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下册《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教案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面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中国各阶层所作出的反应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化。总体来说,中国人最先提出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持排斥态度的;在随后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里,虽然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有了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有了一些改造。
本课的两目内容存在着内在的关联:面对西方思想的传入,从坚持"中体西用"到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变化,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是破坏,破坏了中国主权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另一方面则是建设,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和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
一、中体西用
面对西方的侵略,西方文化对中国冲击日益强劲的形势下,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最早作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提出了"中体西用"的主张。本目介绍了"中体西用"主张提出的背景、经过及其实践。
(一)"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强,先后发动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大规模的战事,并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在遭到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进攻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日益强劲的冲击。
(二)"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过
1、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寻求抵抗西方侵略对策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优越性,于是提出了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思想。但他们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
洋务运动兴起时期,冯桂芬第一次正面论述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伦常名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不得改变;而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则是有益于国家发展的。
早期的维新派人物郑观应也有类似的观点。
这些人物虽然没有正面提出"中体西用"的概念,但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体西用",由此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提出来了。
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提出:
维新运动时期,该概念被正式提出。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立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赞成维新的清朝大臣孙家鼐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其中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详细地阐释了他的"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但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中体西用”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林则徐、魏源
时间:鸦片战争后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冯桂芬(1809--1874)清江苏吴县人,字林一,号景亭。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53年在苏州办团练,升右中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逃至上海,参预组织由江浙官绅及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之会防局,协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用资本主义的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其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曾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所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
高二历史知识点-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是xx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宋仁宗时期,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2、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诗歌,朗读《望海潮》,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节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大家朗读完了是不是注意到:这首词与《雨霖铃》最不一样的是这首词意境扩大,情感豪迈。而且,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不像《雨霖铃》那样节奏长短相间,朗读起来缠绵悱恻。

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情歌王子”──柳永的另一种情怀。

二、研读诗歌

问:这首诗歌写的是杭州,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对作者笔下的杭州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的生活安定、富足、祥和。

那也就是说,这首诗歌通过两个方面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祥和的。上片着重刻画了杭州的自然风光之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下片着重写的是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1、我们先来看看上片: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比较了解,因此写起杭州来都能选择主要的,能体现杭州特点的景物铺叙而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一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字字铿锵,力能镇纸,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同时也点出了将要歌咏的重点:“形胜”、“繁华”。

问: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怎么写“形胜”与“繁华”的呢?

明确: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钱塘八月观潮,市场商品的丰富。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笔力舒展,分别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一派水乡清新别致的画面。“参差十万人家”笔力又强劲地挽回。表现整个都市人口蕃庶。作者似乎站在高处俯瞰,写完了市内的景色接着就写郊外的景色。“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犹如云雾一般,“饶”,既写出长堤曲折的态势,又表现了长堤因有了树而显得迤逦柔美。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李白称钱塘江潮“涛似连山喷雪来”。这里的“卷”以及江潮席卷而来带来的浪挥洒成了“霜雪”都写出了江潮的浩大气势。杭州之景,既有柔美雅致的一面,又有雄伟豪壮的一面。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富庶的百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百姓富庶到了争相比富的穷奢极欲的地步。

上片运用了对句加散句的手法,用对句来铺陈,使语气放弱些,用散句来收束,语气转强,有力挽千钧之势。对句加散句,对句加散句,使整段话波澜起伏,有节奏感。

2、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先从景写起。要写杭州的美景,一定要提到西湖。因此,下片的前半段专咏西湖。以一句“重湖叠巘清嘉”总起打头。“重湖”是因为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为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西湖边重重叠叠的山峰。湖光山色以“清嘉”作为概括。“清嘉”给人以一种清新、秀美、安静的感觉,在杭州,你既可以领略豪壮之美,又可以享受恬淡之情。在市内,夏季你尽可以放眼欣赏“接天莲叶”、“十里荷花”,任由湖面送来的缕缕荷香;金秋,萧萧秋风中夹杂着山上桂子的甜香。“荷花”和“桂子”是杭州特有的物产,让人感受到江南的清新与温情,

问:《太湖美》里有句歌词“水上有白帆,水底有红菱”,为何柳永不说“湖里有荷花”山上有“桂子”?

意蕴不够丰富。以“十里”和“三秋”来修饰,又使这种“清新”和“温情”显得格外饱满。

这三句的格式与前面的不一样,前面,我们说过,是对句加散句,这三句,是散句加对句,用散句来换头,一来别开生面,二来,接下来的对句,再加上一个对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四个对句连用,显得紧凑了些,,接着一个散句“嬉嬉钓叟莲娃”,又舒缓了语气,不仅有节奏感,而且有音乐的美感。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情韵悠扬,怡然自得。这两句应是互文,意为:不管白日里还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悠扬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弄”显得笛声轻巧悠扬,“泛”写出笛声和歌声借着湖面传过来,显得婉转轻飘。除了笛声和歌声,还有欢快的笑声。“嬉嬉钓叟莲娃”。因着这些笛声、歌声、笑声,西湖,乃至杭州都洋溢着生气,荡漾着欢笑。

西湖的美景既有湖山之美,又有人情之和谐,一派祥和。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治理者的美政。

问: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笔?你评价一下这下片的后半部分。

注解里提到这是“投赠之作”,因而必然最后要歌颂词人要投赠的那个人。

你看那,“千骑拥高牙”郡守威武的出行队伍,“乘醉听箫鼓”,爱好词艺,与民同乐的郡守,“吟赏烟霞”,志趣高雅的郡守,三句是对句加散句,笔致洒脱,音调雄浑,仿佛让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音,笑傲与山水之间。结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中书省地近宫禁,因此,在此指代中书省。“好景”将上述到的美景及未述到的政绩都包拢进来。意为:邓孙何“归去凤池”,入朝执政时,将杭州的美景及守杭的良好政绩画成图本,一并献与朝廷。既是赞颂孙何又是祝愿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廷时能擢登相位。

虽然,他衔接的很好,但它这些奉承之词与上面的内容有些不融洽。也就是说,因为它的投赠的性质,使它有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诗歌的艺术性。

3、这首词不但画面美,音律也很美,这是柳永词的特点。《望海潮》是柳永所创的新声。《雨霖铃》只能浅斟低唱,而这首《望海潮》大可以引吭高歌。

让我们再一次朗诵《望海潮》,感受一下词人笔下美丽的杭州吧。

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优秀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语文《望海潮》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及作者的基本常识,了解点染的手法,体会本诗层次之美。

2.反复吟诵,体会音韵情感,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词意境,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体会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词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运用想象体会诗意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用具:板书、PPT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宋词文体导入,引出作者及背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今天我们就来讲宋词。(词的介绍)词出现于隋唐,到了宋代经济发展,勾栏瓦舍兴起,由于娱乐需要,这些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板书:曲子词。词又称曲子词)开始兴盛(展示PPT)。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演唱而自己填词,后来扩展到文人雅士之中,按谱填词很快成为一种风气(注意是“填”,作诗填词)。我们一般把词分为那两个流派?(婉约和豪放,展示PPT)词调蕴藉者为婉约,气象恢弘者为豪放。那么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大家能想到哪位(辛弃疾苏轼等),婉约呢?(李清照,温庭筠,柳永)还有柳永,那个写“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婉约派代表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柳永,看课后注释1.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因为排行第七所以又叫做柳七。他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和歌女们关系都很好,所以他很多作品都是为歌女所作。柳永仕途不顺,他曾作一首词《鹤冲天》,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还说自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被宋仁宗看到,就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但柳永真的甘于这种沉醉烟柳巷陌的生活吗?从注释二看(写作背景)(谒见:见地位或辈分比较高的人)他想见孙何,还写诗投赠是为了什么?(能帮到他),那这首词一定要能吸引到孙何的注意,一定要能打动他。那接下来你们就是孙何,写作这首词就呈现在你们面前了,你们看看能不能被打动。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揣摩一下怎么读才更有味道,之后我会请同学示范朗读。

(三)朗诵文本,整体感知

1.展示基础知识PPT

2.学生范读,点评(从断句节奏和情感上看)

3.提示朗读注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读了好几遍细心的同学可以看出来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揭示出所咏之地,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都市的繁华,有总领的作用),所以要停顿一下为下文蓄势,两个字一断等,重点字词,“盈”,“图将”等,情感要饱满,语气较轻快,但具体一些地方要舒缓)

4.再齐读一遍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朗读评价,我没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那种杭州美景扑面而来的感觉,下面我给大家找了几幅图片,大家来来试试用望海潮里面的诗句来给图片拟标题。

(PPT展示图片)

图片是简单的,诗的语言却韵味无穷,有人说望海潮,一句即一景,而诗歌中所描述的景物,就应该是(意象)。下面请大家再次细读文本,从这一幅太平盛世中杭州的繁华图景中找出你认为特别出色的画面,品味其用墨的精妙(语言)之处。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水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歌词“春雨如酒柳如烟”,就是比喻柳树本身,初春柳树刚抽芽的时候,明年初春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们学校的柳树。烟柳画桥,淡雅中不失华丽,风帘翠幕层层叠叠,参差,阁楼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坐落在烟柳画桥之中,替我们展示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这里写得是钱塘堤岸和潮水,云:像云一样的,写出了树之葱郁。绕,环绕,写出了堤岸的弧线,绵延迤逦。怒涛,浪潮之大。卷,动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波涛比作霜雪,写出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孟浩然“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竞相展现自己的豪华,物阜民丰的繁华之景)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三秋,时间,十里,空间,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出了西湖之美景。)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弄,玩赏,“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泛,荡漾,飘荡。嬉嬉,欢乐的样子。人民游乐的情景,安乐,怡然自得。)

6.官员之乐,吟赏烟霞(风雅)。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祝愿之语,含蓄点出了写作目的,总括全篇,实属巧妙之辞,无关格调高低。)

(五)梳理结构(总结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最终这篇文章落在这个“夸”上。那我们下面来总结一下他到底夸了什么,提示一下,上阙和下阙有区别。

下阙:重湖叠巘清嘉人民和乐点染

→归去凤池夸

写作目的:

(六)朗诵一遍结束

高二下册语文《定风波》课堂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册语文《定风波》课堂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由前一首词导入新课

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赏析小序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四、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六、作业:

1、背诵本词

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09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