的。

3、特点,小朋友们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4、这一自然段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

(冒、露)

5、指点:

“冒”字写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就好像把头探出来一样,露出头来了。

6、指名读,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我”看关卡眼前一朵一朵的荷花,产生了什么想法?

2、指名读。

3、欣赏阅读。

第四自然段:

1、(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是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2、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3、诱导:现在请同学们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4、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朗读。

6、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7、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如:

⑴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中采蜜去了。

⑵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8、练习背诵。

三、扩展阅读,展开想像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四、小练笔

作者把荷花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身教重于言传,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作用性是不容小觑的。教案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什么它算是一篇好教案呢?88教案网编辑为大家筛选了一篇题为“《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推荐阅读,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图上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指答,板书“乌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乌鸦有关的故事。补充课题“喝水”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乌鸦的外形,形象地记忆“乌鸦”,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词儿连读。

2、生字都认识了吗?小组长检查生字词

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分小组读。

3、出示生词,指名分小组读。

4、分节指读课文,正音。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通过小组学习、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指名读的形式,由字到词再到段,逐层深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初步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 )找水喝。

指名填空

“到处找”是怎样找?指名表演。

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这只乌鸦,心情怎样呢?

把这种着急的心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2、过渡:乌鸦找呀找,忽然,它看见一个瓶子,它看见的是一个怎样的瓶子呢?老师这儿有三个瓶子,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个才是乌鸦看到的?

出示: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指答 并说出理由

这个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为什么?指读

设计意图:老师出示三个瓶子,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哪个才是乌鸦看见的。这样一种解迷的模式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乌鸦皱着眉头想起了办法,它想呀想呀,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办法来得很不容易,哪个词呢?(终于)

出示: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指答

指导朗读第一句。自读,指读

2、什么办法?用横线画出来 指答

这个办法真的可行吗?分小组动手实验。

指名汇报

“渐渐”还可以怎么说?怎么读这个词?

设计意图:利用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乌鸦坚持不懈的精神。

3、读第二段,你觉得哪些词要特别注意?

指读,并说说为什么

分男女生读 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读,其实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4、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用一句话来夸夸它。

老师也很喜欢这只乌鸦,还为它写了一首诗。

出示: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

石子—个—个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5、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也能像这只乌鸦一样,遇到问题能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 渴 喝

这两个字都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了,动动脑筋,能想个办法区分它们吗?

(顺口溜:人困高墙内,太阳当头照,有水喝不着,嘴巴渴极了。)

2、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练写

设计意图:利用形近字的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偏旁与字义间的关系。用顺口溜记忆字形,既能增加趣味性、形象性,引起学生记忆的兴趣,又简洁明白地理解了“渴”字,使学生记得更牢。

课后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组词

板书

设计

乌鸦喝水

找水喝

喝不着

想办法

喝着水了

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通俗简洁,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朗读。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读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渴”。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在识字环节,我采用了“自读、组长检查带拼音的字词、去拼音分小组读”的方式,由易到难,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由于“喝”字不是生字,所以原本准备在后面教学“渴”的字形时对两个字进行区分的,但在检查读音时,有学生出现了误读,因此,我因势利导,请学生帮助他区分这两个字,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地思考两字的区别,效果较好。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创设一些熟悉的生活情景,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把学习带到生活中去,会让孩子们有更真切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学文的环节,我尽量减少课堂上的问题,用“填一填”、“找一找”、“做一做”来代替一个一个繁琐的问题,提高课堂设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少问多读,以朗读体悟作为本节阅读课的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着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

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一个填空:“一只乌鸦口渴了,( )找水喝。”让学生填一填,再通过表演理解“到处”这个词的意思,体会乌鸦的着急。然后出示3个大小不同、装水不同的瓶子,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乌鸦看见的。学生如果读懂了课文,就能抓住“半瓶水”“瓶口小”,找出正确的瓶子。课堂上,由于有一个小口瓶中的水略多了些,超过了一半,所以第一位女生只注意了“半瓶水”,结果找错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转移到了瓶子里水的多少上来,这时我告诉学生答案在课文里,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学生才注意到了“瓶口小”这个词,找出了正确地瓶子。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文中第二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传统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喝着水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发挥了小班化的优势,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通过合作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说一说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品读感悟全文,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创设平等、合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在体会乌鸦口渴了找不到水时的着急,看见水时的喜悦,喝不到水时的失望,想办法时的焦急,喝到水的开心时,引导学生体会乌鸦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时,我不强调一样的读法,只要能读出自己的感情即可,体现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的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在这节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准备不够细致,PPT中出现了错误,小口瓶中水灌多了些;2、为了赶时间,一些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如表演“到处找”,没有让学生上台表演,在座位上虽然表演了,但不够明显,一些学生根本没注意到;让学生说说乌鸦的心情时,常点到为止,老师说得多了些。这些都是我需不断努力改进的。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大班主题教案《新乌鸦喝水》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主题教案《新乌鸦喝水》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懂得动手动脑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遇到困难学会思考。

3、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课件、电脑。

2、操作材料:饮料瓶若干、小石子、沙子、吸管、棉花、碎纸张。

3、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夏天到了,我们户外活动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幼儿回答)

2、教师:这里有只乌鸦啊,也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打开课件,按向下按钮:在一个炎热干旱的夏天,有一只小乌鸦飞来飞去,他渴极了,到处找水喝。)(继续按向下按钮:他找啊找啊,终于发现一个瓶子里还有点水,他高兴极了,真想一口气把水喝下,可是瓶子太高,瓶口又小,乌鸦的嘴够不着,怎么办呢?)

3、教师: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4、小组讨论后幼儿回答。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多的办法,有。。。有。。。这些办法都是你们动脑筋想出来的。

①那么这些办法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办法最好的?!.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教师把幼儿讨论出来的材料摆放于幼儿面前)除了刚才小朋友讲的这几样东西,老师还准备了另外几样东西,看!

②你们觉得用这些材料都能成功的喝到水吗?这些可都是你们说的,到底行不行我觉得我们得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5、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

师小结:看来遇到困难光动脑筋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想的到底对不对。

6、教师:乌鸦也想到了几种办法,它和我们想到的办法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继续按向下按钮,让幼儿看看乌鸦的办法都是什么:(拿吸管,挖坑,往瓶里放石子)

7、让幼儿再看一遍《新乌鸦喝水》。(按再看一遍按钮)

8、教师:你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你们学习了《新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

(教师引导幼儿:遇到困难要学会用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

9、活动延伸(教师出示核桃)

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的这么好,老师想送给你们每人一个小礼物,看!可是我发现了个问题,这核桃该怎么吃呀?那我们现在回教室再好好的动动脑筋,把这个核桃吃掉。(幼儿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常常需要我们动脑筋来解决,而对于幼儿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让他们认识到动脑筋和自己动手的重要性非常的有必要。那么如何让他们的活动中体会到这点呢?我采用了课件这种直观的方式,提出问题同时大家解决。在大家的讨论和操作中得出这一结论。由于对本次活动的内容我的定位偏向于语言方面,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给幼儿自由讲述的时间比较的多。但是就发现我在活动开始谈话中显得比较的罗嗦,对幼儿来说也无多大意义。

由于本次活动在教具上准备的不够充分,所以在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时显得不简便,听课教师建议把本次的操作部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来合作完成,并作好操作后的统计。把这节偏向于语言的活动改为语言和科学的综合活动,使它能更好的体现活动目标。

在第二次看完课件时,我提出的问题“你们学习了《新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幼儿还是把自己当成乌鸦的角色来回答,而且内容都里不开喝水这一问题。在我多次的引导他们要联系到我们生活当中时,幼儿的思维才打开。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我要进行改变。

大班主题教案《新乌鸦喝水》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933字。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二会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背诵。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2、石子、高脚瓶、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小朋友,《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大家都挺喜欢的。昨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指名复习生字)

乌:乌云、乌黑、乌鸦;在写“乌”的时候,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多了一点就是“鸟”字了。

办:办法、办公、怎么办

围:围巾、围绕、。终:终于。于:于是,终于。

渴、喝:这两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渴:口渴了需要水,是三点水旁。喝:用嘴巴喝水,口字旁)右下部分容易写错,我们一起来书空: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再现难点字,比较形近字,复习环节扎扎实实。

二、学习课文

小朋友生字学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打开课文,我们先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第一小节

⑴第一小节的内容挺简单,现在老师不教你们,让小朋友自己学,看哪些小朋友有本领。我们自己看着拼音读读、想想,也可以同座交流,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学生自读(出示:乌、渴、喝)

⑶讨论

①小朋友们都读懂了吗?谁能用这3个字说一句话,老师从你们说得话中就知道你们有没有读懂。

比较: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一只乌鸦口渴了,找水喝。

课文上说乌鸦到处找水喝,加上“到处”,怎么样?(乌鸦找了很多地方)

②你还读懂了什么?(出示背景图,石头、乌鸦)

这里有一幅图,谁能指着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看谁读懂了。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指着图说说。

边说边做:(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

指导:乌鸦看见平件瓶子里有水,真高兴!可是却喝不着,多着急呀。读第一节的第2句。

“怎么办呢?”乌鸦一定在想办法。再读:怎么办呢?

⑷我们再一起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注意突出“到处、可是、怎么办呢”。(齐读)

⑸小结:小朋友真有本领。老师不教,你们通过自己学,把第一小节读懂了。

此举采用了自学或同桌讨论法,意在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与同座合作讨论,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己了解文章第2小节的内容。

2、第二小节

⑴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我们也来帮助乌鸦,好吗?大家把书合起来,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呢?(把瓶子打破、放入沙子、用吸管吸、把瓶子倒过来,抱着瓶子喝水┄┄)

⑵小朋友想得办法真不少。一种把瓶子打破,一种把瓶子倒过来,一种把瓶子啄个洞;还有的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放入沙子……,共想了个办法。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乌鸦想了个什么办法?课文第二小节,老师还是不讲,让小朋友自己学,大家一边读,一边想,看你们有没有读懂。

⑶小朋友们读懂了吗?请小朋友再读一读句子,边读边做。(学生分小组演示)老师要从你们的动作里,看哪些小朋友真的读懂了。

(提示:现在你们就是那只乌鸦。书上说乌鸦围着瓶子边走边想,你该怎么做?)

教师把第二小节的解读,集中落实于“演示”设计上,突破了“烦琐提问”的积弊,同时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交流”的操作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使设计所具有的弹性特点,适应了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客观规律。

⑷刚才小朋友边读边做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做乌鸦,再做给大家看看。(指名上台演示)

下面小朋友仔细看,看他读懂了没有?

⑸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①乌鸦围着瓶子边走边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学生表演)书上哪个词说出乌鸦想这个办法不容易?(终于)(板书:终于)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句,突出“终于”。

“乌鸦”你也要把这一句表演出来。

②(边演示边讲词句)乌鸦不用手拿石子,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叼”)我们用两个指头做乌鸦的嘴巴,该怎么“叼”,大家试一试。提示:“叼”就是用嘴衔东西说“叼”。例如:把烟衔在嘴里,就可以说是“叼着烟”。

③乌鸦怎么不叼大石子?你们知道吗?(大石子放不进瓶子,瓶口太小了。)

④(瞧,这只乌鸦放了一颗大石子,石子卡在瓶口了,就喝不着水了。乌鸦叼的是什么样的石子?小石子。)

⑤乌鸦叼起一颗小石子放进瓶里,水升高了一点儿,它又叼起一颗放进去,水又升高了一点儿。书上说瓶里的水怎么样了?(瓶里的水渐渐升高了。)如果把“渐渐”换成“很快”,行吗?

出示句式:瓶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读一读。

(“渐渐”是一点儿一点儿升高,“很快”是一下子升高。因为放一颗石子就升高一点,一颗一颗地放,所以只能用渐渐。)“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例如:“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奶奶的病渐渐好了。”

⑥请小朋友读课文这一节的第2、3两句。

看,乌鸦终于喝着水了。板书:喝着水。

指导:突出“叼”、“一颗一颗”、“渐渐”。要读得慢一些,突出一些。

⑦评价:乌鸦从喝不着水,到喝着水。它想的这个办法真好!好在哪儿呢?

为什么乌鸦叼石子放进水中,不叼小木头块呢?(木头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

为什么乌鸦叼小石子,不叼大石子呢?(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解决过了。)

为什么乌鸦叼小石子,不叼沙子放进水里?(沙子太小,水很难上升,太慢了。)

小结:乌鸦想到小石子比水重,放进瓶里,就沉到水底,占了水的地方,水就被挤到上面来了。

⑧乌鸦的办法想得好。刚才,我们也帮乌鸦想了好些办法,我们来比一比,哪些办法比乌鸦想得好。

(啄个小洞、用吸管吸、小瓶子抱着喝、请另一只乌鸦帮忙……)

我们开动脑筋比乌鸦还聪明。

三、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真有趣,我们一起再读课文。

2、乌鸦开始喝不到水,后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着了水。它喝着喝着,心里美滋滋的。想想这时乌鸦会说什么呢?今后,遇到了困难要。

3、你觉得这是一只()的乌鸦。

四、补充阅读

1、乌鸦开动了脑筋,终于喝到了水。你还知道哪些爱动脑筋克服困难的故事。

2、在大森林里有一只大公鸡,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故事。(齐读课文)

3、公鸡在路上遇到了谁?(狼)狼假装和公鸡很友好,还要和它一块儿走,狼其实想干什么?(吃掉公鸡)公鸡是怎么说的(后面还有狗)为什么这样说?(狼最怕狗了)狼听了就逃跑了。

4、公鸡如果不动脑筋会怎样?(被狼吃掉)动脑筋,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5、谁愿意做公鸡,狼,上台表演。

教师适时补充课外阅读《聪明的大公鸡》,进一步巩固了寓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多思考,多动脑,才能解决困难。

五、总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乌鸦喝水》,并补充阅读了,《聪明的大公鸡》。小朋友平时遇到困难,也像乌鸦,公鸡那样,多动脑,多思考,那你一定会解决困难,变得越来越聪明。

总评

唐老师执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整堂课真正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很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了主导的职责。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魏银珠(评析)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十九课

课前透视:

<乌鸦喝水>是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就地取材,想办法喝到小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内容生动有趣,通俗简洁,适合儿童朗读和讲述。学习本文不仅要学习一些生字和新词,更要引导学生感悟到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这篇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从中丰富语文积累,感悟到乌鸦的聪明,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应突出以读为主,以读促思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用“渐渐”一词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乌鸦的聪明能干,明白遇到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逐步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教学重点: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认识到乌鸦的聪明能干,并从中受到启发。

信息资料:

1、放大的文意图或投影片

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

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导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培养读书习惯。)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

1、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多形式读文。(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评价。

3、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

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懂得动手动脑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遇到困难学会思考。

活动准备:

1、课件、电脑。

2、操作材料:饮料瓶若干、小石子、沙子、吸管、棉花、碎纸张。

3、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夏天到了,我们户外活动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幼儿回答)

2、教师:这里有只乌鸦啊,也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打开课件,按向下按钮:在一个炎热干旱的夏天,有一只小乌鸦飞来飞去,他渴极了,到处找水喝。)(继续按向下按钮:他找啊找啊,终于发现一个瓶子里还有点水,他高兴极了,真想一口气把水喝下,可是瓶子太高,瓶口又小,乌鸦的嘴够不着,怎么办呢?)

3、教师: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4、小组讨论后幼儿回答。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出了许多的办法,有这些办法都是你们动脑筋想出来的。

①那么这些办法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办法最好的?(教师把幼儿讨论出来的材料摆放于幼儿面前)除了刚才小朋友讲的这几样东西,老师还准备了另外几样东西,看!

②你们觉得用这些材料都能成功的喝到水吗?这些可都是你们说的,到底行不行我觉得我们得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5、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

师小结:看来遇到困难光动脑筋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想的到底对不对。

6、教师:乌鸦也想到了几种办法,它和我们想到的办法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继续按向下按钮,让幼儿看看乌鸦的办法都是什么:(拿吸管,挖坑,往瓶里放石子)

7、让幼儿再看一遍《新乌鸦喝水》。(按再看一遍按钮)

8、教师:你们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呢?你们学习了《新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

(教师引导幼儿:遇到困难要学会用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

9、活动延伸(教师出示核桃)

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的这么好,老师想送给你们每人一个小礼物,看!可是我发现了个问题,这核桃该怎么吃呀?那我们现在回教室再好好的动动脑筋,把这个核桃吃掉。(幼儿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常常需要我们动脑筋来解决,而对于幼儿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让他们认识到动脑筋和自己动手的重要性非常的有必要。那么如何让他们的活动中体会到这点呢?我采用了课件这种直观的方式,提出问题同时大家解决。在大家的讨论和操作中得出这一结论。由于对本次活动的内容我的定位偏向于语言方面,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给幼儿自由讲述的`时间比较的多。但是就发现我在活动开始谈话中显得比较的罗嗦,对幼儿来说也无多大意义。

由于本次活动在教具上准备的不够充分,所以在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时显得不简便,听课教师建议把本次的操作部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来合作完成,并作好操作后的统计。把这节偏向于语言的活动改为语言和科学的综合活动,使它能更好的体现活动目标。

在第二次看完课件时,我提出的问题"你们学习了《新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幼儿还是把自己当成乌鸦的角色来回答,而且内容都里不开喝水这一问题。在我多次的引导他们要联系到我们生活当中时,幼儿的思维才打开。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我要进行改变。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


88教案网相关专题:“散步教学设计反思”。

作为一名授予学生知识的教师,一般要懂得写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可以让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的科学化。怎么才能把这一篇教学设计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核桃壳、果冻壳创作小乌龟,表现出小乌龟不同的形态。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手工创作的兴趣。

3、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核桃壳、果冻壳、剪刀、绘画纸、水彩笔、棉签人手一份,木胶每组一盆。

2、制作好的小乌龟三个,沙盘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引题。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些什么呀?这些核桃壳、果冻壳可以做什么呢?(幼儿自由的回答)

2、看看老师把它变成了什么。(出示范例)这些小乌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引导幼儿说出小乌龟的各种动态。

3、小结:只要我们动动脑、动动手,就能把这些核桃壳、果冻壳变成有趣的小乌龟,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二、教师讲解示范。

1、把核桃壳或果冻壳盖在彩纸上,沿着外壳的边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在圆上添画乌龟的头、四肢和小小的尾巴。

2、剪下"乌龟"。

3、在核桃壳、果冻壳边缘涂上木胶,粘在圆圈上。

4、最后用水彩笔装饰乌龟壳。

三、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每位幼儿至少做一只小乌龟,先做好的,还可以多做几只。

2、提醒幼儿画圆时,一手按住核桃壳或果冻壳不能移动。

3、启发幼儿用不同颜色装饰乌龟壳。

4、提醒幼儿注意木胶用的不要太多。

5、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做完后能自己收拾干净。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1、请幼儿将做好的乌龟送到"沙滩上"。

2、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互相比较。

3、也可以让幼儿带着自己的小乌龟一起游戏。

观察操作材料,直接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重点讲解示范了木胶的使用方法,因为这种形式的活动 是幼儿第一次尝试,教师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能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为幼儿顺利操作做好铺垫。

给幼儿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同伴间的交流,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反思:

1、活动中,我能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2、整个过程,孩子们兴趣浓厚,也比较投入,认真,都能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此活动掌握了剪、画、粘贴等一定的技能技巧。

3、课后,他们兴奋地把小乌龟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激烈的议论,而且也创造出很多玩法:搭乌龟桥,乌龟变队行,乌龟赛跑等等,有一个小在乌龟的另一面也粘贴了一个果冻盒,做出了一个会转动的小乌龟,为此,我就想把这个活动延伸到特色区域里,让幼儿的兴趣得到延续,再一次的满足幼儿的学习的欲望。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复习画乌龟,鼓励幼儿合理地布局画面。

2.通过欣赏课件,感受画面布局的重要性。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可爱的乌龟》

2.乌龟手偶。

3.画纸、勾线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乌龟手偶。

“今天,我请了我们的好朋友来,你们知道是谁吗?”

“乌龟不高兴了,它迷路了,你们知道它住在哪里吗?”

2.展示课件,帮助幼儿感知乌龟“住”不同的地方,画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出示海水图,听听乌龟说了什么?(“谢谢你们给我找了一个家,可是我应该住在哪里呢?”)

(2)让乌龟分别住在右上角、左上角、画面中下部,请幼儿说说乌龟住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听听乌龟是怎么说的。(“不好不好,我的头、脚都在水外面了;不好不好,我住在草堆里不舒服”)

(3)让乌龟住在画面中间,听听乌龟怎么说?(“太好了,我最喜欢在水中间游来游去的了。)

(4)出示一个小乌龟在中间,听听它怎么说?(“这么大的海,就我一个人住?我很孤单哦!”)请幼儿想想办法?

(5)增添许多个小乌龟(画面较饱满),听听乌龟怎么说?(“太好了,这样我就不会孤单了。”)

(6)出示一个小乌龟,一个大乌龟,感受知画面。

3.请幼儿也来给乌龟安一个家。(1)提出要求:先想好是给大乌龟安家还是给小乌龟安家,给1个还是给几个乌龟安家,安在哪个地方,乌龟最高兴呢?

(2)幼儿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幼儿照顾乌龟的感受(即合理布局画面)

(3)作品展示。

幼儿互相欣赏、介绍作品,感受画面布局的美。

反思:

画面布局是幼儿比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以前,幼儿已有了画乌龟的经验,但在绘画过程中,总是会画的太小或太偏了,画面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太漂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可爱的乌龟》。

我改变了以往的绘画模式:引起幼儿兴趣→教师示范→幼儿绘画→作品评价的方法,而是制作了课件,将整个布局的问题放在课件中来解决,并且运用了幼儿较易接受的拟人化的手法及音效,帮助幼儿感受乌龟住在海水里的不同地方画面的感觉及乌龟的感受,乌龟说的话更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布局的重要性,更易让幼儿接受。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形象了,以往要幼儿将物体画中间,画大一些,画满一些,总是用平直的语调说,总有些孩子只顾自己画,不去理会老师的话,但这次通过展示课件后再画,有的幼儿画了一个乌龟,我便说:“你想想,这只乌龟一个人住,它会怎么想呢?”幼儿很自然的就会多画几只乌龟了。

幼儿在合理布局画面的基础上,也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想法与创造,有的幼儿画了许多只小乌龟,在前面画了一只大乌龟,他说:“大乌龟带着小乌龟做操呢!”有的幼儿把小乌龟画在大乌龟身上,他说:“这只小乌龟玩累了,在爸爸身上休息呢!”还有的幼儿画了一个大乌龟、中间壳是空的,再在旁边画了只小乌龟:“妈妈刚把小乌龟生下来,正教它游泳呢!”可见幼儿的想象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评价过程中,我组织幼儿一起欣赏了同伴的画,幼儿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讲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整个活动,这个课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解决了幼儿的布局问题,还拉近了幼儿与乌龟的距离,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能考虑乌龟的感受,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大胆推测、讲述母鸡和狐狸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

2、学习故事中的动词短句:走过、绕过、越过、经过、穿过、钻过。

3、幼儿创设场景,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诙谐、幽默。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课件、背景音乐《稻草里的火鸡》、《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视频、动词短句卡片等。

2、准备椅子、地垫、一个大袋子(障碍物)、大圆筒、拱门、跨栏、呼啦圈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今天刘老师要带你去一个农场,请你仔细看看,你认识农场里的设施吗?

2、观看课件p2。

教师:这个农场真大,你看见了什么建筑物?请你大胆的说出来。.本文来源:幼儿园教案网(鼓励幼儿说出:院子、池塘、草堆、磨坊、蜜蜂房、篱笆等)

二、幼儿观看课件(一),并大胆地猜测故事的基本情节。

1、观看ppT第24页。教师:在农场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这是一只什么鸡?鸡在干什么?

狐狸的眼睛在看着谁?你猜它在想什么?那母鸡到底会不会给狐狸吃掉呢?接下来请看(让幼儿猜想)

教师:你看见了什么?狐狸这么样?(跳起来想吃母鸡)

母鸡知道吗?为什么?你猜,母鸡会被吃掉吗?

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狐狸吃到母鸡了吗?狐狸的表情是怎样的?这时,狐狸会想什么?那么母鸡知道后面跟着狐狸吗?那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母鸡又会去到哪里呢?请你们仔细地观看

2、请幼儿连续观看ppT第516页。(每张课件设置15秒)并回答问题。

教师:看完了课件,请你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邀请2~3人讲述)

3、请幼儿再观看课件(二),深入地观察画面,并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情节。

重点:观察狐狸和母鸡的表情,还有其它动物的表情与动作。

4、教师播放视频,请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视频4分钟)

三、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认识动词短句。

1、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母鸡萝丝去散步》)(请个别幼儿出来表演什么叫散步。)

教师:母鸡去散步,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幼儿与教师一起回忆故事情节,教师边出示动词短语,并张贴在黑板上。)

(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

★重点:邀请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动词短句。

2、教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里面的谁?为什么?喜欢狐狸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狐狸的眼里只有母鸡,一心想着吃鸡,其它什么都没看见,所以发生了那么多滑稽、好笑的事情。真是一只贪心、倒霉的狐狸。

◆母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的镇定和勇敢,而且想出了许多办法来对付狐狸,这真是一只了不起的母鸡呀!

四、幼儿自己商讨,创设故事情景并进行游戏。

1、幼儿分成两组,每组负责摆设3个情景。

2、教师带领幼儿整理情景。

3、跟着背景音乐,一起述故事和游戏表演。

4、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另一个主人公狐狸,却在母鸡的背后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捉鸡屡屡受挫的故事。

我设计的课案力求引导孩子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能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并体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大胆猜、细心看、清楚说、快乐演,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孩子在本次活动中,能很好地完成目标,并大胆地自己创设情境,自己来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习动词。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案一

1、学习集体舞,初步掌握固定的动作模式,努力尝试在XX处独立做出即兴动作。

2、感受集体舞中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音乐:田纳西摇摆舞曲。

一、结合绘本情节,熟悉固定的动作模式。

1、出示p1,小蛇是怎样散步的?说一说,做一做。

2、学做基本动作1:看一看,扭一扭。(小蛇还会怎么样,再扭一扭)

3、出示p2,遇见大水坑,小蛇会怎么过去呢?(幼儿说并做)

4、出示p3中的①②③,幼儿表述并作动作,学做基本动作2:拱一拱,缩一缩。

5、出示p4,小蚂蚁是怎么过去的?学做基本动作3:走走走走,停一停。(休息一下)

6、出示p5,一个接一个,教师带头和孩子们依次抓着前者的衣服,用走走走走,停一停(加入动作:看身后同伴)绕一圈。

7、出示p6中的①②,幼儿说对话。

8、出示p7(小蛇呼),这时小蛇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以怎么休息。

9、出示p8①②③,小蛇是怎么过河的?

二、配合音乐,幼儿集体跳舞。

1、回忆绘本,教师用故事情节,提醒幼儿将基本动作串连。

2、配合音乐完成完整的舞蹈。

三、尝试两人配合跳集体舞。

1、你们喜欢小蛇吗?为什么?

2、小动物们也喜欢它,来找小蛇跳舞了。幼儿按圈设分成小蛇(站里圈),小动物(站外圈)

3、幼儿两两,面对面。好朋友见面会做什么?学跳动作1、2、3:招手,招手,扭一扭;握手,握手,扭一扭;(拉手)跑跑跑跑,停一停(看朋友)。

4、好朋友休息一下,互换位子,再继续跳一次。

5、配合音乐,完整跳一次。

教案二

1、能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诉故事。

2、感受理解小蛇助人为乐的愉快情感。

1、幼儿事先有帮助家人或同伴的经验。

2、《小蛇散步》ppt

一、猜谜导入活动

1、师:身上花花绿绿,走路弯弯曲曲,没有手和脚。下了很长时间的春雨终于停了,外面的空气真好啊!小蛇要出门去散步。(出示绘本封面)

二、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助人为乐的情感

1、(观看图1)师:小蛇爬着爬着,咦!路中间出现了一个大水坑。该怎么过去呢?谁来帮小蛇想想办法?(个别幼儿说说)

2、(观看小图)师:那让我们一起看看小蛇是怎么过去的。小蛇想这点小事难不倒我只要这样它先把脑袋伸过去,弓起身体就像什么?(一座小桥)然后把尾巴缩回来就行了。

3、师:突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请等一下、请等一下是谁呢?(教案出自:教案网)幼儿猜一猜(观看阴影图猜:小蚂蚁、小蜗牛、小老鼠)他们想过去它会对小蛇说什么?(个别幼儿说说)能从你的背上爬过去吗?它是怎么说的?

4、师:小蛇帮助了小动物们,小动物们会怎么样呢?(集体说说、鞠躬道谢)小蛇帮助了朋友心里感觉怎么样?(开心)小蛇会说什么呢?小蛇说能帮助你们,我就很快乐。那么小朋友你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心情是不是和小蛇一样呢?(是)

5、师:这时又有人要过大水坑,是谁呢?汪汪汪请让我也过去吧!是谁啊?原来是大狗。小蛇说可以,可以。(看书第三页)大狗嗒嗒嗒的从小蛇背上走过,你们看小蛇的表情怎么了?它的眼睛为什么要张得大大的?

6、师:瞧!大狗后面还跟着谁?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猜谜语:脑袋大、胡子稀,头发蓬松不梳理,又凶猛、又暴躁,经常吼叫发脾气(狮子)狮子也想从小蛇背上走过去,如果你是小蛇,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让我们看看故事里的小蛇是怎么做的。(看书第四页)小蛇最后还是让狮子咣咣咣的从它背上走过,小蛇怎么样了?

7、师:咚咚咚后面还跟着一位动物朋友,是谁?(长鼻子大象)大象说:让我也过去吧!大象竟然也想从小蛇背上走过去。大象那么重,小蛇会不会让大象过去呢?为什么?

8、(观看书第六页)师:看,现在小蛇怎么了?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小蛇呼~~~的吐了口气,终于缓过了劲来,竟然没有受一点伤。小蛇棒不棒?

9、小结:师:今天小蛇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了这么多的朋友心里真开心。那它帮助了哪些朋友呢?(小蚂蚁、小蜗牛、小老鼠、大狗、狮子最后还有大象)

三、迁移内化

1、师: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呢?你帮助别人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2、小结:原来用自己的本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且还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反思:

这个故事以小蛇有趣、可爱的神态、充满疑问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小朋友们。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们观察得都很很仔细,小到小蛇脸上的表情都能关注,通过故事,也知道了我们要关心朋友。最后让孩子们说说发生在身边助人为乐的事情,让小朋友们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的话语不够简洁,留给小朋友们动脑思考的环节还不够多。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取把语言课上好。

教案三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感知、体验、探索。开展了此次活动《小蛇散步》。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引导幼儿爱护图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增强幼儿识字兴趣,培养幼儿思维、想象能力。

1.观察画面,理解图画书内容。

2.用语言、动作表现小蛇帮助小动物过水坑的情节。

3.自主阅读中体验图画书的趣味性。

1.故事课件。

2.故事书人手一本。

3.平衡木。

(一)观察封面。

封面上有谁?它在干什么?

(二)集体阅读。

1.观察画面,共同讲述故事内容。

2.讨论、交流第六页单页多图的阅读方法。

能看懂这幅画面吗?你是怎么看的?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说一说。

3.幼儿猜测并讲故事。

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4.讲述第九页单页多图的画面。

这幅图上发生了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交流图画书内容。

1.以儿歌的形式提出阅读要求。

图画书,手中拿,一页一页轻轻翻,哪些动物来过桥,请你仔细找一找。

2.幼儿自主阅读。

3.阅读后交流。

你看到哪些动物也要过桥?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画书。

(五)阅读拓展。

《好饿的小蛇》也是发生在小蛇身上的趣事。

活动延伸:

语言区:续编故事《小蛇散步》。

表演区:表演小蛇帮助动物过水坑的情节。

活动反思:

《小蛇散步》是日本绘本作家伊东宽先生的作品。主要以小蛇有趣、可爱的神态、充满疑问的故事情节,(教案出自:教案网)深深的吸引了小朋友们。作品语言诙谐幽默,绘画风格独特,在创作中注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尤其是封面、封底、扉页和尾页的巧妙构思,处处暗藏机趣,给人惊喜和幽默。让小朋友们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感受帮助别人后的快乐。

不足之处:

真正让幼儿体会、感受小蛇帮助别人后的喜悦之情还不够到位,只是表面化地让幼儿知道一下。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材及学情分析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

教师小结:在人的一生中,生命的两头(孩提和老年)时都需要人照顾,只有中间(中青年)是照顾别人。尽孝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责任,记住培根的话吧:哺育子女是动物都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伟大壮举!

小结的目的:强调本文的主旨,深化学生敬老尽孝的意识。

八、作业

1、阅读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

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口子,溜滑梯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

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

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

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

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

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希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

现在我常忘了扣口子,系鞋带。

吃饭时,会弄脏衣服,

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

不要催促我,

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

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

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

所以,

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

陪着我,慢慢的。

就像当年一样,

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多点时间陪陪父母吧,对他们好一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

诚如斯言,当善待父母,父母是个宝,如此做人,你会享用终生。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一、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二、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像,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像。

三、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四、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五、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六、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七、比较阅读

《散步》与《三代》。

散步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性格。

3、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学法探究

1、抓住两处养分,引导研讨:

一处是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是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

2、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学习仿写。

学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组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提出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后,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释义,并学会运用。

信服:相信并佩服。

霎时:(shà)短时间。

分歧:(qí)(思想、意思等)不一致,有差别。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2、再读课文后,写出自己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

3、三读后,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备课堂上交流。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三、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课文。(出示幻灯片①)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独生子性情怎么样?

引导法:不但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3、谈谈自己对本文的第一印象或感受。

引导法:既要展开,又要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深入研讨:(出示幻灯片②)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⑴这篇课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⑵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住关健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⑶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郑重其事?

引导法:让学生从生活细节处休会。

5、语言运用:(出示幻灯片③)

⑴__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⑵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⑷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6、比较阅读:

《散步》与《三代》(原文参照课后练习)

引导法:《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为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新闻记者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四、总结、扩展

1、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2、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的主题?你会怎么写呢?

五、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

2、写一篇读后感或与本文主题类似的文章。

3、提出下篇课文的预习要求。

教学后记

本文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洋溢浓浓亲情的课文中,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从此家庭中去领悟这份感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一方面让学生多读课文,从字里行间里去感受;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去把握本文的细节描写,如: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体现了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这两处细节描写,反映了两代人的具体心态,表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感情十分两分融洽的气围。此外我还侧重让学生能根据本文仿写与此主题类似的文章,从而让他们也能在实际生活中去找回可能失去了的亲情,特别像我们这的地方,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照看他们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虽然爷爷奶奶也很爱他们,可他们往往感受不到这份爱,因此通过本文让他们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合集


本文为88教案网推荐专题“教学设计反思”相关内容。

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呢?严于己而后勤于学生,这个无愧为教师的天职,无论新手还是老手,老师在上课前都会精心准备好教案。教案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而是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老师的化身,经过搜索整理,88教案网的编辑为你呈现“蝉教学设计及反思”,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 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面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课前准备

1、一些鲸的图片。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

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

2、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2、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4、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板书设计

体形——大

9.鲸 种类——多

进化过程

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

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自习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

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重量——大

9. 鲸 进化:陆地——浅海——海洋

分类:须鲸、齿鲸

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繁殖生长

《鲸》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五年级学生年龄虽然处于高年级阶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还是比较短,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突破难点鲸生活在海洋里,体型像鱼,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鲸鱼,连汉字的写法也是带着鱼字旁,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呢?,然后让学生再来读课文,突破教学难点这一个教学环节。突破难点之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问、画画、表演、朗诵等

形式)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收获特别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学生自己解决起来问题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楚。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让学生尽量把语言表达的准确完整。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 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前准备: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别抄录4段课文的4块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和补充阅读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做个调查,每年你们觉得最开心、最快乐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生答)同学们都体会到了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开心与快乐。那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那些给你们礼物、金钱,给你们帮助的人,他们在付出了以后是不是感到伤心、难受、痛苦呢?(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文中的人物去体会“给予的快乐”。

二、学生自读课文

大声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三、学习情况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初步指导学生读文感悟。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

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这里有两个都表示出乎意外的词,谁能找出来?

(学生答:吃惊、惊讶。)

1、谁“吃惊”?谁“惊讶”?

板书:

小男孩和保罗

2、谁能把他们俩“吃惊”和“惊讶”的语气读出来?

3、小男孩为何吃惊?

(学生答:因为他没想到,保罗哥哥会白白地送给保罗一辆新汽车。)

老师解释:作为保罗自己接收到这样的礼物不吃惊,肯定是由于他的家境比较好,这样的礼物也不足为奇。而小男孩呢?家庭情况肯定……谁能更好地读出小男孩的吃惊来,还要能做出吃惊的样子!

4、那保罗又为何惊讶呢?

(答:惊讶小男孩的回答和他所想不一样。)

5、再指导学生体会朗读:

其实让保罗惊讶的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再读下文,找出保罗再次感到意外的地方。

五、学习6~11节

1、学生边读边找,并指名回答。

2、当小男孩提出请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时,保罗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读第九节。

(学生回答。)

3、这个“笑”可大有学问。这里保罗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呢?(生答)读读这个“笑”。

4、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怎么知道他又错了?指导读小男孩的那段话。要读得感人。

六、学习12~13自然段

1、保罗被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作出了一个他事先也没想到的决定,齐读12小节。

2、他们是怎样度过这个难忘的夜晚的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他们看到圣诞节的夜景各自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们的心情会怎么样。

3、是呀,小弟弟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美景,心中肯定无比激动,非常高兴;而小男孩看到弟弟如此开心,也感到很快乐。至于保罗,看到自己只不过是让他们坐车在大街上转了一圈,就能给他们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他终于也明白了,齐读最后一小节。

七、拓展部分

1、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和保罗一样体会到给予的快乐。

2、师小结:

是呀,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如果你使别人快乐了,自己才能得到长久的、真正的快乐。

3、其实,这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他们的身上,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有没有带给过别人快乐?还是别人带给了你快乐?

4、指名多位学生来说。

八、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我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得到快乐,给予别人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九、作业

课后,我想请同学们到学习、生活中去找一找快乐,把你所认为的快乐写下来,在班队课上告诉大家。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观看有关描写春天的文字和录像等。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文;之后,运用朗读加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朗读,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俊俏、聚拢、生机、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等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光的美好,了解燕子样子、性情、飞行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作者细致、有序的观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引导想象,让学习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春光的美好以及勃勃生机。在品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春天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诗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春的消息》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蝴蝶纷飞是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学生自由地说说)

播放《小燕子》的课件。可以让学生一起跟唱。

小同学们,春天到了,燕子又要从南方飞回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一课,看看春天里的小燕子。

(巩固旧知,迁移新知,通过谈话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在指导读题中,初步体会燕子的形体以及飞行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同桌互读,每人一段,让对方提醒字音。

3.集体一起朗读课文。

(学生为主体,自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在集体认读和交流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三、播放《燕子》的课件。

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谈谈对小燕子的感受。

四、再读课文。

1.提醒学生注意体会生字生词的含义。

2.充满感情地朗读,将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五、解决生字生词。

要注意生字和读音。

“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

“拂”读“fú”,不要错读成“fó”。

生字方面,你要注意以下的字:

“燕”的上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

“演”的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

“漾”的下面是“永”,不要错写成“水”。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表达,把我们再次带进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真是让人留恋往返。还有作者,对燕子样子的描写,只用了16个字,就把燕子的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七、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

2.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阳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发挥想象,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4、让学生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句子的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会来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乐曲)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大地。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的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阳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这么美丽,你喜欢阳光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阳光的美丽(板书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在老师读的时候你要用手指着拼音,用耳朵认真听,在心里跟着读。(配小的音乐声)

2、觉得老师读的好吗?好在哪啊?想那你想象老师读的一样好吗?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先要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扫清字词上的障碍,你们有信心吗?那谁来说说,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那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请你看着拼音读,注意读准字音,把你在预习时圈出来的生词多读几遍。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忙。

3、出示生字,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了吗?

读"阳":在课文中的词是什么?阳光读"像":请找找课文中有"像"字的句子

读"金":课文中的词是?金子读"野"课文中的词是什么?田野

读"更":找找课文中有"更"字的句子。读"面":课文中的词是什么?河面

读"长":课文中的词是?读"早""晨":组成一个词早晨

读"拉":课文中的词是什么?读"进":课文中的词是?跳进。

读"谁":读读有"谁"的.句子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一下这些生字宝宝,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开火车读词语)

4、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现在我们就可以流利地读课文了,这遍请你看着汉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来读出它。

5、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找一组开火车读,每人一句话)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知道阳光像吗?(出示句子)见过金子吗?(看图),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闪亮亮的,很宝贵)

出示:弯弯的月儿像。像。

阳光像金子一样,洒遍了哪些地方?还会洒遍哪呢?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洒遍了阳光!(看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啊?请你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刚才看到的美丽画面。指名读、齐读

2、禾苗、小树、小河在阳光下和平时可不一样哟!哪里不一样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谁来说说阳光像金子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野、高山和小河都有什么变化呢?

(1)天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从"更绿了、更高了"你能感受到什么?此时你就是接受阳关哺育的禾苗和小树,(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在阳光的哺育下,你长的更快,更茁壮了(做动作),小树和小禾苗们,此时你想说对阳光说些什么呢?阳光哺育禾苗和小树茁壮成长,是多么伟大啊!请你读出对阳光的感谢和赞美之情吧!谁来读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教案《《阳光》教学设计与反思》。出示句子:

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了。因为有了阳光更了。

(2)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见过锦缎吗?(出示图片)为什么说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出示河面闪着阳光的图)

阳光下的小河波光粼粼,绚丽多彩,就像--?谁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把小河的长,小河的美读出来。你觉得阳光下的小河还象什么?

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多么迷人啊!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这生机勃勃的世界吧!(配乐师生合作读)

3、阳光不仅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还跑到哪去了?谁来读读

"跳进"让你感到阳光怎么样?阳光在作者眼里是有生命的,是会跳的。咱们现在就来读读这个会跳的句子。齐读,读出阳光的可爱和调皮

4、阳光跳到屋里来了,谁能把它捉住?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尽情去享受阳光,享受阳光下美丽的世界

5、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赞美阳光。出示句子: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齐读,阳光就像金子一样,那为什么还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呢?(金子可以用钱买到,而阳光是买不到的。阳光能使禾苗变绿,小树变高,但是金子不能。没有金子,人类可以生存。没有阳光,人类就只能灭亡。)让我们再大声地读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对阳光的赞美。

四、总结全文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的语言象诗一样美,要想让学生能真正沉醉其中,与文本对话,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我采取了以下几个创设情境的手段:1、在导入环节利用音乐和生动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清晨大地被阳光笼罩的情境中,为后面进一步体会阳光的美丽做好伏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阳光下的大自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句子,为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句子,我让学生扮演阳光下的禾苗和小树,表演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快的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和植物们对阳光的感谢之情,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进行朗读训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朗读是语文阅读课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要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句子的感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了这个教学重点:1、在初读课文时共设计了三次读书活动,第一次是听老师范读,让学生指着拼音听,在心理跟着读,既可以帮助那些拼音比较吃力的学生正确读准音节,又可以为学生后面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第二次是让学生自己看着拼音读,目的是让学生更准确的读住字音,同时巩固汉语拼音。第三次是看汉字读课文,这遍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三次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训练内容,逐层深入提高要求。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在读"阳光像金子"这句话时进行拓展,让学生也说说打比方的句子,先是给了"弯弯的月儿像"作为扶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像",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他们说的都很精彩。在学习"天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句时,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一说"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了。""因为有了阳光更了。"这些内容上的拓展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

感觉在教学中,以上的三个设计意图都得到了落实,基本上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重难点。但还有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一、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时又犯了拖拉的毛病,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时间有点紧张了,本来还设计了一个问题"河面闪着阳光,还象什么?"就没有问。最后本来计划时间充足的话再让学生一起配乐读一遍全文,也没有读。前面的教学应该再利落些。二、在学生读课文和发言时,有急躁情绪,有打断学生的情况出现,干扰了学生的思路。三、教师的语言还要再简洁些,避免说重复的话。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成熟。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1) 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 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 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围绕自己的观点到课文中去寻找证据,想办法说服别人。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日记:从《乌塔》想到的 。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在学习了我们共同进步后学习的,本节内容的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小实例,让学生去思考出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场面,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就是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对自己的成长有害。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平时与人交往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已有能力去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能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

3.学生认知障碍点:如何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过每一天。

教学目标

1、明白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他人宽容。

2、 激励学生能替他人着想,并在与人相互交往中学会换位置思考。

3、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白将心比心是理解别人的好方法,能理解他人、对他人宽容。

难点: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开开心心每一天。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体验、唤醒生活

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故事,准备小卡片若干。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师:“对不起”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常用语,你最近在什么地方又听到过?在什么场合用过呢/

2、说说自己曾经在什么地方用这两句话解决里实际问题。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学生阅读萧伯纳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2、学生看图说故事,续编结尾。仿照萧伯纳的语言,也来幽默一下。

3、情景表演:

① 分组选择图中的四种情景,分角色表演。要演出不同的结果,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 有表演者和观众交流感受。

③ 教师小结;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自己时,我们要能够原谅别人;当遭到别人的误解时,要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我们要学着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交流生活中的感受,制作备忘录

1、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不开心的事,侧重于被别人误解的事,其他同学帮助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要开开心心每一天,你有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并写在备忘录中。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课外继续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人名言,写在卡片上。

2、将卡片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让大家开开心心每一天。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


88教案网的编辑在撰写“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时力求将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尽量充分,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准备。想要写好教案,就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作用。

4.最后师生共同做一个简短的小结。

5.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

教学媒体设计

1. 利用网上资源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利用课件展示教学板书结论小结等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1、观看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想一想,为什么?

2、演示:把石块、木块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那么石块受到浮力吗?

教学设计说明:在教师引导下,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大量浮力现象并提出与浮力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投影)板书:第五节 浮力

二、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学生体验: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乒乓球最终的情况。尝试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板书: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演示:在弹簧测计的下面悬挂一个石块,把石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以下问题:

(2)明确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弹簧测力计、烧杯 等。

(3)明确如何测定浮力的大小。

(4)确定整个实验是否设置对照组及设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复及次数。

(5)选择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表格:

项目

次数

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石块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总重G2 比较F与G0的关系

1

2

3

(投影)结论: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投影)(实验报告的格式)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投影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的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书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投影)完成课本上的例题。

三、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并说明自己的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物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

教学设计说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设置下节课应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讨和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测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热】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如果您想深入理解这一话题不妨看看“蝉教学设计及反思”。老师是一种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职业为他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者,教案是帮助教师顺利教学的好帮手。教师能更加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这是我在初二下学期学校开放周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同一教研组的语文老师的热情帮助,悉心请教,得到了很大提高。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实施前的设想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一方面,学生对宇宙万物怀着与生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采用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的方式,如猜谜语,画影子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观察与中长期观察相结合,学生观测记录与研讨相结合,意在让学生“建构”,自己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自己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本课的主要活动有:猜谜语,画影子,做日影仪测影子,连续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日影仪中的影子,并在实验室内模拟这些运动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发现,建立对宇宙的情感,从而点燃探究宇宙的热情。

实施方法

1.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他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3.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4.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实施过程

一、导入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过程:

①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②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③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④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⑤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他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他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材分析】

《梦想的力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的课文,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文章记叙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有一定的阅读、收集资料的能力及预习能力。因此,本单元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刻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重、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

2.提问:同学们,你有自己的梦想吗?有的话,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3.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希望你们能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创造无法想象的奇迹。(补全课题)

4.现在就请你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齐读课题)

5.同学们已看了这篇课文,根据课题提出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①谁的梦想?

②梦想是什么?

③怎样实现梦想?

④力量有多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迫不及待 募捐 水泵 下旬 筹齐 一声不吭 颠簸 簇拥

①接火车读

②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体会“梦想的力量巨大”

1.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提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2.解决问题①(瑞恩)

3.解决问题②,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体会

①学生读课文交流

A.我想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

B.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

②教师小结:瑞恩的梦想坚定、执着,他的梦想越来越大。

③瑞恩的梦想大,最终他的梦想实现了吗?哪一个自然段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17自然段)

4.解决问题④,在课文上找出相关语句课文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全班齐读) ①提问:谁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②小结:安格鲁村民们,因为瑞恩的井给他们带来了幸福、生命、健康,是一种感激泪,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他们没想到梦想的力量竟有如此之大。对瑞恩的井,安格鲁村民们表示感谢,自己没想到付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③全班齐读

5.解决问题③

提示: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挣70元,二是筹集20xx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

①挣70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到相关的段落

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

A.质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标出瑞恩做的几件事?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B.质疑: 仅仅只做了这五件事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省略号)

C.质疑:瑞恩为挣70元,他至少做了几件事?作者并没有一一写出来,为什么? 学生交流并汇报: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因为那样会让文章哆嗦,的确,在写作时,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才能打动读者。

D.创设情景:

a.当全家人去看电影,他一个六岁的孩子,认真地擦着窗子,累得筋疲力尽时,他会想??

b.当暴风雪过后,树上的枝条散落一地,他突然捡到一根粗重的枝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拉动,此时他会想??

E.质疑:除了做这些事,还做了哪些事?

F.小结: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①当听工程师要买钻机时,他会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

学生交流并汇报:第12自然段(全班齐读)

②小结:瑞恩已认识到买钻机的难度,但是态度很坚定,同时,这也说明他在不断成长。(筹集20xx块钱)

③仅仅靠个人的力量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不能)

④那他用自己的梦想感到许多好心人,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了,感到了谁? 学生交流

小结:瑞恩的梦想不仅激励自己,耕多感到别人,从而感受到梦想力量的巨大。(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课堂作业

学完课文后,你想对瑞恩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瑞恩 同情心 挣70元

更多人筹钱 挖一口井

基金会 30口井

六.教学反思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读者倍受感动。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我主要抓两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第二个问题,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列出了分三步实现,没有让学生重点地品位词句,来体会“梦想的力量”的深刻含义。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文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课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通过不断的质疑解疑,使学生深刻领域课文的主旨。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飞夺泸定桥》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也初步具有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尤其在“读”方面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加上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德育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红军飞夺卢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3.体会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批注发、环境描写法

七、教学策略:讲授法、多种形式朗读法、批注发

八、教学流程

(一)巩固复习

(二)精读“难”

课件出示做批注的方法。

看修辞,看写法,懂质疑

生交流感受,师相机板书桥高、水急

(三)细学“夺”

1.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感觉到红军战士的勇敢,并做上批注”

2.生交流讨论

(四)练笔

师:“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你认为红军是一群怎样的军队?”

生:勇敢、英勇大无畏

师相机板书:英勇大无畏

运用金钥匙,展开联想,红军和敌人是如何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的,请你用笔写下来,教学反思《《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红军叔叔这种精神,战胜学习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最后,让我们以少先队员的队礼致以红军叔叔最崇高的敬意。起立,敬礼,下课。

教学反思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和敌人抢时间,接着写巧夺泸定桥,最后写夺下泸定桥。全文紧扣“飞”、“夺”二字,重点写了夺桥的困难和怎样夺桥两部分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飞夺泸定桥》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了在北上抗日的过程中,红军为了夺取泸定桥,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执教了《飞夺泸定桥》一文。按照通常的教法,是先让学生把书读一遍,来个整体感知,接着是疏通词句,理清线索,弄懂大意,再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逐段学习,理解感悟,交流分享,最后总结全文,“挖”出中心,畅谈感受等。

这次,我由课题入手,发散开来,由题入文,质疑读悟,再由文到题,归纳总结,这样文题对应,环环紧扣,逐层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板书“泸定桥”几个字,引导学生先理解“泸定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去读第六自然段,并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险,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急,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狂。根据投影内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桥的险要,体会出红军夺桥的任务有多么艰难!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且生动,在好奇心与兴趣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更好的铺垫。而直奔“天险”这一主题,则是在学生对环境有了一个直观而且深刻的感受后,再深入到人物的行为,起到了反衬作用,更突显人物,同时学生学起来更符合认知规律。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其次,我再板书“夺”字,让学生谈谈这个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课文中来理解。通过讲述石达开的事例说明红军夺取泸定桥的必要性。通过过渡语强调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接下来,我再板书“飞”字,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课文中是指什么。让学生自渎课文以同桌互动的形式讲讲红军在一路上遇到那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并通过朗读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上完课后,我觉得留下了一些遗憾:在遣词造句和优美句子的分析上功夫没有到位,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其次没有事先在班级试映课件,导致上课的时候才发现屏幕模糊,学生在课上无法深入情境。最后,学生对批注法的运用浮于表面,没能及时深入,加以巩固。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我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下面特点:

一、新颖的开课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

凭借教材,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经常听到的神话故事引入,让学生交流自已搜集的中国神话故事,当提到人们把盘古当成人类的“老祖宗”时,学生感到特别有趣,不知不觉营造了一个神话殿堂,把学生带进角色,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各环节做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富有创造性。

二、识字写字与读文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读中品,读中悟。

课堂上突出了识字重点,重视词语学习方法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划生字,互相认读交流记字。并利用部分学生提前预习并标出疑难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而解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读中体会思考问题,互相学习学习方法。同时,针对本课特点,我将识字写字分别穿在了每一节课中,在课堂中有机地穿插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研读课文时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进行感悟和体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会,整体深化,延伸拓展,从了而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读中品,读中悟。把识字学词、阅读融为一个整体突出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和识字教学的综合性。

三、自主、互动、情趣盎然的课堂环节

说对盘古的印象时,学生积极自主,各抒已见,其中一个学生谈的非常特别,他说盘古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刚醒来时很黑,但他不怕黑也不喜欢黑,所以就开天辟地才有了光明。听此我心中一阵高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个神话故事中竟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马上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不管遇到多么坏的事,多么黑暗的环境,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去努力,心中向着光明就一定会创造奇迹的,不光是盘古这件事,以后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都是这样。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着创造句子,学生兴趣盎然,有说“我想到东南西北祖国各地走走,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四肢”,有说:“我看看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这样就能看到盘古的眼睛”,还有的说:“我想站在外边让风吹一吹,这样就能感到盘古的气息”,当有个别同学说“我想到江河里去喝口水,这样就能喝到盘古的血液”“我想到江河里去洗洗澡,这样就能在盘古的血液里玩”时,大家都感觉很残忍、不恰当,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联想目前盘古血液变成的江河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改成了“我想将江河里的垃圾捡一捡,这样盘古的血液就会流遍全身”“我想让大家都来保护江河,这样就能使盘古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等等。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我们要遵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想说、敢说,这样才能针对其回答,将其思维引得更深,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设想

《从现在开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借森林里竞选“万兽之王”这件事, 告诉学生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互相尊重, 才能和睦相处。根据我校的研究课题“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中, 我努力尝试改变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我创设了“森林王国”的童话情景, 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情境中读, 在情境中悟, 在情境中思。教学中我也多次运用小组合作, 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挥小组的力量, 构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还结合课题,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动物习性,引导学生讨论,大胆想象,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目的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 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导话:(电脑出示:狮子王的图)森林里,一大早就热闹非凡,原来是动物们在举行“万兽之王”竞选大会呀,狮子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请你们戴上头饰(学生戴上头饰)我们一起出发吧。

(电脑出示:生字)咦!小动物们都跑哪儿去了,原来,调皮的小动物们都躲在生字后面呢,我们快点把他们请出来吧。谁来读这个生字?(太好了,你把小候给召唤来了,真棒,你把山鸡给叫出来了……)

(学生读一个点击一个,同时也跳出一只动物)

(二)瞧!动物们都到齐了,狮子大王宣布选举规则,(电脑出示狮子大王说的话)哪只狮子王要来宣布?你来(你现在就是狮子王了)(板书:谁做的最好)

二、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电脑出示:猫头鹰画面)第一个上任的是谁?(生:猫头鹰)请你们在小组里读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好猫头鹰说的话。

(电脑出示:猫头鹰的话)请猫头鹰下命令吧!(板书:都要跟我一样)

1.学生评议:

2.过渡:小动物们,你们听了猫头鹰大王的这个命令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1)师:小猴你来说……

鹧鸪你来说……

小猴你来说……

这么多小动物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那就让你们找自己的同伴说一说吧!(学生下位说)

(2)小结:小动物们,像你们刚才那样,两个一群,三个一伙七嘴八舌地交谈着,这就是“议论纷纷”。(电脑出示:议论纷纷)

3.过渡:可是猫头鹰大王的命令又不得不服从,只好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个星期下来,你们感觉怎么样?可以在小组里说一说、比一比动作,向其他小动物诉诉苦。

(1)生在小组里诉苦。

(2)小结:是呀!这样的日子真难过,难怪你们会“叫苦连天”。

现在就让我们用接读的方式再来读读猫头鹰上任这一段吧!(电脑出示: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电脑出示:袋鼠大王画面)难熬的一个星期终于过去了,第二个星期袋鼠上任了。小动物们,请你们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角色)表演读袋鼠上任这个自然段。

1.小组自由练读。

2.那些小动物愿意上来读?

采访:小白兔、小猴刚才你们学袋鼠跳着走路,现在你们有什么感觉呀?(笑:那很痛苦能小吗?)──肯定:袋鼠大王很激动,其他小动物也把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表演出来。好!谢谢你们!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电脑出示:猴子大王画面)好不容易一个星期又过去了,轮到猴子当大王了,小动物们你们会担心些什么?请你们先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小组读、讨论。

(2)轮到猴子当大王了,小动物们你们会担心些什么呢?

(3)你们有这么多的担心,那我们来听听猴子大王又是怎么下命令的?(电脑出示猴子的话和声音)──(板书出示: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

(4)猴子大王为什么会下这个命令,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5)是呀!因为猴子懂得替别人着想,所以话音刚落所有的动物都(立刻欢呼起来)(电脑出示:欢快画面和音乐)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电脑出示:狮子王)狮子大王笑眯眯地来了。(电脑出示:最后一段话)那只狮子王愿意宣布这最后的决定呢?

师子王读(读不好)

师:你们看看狮子王是怎么说的呢?(笑眯眯、郑重)

(再请一生读)

小结:猴子大王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小动物们才能幸福地生活下去,所以他成为森林的万兽之王。

(五)小动物们我们也该告别猴子大王,到读读写写乐园中去了吧。(电脑出示:课后题目)

(1)先一起读读题目吧。

(2)你愿意像这样说几个词吗?

这个谁来说……

(3)你愿意从刚才小朋友说的词当中,选几个来说一句话吗?

(4)生说。(鼓励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句子。)

三、学习生字

过渡: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我们利用下课的时间再把他们写下来吧。离开了读读写写乐园,我们应该一起来学习生子了。

1.(电脑出示:现、路)这两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示范写:路)

2.(电脑出示:轮、现、路与期)“期”与其他三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3.写好“期”字要注意什么?

4.(电脑出示:轮、现、路与期并刷红“撇”)这四个字的长短、位置、大小有什么不同呢〉?

5.学生写。

6.讲评。

教学反思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设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读个性化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达到促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在这课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把这些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渗透。除此外,我还注重朗读的评价,尊重学生意见,读评结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注重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显然,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三)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大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夸它吗?(课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海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课件出示)

4、指导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木雕)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读10-15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

(1)、学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填一填: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激情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前得到几位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谢谢!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要求:

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教学重难点:

本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特地把带有“虫”和“鱼”的生字的动物图片放出来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动物,同桌间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蝉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根据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来计算圆的面积,解决简单的有关圆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明确圆的面积的含义(在黑板上画好一个圆),谁上来指一指:哪是这个圆的周长?(生用粉笔比划圆的周长,强调起点即终点。)对于一个平面图形除了研究它的周长,一般还可以研究它的什么?(面积)你能指出哪是这个圆的面积吗?(生用手比划)那么谁能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逐步规范: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导入课题:圆的面积

二、引导探究

1、猜测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 (1)猜测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在黑板上再画一个小一点的圆)比一比,这两个圆的面积哪个大一些?为什么?你认为圆的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猜测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是半径的平方的4倍,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要小。因此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的平方的3倍多,甚至有可能会想到圆周率是3.1415……

2、探究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公式推导 (1)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A、长方形、正方形,直接用面积单位去量,找规律得到的;

B、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不能用面积单位去量。因为不能用面积单位去密铺,用的是转化的方法。

(2)统一认识,寻求转化的方法

A、圆是曲线图形,也不能用面积单位去密铺,应该运用转化的方法;

B、商讨转化的方法:剪开——化曲为直;沿半径剪开——便于研究面积与半径的关系。

(3)自主探究:剪一剪,拼一拼,找一找,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A、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同学们: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本合作完成以下填空: (1)我们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 )形。 我们发现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 )。 (2)拼成的( )形的面积与圆形面积是( )的。 长方形的( )相当于圆的( ); 长方形的( )相当于圆的( )。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r)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的面积 = 圆周长一半( r)×半径(r)

S = π r2 B、拼成近似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圆的面积 =(圆周长的1/4) ×(4个半径)4r÷2 C、拼成梯形的下去再探讨 (4)交流,统一认识 A、公式:S=πr2

B、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回到课始的猜测。

三、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实践

1、已知r=4cm,求S。

2、已知d=8cm,求S。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的面积 = πr × r = πr2

《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济渎路 翟彩艳

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一、感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有什么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

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以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总是抱着一节课应该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想法,所以为了赶时间,我总是更多的关注举手发言的优等生,而很少注意学困生,没给他们留有足够思考时间,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两个层次,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没能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

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今后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我总觉得操作学具时间短,我有点操之过急,只是让学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具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每天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教案必不可少。教案是落实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措施,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想知道“《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请继续阅读,如果您能够在本文中找到答案那我就感到万分欣慰!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是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3、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本课出现的问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指尾巴)。人没有尾巴,可是有好多动物有尾巴,谁来说说哪些动物有尾巴?

今天,森林里有好多动物聚到一起,他们要举行一个特殊的比赛?你们猜他们要比什么?(板书:比尾巴)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比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学习1、3小节

过渡:书上P83也就有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1、有谁来参加比赛了?哪位同学愿意充当来宣布一下参赛选手的名字?其他同学听他的发音正确洪亮吗?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带音指名读。不带音读。全班读。

2、谁能把选手的名字完整的播报一遍,说时用上有有还有)

3、全班齐说。

三、细读理解

过渡:运动员们就要入场了,谁愿意做小领队把运动员带入场。(放音乐,学生贴小动物图片。)

比赛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当评委?现在我宣布:我是这次比赛的主裁判,请各位评委保持安静。我来宣布第一个比赛项目,他们要比什么呢?

出示:谁的尾巴长?

1、这是什么句?范读,学生读。这只是其中一个项目,还有五个呢?谁愿意接着宣布?

随机处理:长──短一把:还有什么能用一把?弯弯:扁扁:

2、谁能把这六个项目完整的播报一遍。其他同学做手势。

3、学习2、4小节

过渡:比赛进行了一段时间,评委们看看比赛结果怎么样?快读读。

那位评委先来播报比赛结果?边播报边贴上比赛结果。(学生贴)

师生:指黑板;生生:看书;分组

四、拓展

1、其他小动物也来参加比赛了,如果你认识他就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2、用谁的尾巴像什么说一句话。

3、也可说说其他动物。

4、用谁的尾巴怎么样提问,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2个词语、1种笔画和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指导学生学会疑问语气的读法。

3、让学生知道儿歌中写了哪些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4、通过学习儿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5、背诵儿歌。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朗读儿歌和识字。

2、在读中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

1、准备好六种小动物的头饰,主持人和评委的牌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触摸游戏,揭题导入

1、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长尾巴。

2、啊,我们没有尾巴。那你知道那些动物有尾巴吗?(课件出示:尾巴)

3、森林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比你们说的还多。今天他们聚在一起,正在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看,连牌子都挂出来了。(课件以森林为背景出示:比尾巴大赛)赶快拼一拼,看看写了什么?看谁先拼出来。比什么?(课件:在尾巴的下面打着重符号)

4、师:大家读得又清楚又响亮,简直是最好的啦啦队!那我也希望自己来当最好的金牌节目主持人,来主持今天这场比尾巴大赛,大家欢迎吗?(在胸前挂上主持人的牌子)我是主持人,那你们就是评委了!请每人挂上评委的牌子。

二、学习问句部分

1、主持:现在,我们隆重请出参赛的模特儿──(课件:在音乐、掌声中逐个跳出猴子、兔子、松鼠、鸭子、公鸡、孔雀六种小动物,同时出示动物名称和拼音)

2、评委:一边看跳出的动物,一边说动物的名称。

3、主持:你们说得真好!一个都没有说错!你能这样说吗:今天来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有(句式训练)

主持:那你们这样能认识吗?(课件:去掉动物图片,只留下动物的名称、拼音,但排列顺序与刚才的不同)

主持:我还要考考大家,这样你能认识吗?(课件:只留动物名称,去掉拼音和图片,顺与刚才的又不同)真不错!我很佩服大家的记性!

5、主持:好,让我们来看看,模特儿们多么兴奋啊!瞧,它们纷纷蹶起自己的小屁股,高高地翘起自己的尾巴。各位小评委,让我们来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哪位评委先发言?(小评委各抒己见自己的观点)

6、主持:是啊,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那我们今天的比赛项目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漂亮?六句问句在大屏幕左边,并在问句右边出示六种动物图片,但图片顺序与问句不对应)

7、主持:赶快拼拼,有哪些比赛项目?(先小声拼,小声读,再大声读,最后指名读,学生领读)

8、主持:想不想听主持人读一读?(师示范读)大家仔细听了没有?我读的与刚才大家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

小结:为什么要在句末把声音往上扬呢,因为这个符号在提醒我。(课件点击:?用红色表示)认识问号及用法。

学生练读问句,并小结:我们读这样的问句时,就是要把句子最后的部分读得往上扬,读得像第二声一样。

三、学习答句部分

1、主持:各位评委,各位观众,现在模特儿就在我们面前,请根据比赛项目客观地、公正地、认真地、仔细地评一评。(根据评委的评议,课件随机让六种动物来到相应问句的后面)

2、主持:请问各位评委,大家都同意这样的评比结果吗?如果有不同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请说明。

课例一:

生1:我不同意给松鼠评的好像一把伞的奖。我觉得它的尾巴不像一把伞!

生2:就是,我看来看去也没有感觉它像一把伞。

生3:松鼠的尾巴大是很大,毛也很蓬松,但要说它像伞我也没有看出来。

生4: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说,松鼠的尾巴像降落伞,而不是雨伞。

(课件演示录象:松鼠的尾巴在空中时的姿态,并与张开的降落伞对比,揭示相似之处。)

主持:明白了吗?好一把轻巧实用的降落伞!你们能把伞的轻、美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课例二:

生1:孔雀的尾巴真的是最好看的尾巴吗?

主持:你们认为呢?

生2:我认为是!你们看,孔雀的尾巴五彩缤纷,鲜艳夺目。还有哪种动物的尾巴比这更好看呢?

生3:我也认为是!你们仔细看,孔雀的身体好象一个花瓶,尾巴上的羽毛就好象插在花瓶中的鲜花,这还不够美吗?

生4:我在动物园看见过孔雀,如果天气好,出太阳,孔雀的尾巴在阳光下还会还会闪金光,还会变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来!

主持:说的真好,孔雀的尾巴的确很美!(课件演示:孔雀开屏)好,看了孔雀尾巴的美,你们能把这种美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该句。)

主持:现在,你们都同意这些评选结果了。那让我,主持人宣布比赛项目,由你们评委来宣布比赛的结果,好吗?

例:师问:谁的尾巴长?

生答:猴子的尾巴长。(其余的句子方法相同)

主持:我们大家配合得非常好!我对评委们的表现真的非常非常的满意!我奖给大家一张大笑脸(我对大家笑)!你们你们对我满意吗?请奖给我一张小笑脸。(学生对我笑)。

五、回到课文

1、主持:动物们的比赛进行的非常成功。一名小记者到场参加,心里非常激动,当场做了一首儿歌。他就把这六个问句分成了两个部分。你能把回答的六个句子也分成两个部分吗?(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在大屏幕的右边: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漂亮。)

小结:这样的一个部分就叫一个小节。我们来数数这个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2、主持:这首儿歌就发表在了我们的语文书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3、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先自由练读,再分组轮读,同桌拍手读,加上动作读,师生对读,指名2人表演读,男女对读,配音乐戴上头饰朗读等。(注意:读问句时句末声音要上扬,在朗读中体会儿歌的朗朗上口。)

六、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主持:比尾巴大赛就要结束了,模特儿问大家,还认识它们,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那这样吧,让我们与刚才参赛的模特儿告别吧!(课件出示:六种动物的名称)

2、主持:模特儿还问,你们认识它们带来的这些朋友吗?如果你认识它,并能大声读对它,它就会对你张开笑脸的,你想读吗?(课件出示:长、短、伞、亮、扁、最、谁、弯、像、漂。读对后点击字会变成笑脸,而字在笑脸的头上。)

3、主持:精彩的比尾巴大赛不仅吸引了刚才的六种动物,还有很多动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赛呢!瞧,它们还想举行第二轮比尾巴大赛呢!(课件出示:燕子、壁虎、小狗、啄木鸟、小鱼)认识这些动物。

4、主持:动物还有很多很多,请你回家去查查书,问问大人,找找资料,看看《人与自然》、《狂野周末》、《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和碟片,家里有电脑的还可以上网查询,相信你对动物的尾巴有更多的了解。下周班队活动课,我们来举行动物尾巴交流会,人人动脑动手写一首儿歌──《比尾巴》,好吗?

5、主持:好,音乐已经响起,请你戴上你自己动手做的动物头饰,让我们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结束今天的比尾巴大赛吧!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3】

学习目标

1、随文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认识图上6种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并能说说谁的尾巴怎么样。

3、能正确读好问句,并正确、流利地问答。

4、培养学生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动物尾巴拼图(每组一份)

2、动物名称、尾巴特点词卡(一桌一套)(信封)

3、课件:找尾巴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游戏:找尾巴

准备:每组一份缺尾巴的动物图片,6个动物的尾巴

师:咱们今天的语文课上来了6位缺尾巴的动物朋友(师投影出示),请小朋友们同桌合作一起帮他们找尾巴。找到了就把它的尾巴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请一桌小朋友到投影上去摆)反馈:请小朋友们看投影,有不同意见吗?

表扬:咱们一起来为同桌的第一次合作成功鼓鼓掌。

二、揭题

1、今天这几位动物朋友要举行一项特殊的比赛,比什么呢?(师板书课题)。

2、生自由拼读──指名读题──齐读。(注意轻声)

三、观察动物,尝试说话

1、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他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名称词和尾巴特点的词,组织学生拼读,并贴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多种说法)

2、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12张词卡,分别装在两个信封里,请同桌合作拼拼读读,把它们读正确。

反馈:开小火车带读词语(正音)同桌互相检查。

3、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把这些词语用()的尾巴()。这个句式摆一摆、说一说。比如:老师先摆再说(公鸡)的尾巴(弯)。

4、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看哪桌小朋友拼出的句子多。(请一桌到黑板上去拼)

反馈:请在黑板上拼的同学带大家读句子。其他同学补充。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拼词成句,如果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有趣的儿歌。

四、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师:程宏明叔叔把小动物们比尾巴的情况写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让我们来仔细读读儿歌。(打开书翻到83页)

2、小朋友们一边读一边把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

3、投影反馈:互帮互助解决困难。

4、同桌互读儿歌,如果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了其中,读好6个问句是奖给他1个五角星。

5、这首儿歌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字词、问号)

指导读好6个问句。(投影)

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生选择一句读──齐读6个问句

6、四组接读课文。

7、同桌练习:一问一答(信封)

8、课中操:《比尾巴》(生自由律动)

9、趣味朗读课文。(配动作)

10、课堂小结

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小朋友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五、巩固识字

自由认读课后的生字

会读的读给同桌听,不会读的圈出──投影:想个办法记一记。

这一设计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既在新课开始之际,对学生已有的学力基础进行检测,又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来发现动物尾巴的特点,并通过同桌合作学会拼读12个音节,初步识字,并能按一定的句式组词成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学会合作。

读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我在安排上体现了层次性:会读音节──能完整地说一句话──正确、通顺地读儿歌──趣味朗读儿歌。朗读指导的重点。

生字的认读主要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学生主动识字与互动识字相结合。

板书设计

bǐwěiba

比尾巴

动物名字尾巴特点

教后反思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接触过这首儿歌中的动物,有的甚至认识他们的名字;像本课这样的问答式儿歌类型,学生在入学前也曾经接触过,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这首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运用歌曲的鲜明节奏和欢快的律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办法把儿歌读得更有趣,更有个性,在了解本课中例举的几种动物的基础上,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线,体现读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以生为本,突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开课时的主动发现,通过找尾巴的游戏、观察说话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而且学生能大胆想象,表达各不相同。同桌合作拼读音节,组词成句。

3、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体现合作意识。如:同桌合作找尾巴;同桌合作拼读音节,组词成句;同桌合作游戏你问我答;甚至连读课文、识字的检查都交换检查。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游戏,歌曲,多媒体课件贴图等。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4】

一、猜谜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猜谜擂台赛,看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教师出谜学生猜,给猜对的同学戴上动物头饰。)

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只歌,千门万户开。(公鸡)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花褂。(鸭子)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

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

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出它们要干什么?(板书:比尾巴,引导学生认识这三个字。)

二、趣味对读,熟读成诵

1、请大家找一个朋友,你问我答地来读一读课文吧。(同桌或者自由选择伙伴进行一问一答对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分组对读或男女生对读,可一边读一边拍手。

三、做“找尾巴”游戏,随机认识生字

1、(出示没有尾巴的小动物图片和它们的尾巴)瞧,这些贪玩的小动物,玩得把尾巴也掉了,谁能帮帮它们,给它们把尾巴找回来?

2、(在找到一种动物的尾巴后,说说这种动物尾巴的特点,随机出示要学习的生字。)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学习“短”)

四、学习新笔画,指导写字

五、巩固识字,完成课后练习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这些动物的尾巴这么漂亮,谁知道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根据课外得到的知识,自由发言。)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请小朋友在课后去看一看,读一读。(播放《动物尾巴的妙用》录像或将有关动物尾巴功能的资料贴在知识窗中。)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5】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尾巴》,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标:

1、归纳概括动物尾巴的突出特点,看着图学习朗诵儿歌。

2、使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准备:

课件、动物图片、作业画纸、用皱纹纸做的动物尾巴若干条

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下面我们就来猜一个。说它象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象把扇,花花绿绿真好看。(孔雀)小朋友一猜就猜出来了,真聪明。展示图片,并提示孔雀尾巴真好看,像一把大扇子。并让幼儿表演一下孔雀开屏。

二、

(1)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别的小动物的尾巴,对比、表演。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小动物,你们看:

课件:小猴的尾巴:长,能倒挂在树枝上——小兔的尾巴:短,遇上大灰狼,能很快地逃走。

松鼠的尾巴:象把伞,让幼儿学一学小松鼠怎麽走路。

小鸭的尾巴:扁,来回摆动,游泳时可以当游泳器。——公鸡的尾巴,弯。让幼儿学一学公鸡怎麽走路。

孔雀的尾巴:象把扇。

(2)教师说儿歌,幼儿学儿歌,并展示课件画面。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象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象把伞。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象把扇?

鸭子的尾巴扁,公鸡的尾巴弯,孔雀的尾巴象把扇。

1、教师问,幼儿答。

2、幼儿分组,一组幼儿拍手问,另一组幼儿表演回答。

3、两组互换。

(3)发给幼儿作业纸:让幼儿给小动物找尾巴(连线)。

三、以上是我们儿歌中提到的小动物,小朋友还想知道其它小动物的尾巴吗?它们的尾巴是什麽样的?有什麽用呢?展示课件:

1、鸟的尾巴,展开时象扇子,鸟把尾巴当飞行器,飞时能够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方向。

2、鱼的尾巴,有的象扇子,有的象枫香树叶。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促使身体向前推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

3、牛的'尾巴长长的,象鞭子,它把尾巴当作平衡器,奔跑时,尾巴竖起,起着平衡身体的作用。牛还用尾巴来拍打身上的苍蝇、蚊子。

4、小壁虎的尾巴小小的,是救命尾巴,但是很奇怪,它为了逃命,常常把尾巴甩掉,等过几天,又会长出新的尾巴。

四、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是什麽样?有什麽特征?

五、小动物的尾巴用处都很大,所以小动物们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尾巴,才能给人们多做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揪尾巴。(一组小朋友当各种小动物,并学小动物的样子,戴上尾巴,另一组小朋友要揪掉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小动物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呀!千万不能被人揪掉。)

教学反思:

从这个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知识。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3391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