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

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中要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你是否在寻找优秀的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88教案网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人物的细节描写,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彭德怀元帅爱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一、课前:

出示:“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这句诗是毛泽东用来赞美彭德怀的,读读看,你能读出什么呢?

(“威武”读出来;“善战”读出来)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谁来读?出示:英勇善战、刚毅勇猛

△把这两个词溶进这句诗,男生一起来读。

师:是的,彭德怀英勇善战、刚毅勇猛,是个勇士。他仅仅是个勇士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他。齐读课题。

一、 新授

(一)

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坐骑,长征途中,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彭德怀又是怎样来对待它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1、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学生答,同时出示句子。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功劳大的?

△这是一头怎样的大黑骡子?(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无怨无悔……)

把你的感觉放到文字中,读出来。指读。

评价:在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大黑骡子驮着小山似的粮食和器材,一步一步艰难行走的身影。谁再来读?是大黑骡子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沉重的担子,一起来读

2、 彭德怀是怎样来对待他的呢?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疼爱) 板书:爱骡子

把“疼爱”读出来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疼爱”的?

(1) 抚摸

学生谈

一般情况谁对谁会抚摸,而这里是?多深的情呀!

(2) 念叨

学生谈

彭德怀一边抚摸一边念叨着说,谁来读(2个)多么疼惜它呀!

(3) 悄悄地 分出

在什么情况下把粮食分给大黑骡子吃?在彭德怀的眼中,它还仅仅是头骡子吗?是什么?(亲人、朋友、知己、战友、老伙计……)

谁来读?

师: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我们读到了一份深沉而含蓄的爱,真是“字词有深意,言行总关情。”这些言行就是细节,我们要学会品味细节。(着重说)

(二)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里呢?浏览3---18节,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品位品位。

(1)“……深情……平静………”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词语上来,从“深情”你体会到了什么?(不舍得)

△如果你是彭德怀,请你平静地来说这句话,(2个)

你的内心真的平静吗?是怎样的?为什么?

是呀!这可是与他朝夕相初,对他忠心耿耿的大黑骡子呀!把文字背后的心情读出来。(齐读)

深情的眼神里写满的是不舍,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他爱骡子。

(2)“…..背……”(师:轻轻地背过脸去,这个动作是一个细节)

△联系上下文,这是什么时候?

练说:怎么忍心……怎么忍心…….怎么忍心…….

所以(读句子)

(三)彭德怀那么爱大黑骡子,可为什么还要杀他呢?板书:杀骡子

1.师:同学们,据资料记载,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多人,可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只有7千多人,其中有1万多人就倒在这茫茫草地上,彭德怀深知哪怕是一点点食物,那都是生的希望,所以他决定…..

2.出示:“…….平静…….”

△再来读读这句话,他的平静仅仅是为了隐藏对大黑骡子的爱吗?还隐藏了什么?

(为了告诉战士自己的决心,为了不让战士心软)

△ 从这个决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

(四)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是无限深情,那文中是怎样描写他对战士的态度的呢?

不耐烦 怒吼 发火

出示这三句话,一人读一句

△那怎么说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呢?联系上下文,默读。有声的朗读叫欣赏,无声的朗读叫思考,请用心读书。

交流

1、“不耐烦”

△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不耐烦?

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出示:[老饲养员]“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

[警卫员]“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老饲养员]“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

[彭德怀]“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大家]“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

个别读前三句话

△小战士,都没有粮食了,你为什么舍不得杀大黑骡子?

△老饲养员都没有粮食了,你为什么还不杀大黑骡子?

△面对大家的再三请求,彭德怀说话了,谁来读?(2个)

△你听出了什么?(坚定的决心)什么决心?

△彭德怀,请把你的决心告诉大家(齐读)

可大家仍在请求,齐读

所以彭德怀不耐烦了,(2个)

△不耐烦的背后是什么?(坚定的决心,对战士的爱)男生一起读

2、“怒吼”

(1)命令虽然下了,出示:“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

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引读

(2)师:多么漫长而寂静的二十分钟呀,方副官长舍不得杀大黑骡子,彭德怀又何尝忍心,这可是他亲如兄弟的大黑骡子呀,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

可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

让我们走进茫茫草地,去感受战士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

播放《过草地》

解说:茫茫草地,荒芜人烟,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因饥饿而倒下的战士尸体随处可见,你看,又一个战士,他饿得实在是难以忍受了,嚼起了难以下咽的杂草,喝起了肮脏不堪的泥水,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有多少战士挣扎在死亡边缘

又有多少年轻的生命悄然离去

(3)想起这些,他还能再等下去吗?他怒吼了(2个)

△ 从吼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得更多。他爱战士)

让我们和彭德怀一起着急,一起怒吼,齐读。

(4)(音乐)师:枪声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倒下,老饲养员拨开人群,扑了上去,搂着大黑骡子失声痛哭起来,狂风怒吼,野草叹息,战士们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缓缓地……(3个)(多动人的细节呀!)此时此刻,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大黑骡子说呀

出示:远远地,我们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在对彭德怀说……

又仿佛听到大黑骡子在对彭德怀说…….

选择其中一个写下来,可结合前文来写

交流

(你抓住了…..这一细节来写,写出了兄弟般的深情)

(你能把着兄弟般的深情读出来吗?)(你能把这份歉意读得更到位些吗?)

△ 万般歉意和敬意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齐读)

3、 发火

引读

△为什么要对发火?

△“发火”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细细品味,这个动作里面,却包含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内疚、对战士的爱,太多复杂的情感。你想用怎样的朗读表达呢?练读

个别读,还有不一样的吗?评价

总结:

表面上彭德怀对战士是不耐烦、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我们体会到的却是他(对战士的爱),彭德怀在你心中还仅仅是个英勇善战、刚毅勇猛的勇士吗?他还是个怎样的军团长。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语“情深意重,同甘共苦”,谁来读?(连成一句话)

三、总结

引读“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彭德怀这样的首长,时时刻刻激励着战士们,战士们虽然……..但是能…….

让这催人奋进的旋律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四、作业: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找出来读一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幻灯片底色为插图景物,便于图文对照)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板书:文包诗

出示李白写的送别诗并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仰望和远眺,还可以用哪两个表示看的词语?比如:俯视、注视、凝视、凝望、观望、紧盯等)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之语)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由图片生发丰富的联想

2.能把联想到的事情写具体

3.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把联想到的事情写具体

2.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M.JaB88.COM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能在这里给大家上课感到很高兴(--板画笑脸 )

真的,上课之前,老师看到你们又是蹦又是跳,又是打又是闹,浑身上下无一不散发着生命的活力,看着你们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真的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啊!

二、由图联想

1.同学们看到这张笑脸(指板画),是否想起了最近发生过的令你开心的事情啊?有人说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一个人就会有两份快乐,那么你愿不愿意让我,让其他同学来分享你的快乐呢?那么就请你看着这张笑脸,回忆一下这件令你快乐的事情,然后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也高兴高兴。

2.生思考发言谈令自己快乐的事(适时指导学生讲述语言、思路)

师过渡:我发现这位同学在讲的时候一直面露微笑,就像这张笑脸,可见这真是一件令你快乐的事情。同时,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在听时候都笑得合不拢嘴啦,就像这样(--板画大笑脸 )

但是,要知道我们生活中不光有快乐,有时我们也会这样--板画怒脸与哀脸

还有人说,一个他担你的痛苦,你的痛苦就会减轻一分,在这里,杨老师很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你愿不愿意把你曾经经历的令你愤怒或伤心的事说给我听呢?

3.生思考发言谈令自己愤怒或伤心的事(适时指导学生讲述语言、思路)

师过渡:老师真的很为你难过(或气愤),不过不要再伤心了(或生气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吸取这次教训,以后再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心地面对生活不是吗?

小结:经过同学们刚才的讲述,相信你对这四幅表情一定有了别样的体会。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四个表情中选择一个,看着它回忆曾经历过的一件事,以“令我 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板书:令我 的一件事

注意要把事情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板书:写具体 真实感受

三、学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师适时指导

五、课堂小结

我发现大多同学的习作情感很真切,但还不够具体,没有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待明白,希望同学们课下根据课堂上老师的修改意见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把需要补充的细节补充上,这样你的文章才会丰富起来,然后再把作文誊抄到作文本上,杨老师期待零钱的精彩故事。下课。

板书设计:

习作5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文章构思清晰可见:它先给我们呈现了太极洞滴水穿石的奇观并引出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既全面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又给我们提出希望。文章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有理有据,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的三个人物事例中感受到他们共同的地方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所以才取得成功,进而理解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位名人的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抓住文本,紧扣文章观点,逐层深入探究,从中实现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感悟。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深刻领会启示含义,努力实现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效应。

设计思路:

本文层次非常清晰,由奇观引出观点,进而用事例论证观点,最后全面揭示启示并提出希望。我按照这样的文路组织教学,先了解奇观,抓住重点词句来感知小水滴的精神,再精读事例,通过名人故事来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老师想听听大家都有什么理想,学生交流。

过渡:有人说过一句话,如果说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那么理想就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品读课文

(一)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1.滴水穿石是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字面的意思?

2.你有什么疑问吗?

(水滴的力量那么微不足道,它怎么能把石头滴穿呢?)

过渡:但是,在安徽广极洞就有这样一大奇观,请大家打开书本,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水滴能把石头滴穿的关键词或句子。

3.教师课件出示: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顺序变化相应词语的颜色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接连不断:从不间断

2)锲而不舍:一刻不停地雕刻着。

3)日雕月琢:每天每月每年不停地雕刻。

读好这三个词语

4)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5)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省略号可以看出什么?)

同学们都找到了水滴滴穿石头的原因,谁能来读一读。

指名读

4.这段话的前面还有一个问句,出示: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1)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2)像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设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还要自己问自己答呢?(强调了水滴形成的原因,问句更能引起读者的好奇)

3)齐读

5.我们知道水滴能把石头滴穿是因为它(接连不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过渡:自然界中的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内的水滴大得多,它能把石头滴穿吗?为什么?)

出示: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

这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

出示: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是一句什么句?谁能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表达强烈的语气)

读好这段话

(二)品读滴水穿石的精神部分

1.过渡:作者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滴水穿石的道理,给我们列举了三位名人的故事,你们知道是哪三位名人吗?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1)你对这三位名人了解多少?学生简单介绍这三位名人。

2)大家知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请大家自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可以在书本上圈圈划划写写感受。

3)交流: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立志、不懈努力体会艰辛

什么使他坚持了下来?(信念)

补充李时珍的诗:身如逆流船,

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意,

至死不怕难。

你们觉得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读好他的故事。

②出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第二个事例)

迷恋、孜孜不倦

补充故事:爱迪生在火车车厢里做实验被打聋了耳朵

什么使他坚持了下来?读好他的故事

③出示: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第三个事例

自勉、坚持不懈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

补充故事:97岁高龄还坚持作画,不教一日闲过。

读好他的故事

4)从他们的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你是怎么理解滴穿和顽石的?

虽然顽石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滴水穿石的的精神。

2.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人?

小结: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要想成功,就必须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三.内化导行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的理想了吗?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交流

小结:只要每个同学铭记滴水穿石的精神,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将来一定能实现你的理想。

2.赠送名言: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板书设计: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5】

一、说教材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十册一篇脍炙人口的通讯。文章以1998年夏天南方特大洪灾为广阔背景,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是难得的美文诵读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本。

二、说设计理念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把教师的导读、学生的练读、疏导式的背诵结合起来。注重点的调取及语言的激活,在积淀情感中把课堂推向高潮,达到语言文字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

三、说备课。

1、设计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通过品读,多种练习,感受人民解放军的高大形象。

2、设计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感悟人民子弟兵战洪水,保大堤,救群众时所表现出的铮铮铁汉的形象。

3、设计教学难点体会教材二、四自然段写作方法的不同。

四、

1、导入新课课前让学生收集抗洪救灾的英雄故事,描写江水险恶的词,长江的有关资料。准备《为了谁》的歌曲。

2、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美场面的再现,学生头脑中就有一个完整的文面美,清晰的个体美,心灵的撞击美。

4、精读课文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自然环境的险恶。设计第一自然段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险恶和情况的万分紧急?教学策略就是找出重点句子和词语指导朗读,我将指导学生读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大堤。让学生读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一种大堤将要倒塌,滔滔洪水一泻而下,房屋冲毁,人群挣扎的场面。为了使情况更危机,我将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8222;%8222;三个告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灵,一种更形象的危机场面在学生心目中确立起来,激发保护大堤的强烈情感。精读二至四自然段,体会保大堤,战洪水的动人情景。二、三、四自然段体现了通讯的一大特点,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事件的选取。第二自然段是一个面的描写,作者截取了抗洪救灾的场面,塑造了一群英雄形象。而第四自然段是一个点的调取,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黄晓文的形象。怎样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首先寻找视觉聚焦点:作者是怎样描写人民子弟兵战洪水、保大堤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的救灾场面,通过朗读与想象,使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救灾场面上,使英雄奋不顾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有立体感。接着寻找情感的引发点与共振点:他们为什么这样奋不顾身?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为了更形象的体现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面,同学们,愿不愿意做一名抗洪英雄,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喊出,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是呀,子弟兵,用他们的身躯筑起了一道人肉长城!齐读读出了人民子弟兵的心声,实现了学生与作者、文本三情共振的语言教学效果。最后巧用第三自然段进行过渡。如果说第二自然段塑造了一群抗洪救灾的英雄,黄晓文就是这千千万万救灾英雄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段,把黄晓文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理由。品读细节描写强化了人物形象,重塑了人物的品质。黄晓文这一个点的调取使第二自然段面的内容更广,内涵更丰富,形象更清晰。品读第五自然段,感悟救灾民场面。本段是新闻特写镜头,通过两个排比句建构了一个面,救小江珊与周运兰老师脱险,是作者选取的两个点。这一自然段也体现了通讯文学性的特点,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对这一段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以读促学,朗读是最好的学文手段。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文中的两个排比句,感悟排比句这种整齐句式营造的气势,引导学生读出一种豪气,一种敬意,一种感动。接着引导学生背诵这两个排比句,从而达到诵读全段的目的。对于第六自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将只让学生抓住我们要铭记什么,进行说话练习。假如我是小江珊,我会铭记%8222;%8222;,假如我是周运兰老师,我会铭记%8222;%8222;,假如我是受灾群众,我又会铭记%8222;%8222;。从而达到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最后进行总结点评,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五、说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行文线索。

《[推荐]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260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