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材料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材料”,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材料

漳州五中戴志龙占晓芬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原教学大纲:

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读图分析: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三、课标解读要求(与原教学大纲对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M.jAb88.coM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精选阅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2、学生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3、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相关图表资料(亚热带地区的水田图、温带地区的草场图),分析、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通过学习,举例说出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学思路:

结合景观图片或视频,明确自然带和地域分异的概念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体现—陆地自然带

以非洲大陆为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赤道到两极分布规律及成因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为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沿海向内陆分布规律及成因

列表归纳比较陆地环境地域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地域图”,说出山地垂直分布规律及成因

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启发式讲授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赏景观图片,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水平方向分布规律;

3、学生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景观图片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

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板书设计(见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

2、阅读“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相关图表资料(亚热带地区的水田图、温带地区的草场图),分析、说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通过学习,举例说出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回忆上节课内容

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发言

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做练习

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章节小结板书设计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差异—热量

垂直地带性

山地:海拔差异—热量、水分

由沿海到内陆:海陆差异—水分附表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月牙泉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

(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说课稿: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①问题探究教学法②多媒体教学法③图文转化教学法④案例教学法⑤讨论归纳教学法
学习方法:①小组合作学习法②图表学习法③比较学习法④案例学习法
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

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回忆上节课内容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发言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
做练习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
章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附表
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更替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课时●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还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教学时可选取恰当的视听资料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教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南北向的大铁路——京九线沿途景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种景观的过渡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东西向的大铁路——陇海线沿途景观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从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是由于水分的差异而引起的。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山体的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结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并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地理成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立体、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精讲]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答: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着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2.在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哪些自然带是横穿整个大陆的?它们分布在什么纬度?

答:高纬度的苔原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陆地。

3.在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的分布有着怎样的规律?

答:在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大陆内部各自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在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为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及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教师精讲]

师: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同学们长途旅行过吗?现在让我们沿着中国东西向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做一次旅行。

(出示图片“陇海铁路”)

(在陇海铁路东端、中部、西端相应的地方各出现一幅典型景观图)

(东端动画出示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部出示“温带草原”,西端出示“温带荒漠”)

师:请同学们思考,沿陇海铁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三类景观的更替?

(生讨论,师总结)

从沿海向内陆,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师:这种变化在什么纬度体现得最明显?

生:中纬度。

(活动)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师: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生长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树木,而西部地区则是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

生:水分条件不同。东部地区水分充足,而西部地区水分缺乏。

师:对。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三者对比,它们生长的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森林生长得最快,因为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少,因此生长得最慢。草原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

师:事物都是辩证的,森林虽然生长得快,可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耗水量也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需水量也最少,草原的需水量则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那么,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究竟应该种植什么呢?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很好!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生: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对。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过渡)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着很大差异?

(生思考讨论)

师:查看地图,请说一说喜马拉雅山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属于什么气候带。

生:大约处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气候。

师:对。这里平地上应该是怎样的植被景观?

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

生: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

师: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南坡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师:很好。为什么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得多?

生:因为北坡相对高差小,而南坡相对高差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大,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的复杂得多。

师:很好,而且南坡的纬度也比北坡低。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师:查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谱非常丰富?

生:乞力马扎罗山的纬度很低,山麓属于热带草原,海拔高,水热状况垂直变化明显。

师:对。因此,山麓与水平带是一致的,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的数目就越多,垂直带谱也就越完整。

(P101“阅读”)

师: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师: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气候要素上有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的农业的地域差异?

生:我国自南向北热量条件越来越差,自东向西降水越来越少,这种热量和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的逐渐变化,引起了我国自东南向西北动植物种类、生长期、耕作方法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也呈现地域性差异。

师:对。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对农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垂直高差显著,气温和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水热的垂直差异使土地形成了立体利用。

师:对。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请大家用一幅简略图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7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