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一、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内容。本小节的引言指出了DNA是联系子代与亲代的物质,简要地交代了DNA与基因,以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讲述基因的本质时,首先以果蝇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图例,交代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然后,阐述基因的本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讲述了DNA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首先通过讲述两种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然后,用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对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分子的复制)和表达(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功能进行小结。由于课时所限,中心法则的内容处理为小字。
关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使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蛋白质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的;
第二,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
2.本小节与他它章节的联系:
a.与“生物的遗传定律”紧密联系;
b.与“生物的变异”紧密联系;
c.与高三教材《基因的结构》及《基因表达的调控》紧密联系。
本节内容的掌握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心法则”的概念及发展(A:知道)。
(2)DNA与RNA的异同(B:识记)。
(3)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识记)。
(4)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B:识记)。
(5)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B:识记)。
(6)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概念(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基因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2.实施方案
(1)学生阅读、讨论结合教师举例、图示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是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的,是以信使RNA为媒介而进行的。
四、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2.突破策略
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此动态过程,通过列表对比理解信使RNA和转运RNA的结构不同导致的功能不同,使用细胞亚显微结构挂图让学生明白转录在核内而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内容。
五、教具准备
1.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挂图;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多媒体课件;
3.信使RNA和转运RNA结构对比投;
4.影片:“基因工程初探”录像片。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发挥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完成基因的概念及基因的表达的教学。
基因的概念是通过对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复习引出并点拨来完成的。
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应以mRNA为纽带,把基因的碱基与氨基酸联系起来,让学生最终理解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是由基因的碱基决定的。
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复习提问:
(1)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2)蛋白质在细胞的什么地方进行合成?
学生回答: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
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质疑: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呢?
学生阅读教材P14并回答:是通过RNA分子作为媒介进行的。
教师出示:DNA分子与RNA分子比较投影。
DNARNA
碱基A、G、C、TA、G、C、U
五碳糖脱氧核糖(C5H10O4)核糖(C5H10O5)
磷酸磷酸磷酸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结构通常呈双螺旋结构通常呈单链状结构
思考:构成人体的核酸有两种,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
A.2种D.4种C.5种D.8种答案:D
总结: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基因的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的;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完成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
[三]教学目标巩固
l.思考:基因的概念是什么?
2.思考:“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思考:细胞核中DNA分子上的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核糖体上蛋白质的合成?
[四]布置作业
1.P18复习题第一、二题。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答案:D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3.下列哪一组物质是RNA的组成成分()答案:C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D.核糖、嘧啶和核酸
[五]总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基因的概念--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和基因与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遗传信息”这一名词,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基因对性状控制。那么基因如何控制性状呢?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完成,请预习下一内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基因?
2.基因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3.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大胆地回答:(略)
教师给予鼓励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此过程需要信使RNA作为媒介,那么信使RNA怎样完成任务呢?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P14。
(2)观察基因表达的多媒体课件。
讨论提纲:
(1)基因表达整个过程分几个阶段?分别叫什么?
(2)转录的场所、过程和目的是什么?
(3)翻译的场所、过程和目的是什么?
教师指导:
a.整个过程是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
b.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过程。
c.翻译是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鼓励
教师精讲:
1.转录中模板DNA链的碱基是A、G、C、T是如何与信使RNA中碱基A、G、C、U互补配对呢?
(1)请学生答出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2)板书DNA的一条链,显示信使RNA的形成过程;即:
从形成过程可看出,是mRNA中的U碱基与DNA分子中的A碱基进行配对。
(3)通过转录,DNA分子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就传递给了信使RNA。
2.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碱基是如何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
(1)请学生先答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以及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即:一般有20种;蛋白质多样性是由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决定的。
(2)思考:氨基酸有20种,而信使RNA只有四种碱基(A、C、C、U),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呢?
逻辑推理:
一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4种,41=4,不行;
两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16种,42=16,不行;
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只能决定64种,43=64,足够有余。
教师简介密码子的发现过程:
1961年英国的克里克和同事用实验证明一个氨基酸是由信使RNA上的三个相邻碱基决定的。
美国年轻的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和同事用人工合成方式,首先阐明了遗传密码的第一个字---UUU,即决定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1967年科学家已将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全部破译。投影显示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并解说。
(3)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到达核糖体并按一定排列顺序形成蛋白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5~16并回答:需要一种搬运工具搬运--即另一种RNA(转运RNA,即tRNA)。
教师出示转运RNA模型图并讲解:转运RNA种类很多,但每种转运RNA只能识别并转运1种氨基酸。这是因为在转运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能专一性地与信使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例如:信使RNA上的三个碱基AAA就是一个密码,转运RNA中转运赖氨酸的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UU,只有它才能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由于核糖体中的信使RNA中有许多密码子,每个密码子与转运特定氨基酸的转运RNA能够碱基配对,这样它才能对号入座。也就是说一种转运RNA在哪个位置上对号人座是靠转运RNA的三个碱基去识别。而位置则是信使RNA按遗传信息预先定了的(如下图)
突出强调:
a.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
b.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如赖氨酸、丙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决定的,由于DNA分子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遗传信息的传递。
教师简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练习:(投影显示)一条多肽链中有1000个氨基酸,则作为合成多肽链的信使RNA分子和用来转录该信使RNA分子的基因中,分别至少要有碱基多少个()
A.1000和2000B.2000和4000C.3000和3000D.3000和6000
答案:D

延伸阅读

第四章函数应用教案


函数与方程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判别式的符号,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联系。
2.理解不间断函数的区间上零点存在定理。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的零点
难点:函数的零点存在性判断及求解
【学习方法】
1.自主研究教材,提前完成导学案
2.小组合作,大胆质疑拓展
【学习早准备】
学习任务(知识的归纳整理)
(你掌握了吗?请尝试解答下列的问题)
1.若集合则==
2.已知是二次函数,其图像的顶点为(1,3)且过原点,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3.函数=,的图象与直线有个交点。
4.若集合且则实数的取值集合为。
【例题分析】
例1.试画出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的大小
(2)若,试比较与的大小
(3)若则(填“”或“”)
(4)若(填“”或“”)
例2.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以内(含3)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以外的路程按2.4元/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你学会了吗?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3个不同的函数的解析式,满足=1,=4.
2.建造一个容积为,深为的长方体形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分别为120元/和80元/,求总造价(元)关于底面一边长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该函数的定义域。

3.某人去上班,先跑步,后步行,如果表示该人离单位的距离,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下列图像中符合此人走法的是()

【当堂检测】(共50分,第1题20分,第2题10分,第3题20分)
1.已知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该函数的解析式为。
2函数y=的图象与直线x=4的交点个数为
3.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它的值域为,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唐朝的对外交通、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唐朝对外友好交往比前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观察历史的能力。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有进一步发展。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难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经济文化交流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3.玄奘、义净西游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2.和波斯的往来

3.和大食的往来

4.和东罗马的往来

5.和非洲的往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本节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二、本节讲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隋唐时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比前代更发达,对外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国外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我国的造纸等技术传到国外,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对外交往,尽管发生过战争,但总的来说,和平友好方式是主要的。

关于导入新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的情况,然后指出中国和亚、欧、非地区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也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当时外国人把中国人开始称为“唐人”的内容,然后向学生展示几张现在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图片或录像片断,从“唐人”“唐人街”的来历着手,导入新课。

三、发达的对外交通

关于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层层进行分析。1.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来华的使者和商人日益增多。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3.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需要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对外交通路线,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陆路、海路方面归纳。教师应利用“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最好是制作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指明线路,以及到达的国名、地名。

关于空前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教师应指出除了交通的发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是促使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超过以往各代的重要原因。国际大都会是指长安、洛阳,可让学生回顾《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中所讲的“城市的兴旺”中有关长安和洛阳的内容,教师强调这两个城市当时的国际地位。

四、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魏晋到隋唐,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国家。隋炀帝和唐太宗曾出兵高丽,结果兵败而返。新罗势力逐步壮大,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积极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教师讲述时可启发学生回忆世界史上有关三国形成和统一的内容。

关于经济文化交流。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并归纳表现:1.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仅848年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就有一百多人。新罗人崔致远进士及第后曾留在唐朝做官。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关崔致远的小字,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2.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南至扬州,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在唐都长安、楚州(江苏淮安)、莱州(山东莱州)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新罗的特产、工艺品、药材等大量传入中国,在唐朝外贸输入总额中,新罗物产居各国首位。唐朝的丝绸、茶叶、书籍、手工技艺等,大量输出新罗。

关于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文化因而十分昌盛,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教师在讲述时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关于遣唐使和留学生,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隋朝时,日本曾几次派遣使臣来隋结好,给隋炀帝带来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国书,并派人来华学佛法。隋炀帝也派使臣回访了日本。2.唐朝时,遣唐使和迎送唐朝到日本的使节有十几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到玄宗时,人数曾达到五六百人。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来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经典。

关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1.政治上,在唐初回国留学生协助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制度,如,参照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了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2.教育上,在京都设立大学,学科设置和学习内容基本上与唐制相仿,考试内容就是中国的儒家经典。3.科学技术上,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日本模仿唐长安,建成了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等。

关于贸易往来,教材利用考古成果,即在日本出土的唐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出土的日本的银币“和同开(bǎo)”来说明当时贸易往来的情况。教师无需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教材介绍了两位人物。其中,日本的吉备真备在长安学习17年,深通经史,回国时带回大量书籍。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说明他到唐长安研究中国文化,学成归国后根据汉字偏旁创造日本假名字母。关于鉴真,可启发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内容。强调他们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密友谊的象征。鉴真不畏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六、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关于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两汉时,我国就已和东南亚各国有了交往。隋时日益发达,到唐时使节的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应先介绍基本情况:印度半岛国家主要指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在唐代,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为天竺。唐与印度半岛国家的交往,均以佛教为纽带,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与尼泊尔的交往,教师可略作补充,尼婆罗和唐朝地方政权吐蕃毗邻,双方学者经常互访,松赞干布曾娶尼婆罗公主为妻,玄奘西游印度时曾到尼婆罗探求佛学。

与天竺的往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2.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关于高僧玄奘和义净:应指导学生读小字,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是我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应主要介绍玄奘,突出他潜心研究、翻译佛经,并为后人研究中西交通和中亚、南洋、印度半岛等各国历史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自古以来民间的友好关系。

七、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国的交往

此目内容涉及的国家较多,教师讲授时应以大食为重点,中亚国家、波斯、东罗马和非洲只需作一般介绍。

关于中亚国家,让学生了解:今阿富汗在隋唐称为吐火罗,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的要冲,是丝绸之路的南路必经之地,自西汉以来就和中国有密切关系。唐太宗时,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高宗时曾派出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双方往来尤为频繁。吐火罗曾送来名马、玻璃、玛瑙等。

关于波斯,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波斯即是今伊朗,在我国古书中也称之为安息。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同中国交往密切。张骞通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班超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波斯湾。其次,应让学生了解:7世纪中期,波斯被大食灭亡,波斯国王卑路斯和王子先后定居长安,后来都客死唐朝。许多波斯商人到唐朝经商,开设波斯胡店,以经营宝石、珊瑚、香料、药品而驰名。

关于和大食的交往,教材内容主要涉及:1.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国势日增,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在此后的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三十多次。穆罕默德“求学问尤当去中国”的话语反映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3.因为唐将高仙芝率领的援外唐军在中亚被大食打败,不少唐兵被俘,于是中国的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尤其是造纸术,从此传入西亚以及欧洲、非洲。

关于和东罗马的交往,应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隋唐时称东罗马为拂。唐以前中国史书上称罗马为大秦,大秦人把中国丝绸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应让学生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在唐前期,东罗马来使达五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喜爱穿戴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罗马的丝绸、瓷器更多。东罗马的吞刀吐火等杂技、治疗痢疾和眼病等医术也传到了唐朝。

关于和非洲的交往,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早就结下了友好关系。

八、本节内容涉及的国家(古今异名)多,头绪多,地域跨度大,建议教师在讲授时侧重分析、综合:1.引导学生分析对外交往繁盛的历史条件与意义,归纳对外交往的表现,串联已学的中外历史知识,对照古今地名、国名。可按国家分别讲授教学内容,然后按“人员往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三类进行综合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2.尽量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3.往来是双向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应引导学生既看到唐文化对别国的巨大影响,也要看到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49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