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注:《会考说明》中本部分内容是以新版教科书的编排为标准的,

请以《说明》列出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环境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2知识结构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达国家增长(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增长(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3、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

4、人口增长模式

①原始型:

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分布地区: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落

②传统型:

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分布地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特点: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

分布地区:多数发达国家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目前仍处于型转向型的过渡阶段;

B、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从型向型的转变。

二、人口的迁移

1、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我国的人口迁移

①改革开放前,主要由沿海迁到边疆

迁移原因:受政策影响(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迁移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利: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弊: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利: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减小

弊:人才、劳动力流失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

②政治因素:如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如宗教、民族等

④自然环境因素(生态因素):如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正比)——主要因素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比)——影响资源开发数量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影响资源消耗数量

④地域的开放程度(正比)——影响区域外资源的输入

会考示例:

1.图1中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

2.图1中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

3.人口合理容量

A.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B.等同于人口容量C.等同于环境承载力

D.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内部主要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3、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外围,多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地带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发达,地租越高)

2、历史因素:

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故宫)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等(如唐人街)

4、行政因素:

政策、城市规划等

三、城市的服务范围特点:(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人口规模)

1、小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

大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服务范围。

(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2、等级高的城市数目,相距较;等级低的城市数目,相距较。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

3、世界城市化进程:

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较高,大都进入后期成熟阶段(出现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多数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出现现象)

③世界城市化整体进程: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发展中国家是主体)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环境污染问题:

、、、

②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社会问题:

住宅紧张、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

5、缓解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①改善城市交通(如实行公交优先政策等)和居住条件

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创建生态城市

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五、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会考示例:

1.北京王府井大街、方庄小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下列各组城市(卫星城)中,从城市等级上可以看出服务范围不同的一组是

A.顺义昌平B.上海北京C.长春哈尔滨D.北京通州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人民的素质还不够高B.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

C.我国城市建设的经验还不足D.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

②地形:平原适宜发展;山地适宜发展

③④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③科技水平(包括机械化、农药、化肥、冷藏保鲜技术、培育良种等)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三、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1、主要作物及农产品:小麦、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实行“牧者有其地”的政策)

3、主要特点: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四、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

1、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地势、土壤、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五、大牧场放牧业——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羊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②社会经济因素:距海港近,交通;市场;土地租金低廉;地广人稀

3、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六、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1、主要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2、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七、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2、主要作物:水稻

3、区位条件:

①自然因素: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适宜水田管理

土壤;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历史悠久,人们喜爱吃大米

3、主要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②单产高,但商品率;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④水利工程量大

八、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生态问题:

①森林、草原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土壤退化

2、污染问题:

农药的使用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会考示例:

1.读图9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国内外市场。

寿光市采用了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引进诸多国外蔬菜新品种,应用了大量生产新技术。短短几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70万亩,年产蔬菜30亿公斤。为了提高蔬菜产量,过多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

(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的带;从海陆位置看寿光市位于大陆岸。该地属气候类型。

(2)分析图9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因素。(答出三项即可)

(3)根据资料和图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答出两项即可)

(4)分析所给信息,说出寿光市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出两项即可)

2.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影响因素主要是

A.政策B.市场C.交通D.技术 

3.有关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优势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4.影响昆明花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土壤D.水源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地价、政策等

注意:原材料(如矿产、农业初级产品等)、动力(如煤炭、电力等)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二、主导型工业类型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制糖业、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动能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接近火电场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等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卫星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A、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B、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

C、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提高;

D、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的吸引力;

E、信息通达性对戒工业区位的影响加强

2、环境状况对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一

3、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四、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生产联系):上下游关系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资源

(二)工业集聚的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以工业联系为基础,共用空间,基础设施和信息。

3、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可形成工业城市。

(四)四者关系:

导致形成发展为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五、工业分散的原因: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六、传统工业区

1、代表: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等资源

3、特点:

 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的问题:

 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③充足的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便利的水陆交通②广阔的市场③劳动力丰富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用地紧张

3、鲁尔区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工来布局(合并和技术改造,产业转移,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优化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七、美国“硅谷”工业发展

1、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和湿润)

③有高等院校,是全世界人才高地

④便捷的交通

⑤军事订货,市场稳定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人才)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方式特点

突出优点突出缺点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好,长途运费较低建设投资大、成本高

公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量最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最慢、连续性差

航空速度最快,效率高运量小,运费最高

管道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灵活性差,设备投资大

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物等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经济发展、科技、社会(国防、民族团结)等

三、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线发展,聚落发展速度

2、交通线衰落,聚落发展趋于缓慢甚于停滞

3、聚落沿交通轴发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四、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2、商业网点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

分布在有大量消费人口的地区

3、商业网点分布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期人类思想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崇拜、依赖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利用、改造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科学萌芽)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后工业文明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发展问题

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按类型分为:

①污染问题: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问题: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按区域分为:

①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②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四、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基础

可持续——条件

可持续——目的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原则:

同代、代际、人与其他生物、国家间的公平

②原则:

发展须保持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③原则:

保持地球是各国共同的任务,要实现全球整体协调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会考示例: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表述属于公平性原则的是

A.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B.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D.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

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4.下列防治工业污染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实行终端治理B.实行分散治理

C.市场为最优原则D.推行清洁生产

5.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生态破坏B.噪声污染C.大气污染D.粮食匮乏

6.持续发展要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A.实行环保标志认证B.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和行为改变

C.工厂实行清洁生产D.公众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高一地理上册期中复习54


地理复习

专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天体系统

l太阳系

l太阳

l只有一个地球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l月球

l月相

l日食与月食

l月球与潮汐

专题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l太空探索的意义

专题四地球的运动

l地球自转

l地方时与区时

l地转偏向力

l地球公转

l季节的形成

专题五板块运动

l板块构造学说

l地震与火山

专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

主要天体类型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球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

星云

气体和尘埃组成、云雾状、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行星

围绕恒星运行、有一定质量、体积、本身不发光

卫星

质量比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光,表面反射恒星光亮

彗星

扁长的轨道、质量小、云雾状、彗星分为彗头和彗尾、由冰物质组成哈雷彗星周期:76周年

流星体

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现象

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三大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太阳

太阳概况:半径约为70万千米,是地球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大气三个层次及其主要太阳活动

厚度

温度

光亮度

主要太阳活动

光球

500千米

6000k

光亮度大

太阳黑子

色球

几千千米

4000-5000k至几万K

千分之一

耀斑

日冕

百万千米

几百万k

百万分之一

太阳风暴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只有一个地球

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

1、地球距离太阳远近适中;

2、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月球

月球的概况: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体积只有地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

月球表面环境:只在两极有固态水、漆黑一片、没有大气、月球表面温差大

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

朝向地球的月面始终不变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是一样的,而且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一致,均为自西向东

月相

月相成因示意图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依次出现的规律

农历时间

月升时间

上中天时间

月落时间

形状新月(朔)

初一

6:00

12:00

18:00

通宵不见

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居中

上弦月

初七、八

12:00

18:00

24:00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半部天空,月面朝西

日地月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

满月(望)

十五、十六

18:00

24:00

6:00

通宵可见

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24:00

6:00

12:00

半圆,上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

日地月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

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循环一个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9.53日

日食与月食

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日食

月食

日地月三者的位置

月亮位于太阳、地球中间

地球位于太阳、月亮中间

发生时间(农历)

初一

十五、十六

类型

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

月偏食、月全食

月球与潮汐

大潮和小潮出现的农历、相对月相

大潮:初一(新月)十五(满月)

小潮:初七、八(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

两涨两落:24小时50分钟——太阴日

专题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时刻绕其自转轴(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旋转运动。

侧视图:左(西)→右(东)

俯视图:北逆南顺

地球的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处处相等且=15°/时

线速度:A同一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纬60为一半

B同一纬度,高度越大,线速度越大

注意: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且=0

地方时与区时

同一经线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各地地方时存在差异。

东早西迟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1相差4分钟,15’差1分钟。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即所求地方时的点位于已知地方时的点的东方,取“+”,反之,则取“—”)同减异加

答数处理:若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则日期加一日,结果减去24小时;若计算结果出现负值,则日期减一日,结果加上24小时。

时区的划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并编有时区的号码

本初子午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零时区),跨东西各7。5度

中区以东依次为东1区,东2区……东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东经15,30……180

中区以西依次为西1区,西2区……西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西经15,30……180

东12区和西12区是两个半时区,叠加为12区。(东西12区)

每一时区的东西界线(亦即相邻两时区的界线)距各自中央经线都为7。5

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就叫区时

区时同各该时区东西界线上的地方时的差值,皆为半小时

方法技巧:

A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B已知经度求时区数:α÷15,若余数大于7。5→N+1;余数小于7。5→N

C已知某地所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该时区序号×15

D已知时区数求经度范围:N×15±7.5

区时的计算

①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完整的1小时。任意两时区的区时之差,等于它们之间相隔的时区数之差。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个小时。

②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十二区是区时计算中的最东边,西十二区是区时计算中的最西边。东加西减;两个时区都在东时区,时区号数大的在东,数小的在西;两个时区都在西时区,时区号数小的在东,数大的在西;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二者的时区号数和就是时区差。

③答数的处理: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是0至24小时,则为当日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日零点;若答数大于24小时,则为第2天,该数值减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答数小于0,则为前一天,答数加24小时,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地转偏向力

规律:观测者顺着运动方向时,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

赤道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南半球

[注意]①随纬度和速度的增高,偏转现象愈加明显。

②物体沿任一方向水平运动,其方向任然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示意图

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

季节的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逐渐(对称)递减。

昼夜长短:全球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逐渐(对称)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逐渐(对称)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节气

太阳

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夏至

北回

归线

北回归线为90°,从北

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

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

年中最小值

冬至

南回

归线

南回归线为90°,从南

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

年中最大值

春分、

秋分

赤道

赤道为90°,从赤道向

南、向北递减

介于夏至与冬至之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与其纬度互余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H=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间的纬度差(在南北半球中同一半球两地纬度差用-,在不同半球两地纬度差用+)

四季和五带

专题五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板块分布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活动活跃

生长界:张裂区——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消亡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海沟、岛弧、海洋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巨大山脉(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地震与火山

震源: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地震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30倍

人们先感应到纵波的上下颠簸、再感应到横波的左右前后摇晃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5%)

火山的分布:坏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火山的分类: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

火山的影响:破坏农田、建筑物;带来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矿物;旅游观光

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

2017高一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高一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提纲”,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高一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复习

1(1)、地球水体的种类、 、,其中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 %。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的。

(2)、陆地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内流河的最重要的补给水源,

东北河流春季汛期主要由补给,夏季汛期主要由补给。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存在互补关系。黄河下游补给。

(3)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3个)

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6个)

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2个)

台风登陆属环节,江河入海属环节,它们都属于循环。

塔里木河只参与循环。

2(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26CO

24CO

22CO

判定该图所处的半球。
若为夏季,此图为(陆地或海洋)

d

00

e

c

a

f

若为洋流影响,该图为(寒、暖)流的影响。
(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b

a、b、c、d形成是由于,
a、d由于风吹拂,b、c由于风吹拂。

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性质上属于。

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流和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流和流。

(3)增温增湿,降温减湿。

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处往往多雾。

(4)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和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和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和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

(5)厄尔尼诺:近年来,每隔几年秘鲁沿岸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温暖的海水“杀死”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1)秘鲁渔场,(2)秘鲁沿岸降水量,(3)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出现。(4)其也会导致我国气候。

3(1)广义水资源是水量总体,通常所说水资源指,

人们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2)水资源分布的总体特点,

六大洲而言排列由多到少顺序是洲、洲、洲、洲、洲、洲。

各国而言最多的是,其次是,我国居第。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地区上,时间上。

(4)以色列水资源“由少变多”的原因:,。

(5)咸海面积缩小的最主要原因。

(6)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复习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复习教案


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

学生在初中学习时了解了相关基础知识,但是掌握的很有限。物理有关热胀冷缩的原理有一定的认识,课下已经预习了关于水平梯度力的概念,但并没有熟练掌握,需要上课时举例说明其原理。

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生活实例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列举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演绎法。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一段视频: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营渭河,司马懿屡败不出,诸葛亮则于葫芦峪预设干柴,令魏延诱敌,司马懿父子欲劫粮草,误入谷中,魏延火攻,困其难逃。忽天降大雨灭火,司马懿顺势逃走诸葛亮则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同学们觉得这真的是天意吗?
先看以下几个概念,我们找同学解释说明。
同学1:气压: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那么你看这两幅图片中A、B的气压哪个高哪个低?
同学2:高、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为高压;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为低压。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压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同学3:等压面空间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在这一个面上所有的气压值都是相等的。
同学4: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热力环流原理
热力环流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形成的,首先来看看地表受热均匀时的状况:当地表受热均匀时,各处空气分布均匀,空气不发生运动,等压面彼此相互平行。
当地表受热不均时,比如我们选取地面A、B、C三点,A点受热,A上方的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上升,B、C两点未受热相对形成冷源,那么B、C上方的空气柱则会冷却收缩下沉。
近地面A点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B、C点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大量气体补充,密度增大,因此A点形成高气压,B、C两点形成低气压。在高空a点密度增大,b、c两点气体流失,密度减小。相对于同一水平面的a来说,b、c则是低气压。在同一水平面由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促使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我们把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气体垂直和水平运动就叫做热力环流。
学生展示:
 学生画图说明原理。
讨论:
1、气温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2、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3、高空水平面气压与近地面水平面气压的关系?
相反
4、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
水平比较
5、等压线将如何变化?
凸高凹低
多媒体展示:
探究活动一:海陆风
家住海边的王同学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不论是早晨上学,还是晚上放学,都要顶风骑行,相当辛苦,尤其是在大风季节,更让他苦不堪言。
(1)你能为王同学解释原因吗?请画图说明其中的原理。
(2)你能推测沿海地区冬夏季的风向吗?
探究活动二:山谷风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这样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盆地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70%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并且画图说明。
探究活动三:城郊风
(1)城郊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
(2)西安市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大片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根据城郊热力环流原理,西安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放在郊区、市区还是农村。为什么?

热力环流
一、基础知识
1气压2高压、低压3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原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5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