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目标定位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核心点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及不同河段表现
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河段其表现不同。图文表示如下: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
3.列表比较河流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特征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它们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其特点及成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
洪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河流
中下
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河流入
海口的
海滨地
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核心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聚落分布原因聚落形状
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多呈条带状
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呈明显的
条带状
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河运和海运带状、团状
思维拓展 河流与聚落的形成
河流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河流流域内有众多的聚落分布。聚落多形成于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如上海等城市;两河流的交汇处,如武汉、重庆等城市;河运的起止点,如赣州等城市。
类型1典型的河流地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双选)()
A.a—②B.b—①C.c—①D.d—③
(2)若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b河段
D.c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
答案 (1)AC (2)A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判读及应用。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a、b、c、d、e在不同河段的位置及①、②、③分别所代表的河谷形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河段河流侵蚀的方向及形成侵蚀地貌特点。
第(1)题,①、②、③对应的河谷形状分别为槽形谷,“V”形谷及“U”形谷。然后结合a、b、c、d、e在河段中的位置具体分析。第(2)题,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淤积左岸,河口三角洲容易向左岸连接,建水电站应建在水量大,有落差处;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沉积物的颗粒可能a大于b。a处先沉积,颗粒直径要大于b,b处后沉积,搬运的远一些颗粒应小些;c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应以沉积作用为主。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的方法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主要是在侵蚀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别。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2.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瀑布主要是河流对硬度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下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变式练习1 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
A:,以作用为主;
B:,以作用为主;
C:,以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大,多,水能资源;C处河段特征:,泥沙,江面宽广,利于(交通)。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C.河流瀑布D.河口三角洲
答案 (1)乙 流水侵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作用加强,侵蚀拓宽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流速慢 沉积 航行 (3)C
解析 本题考查流速、流量与侵蚀、搬运能力的关系问题以及岩性与抗蚀力问题。在河流的上游(A处)以侵蚀作用为主;在河流的中游(B处)以搬运作用为主;在河流的下游(C处)以沉积作用为主。
类型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说明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答案 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解析 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交通线和地形又是影响村落分布和规模的基本要素。由图可看出,该地有道路,地形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即可解答。
并非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变式练习2 若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A.甲乙B.乙丙C.乙丁D.甲乙丙
答案 A
解析 若该聚落形态是受河流影响的,则在河流的干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
少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处聚落明显较少,故最可能为支流的是甲乙。
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所致,除内力作用外,外力作用主要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垂直地面的侵蚀
答案 C
解析 河流在凹岸侵蚀使凹岸谷坡后退,河床变宽,河流向横向发展,应属于侧蚀作用。
3.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上看河流是曲流,河水对河岸的侵蚀不仅受河湾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上述两种力叠加影响的河岸,侵蚀较重。
4.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B.峡谷C.黄土高原D.沙滩
答案 A
解析 峡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滩是波浪沉积形成的。
5.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答案 A
解析 平原虽然是最适宜聚落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河流可以为聚落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在山区高原,河谷地区地势低,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6.下列关于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的城市全部都位于冲积平原地区
B.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濒海、濒湖和沿河的平原地带
C.在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
D.山区城市一般都位于山腰地带
答案 B
解析 在热带地区,由于冲积平原不易散热,天气闷热,对居住很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在山区,多倾向于沿河
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冲积平原具有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便捷的运输条件等优势,为大城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7.读图,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B.bC.cD.d
答案 B
解析 从图示可知,b处地形平坦,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又有铁路经过,交通便捷,周边绿洲面积大,位置居中,在a、b、c、d四个位置中,其区位优势条件最为突出。
8.读“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有利于和 。地形以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
成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因为那里地形,水源,便利。
(3)如果图中A、B、C与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的早期聚落相对应,请用连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则该区域是我国的平原。
A 西安
B宝鸡
C渭南
答案 (1)河流 灌溉 航运 平原 条带
(2)B 平坦 充足 水陆交通
(3)渭河 A—宝鸡 B—西安 C—渭南
解析 (1)从图中可看出,A、B、C三村落均沿河呈条带状分布,可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与此相关的问题。(2)B村落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3)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均位于渭河平原上,根据其相对位置可以正确连线。
河流冲出山谷,随着流速减慢,可形成洪积扇地形,读图回答1~2题。
1.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2.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A.黏土 砾石 粉砂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D.砾石 黏土 粉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河流流出山谷时,由于河水流速减慢,物质堆积,而对应山谷出口处的中部由于堆积物质较多,再加上只要有流水就有物质堆积,所以中部堆积层较厚。第2题,物质颗粒在堆积时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后堆积,因此从河流上游到下游,颗粒逐渐变小。
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完成3~5题。
3.若该河流流出谷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A.洪积平原B.“U”型谷
C.河漫滩平原D.三角洲平原
4.河中有沙金,淘金处可能在()
A.①B.④C.③D.②
5.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
A.夏秋两季B.春夏两季C.秋冬两季D.春冬两季
答案 3.A 4.D 5.A
解析 第3题,河流出谷口地势平坦,流速慢,易成洪积平原。第4题,②处为河流凸岸,泥沙在此堆积,黄金为外生堆积矿床,在②处才可能有沙金。第5题,我国南方河流为季风区河流,夏秋为雨季,河水流量大。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A.峡谷B.三角洲C.河漫滩平原D.沙丘
7.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A.半山腰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D.高山顶部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图中怒江河段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的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峡谷地貌发育。第7题,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聚落分布在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的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2004年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并获得成功。据此回答8~9题。
8.调水调沙实验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①流水侵蚀作用 ②流水搬运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④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9.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
①加快黄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②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以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③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④在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通过“人造洪峰”可增强流水的侵蚀作用,从而将沉积于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侵蚀起来,然后通过流水将泥沙搬运带入海洋。第9题,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地区,那里河流的补给量小、水流量小、含沙量也小,故源区的工程对黄河下游的“缺水多沙”影响不大;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属气象灾害,与黄河下游含沙量无关;故解决黄河下游的“缺水多沙”,应合理地向下游调水以及在中游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10.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
A位于游;B位于 游;C位于游。
(2)该河位于半球,判断理由 。
(3)若在该河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选在A、B、C三处的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上游森林资源的重要环境功能,分析该地森林过度采伐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 (1)上 下 中
(2)北 河流的南岸(右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C
背斜构造,大坝地基坚固;位于山区向平原的地形过渡处,河流落差与流量都较大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河流在中上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据此可判断上中下游。第(2)题,图中B河段南岸较陡,题中信息提示该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河流侵蚀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结果。第(3)题,建坝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水能多少。C处为背斜构造,无断层出现,则地基较坚固;同时处在河流的中游地带,一般地势落差较大,且水量较丰富,是理想的建坝位置。第(4)题,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陡峭,森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若森林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而河流含沙量增大会淤积河床,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会使洪峰更高,这样必然增加洪涝几率和损失程度。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②教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六、教学过程
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引入新课
(一)、河流的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的类型
选择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地貌的情况。让学生看图回顾长江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情境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分析长江上游虎跳峡河谷、中游河谷和下游地貌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
师生列表归纳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形式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2.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展示投影师生分析:
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3.张家界河谷的形成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师生总结河流的侵蚀地貌和河流的堆积地貌在河流上、中、下游的表现形式。
3.P86活动
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同学们,我们知道,大江大河哺育着我们人类文明,请同学们说出四大文明古国各属于什么大江大河的流域?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阅读教材P87-88请学生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并完成学案的表格
P88活动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经过
3.安史之乱的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
2.藩镇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朋党之争
四、唐末农民战争
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
3.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唐朝灭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
本节重点: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藩镇割据的危害。
本节难点:军事举措失当这一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需要从起因、发展,给学生作一简明的说明;对唐玄宗、黄巢的评价。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强大的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性变化,安史之乱成为这一变化的转折点。
二、安史之乱
本节课重点之一。
1.安史之乱的原因。课文从天宝末年的政治状况和军事部署这两个方面,阐述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首先概述了唐玄宗后期穷奢极欲,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导致政治一片黑暗。
文中小字叙述,揭露了佞臣杨国忠专揽朝政、收取贿赂、媚上欺下、陷害忠良的事例,概括了君昏臣奸、政治腐朽的状况。此内容可建议学生阅读。
课文中文献资料,是《资治通鉴》作者对权相李林甫四点奸恶的总结,教师可对学生略作解释。
(2)军事举措失当。文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说明。一是边镇兵力急剧增长,节度使权力过大,完全打破了唐朝初年以关中制四方的军事格局。二是指出唐朝中央所辖军队无战斗力,军备废弛,进一步说明了军事上内轻外重的局面。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可分四个层次讲述。
(1) 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对755年~763年,应让学生记忆。可适当补充安禄山如何取宠于唐玄宗,献媚于杨贵妃,因而受到信任;指出他屯兵聚粮、走马换将的事实,说明他早有叛乱之心。
(2)利用挂图《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述叛军攻占的主要城市:范阳—洛阳—长安。
(3)叛军烧杀抢掠,内部矛盾重重,父子相残。
(4)讲述唐玄宗逃亡成都,略述马嵬驿杀死杨国忠,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的经过;主要讲述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借助回纥兵平定叛乱的情况。
3.安史之乱的影响。这一内容为讲述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可从四个方面具体讲述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北方经济。可引杜甫的《无家别》,总结出安史之乱造成了田园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进一步强调安史之乱的危害。
(2)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诸多的藩镇拥兵自立。
(3)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周边不宁。
(4)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北方战乱带来的客观后果,促使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讲完此目后,最好能安排学生对以上四点进行小结、归纳。
三、藩镇割据
这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最大危害之一,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1)藩镇林立。安抚叛将,奖赏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教师可利用挂图《藩镇割据形势图》,进一步讲述。
(2)藩镇的特点。课文从政治、经济、地方官吏任免及节度使职务传子或传部将等几个方面,说明藩镇名为唐朝藩镇,实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本质。
(3)藩镇割据的危害。启发学生根据以上两点总结出: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它不但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而且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四、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从回忆东汉宦官的概念入手,概述唐朝宦官专权的过程及危害。
启发学生回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情景,然后指出始于唐玄宗天宝后期的宦官专权,其危害甚于东汉。唐玄宗开元后期,唐初宦官不登三品的旧制被打破。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权倾朝野。他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聚敛财富,鱼肉乡里。后来的宦官,一个胜似一个。唐后期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被宦官害死。宦官把持了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是一股最黑暗的势力,使唐朝的统治遭到严重的削弱。课文小字部分,可让学生阅读。如时间允许,可对高力士、李辅国的专权事例略加补充。
2.朋党之争。只需给学生指出,它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权中出现的延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是指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进士门第出身的牛僧孺为代表的两大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
最后,可概括指出: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五、唐末农民战争
它从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末农民起义的经过、特点及其失败,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1.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唐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讲课中,应将当时土地兼并及官府横征暴敛的情况稍加补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民“竭泽而渔”。人们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甚至庄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依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处可补充一例:873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许多人被迫吃树皮,很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重,官府照样催逼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还不够。“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在今山东曹县)天下反”的童谣,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民起义风暴的来临。
2.唐末农民大起义。从起义经过、流动作战的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四个方面展开了讲述。
(1)王仙芝起义于河南、山东,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2)黄巢称“冲天大将军”,进行流动作战,于长安建大齐政权。
讲起义经过,要充分利用挂图《黄巢起义进军路线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此图制成有动感的多媒体投影片,利用计算机边放边讲,展示出黄巢起义军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作战路线,突出其流动作战的特点。
(3)唐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启发学生思考流动作战有何危害?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农民军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结论。然后教师让学生看书中“王府君墓志铭”图,指出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农民军没有乘胜追击,使唐朝统治者得到喘息的机会,组织力量卷土重来。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4)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给学生讲清三点:战争的规模、特点;战争的主要作用;农民战争水平的提高。
①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流动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让学生注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③唐末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田、均产的革命要求。
小结:上述四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到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具体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各据一方的局面。唐朝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腐败的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了。
作业:(略)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经过
3.安史之乱的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
2.藩镇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朋党之争
四、唐末农民战争
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
3.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唐朝灭亡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一课时,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强大的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性变化,安史之乱成为这一变化的转折点。
三、安史之乱一目是本节课重点之一。课文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①安史之乱的原因;②安史之乱的经过;③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的原因。课文从天宝末年的政治状况和军事部署这两个方面,阐述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首先概述了唐玄宗后期穷奢极欲,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导致政治一片黑暗。
文中小字叙述,揭露了佞臣杨国忠专揽朝政、收取贿赂、媚上欺下、陷害忠良的事例,概括了君昏臣奸、政治腐朽的状况。此内容可建议学生阅读。
课文中文献资料,是《资治通鉴》作者对权相李林甫四点奸恶的总结,教师可对学生略作解释。
(2)军事举措失当。文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说明。一是边镇兵力急剧增长,节度使权力过大,完全打破了唐朝初年以关中制四方的军事格局。二是指出唐朝中央所辖军队无战斗力,军备废弛,进一步说明了军事上内轻外重的局面。
文中小字部分,以奸相李林甫意欲长期把持朝政,力主用胡人为边将的严重后果,引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对此段小字,教师可略加叙述,作为教学的过渡。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可分四个层次讲述。
(1)让学生回忆初中讲过的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对755年~763年,应让学生记忆。可适当补充安禄山如何取宠于唐玄宗,献媚于杨贵妃,因而受到信任;指出他屯兵聚粮、走马换将的事实,说明他早有叛乱之心。
(2)利用挂图《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述叛军攻占的主要城市:范阳—洛阳—长安。
(3)叛军烧杀抢掠,内部矛盾重重,父子相残。
(4)讲述唐玄宗逃亡成都,略述马嵬驿杀死杨国忠,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的经过;主要讲述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借助回纥兵平定叛乱的情况。
3.安史之乱的影响。这一内容为讲述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可从四个方面具体讲述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北方经济。可引杜甫的《无家别》,总结出安史之乱造成了田园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进一步强调安史之乱的危害。
(2)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诸多的藩镇拥兵自立。
(3)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周边不宁。
(4)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北方战乱带来的客观后果,促使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讲完此目后,最好能安排学生对以上四点进行小结、归纳。
四、藩镇割据。这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最大危害之一,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1)藩镇林立。安抚叛将,奖赏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教师可利用挂图《藩镇割据形势图》,进一步讲述。
(2)藩镇的特点。课文从政治、经济、地方官吏任免及节度使职务传子或传部将等几个方面,说明藩镇名为唐朝藩镇,实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本质。
(3)藩镇割据的危害。启发学生根据以上两点总结出: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它不但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而且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五、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从回忆东汉宦官的概念入手,概述唐朝宦官专权的过程及危害。
启发学生回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情景,然后指出始于唐玄宗天宝后期的宦官专权,其危害甚于东汉。唐玄宗开元后期,唐初宦官不登三品的旧制被打破。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权倾朝野。他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聚敛财富,鱼肉乡里。后来的宦官,一个胜似一个。唐后期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被宦官害死。宦官把持了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是一股最黑暗的势力,使唐朝的统治遭到严重的削弱。课文小字部分,可让学生阅读。如时间允许,可对高力士、李辅国的专权事例略加补充。
2.朋党之争。只需给学生指出,它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权中出现的延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是指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进士门第出身的牛僧孺为代表的两大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
最后,可概括指出: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六、唐末农民战争。它从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末农民起义的经过、特点及其失败,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1.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唐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讲课中,应将当时土地兼并及官府横征暴敛的情况稍加补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民“竭泽而渔”。人们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甚至庄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依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处可补充一例:873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许多人被迫吃树皮,很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重,官府照样催逼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还不够。“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在今山东曹县)天下反”的童谣,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民起义风暴的来临。
2.唐末农民大起义。从起义经过、流动作战的特点、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四个方面展开了讲述。
(1)王仙芝起义于河南、山东,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2)黄巢称“冲天大将军”,进行流动作战,于长安建大齐政权。
讲起义经过,要充分利用挂图《黄巢起义进军路线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此图制成有动感的多媒体投影片,利用计算机边放边讲,展示出黄巢起义军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作战路线,突出其流动作战的特点。
(3)唐末农民起义的失败。启发学生思考流动作战有何危害?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农民军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结论。然后教师让学生看书中“王府君墓志铭”图,指出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农民军没有乘胜追击,使唐朝统治者得到喘息的机会,组织力量卷土重来。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3.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给学生讲清三点:战争的规模、特点;战争的主要作用;农民战争水平的提高。
①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流动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让学生注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③唐末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田、均产的革命要求。
4.唐朝灭亡。这里主要讲明唐朝灭亡的时间和藩镇所灭,具体情况下一章再讲。
七、可提示学生注意上述四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到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具体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各据一方的局面。唐朝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腐败的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7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