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JAB88.Com/p>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1、易读错哟yō目的(dì)地踮(diǎn)起脚尖暂(zàn)时某(mǒu)奔(bèn)向那里沉甸甸(diān)全班之冠(guàn)分(fèn)外禁(jīn)不住《水浒传》《济公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恰似、如饥似(sì)渴似(shì)的美差(chāi)差(chà)不多
2、易写错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3、形近字惧()诵()编()娱()具()涌()偏()蜈()1、窃读记
1.作者:林海音。
主题: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林海音代表作《城南旧事》。
2.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
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3.词句解析。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快乐与惧怕形成了苦乐交织,忧喜并存的复杂滋味,这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小学生对季羡林老先生的访谈录,
3走遍天下书为侣(重点课文)
1作者:(英国)尤安·艾肯。主题: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2只带一本书环球旅行的原因: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3.读书方法:静心思考、续编故事、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反复品读)、总结收获(列单子)、了解作者(产生共鸣)
4.词句解析。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表达出对书的喜爱,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延伸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部分
(一)生字
1、易读错
哟——拼音是yō,学生易错写成yōu
目的地——的读作dì
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
暂时——暂读作zàn
某——读作mǒu
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
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
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
分外——分读作fèn
禁不住——禁读作jīn
(多音字)
《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
绿林好汉——绿读作lù
一百单八将——将读作jiàng
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
似的——似读作shì
美差——差读作chāi
差不多——差读作chà
2、易写错
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形近字
惧诵编娱
具涌偏蜈
(二)难理解的词语
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文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三)日积月累
1、课后积累
《窃读记》课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
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③吓雨天,六颗天。
……
2、园地积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四)语文常识
1、《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相关背景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3、《我的“长生果”》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4、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①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②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③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④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⑤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⑥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二、阅读部分
(一)重点段落语句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的“长生果”》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表达方法
1、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2、文本细读
⑴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⑵从作者本意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反而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交流角度:1、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在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锻炼目的:1、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
2、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

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6.本课每一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

7.“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8.陶行知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9.《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0.《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会默的词语。
1遮挡2镀金3比喻4船舱5水杉6栖息7扑棱棱8深涧9排空而至10浩浩荡荡11翩翩起舞12百鸟争鸣13呼朋引伴14大呼小叫15储藏16水勺17膝盖18一元复始19万象更新20桃红柳绿21芳草如茵22骄阳似火23大雨倾盆24金风送爽25万里无云26风雪交加27寒气袭人28岁月如流29一刻千金30不假思索31绘声绘色
二、多音字组词。
翘qiáo(翘首遥望)qiào(翘尾巴)和hé(和谐)hè(应和)处chǔ(处理)chù(处所)jìn(禁止)禁jīn(情不自禁)散sǎn(散文)sàn(散步)huò(和药)huó(和面)
三、成语积累。
1形容雨大的成语:滂沱大雨、大雨如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2含有月字的成语:众星捧月、日月如梭、日积月累、花好月圆
3含有鸟字的成语:鸟语花香、惊弓之鸟、笨鸟先飞、一石二鸟
4形容场面热闹的成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川流不息、人声鼎沸
5含有水字的成语:水落石出、水泄不通、顺水推舟、水深火热
6形容春天的成语: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7形容夏天的成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赤日炎炎、夏日炎炎
8形容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一叶知秋、雁过留声、丹桂飘香
9形容冬天的成语: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鹅毛大雪、大雪纷飞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A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中描写下雨景象的诗句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雨后景色的诗句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词语意思如下:翻墨:打翻的墨汁。未:没来得及。白雨:白色的雨点,形容雨大。跳珠:跳动的珍珠。
A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词语意思如下:毕竟:到底、终归。四时:四季。无穷:无边无际。别样:特别。
A3.课外积累的写夏天的诗有:《四时田园杂兴》《小池》。
B4.课外积累与月亮有关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海上生明月,开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明月天山》
C5.本文作者:徐秀娟。曾有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C6.与鸟有关的古诗句:(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春眠不觉晓,处处诗句闻啼鸟。
D7.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有“水”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D8.关于节水的公益广告:(1)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2)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复习(基础部分)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复习(基础部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复习(基础部分)

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基础部分

(一)生字

1、易读错

哟——拼音是yō,学生易错写成yōu

目的地——的读作dì

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

暂时——暂读作zàn

某——读作mǒu

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

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

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

分外——分读作fèn

禁不住——禁读作jīn

(多音字)

《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

绿林好汉——绿读作lù

一百单八将——将读作jiàng

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

似的——似读作shì

美差——差读作chāi

差不多——差读作chà

2、易写错

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形近字

惧诵编娱

具涌偏蜈

(二)难理解的词语

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文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三)日积月累

1、课后积累

《窃读记》课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

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③吓雨天,六颗天。

……

2、园地积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四)语文常识

1、《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相关背景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3、《我的“长生果”》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4、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①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②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③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④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⑤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⑥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复习(阅读部分)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复习(阅读部分)

二、阅读部分

(一)重点段落语句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的“长生果”》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表达方法

1、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2、文本细读

⑴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⑵从作者本意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反而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交流角度:1、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在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锻炼目的:1、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

2、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苏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

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6.本课每一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

7.“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8.陶行知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0.《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
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6.本课每一问结构类似,都是以“问的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的形式呈现的。
7.“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8.陶行知的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9.《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0.《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一、要求会默的词语。

1逶迤2磅礴3云崖4岷山5彭德怀6警卫员7絮语8饭碗9融进10御寒11饥寒交迫12日夜兼程13崩塌14扛枪15惊心动魄16稀泥17冲锋18劈波斩浪19奔腾不息20摇摇欲坠21安造垸22簰洲湾23军徽24气壮山河

二、成语积累。

1形容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火烧眉毛

2形容团结一心的成语:齐心协力、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同舟共济、风雨同舟

3形容英勇无畏的成语: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奋不顾身

4形容心情开心的成语:欣喜若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5形容心情着急的成语:心急如焚、心急火燎、迫不及待、心急如火、急不可耐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A1.本文作者是毛泽东,全诗围绕“远征难”展开,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2.全文分四联,首联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颔联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颈联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尾联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3.“万水千山”在文中具体是指:五岭山脉、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A4.“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A5.文中词语的意思:(1)远征难: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2)等闲:平常。(3)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5)磅礴: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6)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7)三军:整个红军。(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9)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10)铁索:泸定桥。

B6.学了本文我认识了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彭德怀。他爱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们。本文也表现出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C7.《大江保卫战》全文是一篇通讯,课文围绕“战”字,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再现了保大堤、战洪水、救灾民三个感人的英勇事迹。

C8.“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保卫大江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里的诗句是仿照明代顾宪成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C9.学了本文,我们认识了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子弟兵。

D10.“敌重兵”中的“重”,读音:zhòng,意思是:兵力雄厚。“重飞渡”重的“重”,读音:chóng,意思是:又一次。

四、容易读错的字

堤坝[dībà]、肆虐[sìnüè]、鏖战[áozhàn]、塌陷[tāxiàn]、脚趾[jiǎozhǐ]、劳累[láolèi]、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远征难[nán]、发火[fāhuǒ]、一绺[yīliǔ]、兴奋[xīngfèn]、呵欠[hēqiàn]、倔强[juéjiàng]、载歌载舞[zàigēzàiwǔ]、悄然无声[qiǎoránwúshēng]

五、背诵并默写《大江保卫战》第五小节、《长征》、《长征组歌》《清平乐。六盘山》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一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都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句子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的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5.《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6.课文的5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1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7.课后习题:{P52.(2)}我认为这一句很美,原因是:作者把草原比作一幅画,突出了小丘的美、绿、线条优美,草原的辽阔,让人向往。

{P53.}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怎能忍心分别呢?大家在无边无际的草原是依依不舍得话别,直到夕阳西下。

8.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句子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理解:这句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理解: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3.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4.课后资料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父亲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父亲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父亲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3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2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父亲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父亲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父亲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5.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父亲),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父亲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6.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爸爸和2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7.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爸爸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爸爸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8.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抓住了父亲的语言和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①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②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③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④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9.本文写作特点: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10.句子仿写:

例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仿写:交警叔父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

11.通过阅读课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我知道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不畏灾害、生长迅速。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1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3.课文采用这样的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八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4.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1个下马威!

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7.理解词语

①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②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③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④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⑤杯水车薪:这个词语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⑥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8.《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1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一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部分
(一)生字
1、易读错
哟——拼音是yō,学生易错写成yōu
目的地——的读作dì
踮起脚尖——踮读作diǎn
暂时——暂读作zàn
某——读作mǒu
奔向那里——奔读作bèn
沉甸甸——叠词读作一声
全班之冠——冠读作guàn
分外——分读作fèn
禁不住——禁读作jīn
(多音字)
《水浒传》《济公传》——传读作zhuàn
绿林好汉——绿读作lù
一百单八将——将读作jiàng
恰似、如饥似渴——似读作sì
似的——似读作shì
美差——差读作chāi
差不多——差读作chà
2、易写错
饿、惧、檐、酸、撑、豫、零、某
方法:笔画较多的字,教师可板书师范,同时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进行强调。同时记忆时也可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或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3、形近字
惧诵编娱
具涌偏蜈
(二)难理解的词语
窃——原意是指偷盗,但在本文中是指作者只读书不买书。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的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绿林好汉——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一百单八将——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
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一首。阙,量词。
眼羡——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尽情地看。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大显身手——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三)日积月累
1、课后积累
《窃读记》课后第二、三题均提出了积累要求。
表现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②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②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
③吓雨天,六颗天。
……
2、园地积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
[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四)语文常识
1、《窃读记》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相关背景
季羡林文学翻译家、学者。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他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之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108个农民起义英雄形象。
《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学习文言文散文的入门读物。熟读了其中的文章,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大体轮廓。
3、《我的“长生果”》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4、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①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词语,可以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分类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②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③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④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画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⑤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⑥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分类存放。还可以按类别编上号码,写上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二、阅读部分
(一)重点段落语句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的“长生果”》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③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④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表达方法
1、整体把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本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走遍天下书为侣》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2、文本细读
⑴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窃读记》的三四自然段,其语言就极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人之多,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之切;作者还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生动表现心情的变化。一个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就很值得学生学习运用。口语交际.习作里要求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读书故事,《窃读记》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⑵从作者本意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应该是读出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们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反而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观点。然后课文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了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内容: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交流角度:1、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2、在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基础之上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学习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
口语交际锻炼目的:1、在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
2、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
2、易读错的字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之隔数重(chóng)山那畔(pàn)行聒(guō)碎秉(bǐng)性朦(mé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ín)粼干涸(hé)
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è)唱和(hè)潺(chán)潺流水
分(fè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
3、易混淆的形近字:
祥——详衰——哀欺——期低——抵陵——凌——绫
洛——络逾——瑜——喻——榆魂——魄腮——鳃
谓——猬侨——娇——矫
4、应掌握的词语意思: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大抵:大多;大都。
折节:屈服。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瞭望,遇警互相通报支援。
5、日积月累:
(1)课后日积月累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地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意思是: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2)本单元佳句
①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②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③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6、课文背景资料
(1)《泊船瓜洲》:
①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临川(现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来两次做过宰相。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以增加国家收入,加强国防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坚决反对,新法最后归于失败,王安石也被迫辞职,于1086年死于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和散文都很著名。他的诗风格雄健,语言精炼,常用散文句法入诗。
②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2)《秋思》: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3)《长相思》: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二、课内精读课文重点内容:
1、《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从“只”“又”“何时”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表达上体会“绿”的巧妙之处在于: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2)《秋思》
①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从“意万重”“复”“说不尽”“又开封”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长相思》
①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③“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4)表达方法异同:
课题
相同点
不同点
泊船瓜洲
都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侧重于写景抒情
秋思
侧重于叙事抒情
长相思
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抒情
2、《梅花魂》
(1)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①本段通过对外祖父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②本段通过“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是对比描写,也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分外珍惜。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②本段共有三层意思: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借景抒情,如《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2、叙事抒情,如《秋思》《梅花魂》一课中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1、口语交际:
①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浓浓的乡情”。
②本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
③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期准备:一是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乡情的诗词、歌曲、文章等,二是加深对课文内涵的体会。
④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策划这次活动,学生重点讨论的问题是活动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地参与,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2、习作:
①习作主题:二十年后回故乡
②习作要求: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回忆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③习作指导: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或请学生通过采访家长来完成这一体验;再比如,教师可结合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的人事的变化;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后,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从哪些方面来写;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结合一两个学生的发言,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选择材料,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写之前,提醒学生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应避免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时要合理,不能漫无边际的严重脱离现实基础之上的想象。
语文五年级第三单元知识盘点
一、基础知识:
1、易写错的字
肺部、高矮、藕断丝连、废水、嫌疑、上颚、退化、噪音、盗窃、垂直、即使、急促、哺乳
2、易读错的字
鱼(鳍)(qí)(榉)实(jú)橡栗(lì)尘(埃)(āi)
湿(漉)漉(lù)(哺)育(bǔ)(触)动(chù)追(逐)(zhú)
(潜)水(qián)苔(藓)(xiān)
3、多音字
粘贴(zhān)看守(kān)夹丝(jiá)处理(chǔ)
调动(diào)划破(huá)削弱(xūe)朝晖(zhāo)调节气候中(tiáo)单调(diào)较短(jiào)
4、不易理解的词语:
(1)哺乳动物:指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出生幼体。哺乳动物大都是胎生的。
(2)企图:图谋打算。
(3)“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
(4)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5)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6)问世: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7)噪音:嘈杂、刺耳的声音。
(8)“安然无恙”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9)分贝:计量声音强度大小的单位,在大、中城市的繁华街道上都有这种计量装置;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4分贝就称为噪音,对人体有害。
5、课程资源拓展:
地球之最──蓝鲸蓝鲸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是真正的海上巨兽,平均长度约26米,最高记录为33.5米,平均体重150吨。一头蓝鲸的舌头厚3米多,其重量比一头大象还重。蓝鲸也是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大力士。一头蓝鲸以每小时28千米的速度前进,可产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曾有一头蓝鲸把一艘27米长的捕鲸快艇拖着游了8个半小时,平均时速为9千米,当时这艘快艇开足马力向后退行,却仍被它拉着向前行驶了74千米。
“口技专家”──白鲸白鲸是鲸类王国中最优秀的“口技”专家,它们能发出几百种声音,而且发出的声音变化多端,让人惊叹不已。为了了解白鲸的声音,科学家在河口三角洲白鲸度假地进行了现场水下录音,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想象。他们竟然听到了猛兽的吼声、牛的哞哞声、猪的呼噜声、马的嘶鸣声、鸟儿的吱吱声、女人的尖叫声,病人的呻吟声、婴孩的哭泣声……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白鲸还可以发出铰链声、铃声、汽笛声等。
海中霸王──虎鲸(逆戟鲸)虎鲸属于齿鲸类,是鲸类中较小的一种。它最大全长不过10米,体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游泳时,雄鲸高达1.8米的背鳍突出于水面上,颇与一种古代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相似,虎鲸因此而另有“逆戟鲸”的别名。虎鲸的口很大,上、下颌各有二十几枚10厘米~13厘米长的锐利牙齿,大嘴一张,尖齿毕露,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虎鲸身体强壮,行动敏捷。凭着它每小时55公里、在追扑猎物时还可加快一倍的游泳速度,不管海洋中什么动物,只要被它发现就难逃虎口,小到鱼虾海鸟,大到鲨鱼海象甚至大型鲸类都是它经常扑食的对象。它的胃口之大令人惊骇,有人曾在一头长7米的虎鲸胃里发现13头海豚、14只海豹;还有人发现过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据推测,虎鲸每天的摄食量至少要占其体重的4%,就是说,一只8吨重的虎鲸每天要吃0.32吨重的食物。奇妙的是如此凶残的虎鲸竟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研究表明,虎鲸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不同声音具有不同的含义
二、课文重点段落理解:
《鲸》:
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一段落的知识点:
说明的方法:
A、列数字: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用这些具体数字说明鲸大。
B、举例子: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
C、作比较:然而,这头鲸虽然有4万公斤重,可还不是最大的,已知的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通过这样比较,更进一步说明鲸是体态庞大的海洋动物。
D、总结:
这段话通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的方法,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人对鲸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
2、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一段落的知识重点:
说明方法:
A、打比方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
B、这样写的好处: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小练笔: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3、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这一段
A、讲授这一段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B、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进化过程。抓住关键词语“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语理解鲸的样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退化”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逐渐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这里指鲸的后肢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
《新型玻璃》:
本文结构特点:
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自然段的开头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4自然段的首句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5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阅读的愿望。
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说明: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的玻璃。
理解作者如何把夹丝玻璃介绍清楚的:
1、开头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接着运用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这两个词语介绍了玻璃坚硬的特点。
3、最后写了玻璃的用途。
整篇段落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把玻璃的特点及用途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文章用怎么样的方法把玻璃介绍的如此清楚明白的?这是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小练笔:运用作者介绍玻璃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把事物叙述清楚,把事物特点展示出来。
重点句段:
1、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
知识点:
A、“安然无恙”本意:是形容平安,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不会伤人。
B、“藕断丝连”原是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实际上仍有牵连。本文是指玻璃虽然碎了,但玻璃片仍粘在一起,不会四处飞溅伤人。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正是由于“夹丝玻璃”有这个特点,所以高层建筑上采用这种玻璃才安全可靠。
2、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A、文中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生动形象,比喻句用得恰如其分。
B、这句话具体介绍了变色玻璃的作用: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室内光线也就暗些;阳光弱,玻璃颜色就淡,室内光线也就亮些。所以说变色玻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段话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总结全文,作者用“正在”一词指出新型玻璃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奇迹,它们已经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是点明主旨,作者又用“将会”一词启示人们创造出更多品种的新型玻璃。
课程资源拓展:
变色玻璃变色玻璃是怎样制成的?生产普通玻璃时,在原料中加入大约5%的光敏感物质(如,氯化银),加入0.015%的氧化剂(如,氧化铜),而后经过1500°C的高温熔化后就制成了变色玻璃。这种玻璃为什么会变色呢?由于氯化银和氧化铜的颗粒很小,又均匀地分布在玻璃中,当然不会影响透明度,但当遇到强光照射时,氯化银分解,产生许多银离子,阻止光线通过玻璃,使玻璃由暗变黑;而等到外界的光线变弱,在氧化铜的作用下,氯和银又重新化合成氯化银,玻璃颜色于是由深变浅。
玻璃微珠大白天能不能放露天电影呢?能!有种反射力很强的玻璃微珠银幕能担任这个角色。微珠的直径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得多。这种银幕反射光线的本领比最白的白纸还高出一千倍。只要银幕不在阳光直射之下,即使是白天看电影也十分清晰。玻璃微珠除了“白昼银幕”外,还有其他用途。用它做交通标志,黑夜里受到车灯光的刺激马上发亮,使驾驶员在500米外就能清楚地看到交通标志。车辆一过,标志的亮光又自动消失。将玻璃微珠嵌在救生艇或救生圈上,遇难时就容易被发现了。
憎水玻璃冬天,眼镜片上有时会蒙上水汽,遮住视线,怪讨厌的。现在发明了用憎水玻璃做的新型眼镜,水滴在上面就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会形成圆形点滴迅速溜去。汽车驾驶室装上憎水玻璃后,雨天就不必使用雨刷了。潜水艇的潜望镜如用憎水玻璃制造,当潜水艇浮出水面,就不必担心水痕遮住视线了。
微晶玻璃玻璃家庭中的新秀──微晶玻璃比钢还硬。如果用一根微晶玻璃管当榔头,把钉子敲进木头里,玻璃管丝毫无损。它还有一个特性:几乎受热不胀,遇冷不缩。将微晶玻璃杯放在冰块上,再倒入沸腾的金属熔液,玻璃杯依然无恙,用微晶玻璃做杯盘锅碟,不仅摔不碎,而且高温不裂。用它做刀具能削铁如泥。用它做导弹头的外罩能抵得住高速飞行产生的高温。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口语交际
1、主题:让学生尝试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口语2、情感目标:设计这样一次尝试性推销商品的活动,旨在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给学生以商品推销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准备内容: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
4、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搜集的有关商品推销的知识、故事等,谈一谈知道的推销知识、方法或从某些推销故事中受到的启示。
2、让学生自由组成商品交易小组,把自己准备的商品向小组内的同学推销。
3、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商品,合作进行推销.
4、最后评选出最佳推销小组、最佳广告语、最佳广告牌、荣誉顾客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习作:
1、习作主题:
这次习作是围绕本组专题设计的,在阅读了四篇说明文之后,让学生也来练习写一写说明文。
2、教学过程:
a、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所选物品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介绍蔬菜的为一组,介绍水果的为一组,介绍玩具的为一组,介绍文具的为一组,介绍电器的为一组……教师最好能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篇相关的例文。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
c.在学生确定作文的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恰当运用说明方法。
d.要把习作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e.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进行鼓励,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一是按一定顺序写,二是恰当运用说明的方法。
F.讲评习作时,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最后,还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再次修改。
3、注意事项:
指导作文时应该明确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以从商品的形状、颜色、味道,以及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介绍产品的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
总结回顾本单元知识: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阅读的说明文,想一想每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哪些事物及其有关知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按照下面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
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回顾:
题目
获得的知识
说明的方法及例子
说明方法
例子(包括课内课外)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整理

拼音专项训练

zhāopɑidānyōujíqièjùpàhuánjìnɡzhīqùɡuānɡɡù

()()()()()()()

kǒnɡpàchōnɡzúlǐyóuwūyánqíshízhīchēnɡɡǔlì

()()()()()()()

huánràoyúlèɡǎntànzhōuyóusīkǎopǐnwèipiànduàn

()()()()()()()

hūlüèyìyìfānɡshìyōufānɡpiāobówéidúdùnshí

()()()()()()()

cíxiánɡxīhɑnlíbiédàdǐjīnɡshenpǐnɡélínɡhún

()()()()()()()

ɡǔqìmínzúqìjiémónànqīlínɡjìnɡyùbìjìnɡ

()()()()()()()

suǒwèishūlǐshuāilǎozhēncánɡshǒujuànhuáqiáomùqián

()()()()()()()

shànɡèbǔrǔtuìhuàchuízhíjīnɡyànpànduàntāishēnɡ

()()()()()()()

tèzhēnɡshòumìnɡzhēnɡuìjícùbàojǐnɡdàoqièfànzuì

()()()()()()()

xiányíjīnshǔyínhánɡtúzhǐjíshǐɡuīdìnɡchuānɡlián

()()()()()()()

bǎochízàoyīnfèishuǐjízhōnɡchǔlǐduìfuyánzhì

()()()()()()()

qíjìfùjìnbǔlāoyúěrhuīyìnɡjùlièshànɡɡōu

()()()()()()()

cāozònɡbǎituōyúsāizhēnɡbiànjiǎojiéqǐqiúzuǐchún

()()()()()()()

jǔsànɡlǚtúyòuhuòɡàojièshíjiànyánɡéyǒnɡjiǔ

()()()()()()()

qǐshìshōuhuòfēnfùzhàyóupiányikěɡuìshíliu

()()()()()()()

àimùfēnbiàntǐmiàndìzhènhùnluànāndùnxīrì

()()()()()()()

fèixūjiāndìnɡwājuéjuéwànɡbàozhàtànxībēitònɡ

()()()()()()()

chàndǒuyōnɡbàozāoɡāoquèshízìháoténɡxiějìnɡyǎnɡ

()()()()()()()

qímiàochūbǎnxìjùyánlìlínɡɡǎnchuànɡzuòyuánquán

()()()()()()()

jǐnɡɡàotíxǐnɡqítújǐnshènbǎwòjíduānduànyán

()()()()()()()

ɡūliànɡsǔnshīdiàntánɡhónɡwěiqīnrùxiāohuǐɡuībǎo

()()()()()()()

huījìnjìnfànzhuǎnyíyǎnhùrènwùqíqūshītǐ

()()()()()()()

zhuìluòbáozichóuhèntiàowànɡháomàiyuǎnzhēnɡdiǎnlǐ

()()()()()()()

wěiyuánxiéshānɡwàibīnhuìjíànzhàoyùdìnɡpáiliè

()()()()()()()

bōlànɡbàofādànshēnɡfèndòuzhuānɡyánxuānɡàohuānhū

()()()()()()()

diànniǔsùlìzhānyǎnɡsùjìnɡpiāofúxuǎnjǔqíbīnɡ

()()()()()()()

ɡāocháocìxùɡuānɡmínɡbówùɡuǎnɡònɡchǎnɡdǎnɡ

()()()()()

qīnɡpéndàyǔháobùyóuyùnénɡshūshànhuàfēnɡqīxuěyā

()()()()

dǐnɡtiānlìdìdītóuzhéjiēānránwúyànɡǒuduànsīlián

()()()()

yínɡuānɡshǎnshǎnxiǎoxīnyìyìbùrónɡzhēnɡbiànyīyībùshě

()()()()

huānshēnɡxiàoyǔpòlànbùkānmǎnhuáixìnxīnyìrújìwǎnɡ

()()()()

jǔshìwénmínɡzhònɡxīnɡɡǒnɡyuèlínɡlónɡtītòutínɡtáilóuɡé

()()()()

shīqínɡhuàyìtiānnánhǎiběiqízhēnyìbǎomǎnqiānɡnùhuǒ

()()()()

zhǎndīnɡjiétiěwànshuǐqiānshānsìmiànbāfānɡpáishāndǎohǎi

()()()()

多音字专项训练

xīng()mò()jǐ()chǔ()kuài()

兴磨给处会

xìng()mó()gěi()chù()huì()

chuán()dàn()lè()lù()qiáng()

传弹乐露强

zhuàn()tán()yuè()lòu()jiàng()

quān()méng()juǎn()píng()xīng()

圈蒙卷屏兴

juàn()mēng()juàn()bǐng()xìng()

kōng()shà()yīng()pū()shěng()

空厦应铺省

kòng()xià()yìng()pù()xǐng()

shǔ()jìn()bēn()cān()chā()

数劲奔参差

shù()jìng()bèn()shēn()chāi()

fā()tiāo()lěi()jiè()shě()

发挑累藉舍

fà()tiǎo()lèi()jí()sè()

xiān()zhé()qǔ()jìn()zhòng()

鲜折曲尽重

xiǎn()shé()qū()jǐn()chóng()

piān()jué()zhuǎn()gōng()nán()

扁嚼转供难

biǎn()jiáo()zhuàn()gòng()nàn()

jiē()zháo()jiān()wéi()shǎo()

结着间为少

jié()zhuó()jiàn()wèi()shào()

jué()páng()bō()kān()màn()

角磅剥看蔓

jiǎo()bàng()bāo()kàn()wàn()

jiào()háo()zhǎng()huán()jīn()

觉号长还禁

jué()hào()cháng()hái()jìn()

bó()féng()è()dí()biàn()

泊缝恶的便

pō()fèng()wù()dì()pián()

bēi()mō()āi()cáng()dāng()

背摩挨藏当

bèi()mó()ái()zàng()dàng()

dōu()sì()hǎo()bù()zhǎng()

都似好薄涨

dū()shì()hào()báo()zhàng()

形近字专项训练

窃()婉()痛()杖()抄()魂()撑()

切()惋()通()账()吵()魄()掌()

窝()篇()惦()距()缕()某()饿()

锅()偏()踮()柜()搂()谋()俄()

铝()洛()俱()误()允()愉()檐()

侣()骆()惧()娱()充()榆()瞻()

淌()畔()绸()诵()帐()呜()胃()

趟()伴()稠()桶()胀()鸣()谓()

噪()费()沮()衰()叛()劳()诱()

燥()废()阻()哀()判()捞()透()

捐()胎()践()械()骄()谦()钓()

鹃()苔()贱()诫()娇()歉()钩()

芬()猎()纵()附()腭()偶()啪()

吩()猪()丛()咐()鳄()藕()拍()

茅()滤()腮()榨()躁()溜()震()

矛()虑()鳃()窄()澡()榴()振()

慎()杉()糕()捐()充()混()毫()

填()衫()羔()损()统()棍()豪()

昔()眷()珑()瑰()销()虚()蔓()

惜()誊()拢()魂()消()墟()漫()

妙()踢()尽()版()吭()庙()暴()

吵()剔()烬()板()炕()宙()爆()

务()砾()详()来()葛()腔()倚()

雾()栎()祥()莱()褐()控()崎()

涯()钮()驱()岷()拂()统()副()

崖()纽()岖()民()佛()充()幅()

骑()销()坠()燥()泡()协()桑()

倚()消()队()澡()雹()胁()嗓()

烬()宾()宙()狠()泽()雾()眺()

尽()滨()庙()恨()择()务()跳()

揍()葛()诞()腔()仇()

凑()褐()延()控()丸()

本册近义词、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

饥饿(饥渴)惧怕(害怕)鼓励(鼓舞)智慧(才智)急切(着急)知趣(懂事)随便(随意)

采访(访问)兴趣(兴致)赶紧(赶忙)建议(意见)选择(选取)环绕(包围)周游(环游)

继续(持续)似乎(仿佛)程度(层面)亲切(亲热)恰似(好象)助威(加油)爱好(热爱)

遭遇(境遇)报偿(补偿)缕缕(丝丝)飘泊(飘流)偶尔(偶然)慈祥(慈爱)训斥(批评)

撩乱(吹乱)姿态(姿势)尤其(特别)点缀(装饰)干涸(干枯)柔软(柔顺)环绕(缠绕)

灌溉(浇灌)浮现(出现)判断(判定)捕获(捕捉)格外(特别)乖巧(灵巧)警惕(警觉)

惹恼(恼怒)错杂(复杂)通常(平常)陈列(陈设)急促(急切)采用(利用)规定(规则)

问世(出现)对付(应付)面临(面对)飘忽(飘浮)柔和(温和)依附(依靠)附近(近处)

逃脱(摆脱)欣赏(观看)和蔼(和气)假如(如果)教导(教诲)居然(竟然)开辟(开拓)

收获(收取)吩咐(告诉)可惜(惋惜)难得(不易)舒适(舒服)异常(特殊)奇怪(奇特)

轰动(震动)欣赏(赏识)调查(了解)造诣(成就)感触(感受)愉悦(愉快)创造(创新)

安顿(安排)混乱(纷乱)昔日(往日)阻挡(阻拦)绝望(失望)坚定(坚决)从来(向来)

噪音(噪声)周围(四围)耽搁(耽误)忍心(狠心)鼓励(鼓舞)歧途(歧路)瞬间(刹那)

接触(触摸)打蔫(萎靡)愣住(怔住)锻炼(磨练)指导(指点)损失(损耗)环绕(缠绕)

仿照(模仿)名胜(圣地)散步(漫步)根据(依据)地形(地势)掩护(保护)依托(依靠)

停泊(停留)郊外(郊区)重新(重来)真挚(真诚)崇高(高尚)湿润(潮湿)

反义词

贪婪(无私)充足(缺乏)支撑(摧毁)困难(容易)喜欢(讨厌)可靠(质疑)偷偷(公开)

通顺(阻塞)培养(摧残)熟悉(陌生)结束(开始)犹豫(果断)忽略(重视)欣赏(讨厌)

特殊(一般) 扩展(缩小) 吸引(排斥) 唯独(大多) 玷污(纯洁)爱惜(破坏)离别(相聚)

宝贵(廉价)寒冷(温暖)担心(放心)凉爽(炎热)丑陋(漂亮)舒服(难受)宽敞(狭窄)

倾斜(竖直)退化(进化)敏捷(迟钝)警觉(大意)锐利(呆滞)细腻(粗糙)珍贵(低廉)

自动(被动)重要(普通)集中(分散)严寒(酷暑)分裂(团结)削弱(增强)剧烈(微弱)

单调(多彩)折射(直射)得意(失意)清楚(模糊)严格(宽松)简单(复杂)消失(出现)

素净(艳丽)巧妙(拙劣)爱慕(厌恶)便宜(昂贵)成熟(生涩)答应(拒绝)深夜(黎明)

可贵(无用)冷清(热闹)舒展(收缩)僵硬(柔软)飘浮(下沉)散发(收集)瞬间(长久)

避免(参与)肯定(否定)陷入(突出)开辟(开拓)忙碌(悠闲)瘦小(高大)精彩(糟糕)

放肆(庄重)得意(失意)滚烫(冰凉)挣开(束缚)独立(联合)熟悉(陌生)热情(冷漠)

损失(获得)幻想(现实)精华(糟粕)掠走(送回)珍贵(低廉)沉着(惊慌)崎岖(平坦)

坚强(脆弱)胜利(失败)简单(复杂)熟练(生疏)严肃(活泼)强烈(微弱)宽敞(狭窄)

句子专项训练

缩句知识点: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4.将形容词,修饰词删去

缩句应注意的地方

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训练题: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修改病句知识点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畅,意思表达不清楚甚至错误的句子。学会修改病句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好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修改的技巧?首先,要了解病句的类型然后才能有针对方案:

1、病句成因

⑴句子不完整,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⑵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⑶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⑷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⑸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⑹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⑺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⑻此外比喻比拟不当,只代不明

2、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时要找出了病因,就能“对症下药”。常用的方法是:一读,二找,三改,四确定。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原意要保,改动要小,改法要巧。

同学们修改病句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体现了三种水平。下面举例说明。病句:同学们都树立起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第一种改法:把“良好习惯”改为“信心”,这种改法改掉了“树立”和“习惯”搭配不当的毛病,却出现了“爱护公共财物”和“信心”搭配不当的新毛病。

第二种改法:把全文改为“同学都爱护财物”。这样语句通顺了,但是删去太多,使原句中强调“良好习惯”这个意思没有了。

第三种改法:把“树立起”改为“养成”。这种改法既改了毛病,又保持了原意。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修改病句的要求是:保持作者本意,保持原来句式。

修改病句训练题:

1、这是一个快乐、愉快、欢乐的班会。2、老师渐渐放慢了进度。

3、经过这次外出调查,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4、哥白尼敢于批判和有勇气怀疑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5、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实现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B、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难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

C、新世纪里,我们有决心把自己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

D、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6、秋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7、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却不该错过。

8、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9、小强和小明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10、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11、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12.他那亲切的话语,慈祥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13、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4.这场球赛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球队的名声,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15、看了这次展览,使我有很多感想。16、只有社会主义,就能救中国。

17、事情发生后,班主任就同班委研究,决定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教育。

扩句知识点:

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2)“是”和“动作”的前面:(3)“什么”的前面;(4)“怎么样”的前面;(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1、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2、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是”之前)(“什么”之前)

3、海娃非常高兴。(“怎么样”之前)4、海娃高兴极了。(“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第一,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1、老师批改作业。2、战士保卫边疆。3、洪水淹没了村庄。

4、海鸥飞过海面。5、兄妹俩陶醉了。6、小马驹瞪着眼睛。

7、战士保卫边疆。8、同学们做作业。9、战士脸红。

10、春风吹遍大地。11、少先队员挥舞着花束。12、同学们议论着消息。

13、学校开展活动。14、我握着手。15、战士献出生命。16、我和小刚来到市场。

转述句知识点:

转述句中人称变换有规可循

转述句小歌谣:

一改标点:冒号改逗号,引号给去掉;

二改人称:碰到我改成他(她),碰到你看前面,前面是谁改成谁。

归纳起来,转述句中的人称变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说:“我……。”

如: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转述时,只要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去掉引号,冒号改成逗号即可。

改成:鲁迅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2、×××对×××说:“我……,你……。”

如:张明对王芳说:“我今天中午要到商店去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你告诉我妈妈。”

这种类型的句子中出现了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等人称代词,分析句子,句中的“你”就是提示语(冒号前面的语句)的第二个人,即王芳。

在转述中,把“我”改成“他”、“你”指王芳,可去掉,改成:

张明对王芳说,他今天中午要到商店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告诉他妈妈。

3、×××对×××说:“我……,你……,他……。”

如: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张春,叫他不要等我了。”

这样的句式中出现了“我”“你”“他”等人称代词,在转述中,如还是把“我”改成“他”,就和原句中的“他”混淆,产生误会,因而,原句中的“他”要改成张春(引号中的那个人名)。

改为: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叫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亦可把语句稍作改动,改为: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注意: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

4、×××对×××说:“你的……,我……。”

如:小明对小芳说:“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由于句中“你”不是侧重描写的对象,它是用来限制书包是谁的。句中侧重描写的对象是物——书包,因而句中的你不能去掉,应改成提示语中的第二个人明即小芳。

改为:小明对小芳说,小芳的书包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5、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例句1、妈妈对小花说:”今天我回家会晚一点.”

改:妈妈告诉小花,她今天回家会晚一点

例句2、姐姐对明明说:”作业写完了吗?”改:姐姐问明明,他作业写完没.

转述句训练题:

把下面的句子换成第三称转述

1.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2.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3.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4.李楠小声告诉我:“我家在少年宫附近。”

5.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6.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7.罗蒙诺索夫摇摇头对爸爸说:“我也要一本书!”

8.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9.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10.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11.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12.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13.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14.他惊讶地说:“原来是你!”15.妈妈对我说:“你今天晚上不能看电视。”

双重否定句知识点:

双重否定从字面上就知道,是一句话中有两个否定词语,加强了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是相对于单纯否定句而言的,它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

1例如:“他不是不来”意思是他要来的。包括有双重否定的句子就是双重否定句。比如:

(1)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是我的东西.

“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词 

这句话的原句为:我承认那个是我的东西。

(2)你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不会不”就是双重否定词

这句话的原句为:你一定知道这件事

双重否定句有两种形式:

1、由两个不构成。如: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2、由一个反问词(难道,怎能等)加一个不组成,构成反问句.但也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要强烈;那么改写就是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就可以了,如果想改成反问,还要加上问号; 

 在双重否定句中,有那么几个可以用:“不得不”“不能不”“难道”……“不”……“不可能不”“不会不”“怎么会”……“不”“不是不”等。

双重否定句训练题:

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4、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6、这是伟大的奇观。

7、你应该知道这件事。8、我们建成了希望小学。

9、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0、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

11、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每日都要读它。

12、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3、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

14、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

其它句式知识点:

反问句与陈述句

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真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这两句话中,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肯定句,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

陈述句改反问句要注意三点:1、词语的变化。如果陈述句是肯定的意思,可加入“难道……不……”或“怎能……不……”;如果陈述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加入“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否定的意思改为肯定的意思。2、标点的变化。陈述句改反问句后一定要将句号改为问号。3、语气的变化。陈述句改反问句后要添加疑问词。如果添加的是“难道……不……”或“难道……”则疑问词为“吗”;如果添加的是“怎能……不……”或“怎能……”,则疑问词为“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与之相反:1、词语的变化。如果反问句是肯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不……”或“怎能……不……”;如果反问句是否定的意思,则去掉“难道……”或“怎能……”,再将原句中肯定的意思改为否定的意思。2、标点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将问号改为句号。3、语气的变化,反问句改陈述句后一定要去掉疑问词。

肯定句与否定句

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表达方式为“否定+否定=肯定”。将肯定句式改成否定句式,除了将原句中表示肯定的词语(如“能”“会”“可以”等)改成表示否定的词语,(如“不能”“不会”“不可以”等)外,还要在原句式的适当位置再添上一个表示否定的词。如:“这件事你应该去做。”改成“这件事你不该不去做。”句式变了,意思却未变。

陈述句与感叹句

一个意思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感叹句表达。两个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但语气不同如:“它闭息凝视,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它闭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样句式变了,意思却未变。

其它句式训练题:

1、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一阵猛烈的炮火,摧毁了敌人坚固的工事。(被字句和把字句)

悦耳的歌声把全班同学吸引住了。(陈述句和被字句)

2、把下面两句话,改写成一个句话,保持意思不变。

同学们推荐她。她参加普通话比赛。

老师要求大家。大家发表意见。

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

3、把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两句话。

我请妈妈上街给我买文具盒。我请许浩明天到公园去玩。

老师带领我们去慰问军烈属。大队委员会组织我们参加义务劳动。

红军连长带领战士们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4、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这场比赛不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象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作为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5、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6、、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和感叹句。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母亲对我的嘱咐,正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7、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和肯定句。

每个人都不会说自己的家乡不好。没有人不希望过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谁也不能否认这本书是何明的。

8、按要求写句子。

这些来青海的客人非常热情。(改变词序,改变句子意思)

我在少年宫附近住。(改变词序,不改变句意)

他的话没有完全错。(改变词序,改变句意)

修辞手法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具体分类解释:

(1)比喻。俗话叫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象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大虫怒吼一声,就象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3)拟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4)排比。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

(5)对偶。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设问。自问自答

(7)反问。特点是从反面提出问题,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

(8)双关。在特定的场合,故意让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例: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

(9)引用。那才真叫“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

(10)反语。审问没多久,秘密警察就很不小心地“碰”了我一下。

修辞手法练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

1、飞机排成人字形,像银燕一样飞过天空。()

2、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3、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4、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5、茉莉花开,香飘万里。()6、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7、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8、桃花、梨花、海棠花……都开得笑盈盈的。()

9、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10、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

11、他家的房子可小呢,只有豆腐干那么大。()

1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关联词知识点:

并列关系: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甚至……、不光……还

不但…还……选择关系: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可是……、……然而……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要是……就、假如……就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取舍关系: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关联词训练题:

(一)给下列句子填入适当的关联词。

1、()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2、许多动物()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能认路回家。

3、、()不畏劳苦的人,()攀登科学高峰。

4、张海迪在困难面前,()畏难而退,()知难而进。

5、晚上,我()看书,()听广播,()帮妈妈干活。

6、我家()养了许多花,()没有奇花异草。

7、马背上的小红军()牺牲自己,()拖累别人。

8、我们()已经有了进步,()不应当因此自满。

9、()风吹雨打,我们()准时到校学习。

10、每天早晨上学,()我去约王军,()他来约我。

11、我是医生,()与你们死在一块儿,()不离开你们一步。

12、()明天下雨,秋游()改期举行。

13、凡卡()在城里受苦,()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二)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各题中的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周总理逝世了。周总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爱读书。他注意做读书笔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从来不说谎话。大家很信任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课听讲很认真。小明的学习成绩优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愿意自己多辛苦。我们不能给别人增加麻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下一番苦功。我们能练出一笔好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1、《师恩难忘》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填空: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导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我对文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3、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五、词语解释:

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文中指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把人带到了美妙的境地。

六、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2、陶校长的演讲

一、填字:

Lian锻(炼)精(练)(连)接简(练)(炼)钢

Ji立(即)(即)使(既)然(及)时奋笔(疾)书

Li(历)史日(历)鼓(励)(厉)害激(励)再接再(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1健康是生命之本;2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3、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写一句话。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我们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学做真人。

四、陶行知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古诗三首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篱落疏疏一径深,

拂堤杨柳醉春烟。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散学归来早,儿童急走追黄蝶,

忙趁东风放纸鸢。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诗意:

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振:震荡。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樾:树阴。意欲:心想。

练习一

一、“诗中有画”的古诗: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二、带有“风”字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同学们一定要熟读课文。
以下资料可以阅读:
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干”字,加上河的边上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猜谜的时候,常常要把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性和谐音性两类。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跟“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枇杷”与“琵琶”》则告诉我们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笑话。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个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文字中有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张旭的狂草等。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等。著名行书字贴。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所作的诗序。相传的本子共28行,324字。唐代《兰亭序》为太宗所得,推崇王羲之为书家代表。由于《兰亭》出得最早,在它之前的行书没有传下来,《兰亭序》排在历代法书的前列,且书法艺术最高,因此,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全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楷书四大书体之一。唐会昌元年(公元841)立碑。碑文28行,每行54字,共计1512字。碑书字体严谨,用笔干净利落,瘦劲俊丽。历代学楷书柳体字的人,多以《玄秘塔碑》为范本,此碑影响很大。
字谜一组
1.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方,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磨)
2.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旧)
3.一个字,两张口,下面还有一条狗。(哭)
4.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
5.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明)
6.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郭)
7.有水可养鱼虾,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也)
8.一点不出头。(术)
9.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七)
10.十个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难都不怕。(克)
11.多出一半。(岁)
12.一只小帆船,载着一粒米,向东又向西,不知到哪里。(迷)
13.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匹)
14.一人住在山旁边,从来没有见过面。(仙)
15.再会。(观)
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老虎拉车──谁敢(赶)
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09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