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课件参考]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基础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课件参考]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基础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其他人在看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精选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推荐这篇有关“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作为教师我们要花些时间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当中教学目的应该更加明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课上,我以樟树的两大特征展开讨论,一是外形特征——蓬蓬勃勃,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自然段,并且从词句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如“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并配以语言文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大量的说话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了樟树生机勃勃的魅力。另一特征为内在品质——香气持久,让学生品读句子,寻找表现香气持久的词句,但中间的环节设置地啰嗦,枝干太多,导致课复杂,条理不清晰。我大可以大刀阔斧地一个总问题“哪些句子描写了樟树的香气持久?”从而引领第5自然段的学习,这样思路更清晰。

这一堂好课准备的过程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会了自己独立备课,独立思考,深思课文的重难点的把握,学会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文,也能够强调课堂语言点的训练。但不足之处仍有很多:

1、不能够抓住课堂的生成,只会呆板地照教案宣讲。前段日子听了杨校的《菊》,觉得真是灵动极了,而自己的课堂始终只会中规中矩的,没有一丝变化。学生回答问题时,立刻抓住时机看教案;学生朗读时,也在看教案;学生欣赏图片时,仍在看教案??始终没有一刻在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感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只在关注下面的预设是什么?这样的课堂离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相差甚远,这也是功力不够的原因啊。多锻炼、多学习也许才能改掉这个以自己为主的毛病。

2、教学设计啰嗦,不能大刀阔斧。这是我的“老毛病”。这一堂课,本来是清晰的三个环节:“哪里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哪里体会樟树的香气驱虫?”,

“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可我偏偏舍不得这个,又舍不得那个,导致一堂课“五彩斑斓”,如绞在一起的丝线,让人觉得纷乱。记得上一次镇新秀《槐乡五月》也是一样,每一句话都要去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上到后来自己都只能苦笑了,时间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突出?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大刀阔斧,潇洒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

3、细节的把握不够。板书的设计方面,师傅课后一听就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了。本来还自以为是,觉得这板书可是费了一些功夫才思索出来的,可是“香气持久”并不能反应出段5樟树的特点,反而是师傅的“香气驱虫”一下概括了两大特点。并且樟树与宋庆龄的特点颠倒放置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确实,许多细节能够抓住,却被自己放过了。多花些时间,让课堂精益求精,是自己需要做的。

写在最后:

跌跌撞撞之间,做老师两年了,写教学反思时,一时兴起,翻看了以前三篇教学反思。从刚进校的《金子》到《荷花》再到后来的《九寨沟》,一路上成长了许多,令自己觉得欣慰,翻看刚进校时的《金子》教学设计,不自觉地笑了,因为在成长。现在比以前好,就好。以后也要比现在好。在跌跌撞撞之中,继续努力成长。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2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3

一、上课时的感觉

因为很少带时间上课,全都凭感觉,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让别人提醒,今天想靠自己,于是边上课就边看时间,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直在想:天,今天的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于是赶紧加快步伐,能省的全省。。

可是当我布置好孩子们写字时,突然想起是两点五十下课,当时第一感受就是,糟糕:我怎么把时间搞错了!于是懊恼:在学生用词串概括全文时,我可以多请几个说的,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我会反复引导孩子们把第五节中的几个长句读通读顺。赶紧又想:我该怎么补救?可左思又想,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最后只得总结全文来补救,不 过在梦轩和彭校长看来这显然是个败笔,是画蛇添足。

课后谈到这事,彭校长说:“老教师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心中一紧,是啊,老教师了连课的时间都把握不好,怎么可以?于是想想,好象也不是这样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很少上课看时间的,也从来都搞不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只听学校铃声。今天一看,就闹出这样的大问题来了。以后得记着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这样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二、备课时的想法

课的结构,在备课时已经易稿几次,每一次都在想怎样把宋庆龄的介绍放进去。是放在第一课时好,还是第二课时好?还是一半放在第一课时,一半放在第二课时?放在第一课时,是放在前面前好,还是放在后面好?第一稿是放在后面的,后来放到了前面,后来又翻了翻,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前面。

刚才在回家的路上想,我刚才的课上放在前面,达到了要达到的要求,即引起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这一点可以从孩子们再读课题可以感受到。可是这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等孩子们读通课文后,那种感觉又没有了,显然又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于是就想大应该还放到后面,在孩子们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以及外国友人对她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她的崇敬之情后,立刻回到课文,回到课题,回到孩子们提的问题上来,留下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也许会好些。

三、读了两位的评课引起的思考

梦轩说检查预习,我没有着重考虑,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课上会有所体现的。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了解宋庆龄;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项我在让学生看宋庆龄图片前时,已经检查过,觉得孩子们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要再具体,他们能做的就是拿出他们抄的读了,这是我反对的。第二项我让学生开火车读就是对课前的朗读做了个检查,那一组中好、中、差全有,最难读的第五节是一个中下学生读的,觉得他读得那样,应该还好了。本来是想让学生通过评价,示范读的过程中,再指导读顺一点的,刚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打住。至于怎么检查,在什么时候检查,我不能苟同梦轩的看法。

“这样设计:先板书“宋庆龄”,检查一下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教师出示简介资料,指名读;然后出示“故居”,理解“故居”“宋庆龄故居”,再完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质疑,概括板书学生所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默读、指名分段朗读、评读……然后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樟树的特点的?”“为什么要写樟树?”等重点、难点问题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

彭校长提到的这种设计,觉得很好。可以试试,不过好像也存在我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会在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慢慢淡去。

我觉得文中的用词是很准确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不高”“枝干粗壮”等词语不正是宋庆龄高尚人格的写照吗?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词语来感受。

这些是要放在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的,第一课时的目的,就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把词串连成一段话,或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主要内容,当时我想说一说的,可是,想到时间不够,就省了。

一个’伟大’太概括,不如’勇敢’’高雅’实在。我也知道啊,可是孩子们没有说到啊,难道我要拼命地拉他们吗?我只能板书他们能说到的了。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启发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继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品质,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适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紧紧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说说感受。

有的说宋庆龄很清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高贵。

有的说她很温柔慈爱。

我顺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来。

然后我问孩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

孩子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有的说宋庆龄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

有的说宋庆龄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这时,我再让他们齐诵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组织交流,寻找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学习 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宋庆龄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竭尽全力。补充了这些课外的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6

我这次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然后以“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长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为衔接点引入宋庆龄,再以观看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了解宋庆龄。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

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遗憾的是,我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当然,无论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借宋庆龄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高贵的品质,来说明树主人的品德高尚。

那这两棵树到底有着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介绍。

第一、四季常青。樟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她枝干粗壮,绵延蓬勃。这一特点特别像宋庆龄的一生,她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忙碌不停,历经坎坷,但是不屈不挠。

第二、香气永存。樟树一生就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让所有的虫子都惧怕不已。香气不会随着树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气就一直都在。这恒久不变的香气,多像是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呀!她一生忙于人们的解放事业,生命不停,奋斗不止。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孩子懂得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运用能够更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高贵品质。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8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然后,简单的来谈一谈宋庆龄

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读好书、写好字是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里,我们尤其要重视初读的指导,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把读通读顺做到实处。写字的指导,重要的还是要给学生练习的机会,讲要讲在必须讲的地方。“繁”的上紧下松,“瞻”的穿插,这些书写知识需要老师的点拨。

这篇文章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宋庆龄。人们为什么瞻仰宋庆龄故居?为什么在樟树下合影?布置学生完成书后第5题,为节课再读4、5自然段作了很好的铺垫。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篇章,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潜伏的。

明写樟树,但不是一下子就把樟树突显在读者的面前,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慢慢地推出一幅由远及远的树的画,镜头慢慢地拉近,所以文章开头先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有两棵树。接着借用宋庆龄的话道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最后才把两棵树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是两棵樟树。作者一步步地揭开树的面纱,不都是在感情的不断加重中突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可贵吗?

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千呼万唤之后,作者才着手描写樟树的外形和特点,才进一步叙说樟树的香气并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内在蕴涵。只是到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文章的结构由此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读者在掩卷的长思中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他们的精神品质将万古长存。文章的段落简洁、力落、明快、清晰也由此形成定格。

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一是借助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感知宋庆龄;二是借助宋庆龄的图片,唤起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三是让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四是引导学生在树与人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五是借助外国人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座伟人的丰碑。

或许,所有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无疑说明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

一、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在备课时就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学生针对一个问题会怎么说,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该怎样评价、引导。这样的盘算在头脑中该是反反复复。否则,课堂上教师会手足无措。例如在学习樟树的外形特点时,我让学生找一个词语概括。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没相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虽然我也定下心来耐心引导,但在引导时言语的表达上或是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上都显得生硬,有力不从心之感。看来,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会是成功的课堂。

二、与其它课相比,语文课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手捻来。有时,灵感的突发,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上毕竟还只是入门阶段,文化底蕴也不够丰厚,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 篇10

在准备备课的时候,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觉得本文的内容本身并不难,意在写樟树,实际是借物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在执教时我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

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宋庆龄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性?人们为什么纷至沓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教师就得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在这点上我做的有所欠缺。正如杨老师和我说的那样,学生对宋庆龄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教学其实是不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的,如果在课堂上多补充一点宋庆龄的伟大事迹就好了。

在执教本课时,我还着重渗透了词语解释、写作方法、关联词语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造句子来体会关联词语的用法,并且粗略的引导学生知道具体描写、对比以及借物喻人等习作方法,我希望学生能初步掌握,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运用。

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

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篇最有价值的范文。我们如何把课文中的写法迁移到我们所教的写作上呢?我们就要把课文教透。想办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通用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伴随着教育方式的创新,学会编写教案是必要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质量。88教案网编辑为您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知识笔记,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学第五小节,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舍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这一教学环节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遗憾的是,由于我在教学中还没完全进入角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做得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为什么天下樟树这么多,而作者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问题时,回答也不够具体。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篇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借宋庆龄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高贵的品质,来说明树主人的品德高尚。

那这两棵树到底有着怎样的高贵品质呢?课文用了两个自然段来介绍。

第一、四季常青。樟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她枝干粗壮,绵延蓬勃。这一特点特别像宋庆龄的一生,她一生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忙碌不停,历经坎坷,但是不屈不挠。

第二、香气永存。樟树一生就有一种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让所有的虫子都惧怕不已。香气不会随着树木的死亡而消亡,只有木料存在一天,香气就一直都在。这恒久不变的香气,多像是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呀!她一生忙于人们的解放事业,生命不停,奋斗不止。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孩子懂得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运用能够更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高贵品质。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篇3】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教学是"短板"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二、堂教学"教过了"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虽然清晰,但是感觉还是"教过了",比如,宋特提到的学生熟悉的生字词仍然让学生反复读,甚至在日常复习上反复听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说,无疑是在做无用功,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也需要精讲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不会或者不扎实的问题,这样更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不敢放手"站在三尺讲台上只有短短三四年,却慢慢开始理解语教学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教给了学生太多,却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本的教学,虽然我也有让学生一定的动脑思考,下笔写体会,但是并没有"教得巧",学生很多时候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却没有自己发挥的.太多空间。正如《最佳路径》中格罗培斯的设计理念一样,教学要给学生自由,教师害怕给学生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堂。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著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在平时的上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很少思考班级的学情是什么,只知道这一节我要教什么,这就造成了学生会的我可能还在教,学生不会的我却不知道。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是提高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将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本班的学情结合起确定教学目标,如此,才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

宋特的指导,让我有一种"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还可以这样上,原我们还可以这样教。(南京雨花台中学春江学校小学部)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篇4】

这次课评,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外形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习性,再结合对宋庆龄先生的生平简介,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然而就在我准备组织孩子们交流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下课铃却响了。

我有些不舍,尽管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圆满完成,但心底还是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间用得太多。可课后想想,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去阅读课文吗?在课堂上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已经看到很多孩子记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且记得都很真实、纯朴。我知道,孩子们用心读了,和文字做了心灵的交流。

也许,每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遗憾,但只要孩子们能用心灵阅读,能在阅读中愉快地健康成长,那就比什么都好。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学反思【篇5】

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当时铃声响起,我估计结束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

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习的。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俗话说:学海无涯。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2000字模板8篇


避免过分追求叙述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教案就好像课堂内容的凝结,值得反复推敲。教案是教师实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书,一篇好的教案包括哪些要素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1】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但现在,自从决定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课时,发现第一课时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会再出现,这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还有孩子不会读课文的现象。同时,这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感觉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师讲到哪里,跟上节奏,还有不少孩子已经学会了前后文联系来理解相应的内容或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第一课时中孩子们熟读课文的功劳。(当然我的这一节课引导学生读得不够,不能起到研讨的作用。)现在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第一课时就讲完课文,对于好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一大批中下的学生来说,那就简直不知所云。

对于第二课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还是第一课时出示,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出示她较为简明的生平,旨在在学生心中树起宋庆龄的高大形象,课后再让孩子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这样再上第二课时。不过今天我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没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节课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宋庆龄的形象,这节课中,孩子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品味到了樟树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机讲了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再次激发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于是就想到了如何向课外延伸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让这一课给学生印象更深些,引发学生对宋庆龄更深层次的感情,那可以举办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会,或相关介绍:我了解的宋庆龄座谈会,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不过还是不敢抱太大希望。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图片、搜集宋庆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到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到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读帖,记忆字型。

2、学生提出难字,教师指导“瞻”、“龄”。

六、作业

1、 生字描红、临写。

2、 注音:枝干( ) 繁衍( ) 崇敬( ) 瞻仰( )

3、 组词:

稠( ) 俱( ) 纪( ) 蓬( )

绸( ) 具( ) 记( ) 逢(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二、探究课文,体情悟道。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2)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宋庆龄与故居的樟树深厚的感情)

(3) 朗读训练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外形 蓬蓬勃勃)

②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自己读书做标记

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看着图片,学生再来介绍樟树的特点

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樟树不仅外形很美,更美在它的内在(板书:内在)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保香气拒绝虫子)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赏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写出近义词 崇敬( ) 繁衍( ) 稠密( ) 永久(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恭敬地看 ( ) ②大略地看( )

③ 向四周看( ) ④聚精会神地看( )

⑤ 从高处往远处看( ) ⑥从高处往下面看( )

⑦ 回过头来看( ) ⑧仔仔细细地看( )

3、造句:

无论……总是……

只要……就……

四、实践作业:

搜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 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 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5】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领会樟树体现的可贵品质及象征意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宋庆龄本人及其所在的年代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要学生单纯从课文樟树的描写去体会宋庆龄身上的樟树精神着实有点困难。为了让他们真正读懂课文,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其人其事,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逐步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拓展说话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理解。

同时,我也将引导学生有机地融合课内课外知识,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

下面,我要主要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插图及网络图片,让学生与国母宋庆龄跨越时空见面,重点介绍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美满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为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可介绍宋庆龄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

板书课题,重点理解“故居”的含义、为“龄”字正字音、明字形。

通过指名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正音。

接下来,我将从两大方面展开教学:

1、伟大不弃平凡——引起好奇

出示第1-3自然段及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并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游客在瞻仰宋庆龄故居时又总爱与樟树合影,借机随文识生词,领会“瞻仰”与“崇敬的心情”的关系。作者制造“对立”,即平凡的樟树和伟大的国母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呢?无疑,这样的写法能激发读者往下读、深入读的兴趣。

这是作者茹志娟在行文时的巧妙之处,可以此文为例,建议学生在日后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中也借鉴这种写法,制造“对立”“矛盾”,引起读者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

2、“爱”她何必明说——借物喻人

(1)树的宝贵

①出示第四自然段,体会“蓬蓬勃勃”的外形美,应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抓住关键词语,从“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稠密”(随文识字)、“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个自然段。

二是拓展说话,在领悟关联词“无论……总是”的基础上,结合樟树“四季常青”的特点,想象:无论是在……的春天,是在……的夏天,还是在……的秋天,或者是在……的冬天,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②出示第五自然段,体会“香气拒虫”的内在美:

我将引导学生在对比樟树和别的树木之间的差别中进行阅读。从“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怕”等词语领会别的树木对虫类的侵蚀没有抵抗力,只能任由虫类腐蚀全身直至死亡而手足无措;而无论什么情况却没有任何虫类敢靠近樟树一步。原因就在于樟树有“永久保持”、始终“不变”的香气,抓住关联词“即使……只要……就……”,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好第五自然段,应该包含对别的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语气,对樟树却是无比崇敬庄重的语气。

(2)人的品格

介绍宋庆龄的小故事,出示资料: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敌人因她英勇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引导学生体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其实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宋庆龄。赞美樟树,就是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以此文为范例,可以培养学生另一种能力,那就是领悟“物”与“人”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要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精神,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感受“借物喻人”所体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并逐步受其熏陶。

我的板书设计将根据文章的脉络分为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宋庆龄不愿搬家,结尾总结——游客合影留恋,中间部分分述外形美和内在美。并突出“蓬蓬勃勃”和“可贵”这两个关键词。

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拓性:继续搜集宋庆龄的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2、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指导朗读

4、那么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宋庆龄会如此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

三、比一比,品味樟树内在美

1、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抽屉中取出)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一些外国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课件出示)学生自读

师:这就是宋庆龄!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齐读。

2、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

当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下,我。

写话,指名读。

3、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课外拓展

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要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三组词语: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养儿育女 子子孙孙 繁衍后代

瞻仰 祟敬 纪念

2.给每组词语归类,教给学生识记词语的办法。

第一组:描写樟树。第二组:描写石榴。第三组:人们对宋庆龄的感情。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

二、设疑导读

1.出示课文的第一至三段和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感情朗读。

(3)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离开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看图: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通过朗读,说说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你是怎么感受到的?(相机理解词语。)

3.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能够把樟树的特点全部包括在内?

4.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美这两棵樟树?

5.试着背诵第三段。(树干——树叶——无论——总是)

(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樟树的勃勃生机让宋庆龄舍不得,让宋庆龄更难舍的是什么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3.交流。(香气——永久保持)感受表达的层层递进。

4.感情朗读,感受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5.为了让樟树更可贵,作者还写了别的树容易招虫的缺点来衬托。感情朗读。(读出对别的树的不屑。)

四、引领提升

1.说说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的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2.说说人们总爱在宋庆龄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的原因。

3.看宋庆龄的资料和图片。

五、实践活动

1.故事会:我心中的宋奶奶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 舍不得 蓬蓬勃勃

故居的 樟树 香气永久保持

人们 也总爱

精神蓬勃 坚强不屈 一生正气

[课件]《猫和老鼠》教案基础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课件]《猫和老鼠》教案基础版,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阿伦·科普兰是美国现代音乐的倡导者。1920年创作的《猫和老鼠》是一首既展示技巧而又诙谐有趣的钢琴小品。谐谑曲:名字来源于法文“开玩笑”一词,从十八世纪起,谐谑曲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体裁,而且经常作为古典组曲的一个乐章。很多古典乐派的作曲家还把这种体裁应用到了交响乐中,一般作为第三乐章的主题出现。

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了自己特有的"跃进武"旋律,紧张不安的活跃节奏.快速的托卡塔音型,朴实清晰的色彩和富于广度和深度的想象力.这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首次展现在人民面前,成为了青年作曲家科普兰的代表作.

音乐联想在曲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科普兰曾经说过联想对音乐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CatandMouse在英语中是个成语,带有“欲擒顾纵”的意思,猫通常喜欢玩“捉老鼠”的游戏,抓住老鼠并不吃掉,而把老鼠放了,再抓,最后才吃掉。

乐曲结构:

A(1—20)

猫——中速,骄傲地、懒洋洋地走向高处,凶险的目光窥视周围。老鼠——快速,在屋里很轻、灵巧地跑来跑去。

猫和老鼠——速度稍慢,猫在屋里冷漠的巡视;速度非常快,猫追老鼠,老鼠灵活的躲来躲去后胜利的逃跑。

B(21—50)

老鼠——快速,老鼠逃掉后很得意,轻快地跑上跑下。

猫——非常慢,猫懒洋洋的睡着了。

A′(51—72)

老鼠——快速,老鼠仍极其灵巧地跑来跑去,故意挑逗。

猫鼠大战——速度非常快,力度很强,老鼠紧张地跑动,猫凶狠的追逐,最终猫追到了老鼠。

尾声(73—83)

慢速,屋子又恢复了平静,老鼠一瘸一拐的悄悄溜走了。

二、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乐曲《猫和老鼠》,感受乐曲的情绪及情境。

2.能听辨猫、老鼠两个主题,并能随着音乐联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感受速度变化,体会音乐丰富的情绪。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敢于听音乐联想猫和老鼠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老师介绍四个形象:喜洋洋与灰太狼、猫和老鼠。

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先给大家介绍四个小动物,他们是羊和狼、猫和老鼠。这些动物有一个特点,狼和羊、猫和老鼠他们互为天敌,当他们相遇时一定会上演激烈的斗争。

(2)听音乐,表现了哪两个形象。(第一乐段)

下面咱们来听一段音乐,你感受一下音乐表现了哪两个动物,为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说明原因。

有的同学说音乐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同学听到了音乐中轻巧的节奏仿佛在模仿老鼠,大家说的都很好,这段音乐描写的是猫和老鼠激烈的斗争。

2.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有趣的音乐《猫和老鼠》。

(2)初听:听辨演奏乐器。

首先请你完整的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速度的变化以及演奏乐器。

相信同学们一定听出乐曲是钢琴独奏,速度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情绪时而紧张时而悠闲。

(3)作曲家介绍:美国作曲家科普兰。

这首作品是由美国作曲家科普兰作曲。

(4)聆听第一乐段:

①聆听猫、老鼠的音乐主题。

(猫)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听一听这两个形象用音乐是怎样表现的。首先请你听这段音乐表现的谁?为什么?

(老鼠)接下来调皮的老鼠要出场了,你听它灵巧的身体上蹿下跳呢。②分析速度特点,老师现场示范。

(猫)这段音乐开始的速度是中速,好像一只猫懒洋洋地走向高处,凶险的目光巡视着周围。下面老师弹钢琴你再来感受一下。

(老鼠)下面老师弹琴你来感受一下这只上蹿下跳的老鼠。

③完整听第一乐段,联想故事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完整听一听当猫和老鼠相遇后发生了什么。

④分析速度稍慢——非常快的变化。

开始音乐的速度稍慢,好像猫发现了老鼠,之后速度加快,仿佛猫和老鼠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⑤完整听第一乐段。

猫抓到老鼠了么?咱们再来完整欣赏第一乐段。

同学们从音乐中一定感受到了,灵活的老鼠这次逃过了猫的追逐。

(5)聆听第二乐段:(教师引听)

①得意洋洋的老鼠。

你们听,老鼠正在得意洋洋呢。

②懒洋洋的猫。

这时猫在干什么呢?大家听。

这只猫竟然睡着了。

③分析速度。

同学们,这是音乐的第二乐段,速度是快速(得意洋洋的老鼠)和非常慢(睡着的猫)。

④完整听第二乐段。

咱们再来完整欣赏音乐的第二乐段。

(6)聆听第三乐段:

①听一听有熟悉的旋律吗?

接下来我们进入音乐的第三乐段,首先请你听一听,这段音乐中有你熟悉的

旋律吗?

大家一定听到熟悉的旋律了吧,原来这只调皮的老鼠又出现了。②老鼠再次出现后,又发生什么了?

咱们听音乐讲述老鼠再次出现后,发生什么了?

猫鼠大战又一次打响了。是不是比上次更加激烈,速度非常快,力度很强,老鼠紧张地跑来跑去,猫凶狠的追逐,紧追不舍。

(7)聆听尾声:

①分析速度,学生联想。

突然,音乐静了下来。听听这次猫抓到老鼠了么。

音乐的速度是慢速的,仿佛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②老师现场示范,启发学生。

请你注意老师演奏的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这段音乐速度慢,力度弱,你能联想到什么?再听一次。

仿佛老鼠一瘸一拐的悄悄溜走了。

(8)完整听全曲。

下面咱们完整欣赏这首钢琴独奏曲《猫和老鼠》,请你注意两个音乐形象的出现、音乐速度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3.小结

今天这节音乐可我们欣赏了钢琴独奏曲《猫和老鼠》,认识了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希望你能记住这首有趣的音乐

「课件参考」 数学教案(经典版)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参考」 数学教案(经典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于去年8月份服从教育局有关教师城乡交流工作的安排,从湖洋中心校到临江城东小学工作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和经验。到现在已经半年了,现在就我这半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一、所做的工作

我在城东小学担任音乐专职教师,所教班级有四年段六个班、五年级(6)班和六年级

1、2、3班,共十个班级,每周十六节课。在这学期里我积极的参与到本校里的各项事务当中。如:积极配合所任班级的班主任,协助她们排练元旦文艺汇演的节目,并认真做好评委工作。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县中小学生歌手演唱比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并在市中小学生歌手演唱比赛中获二等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六届岗位练兵”活动和“课改与你我同行”活动。和本校谢飚英老师组成帮教结对,并多次到谢飚英老师的课堂进行听课学习观摩。积极向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

二、思想认识

1.积极的和本校教师进行沟通,虚心接受她们的批评教育,在每周的业务学习上认真听取有关教师的指导使我对到城东小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通过半年来的工作,使我在课堂教育教学及教学基本功的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3.在这学期的工作中,也使我认识到要上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更要从自身入手,在平时多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来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努力获取进步。

4.继续深入课堂,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

三、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学无止尽,在城东小学工作学习的半年里,我深感自己在教学基本功上的不足,

以上就是《[课件参考] 《宋庆龄故居樟树》教案基础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2228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