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本校即将举行的60周年校庆导入。
二、初步认识
[本环节主要内容:对讲话稿的特点作初步猜测、推理、认识。]
假设环境是校庆会场,需要有人发言,要求学生代替发言者考虑发言内容。分组针对学生代表、学校领导、校友代表、上级领导四种身份进行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动笔作简要记录。
讨论2分钟,教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指名学生简要说明讨论结果。
对结果作简要评价讨论,并简述理由——初步明确讲话内容与身份、环境有关。
[本环节主要目的:初步探索讲话稿的内容特点,提示培养动笔习惯。]
三、联系课文
[本环节主要内容:联系课文,学习讲话稿内容及特点。]
明确提出本文是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提问:作为国家主席,在此场合下面对北大师生,应当讲些什么内容?
(提示)场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北大概况见教参第39页);
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决定讲话的高度);
对象:北大师生、参加大会的嘉宾,全国高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的)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
讨论2分钟,教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指名学生简要说明讨论结果,教师择要板书。
[本环节主要目的:将对讲话稿的初步感性认识逐渐提升到理性高度,并初步涉及文章思路的把握。]
四、验证讨论
[本环节主要内容:在课文中验证上一环节讨论结果,最终明确讲话稿的特点,同时理清思路,形成主板书。]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根据校对、证明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总结讲话稿的特点:
讲话稿必须接受来自3个方面的约束:
①讲话人的身份、条件和要讲的内容。普通人讲话和领导人讲话的口气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和一般面对面场合讲话的方式也各不一致,讲话的内容则有难易之分。
②听讲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听话者是普通人,那么讲话者往往用一般性语词;听话人是专业人士,讲话者则可能更多用专业术语。一般人可能更关心日常生活,而层次较高的人士则更有可能关心其他问题。因此讲话的内容就会明显有差异。
③主持者已经确定的主题及其对讲话的有关要求。由此构成讲话的特定场合,影响讲话稿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2、快速分析课文,总结各段大意。
步骤1:划分总的层次;
步骤2:逐段寻找关键句总结大意并板书。
注意:课文分析时提示学生注意以下方法——
拆分法——化整为零,立足局部,便于细研;
中心词句寻找法——位置固定,效率提高;
重新组合法——立足整体,把握全局,文章思路了然于胸;
用笔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在前一步基础之上分析段间关系,板书整合定型。
(附)主板书:
顺便提及:写作时,文章每一个部分的安排都是有理由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
﹡简要概括复述讲话稿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让学生明确地理解讲话稿的特点,理清全文思路,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五、体会感情
[本环节主要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有选择地带感情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体会语句感情,并朗读。
注意末二段的朗读。
[本环节主要目的:理解讲话稿具有鼓动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为下一环节的小结作准备。]
六、结束语
[本环节主要内容:顺上一环节而来,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努力学习。]
1.结合课文,在文中的空格里填人适当的四字词语或语句。
A.永葆生机B.享誉中外
C.同心同德D.百年华诞
E.勇于开拓F.坚持不懈
G.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
H.在列强人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发生的戊戌变法的产物
2.结合课文,写出讲话所涉及的听众。
3.写出讲话中4点希望的具体内容。
B层级检测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固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种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比如,某位名人在这棵树下悟道、某回在这个角落起步、某项发明在这间实验室诞生、某对情侣在这条小路上第一次携手等等。比起校史上极其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这些蕴涵着情与想象的“传说”,未免显得虚无飘渺;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漫步静谧的校园,埋首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倾听学生宿舍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或者“远眺”湖边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达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
如此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叙述,实在难以实证。所以,为了讲述老北大的故事,我选择了“回到现场”的策略。比如,同样谈论北大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五四”,我会对游行路线怎样设计、集会演讲为什么选择天安门、火烧赵家楼又是如何被叙述等等感兴趣。至于史学家不大关注的北河沿的垂柳、东斋西斋学风的区别、红楼的建筑费用、牌匾与校徽的象征意味、北大周围的小饭馆味道怎样、洗得泛白的蓝布长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让我入迷。
于是,我进入了“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等,广泛搜集井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来。令我惊讶的是,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考虑到关于老北大的旧文寻找不易,不可能是众多八旬老人转相抄袭。唯一的解释是,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因而追忆者“英雄所见略同”。借用钱穆(师友杂忆)中的妙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生命之真。”一个人如此,一所大学也不例外:能被无数学子追忆不已的,方才是此大学“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政见不同而扭曲。
其实,“老北大”之成为众口传诵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于时光的流逝。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而抗战爆发北大南迁,更是个绝好的机缘。正因远离红楼,方才意识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才有心思仔细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面孔。
1.作者认为构成北京大学“永恒的风景”的主要内容是
和。(不超过20个字)
2.写出作者感受北京大学的“脉搏与灵魂”的几个凭借点。
3.作者和史学家讲述北大故事的区别是因为他的策略与众不同。其策略是:,并且用等内容关注北大。
4.在文中作者还指出了在纪念北大一事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这个现象是。(不超过25字)
能力检测答案:
A层级检测:
1.①B.享誉中外②D百年华诞③C。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④A.永葆生机⑤H.在列强人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发生的戊戌变法的产物⑥F.坚持不懈⑦巳同心同德⑧L勇于开拓
2.(”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2)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3)参加这次庆典的嘉宾们;(4)当代中国的广大的青年;
3.(1)“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2)“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3)·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4)“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B层级检测:
1.A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D.众多精彩的传说。
2.A.静谧的校园;B.灯火通明的图书馆;C.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D.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
3.“回到现场”用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等内容关注北大。
4.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
探究活动
中国百年风云与北大沧桑
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研究法”:以过去为中心,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总结历史意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进一步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1.北大的源起。
(1)了解创立北大的时代背景。
(2)把握创立北大的目的。
(3)理解北大的创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
2.北大的发展。
(1)了解蔡元培的用人观及其对北大的影响。
(2)新文化中的北大。
(3)北大发起的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北大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5)解放后北大的发展。
3.北大的前瞻。
(1)新世纪的特征及对人的要求。
(2)21世纪,北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的作用。
(3)北大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时代必然性。
参读书目:
(1)《全日制普通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近代史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
(2)蒋梦麟《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陈平原《校园里的“真精神”——老北大的故事》。
(4)鲁迅《华盖集·我观北大》。
(5)王义遒《21世纪的北大人》。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3了解百年北大的历史,体悟北大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出北大。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阅读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没有必要对每一部分进行文意概括,只需明晰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即可。
三品析语言,把握内容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第二题。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用语凝练、准确的句子,加以反复诵读,品味。或者是教师给出诵读提纲,师生共同诵读。
四了解北大,体悟北大精神
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北大及北大精神,同时可让学生就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扩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我观北大》,口述文章的思路。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3了解百年北大的历史,体悟北大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引出北大。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阅读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没有必要对每一部分进行文意概括,只需明晰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未来的总体思路即可。
三品析语言,把握内容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第二题。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用语凝练、准确的句子,加以反复诵读,品味。或者是教师给出诵读提纲,师生共同诵读。
四了解北大,体悟北大精神
教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北大及北大精神,同时可让学生就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扩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我观北大》,口述文章的思路。
教案示例2
一、教学要求:
1.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2.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三、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今年高考,我校周小琴、蒋前丞等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希望大家勤奋学习,祝愿有更多的同学能考取名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北京大学有关的讲话稿。板书课题: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了解有关讲话稿的常识:
讲话稿是一种应用文,属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范围(2002:“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种体裁在10年前考过一次——1991年高考作文题是在“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发言稿)
讲话稿是一种直接面对听众,凭借口头表达,进行宣传、教育、鼓动或是思想交流的一种论说性文章。这种文章除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性强,中心突出,开门见山提出论题。
(2)思路清晰。围绕主题,每段开头都要说明要点,结尾加以重申,让听众在听到每一句话的瞬间都对讲话的内容有最大限度的理解,在每听完一部分时都能够留下完整的印象,并能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框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37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