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
(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
33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
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地
核外核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B.岩石圈C.生物圈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D.赤潮——水圈
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题号1234567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M42 38N40 B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2.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4.通过本节学习,学会用综合法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核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列表对比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方法技巧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范围联系
地壳平均17千米地表至莫
霍界面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70~100千米地表至
软流层
核心点二地球外部圈层
1.图示外部圈层的结构
2.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方法技巧 歌诀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有地面。气水生物圈层外,一起构成自然界。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有三态。生物生存他圈界,生命活跃添光彩。
类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__(灾害)侵袭。
(2)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3)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__波。
答案 (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
(2)
(3)横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所罗门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震在海洋中发生往往会引起海啸。第(2)题,地球内部圈层和分界面名称属基础知识,此题较为简单。第(3)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穿过固、液、气态,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
变式练习1 读图回答问题。
(1)地壳由图中字母表示的层次构成,主要特点是。
(2)上地幔由图中字母表示的层次构成。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层次是层,在图中用字母表示。图中A、B、C组成的圈层叫做。
(3)莫霍界面是字母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字母表示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答案 (1)A、B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C、D、E 软流 D 岩石圈 (3)BC FG
解析 此题关键是读图,该题通过图示法,再现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类型2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②圈层的主体是()
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A.④B.②C.①D.③
(3)③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大气B.水C.土壤D.生物
答案 (1)D (2)B (3)D
解析 本题利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简图,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各自特点。由图可知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这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水圈通过水循环可以更新再生。
→大气圈→厚度最大
→水圈→连续不规则
地球外部圈层--→岩石圈→由地壳、上地幔顶部组成
→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关于地球的圈层,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最厚的;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岩石圈是由地壳、上地幔顶部组成的;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变式练习2 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B.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中的一个圈层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所组成的圈层
D.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
答案 A
解析 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是指地壳、地幔、地核,没有岩石圈;生物圈除了指生物外,还包括它们生存的环境;水圈虽然是连续的,但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本题常见的错误是选择了B项,认为岩石圈也是位于地球表面之下,因此是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但要注意地球内部圈层是按照地震波的波速变化来划分的,岩石圈不属于内部的地壳、地幔、地核这三大圈层之一。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波速变慢。
2.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 A
解析 该图示反映出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组成。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2900千米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可知,地震波波速在5千米深度处突然变快,说明遇到一个不连续界面,即莫霍界面。
4.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地方()
A.40°N,116°EB.30°N,90°E
C.南极点D.经度180°,纬度0°
答案 D
解析 由于地壳的厚薄不均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部分则比较薄,该地位于海洋上,而选项中各地只有D地在海洋上。
5.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A和B+C是,D是,C+D+E是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会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答案 D
解析 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而不是无线电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横波传到古登堡界面而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纵波和横波传播到莫霍界面波速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33千米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中关于地壳厚度的内容。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清楚地壳厚度、岩石圈的概念是解此题的关键,学习时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要透彻,记忆要准确。
3.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盆地B.平原C.海洋D.大陆断层
答案 C
解析 地壳厚度是由其结构及硅铝层分布不均造成的,大洋底部缺失硅铝层,最薄。
4.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古登堡界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温度由外向里递增。
5.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答案 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是成正相关的,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界面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6.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 D
解析 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有一个圈层,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这个圈层是生物圈,所以A代表生物圈,那么B就是水圈,C是岩石圈。
7.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2001年8月4日,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我国用了5年时间打出这口5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地区B.山东省诸城地区
C.江苏省东海地区D.安徽省盘龙地区
答案 C
解析 5000米深度的地壳最有可能分布在海洋上。钻科研井研究地壳特点,最好选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壳较薄的地区。
8.读下图,下列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底部
答案 A
解析 由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9.下列现象与主要发生圈层对应,不正确的是()
A.地震—岩石圈B.赤潮—水圈和生物圈
C.台风—大气圈D.厄尔尼诺—大气圈和岩石圈
答案 D
解析 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发生于岩石圈,所以A项是正确的;赤潮主要是海水遭到含磷化合物水污染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现象,它发生在水圈与生物圈中;台风是产生于大洋洋面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大气运动状况,发生在大气圈;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发生在岩石圈,所以不正确的是D项。
10.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岩石圈属地球内部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界面,其判断依据是;该面以上C代表,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F面是界面。
(4)C层主要由组成,G层叫 ,H层叫。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答案 (1)横 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突然下降 固 液 古登堡
(4)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性质、状态的变化。
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为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为非气态。那么,既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中新浙江网3月1日电: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下面存在着一个巨大水库,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水量。
材料二 新华网2007年2月26日电:北京时间25日9时49分,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交界处发生5.3级地震,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1)科学家所发现的东亚地区的地下水库,目前能否缓解我国部分城市的缺水现状?
(2)人类已能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完全脱离地震波?
(3)青海与西藏交界处发生的地震为什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答案 (1)不能。
(2)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的信息更真实可靠。不能。
(3)①地震震级相对较小,地震的破坏性较小;②该地人口稀少。
解析 第(1)题,科学家在东亚所发现的地下水库尽管水量相当大,但因其埋藏于地球深处,而我们人类目前还没能力进行开发。第(2)题,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只能借助地震波的变化来进行推测,这些认识都是间接的、肤浅的。只有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一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是人类能直接到达或取样的深度又是有限的,所以仍不能完全脱离地震波。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级相对较小,且本地区人口稀少,因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课文学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02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