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四章”,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和配平简单化学方程式。

2、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追求实事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简析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书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因此,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学习时,注意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质和量的涵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书写步骤。重点: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命题趋势1.考查正确书写初中课本中常见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一.2.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结合有关知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核心知识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书写步骤:

1.左写反应物化学式,右写生成物化学式;

2.配平;

3.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

四、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

3.奇数配偶数;

4.待定系数法.

五、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六、读法:

例如S+O2SO232∶32∶64从质变读法: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从量变读法: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七、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错误:

1.定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写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5.漏标了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H2OH2+OB.CuO+H2Cu+H2OC.4Fe+3O22Fe2O3D.2KClO32KCl+3O2↑E.CH4+2O2CO2↑+2H2O

分析(A)氧气的化学式书写出错,应写为O2,反应物水为液体,故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均要标↑,还须配平.放正确应为:2H2O2H2↑+O2↑;(B)漏写反应条件,改为H2+CuOCu+H2O;(C)不符合客观事实,Fe+O2中燃烧应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另外方程式没配平,改为3Fe+2O2Fe3O4;(D)是正确的;(E)反应物有气体,故生成物气体CO2不应标上↑符号。

解答选(D)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KClO3KCl+O2↑(2)C2H2+O2CO2+H2O(3)Fe2O3+COFe+CO2

分析(1)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观察: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的一种元素氧元素;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2=6;由最小公倍数确定系数=2=3KClO3KCl+O2↑再配平其它系数2KClO32KCl+3O2↑(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观察:找出在方程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O;找出氧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配成偶数.C2H2+O2CO2+H2O配平其它系数2C2H2+5O24CO2+2H2O或用待定系数法:C2H2+xO22CO2+H2O氧原子左、右个数相等,即有x2=22+1∴x=代入,再将系数扩大2倍即可。(3)用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左边CO前系数与右边CO2前系数一定是相同的,找出方程式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Fe2O3,令系数为1,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Fe2O3+3CO2Fe+3CO2

例3求出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执制备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解答2KClO32KCl+3O2↑2(39+35.5+163)∶2(39+35.5)∶3(162)2122.5∶274.5∶332245∶149∶96

例4写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使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第①步: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Cu2(OH)2CO3----CuO+H2O+CO2第②步:用观察法将其配平.在CuO前配系教2第③步: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加热△和生成物的状态符号。由于生成物CuO和反应物Cu2(OH)2CO3都是固体.所以CuO右边不要注↓号;生成物中CO2是气体,而且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所以CO2右边要注↑号。解答Cu2(OH)2CO32CuO+CO2↑+H2O

相关阅读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知识性目标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二)技能性目标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并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1、通过分析植物向性运动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介绍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让学生知道生命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
:多媒体课件、向重力性生长的演示实验
:“启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指导观察—设问探究—组织研讨—归纳总结—引导拓展
:乐学新知—观察思考—疑点研讨—自我回顾—练习运用—开拓延伸
:这节课内容可安排2—3个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

一、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放映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高台跳水金牌得主胡佳的跳水镜头)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照片上的跳水运动员是谁吗?
学生答:胡佳。
对,他是我国的跳水运动员胡佳。胡佳就是靠这个完美的跳水动作获得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高台跳水的金牌。大家想想看,运动员在如此短暂的瞬间却完成了这么高难度的动作,这主要靠身体哪方面的调节作用?
学生答:神经调节。
很好。大家再看看这一雄一雌两只长颈鹿在繁殖季节表现出非常亲密的行为,这又是与生物体的什么调节有关呢?(展示长颈鹿的求偶行为)
学生答:与激素调节有关。
是的。而动物的激素又属于一种体液调节。再看看这两株植物:一株是破土而出的幼苗,茎努力冲出地面,而根却留在土里;一株是始终追随着太阳的向日葵,朵朵葵花向太阳。这些活动又是靠什么来调节呢?(展示幼苗和向日葵的幻灯片)
学生答:也受激素调节。
很好。植物只有靠激素来调节。现在我们大致了解了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幻灯片完成板书)
植物:激素调节
生物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
其他化学物质调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请大家把书打开到79页(幻灯片出示本节课题)
(二)提供材料、引导观察:
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一样,都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映,也就是具有应激性。(幻灯片展示植物的向光性)请看这盆窗口的凤仙花,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观察与思考:
学生答:茎和叶都朝者窗口的方向生长。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答:因为只有窗口处才有阳光。
是的,在这里植物只接受来自窗口的光线,我们看植物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茎和叶的生长方向都发生了定向改变。我们就把这种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做向性运动。植物的向光性就是一种向性运动。请大家在书上把向性运动概念勾划出来。
(展示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演示实验装置)在这个培养皿的湿棉花上老师事先放置了四颗玉米。请大家注意这四颗玉米的放置方向各不相同。为了方便记忆,我让四颗玉米的胚都朝着培养皿的中心。几天以后玉米都发芽了,大家想不想看看结果呀?(展示植物的向重力性生长实验结果)大家知道吗?这是玉米的幼根,这是玉米的胚芽鞘。许多单子叶植物的幼苗在出土的时候,茎是光秃秃的,没有叶。只有胚芽鞘先钻出土壤,保护着里面的胚芽。请大家仔细观察发芽后的玉米的生长状况有什么特点?
观察与思考:
学生答:幼根的生长方向都竖直向下,胚芽鞘的生长方向都竖直向上。
也就是说幼根的生长方向和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摆放方向有没有关系?
学生答:没有关系。
这是受什么外因影响呢?
学生答:受重力的影响。
我们看到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而幼根的生长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根的这种特性叫向重力性。向重力性属不属于向性运动呢?
学生答:是的。
除此之外,根还有向水性、向肥性,都是向性运动。(展示含羞草的图片)大家再看这株含羞草,无论是我手碰它,还是风吹它、雨打它,它的叶子都会合拢。这属不属于向性运动呢?
学生答:不知道。
这不是向性运动,因为这种刺激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这叫感性运动。
观察与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呢?(展示植物的向光性图片和骆驼刺扎根沙漠的图片)
(三)归纳整合、内化目标:学生答:植物茎和叶具有向光性使得植物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以便进行光合作用。而根的向重力性使得既便于植物的固定,又有利于根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见,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除了重力和光线等外界因素以外,还和植物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在植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生长素,这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在植物向性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家想不想知道生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
学生齐答:想。
生长素的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由多位科学家经过了54年的努力探索才被发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道沿着科学家发现的历程,来共同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二)提供材料、引导观察:在生长素的发现史上,先后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位就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他首先在1880年研究了光照对一种单子叶植物——金丝雀yi草的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1)
观察与思考:
1、在这个实验中,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的变量有几组?
学生答:有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就一组——光照。
2、植物的胚芽鞘在暗处和在单侧光下生长状况下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在暗处直立生长,在单侧光下向光弯曲生长。
3、要是你做了这个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答: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生长特性。
很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4、这个实验现象会让你产生好奇心吗?你能提出哪些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向光性和植物的什么部位有关?植物有眼睛吗?在什么部位感受到光刺激?
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和达尔文几乎不谋而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向光性和植物的什么部位有关?你们先来做个假设吧!
学生答:假设向光性和植物的胚芽鞘尖端有关。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呢?
学生答:做实验。
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答:设计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控制。
这里的变量应该怎样控制?
学生答:实验组切去胚芽鞘尖端,对照组保留完整的胚芽鞘。
是在黑暗中还是在单侧光下呢?
学生答:单侧光下。
对,因为我们探究的是向光性和植物的胚芽鞘尖端是否有关。黑暗中是无法完成向光性实验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实验的结果吧。(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2)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我们的假设呢?为什么?
学生答:支持,去掉胚芽鞘尖端,植物胚芽鞘不能向光性弯曲生长。而保留完整的胚芽鞘则植物胚芽鞘能向光性弯曲生长。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非常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让我们再来解决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什么部位感受到光刺激?还是你们先来做个假设吧!
学生答:假设感受到光刺激的部位在植物的胚芽鞘尖端。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呢?
学生答:还是做实验。
这里的变量应该怎样控制?
学生答:实验组把胚芽鞘尖端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对照组把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用锡箔遮住,然后一起在单侧光下照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观察实验结果。(播放动画:植物的向光性实验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答:感受到光刺激的部位在植物的胚芽鞘尖端。
很好。(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大家想想,如果对照组没有把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锡箔遮住,是否能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
学生答:不能。这样做不严密,因为向光性可能也和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有关。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只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现在我们和达尔文一起发现了植物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还知道了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而且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还是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奥秘?
学生答:胚芽鞘的尖端是不是产生什么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我现在发现大家变得更会提问题了。大家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达尔文急需知道的。可惜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他没有能继续这个实验。直到1928年荷兰的科学家温特才用燕麦实验法完成了这个实验。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实验。(播放动画:燕麦实验)边播放,边讲解实验过程:温特首先把燕麦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出来的胶状物质,无色、无味,可透水。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个琼脂块切成小块,放在实验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而对照组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观察实验结果。
观察与思考:
1、请同学描述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答:实验组弯向放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对照组则既不生长,又不弯曲。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进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生长。
这位同学归纳的很全面。(幻灯片:板书总结)学生笔记。
3、如果没有对照组,能得出这样结论吗?为什么?
学生答:不能。因为搞不清楚究竟是胚芽鞘尖端引起的生长弯曲还是琼脂块本身引起的生长弯曲?
技能训练、引导拓展:非常好!1、假设我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正中间,你们认为这个胚芽鞘将如何生长呢?
学生答:直立生长,因为这种物质对下部的作用是均匀的。
2、如果我让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左侧,但是让它接受右面的单侧光照射,你们认为这个胚芽鞘又将如何生长呢?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还是向左弯曲生长。
为什么?
学生答: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这个胚芽鞘是切去尖端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看来大家已经学以致用了,非常好!温特的实验同时解决了达尔文留下的困惑。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进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位生长。你们是不是现在最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能发挥促进生长的作用?
学生答:对。
(二)讲述历史、提升情感:要找出这种物质是什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在胚芽鞘的尖端这种物质的量极其微少,一个胚芽鞘的尖端,仅仅含有一千万分之一克。也就是说,要得到一克的该物质,必须切去一千万个胚芽鞘尖端。如果一个人切取一个胚芽鞘尖端要花去一秒种,每天工作24小时,不吃不喝也要花六年时间才能得到一克这个物质。难怪在温特的实验过去六年,即1934年,才由荷兰的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体内把这种物质分离了出来。经过鉴定,知道它是吲哚乙酸。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幻灯片:吲哚乙酸的结构式)大家看这是吲哚乙酸的分子式,很明显它是一类有机物。
像生长素这样,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就统称为植物激素。(幻灯片板书:植物激素的概念)请学生在书上勾划概念并大声齐读。除了生长素,还有哪些植物激素呢?请大家阅读书本80页最后一段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答: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这些物质都是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所以都属于植物激素。
(三)归纳整合、内化目标:今天我们随着几位科学家一道探索了生长素的奥秘。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幻灯片:启示与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甲学生答:我从科学家身上学会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乙学生答:我懂得了科学真理不是一下就能揭示的,要靠很多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奋斗。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物学的发展还离不开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丙学生答:我知道了实验的重要性,对于搞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做实验来解决。
丁学生答:我还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你认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哪些步骤?(幻灯片: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丁学生答:首先是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接着实施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很好,最好还把实验结论和你的同学和老师进行表达交流。(幻灯片:完成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技能迁移、学会创造:既然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大家不妨进行实际运用。(展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我们课本的79页就有一个实验,是让大家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请大家在课后分别设计一个有关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设计时必须考虑:1、制定计划——如实验设计。2、实施计划——如实验观察3、变量控制——如光照(幻灯片:考虑的要点)注意不同的实验具有不同的变量控制。例如我们来比较这四棵幼苗,会发现只有光的照射情况是不同的,而其他因素都完全相同,这才是单一变量的控制。(幻灯片:光变量的控制)
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并实验方案写在实验报告册上。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下节课请每个小组推选代表交流,到时候看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最合理,最有创意!
(五)当堂反馈—引导拓展:(幻灯片:习题)检查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
1、(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此现象反映了植物根的(B)
A、适应性B、向地性
C、向水性D、向肥性
2、(1998年上海市高考题)在正方形暗箱内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以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15分钟匀速转1周。1周后幼苗生长状况为(B)

3、(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下图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有(AC)

附板书: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激素调节
生物神经调节
人和动物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
其他化学物质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向性运动的类型:向光性、向重力性
3、向性运动的意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及其结论:
2、温特的燕麦实验及其结论:
3、郭葛的实验及其结论: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4、植物激素的定义: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5、物激素的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

三、脑的功能

教学准备

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

1.可以复习条件反射的知识,由身边事引入新课。2.可以用一些与脑的功能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事例见本教案后补充材料)3.通过事先布置学生搜集脑的功能的有关材料,课上交流,引入本课。以上这些事例,不得不使我们想到脑有哪些重要功能呢?探究竟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脑的模型。(或用展示脑结构的图片、或用挂图、或用课件,没有以上条件的可用书上的图)总结出脑的结构。问:经过你的仔细观察,谁能将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鼓励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观察得很认真。)要求学生观察大脑纵剖面(课件展示大脑纵剖图),结合前面所学脊髓的结构,说出大脑的结构,并与脊髓结构相比较。要求学生观察大脑表面(课件展示外侧面观的图)。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皮层结构特点,大脑皮层表面沟和回的作用,以及其内白质中神经纤维的作用。展示大脑模型、引导学生区分模型的前后及左右两大脑半球。学生观察完后,教师总结脑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的资料分析,认识脑的各部功能。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说明脑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首先分析课文95页资料1,说明大脑有什么功能?总结:大脑就象是人体的司令部,其上有许多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表演五大中枢的功能。学生表演后,教师加以评价、表扬、并总结五大中枢的功能。注意强调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都是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并突出语言中枢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大脑皮层不仅出现了语言中枢,而且记忆、联想、思维等能力也特别发达,因此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引导学生分析课文95页材料2,总结小脑的功能,可再举一些实例:如平衡木运动等。如果某人走路歪斜,身体协调性不好,可能是身体的什么部位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的第一题,进一步理解大脑、小脑的功能。分析以下列实例,说明酒精对脑的危害。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几乎无日不饮酒,到40岁时,已经“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了。2.美国著名作家活尔夫读大学时已是一个酒鬼,他只活了38年,以后的年华都让酒精永远地带走了。分析课本95页材料3,总结脑干的功能。指出:脑干起着桥梁的作用。桥的一边是身体四肢和躯干,另一边是大脑。身体的反应由脑干传给大脑,大脑的指令由脑干传达给身体。脑干具有调节人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所以,脑干是人赖以活命的重要部位。对脑的功能进一步加以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第2题。知识链

指导同学阅读“知识链”,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实际用

请同学们谈一谈生活中应如何爱护、保护脑。小结全课:先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都学到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本课重点内容,要求大家能描述脑的位置。识别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位置,描述脑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想一想: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一样吗?谁查阅有关资料了,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补充:抽象思维、语言、计算能力主要由左半球决定;形象的感知、时间概念和空间定位、对音乐的鉴别能力主要由右半球决定。)认真听讲、积极思索、或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脑的功能的材料或奇闻异事。仔细观察模型,分清脑的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位置,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脑位于颅腔内。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组成。脑干位于脑底部,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回忆脊髓结构: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外周。观察大脑纵剖面,发现大脑的灰质在外周,白质在中央,与脊髓不同。外周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出大脑皮层表面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把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连在一起。通过观察、知道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学生阅读资料、积极讨论。学生答:与人的各种知觉有关。事先搜集材料编好台词,通过角色扮演向其他同学说明五大中枢的主要功能。分析材料后得出小脑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小脑。同学发表意见。同学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很容易地分析出脑干具有调节人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

总结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讨论“大家谈”第2题。

阅读“知识链”准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不完全一样。根据课外查阅的资料,简单说明理由。(如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回答。)

补充材料一:1987年,瑞士一位受伤的男银行职员,内脏、四肢全部损坏,而大脑却完好无损。同时有一位受伤的女芭蕾舞演员,她的大脑已死亡,但其他器官完好。医生们提出一个“改头换面”的方案,专家们把男人大脑植入女子的颅腔内,并把二人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根接起来。结果,大脑可以依稀记起撞车的情景。从此这个“男人”便开始驾驭一个女人的身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斯宁德教授给一只兔移植了一颗猫头获得成功。这棵植入的猫头能指挥兔体。不仅猫性十足,还能捕鼠呢。补充材料二:据统计,人的大脑约有1011~1012个神经元。人脑中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5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大脑皮层的总面积2200厘米,每天能记录8600条信息。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比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每秒钟大脑约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四章生命之源——水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教案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水的组成;水的物理性质;硬水、软水;水的净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点;简单商品标签标示的某些内容的识别
物质的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与社会发展:水资源;水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保护
科学探究:蒸发操作;探究水的组成;探究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了解)。
2.能列举出生命、生产、生活中离不开水的一些事实(了解)。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应用)。
3.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和危害(理解)。
(1)能说出淡水资源现状。
(2)能够说明造成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危机日趋加剧的原因
(淡水储量少且分布不均、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的污染等)
4.能提出缓解水资源危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或做法(应用)。
(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水资源调配等)
5.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理解)。
6.知道自来水生产的基本过程和每个过程的作用(了解)。
7.知道各种饮用水(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知道硬水及其危害、软化方法,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别硬水和软水(了解)。
8.初步学习蒸发操作技能。
知道水的物理性质(了解)。
9.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加深对分子、原子概念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的认识(理解)。
10.了解化学式的含义(理解)。
1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理解)。
12.能说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了解)。
13.能根据化合价写简单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能正确读写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理解)。
化学式的意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与化学式
14.能进行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应用)。
1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理解)。
16.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用)。
17.能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18.了解化学方程式及有关概念、意义(理解)。
19.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应用)。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简单计算(应用)。
教学重点
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及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措施、水的污染与防治
水的净化方法;硬水的危害及检验
探究水的组成
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及探究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和书写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及自来水的简单生产过程
对水分解的微观理解[
化合价与化学式
对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
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基础知识总结:
一、地球表面约3/4的地方被水覆盖,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可直接供人类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二、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四、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五、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六、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维持生物生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物质。水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又要预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灾人祸。
七、农民为了净化水,会去药店买一种廉价的物质——明矾,洒入水中,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达到净水目的,这种净水方法称作吸附法。
八、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吸附能力较强,不仅可以吸附液体中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现代科技发展,发明的纳米新型材料做净水器的过滤层,自来水通过时,它不仅能吸附不溶物、臭味,甚至连细菌也能除去,使自来水变为可直接饮用的洁净水。
九、过滤操作注意事项很多,我们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
十、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是: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然后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得到更澄清的水,最后投药消毒。
十一、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或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黄色物质——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象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十二、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十三、我们除去硬水中钙和镁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
十四、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十五、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
十六、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
B、需氧有机物污染
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
D、恶臭物污染
E、地下水硬度升高
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
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
H、热污染
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十七、一、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3、化学式的写法:①单质的化学式: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
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氟气F2溴(Br2)碘(I2)臭氧O3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系:“倒写倒读”。
化合价与化学式(交叉法确定化学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约简化合价,交叉)
NH3、有机物如CH4等化学式是负价在前正价在后。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化合价
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前N-3价,后N+5价。
4、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2-2+1
Ca+2价的钙元素O-2价的氧元素H2O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价
背诵化合价口诀:
+1价钾钠银铵氢,+2价钡钙镁铜汞锌
二三铁、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
氟、氯、溴、碘-1价氧硫-2要记清。
氢氧根、硝酸根(OH、NO3)-1价,硫酸根、碳酸根(SO4、CO3)-2价,
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元素化合价是零。
注:铵是NH4原子团;+2价的铁叫“亚铁”;+1价的铜叫“亚铜”
无氧时S为-2价,跟氧结合时+4或+6价。SO32-原子团叫“亚硫酸根”
无氧时Cl为-1价,跟氧结合时+1、+3、+5或+7价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如:Ca(OH)2
答:Mr[Ca(OH)2]=Ar(Ca)+2(Ar(O)+Ar(H))=40+2(16+1)=74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如:氯酸钾(KClO3)中,m(K):m(Cl):m(O)=39:35.5:16×3=78:71:96
硝酸铵(NH4NO3)中,m(N):m(H):m(O)=14×2:1×4:16×3=7::1:12
(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2.4%,求这种尿素中杂质(不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1)×2=60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ω(N)=×100%=×100%=46.7%
设不纯的尿素中含尿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的关系
纯尿素不纯尿素
含尿素100%x
含氮元素46.7%42.4%
故:,x=90.8%
例3多少克碳酸氢铵(NH4HCO3)与400g硝酸铵(NH4NO3)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解:根据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来列等式
设需要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则,质量为x的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m1(N)=x=17.7%x
400g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质量为m1(N)=400×35%
故:17.7%x=400g×35%;x=790g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
例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4Y=2×102-3×32=108Y=27
2.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31632
x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3.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4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44
100t×80%x
x=35.2t
生石灰的质量:100t-35.2t=64.8t
4.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5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加入稀盐酸质量(g)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105.5
第2次10m
第3次101.2
第4次101.2[
(4)要得到280kg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
解:(1)8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g-(8g-5.5g)=3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高温==CaO+CO2↑
10056
X×80%280kg
x=625kg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文章来源://m.jab88.com/j/8037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