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
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_山尽,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登鹳雀楼》,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精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依”、“欲”、“穷”、“更”的造字意义,对汉字产生兴趣。2、通过学习会朗读、背诵古诗。掌握诗意,能够感悟出诗人在创作本诗时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通过古诗中出现的重点字的汉字造字的意义的讲解,还有一些汉字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背景及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那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登鹳雀楼》(播放音频,网络上的算侵权吗?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根据谁写的古诗改编的吗?(唐朝王之涣)师:那大家看题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叫“登鹳雀楼”呢?解题:登鹳雀楼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吗?能。(隹),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带隹的字多数和鸟有关。)因为这种鸟经常爱停留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PPT播放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县。有人说,作者王之涣是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实当时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完全看不到那个黄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说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是登上了鹳雀楼。初步感知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师:邀请同学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二)逐句解读古诗
1、白日依山尽
(一)解开“依”字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依’都是解这首古诗的重点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畅所欲言)我们先来看“依”字,左边的‘亻’旁就表示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一个人,而右边的‘衣’代表的是我们穿的衣服,衣服紧紧地贴着我们的身体。(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过程。)所以第一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是太阳紧紧地依靠着山,缓缓地消失在山的那一边,也就是讲的实际上是太阳的极限,就在山的另一边。
(二)画中有话:你能在山的那一边,画出要落山的太阳吗?
2、黄河入海流
“太阳的极限是在山的尽头,那么黄河的极限又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互动)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大海奔去,最后汇集到大海里,就不再叫黄河了,所以黄河的极限就是在大海里。
3、欲穷千里目
(一)解开“穷”字的秘密“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说是“穷”是没有钱的意思。“没有钱那个叫“贫”,并不是“穷”。为什么呢?你看“贫”字的下面是一个“贝”字,‘贝’在古代不但表示贝壳的意思,也表示富人家里的重器,就是那种下面两只脚,上面一个像青铜器一样的重器,就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结果,来了盗匪和强盗硬是给毁坏了,大家看上面的“分”字,这样一来,富人家里值钱的东西没有了,家里也就没有钱了,变得“贫”了。(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贫’的过程。)那“穷”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个“窮”字,它是“穷”字的繁体字。(PPT出示)繁体字的汉字小常识:汉字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今有四千年的历史过程,到商朝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在没有进行汉字改革之前,人们一直使用繁体字,繁体字的优点是能够较完整地保留原貌,更明确的表达意义,因为我们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根据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认。后来汉字又经过了多次的变革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简体字。
师:那了解了繁体字的小常识之后,我们来看这个“窮”字,你来猜一猜,这个字由哪三个元素组成呢?(穴字头、身、弓三个元素组成)刚才老师说过了,古人在造这字的时候,是根据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其实就是把当时的那个场景还原。“窮”字上面的“穴”字头,(此处可以有图或者PPT)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向山洞的里面。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写了一个“究”呢?这个“穷”和“究”他们是同源字。古人都比较好奇,所以一看到山洞就想进去“一探究竟”,刚开始的时候山洞比较大,人是直立着身体往里走的,随着山洞越来越窄,身体就不能直立行走,而只能弓着身体,把身体弯下来才能走到尽头。所以说,这个“穷”字其实就是尽头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成语“日暮途穷”:师:你能独立解出“日暮途穷”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太阳下山了,暮色降临,古人因为没有电灯,所以不能继续赶路了,只好找个地方先住下来。
2、成语“图穷匕见”:师:你能独立解出“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在图画的尽头,藏着的匕首就出现了。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可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动画,也可不放。)
(三)汉字小故事师:“大家知道“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吗?”(千里眼),我们先来听一个“千里眼”的小故事:“话说《西游记》中的石猴出世的时候震天动地,凡间闪出了一道金光,一直射到玉皇大帝那里,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去查看,结果他们两个人来到天边,利用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法力,回来报告玉皇大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说:我们平时能不能看到太阳呢?(能),大家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吗?(1.5亿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呢,你说远不远?(远),那么远,我们怎么还能看得到呢?因为太阳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所以说呢,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其实我们人类还是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的。但前提条件是这个物体得足够大,那么中间还不能有任何东西阻挡。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类眼目的极限。
4、更上一层楼
通过之前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这首诗实际上讲的就是极限的问题,要想让千里目达到极限,必须更上一层楼。解开这句话中的“更”字就特别的重要。
(一)解开“更”字的秘密请大家看屏幕(PPT出示“更”字的甲骨文)“更”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两条鱼尾巴,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更”字就是像鱼刺的那样特别密集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如鲠(gěng)在喉:解释:像很多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非常难受。
(2)作梗:
(3)田埂:
最后一句话是:更上一层楼,实际上并不是说再上一层或者两层楼就行了,“更”就是要不断地上,不断地攀登,坚持不懈地,才能够把我们人类的极限发挥到极致。
(三)总结延伸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利用古人造字时所看到的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的一些现象,重新解读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讲了极限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千里目”,这个“千里目”可以理解为是各种天赋,有的同学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画画……,但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坚持不懈地做,就不能很好的将它发挥到极致,那么天赋也许就会被埋没和浪费。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7登鹳雀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7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语文诗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书写4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4.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62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