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形成。

政治特征: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壮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探索。

经济特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兴起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经济完全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思想特征: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主阶级洋务思想,再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中国思想界完成了“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向制度阶段的转变。

1.洋务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近化、科技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在历年高考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从各种角度以多种题型进行了检测。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从以前的考纲仅列标题“洋务运动”细化为三个小点,说明2008年及其以后的历史高考对本节知识还会多出题、出新题。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应说细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具体掌握其推动力量、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对“洋务运动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待并重点分析其破产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专题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要在复习高度关注对本节问题的准确化和系统化掌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应主要针对兴起原因和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复习;对“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应注意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根源和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应分日本、欧美列强、朝鲜和清政府四个方面来掌握;对“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应对比英勇抵抗和妥协退让两种不同对敌态度;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应结合内容分析其影响,突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基本结论;对“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应重点分析列强在战前战后态度变化原因,突出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精神。

4.戊戌变法(提法变得更细致):(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应简要归纳民族、经济、阶级、思想等因素;对“康、梁的维新思想”应突出其中西结合特点,简要指出康梁的主要贡献和办学、办报、成立团体等多种行动方式;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应明确其内容和性质;对“百日维新”应注意《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和戊戌新政的内容的内容与评价;对“戊戌政变”应简要分析政变原因和经过;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应突出其思想启蒙作用和对改造中国道路的探索。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重点分析原因、口号和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突出其殖民统治机构与暴行;对“《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应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危害,突出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这一基本结论。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其中上册二章一节、二章四节、二章六节不作考试要求)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部分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但腐朽、妥协的清政府先后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1)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残余、市场、政策)

(2)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许或纵容)。

(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

(3)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

2.偶然性:

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二)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

(1)中国领导阶层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

(2)帝、后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同治1861—1875;光绪1875—1908)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①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左宝贵英勇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巡海迎敌;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聂士成徐邦道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

②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侵略战争。

4.中国战败原因:

(1)主观: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妥协退让。(根本)

(2)客观:日本制度先进、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3)具体:中日双方军队建设差异巨大。如:中国将领素质低下;中国军事装备落后;中国军费筹备困难等。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

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2.内容:(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1)割地:辽台澎湖割地;(2)赔款:赔偿白银两亿;

(3)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

(4)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1)危机加深:破坏主权,严重掠夺,刺激野心,危机加深。

(2)控制命脉:加剧负担,大借外债,控制命脉。

(3)深入内地:口岸开放,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4)阻碍发展:在华设厂,阻碍发展。

4.影响:

(1)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五)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黑旗军配合

3.台湾人民抗日地点:(由北向南见图)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

4.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侵华方式改变: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

(2)侵华格局改变:战前英法俄为主;战后日德加入;

(3)列强关系改变:战前勾结较多(默许、纵容);战后斗争较多(干涉还辽、日俄战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

(2)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自发反侵略斗争)

2.标志:(序幕)1898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冠县蒋家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

(1)性质:反帝爱国性质;(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辩证分析:

①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笼统排外色彩。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1)由山东转移到直隶。原因:袁世凯血腥镇压。

(2)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利用。

“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剿抚两派分歧;端郡王载漪伪造照会)

(3)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原因:不计旧怨,以民族大局为重。

(4)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中外联合绞杀。

2.清政府策略:镇压→招抚(控制利用)→铲除

3.败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放松警惕;笼统排外;愚昧迷信)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性质:

(1)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2)以农民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意义(地位):

(1)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

(2)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简况:

(1)一次进犯狼狈逃回。(西摩尔;廊坊、杨村)

(2)二次进犯占领天津。(聂士成阵亡;都统衙门)

(3)占领北京暴行累累。(瓦德西;联军司令部)

二鸦——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八联——慈禧、光绪帝逃往西安。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约的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四)《辛丑条约》及影响

1.时间、签约国:1901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

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

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

(1)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2)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

(3)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4)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

(5)外务部→外务使清行卖国;(6)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

(1)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比较与归纳:

1.二鸦、八联的相似点:

(1)都有英法参与侵略;(2)侵略军都占领过天津、北京;(3)都设立了殖民统治机构;

(4)都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5)中国皇帝都逃出北京;(6)中国战败签不平等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半殖半封;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半殖半封;

(3)甲午中日战争,半殖半封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半殖半封完全形成。

(2)中国国内各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一次典型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三.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

(1)目的相同: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2)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

3.运动条件:

(1)慈禧暂时支持;(2)总理衙门领头;(3)汉族官僚推行(地方督抚)。

(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2.旗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学为体(封建统治秩序),西学为用(西方先进科技)。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前期口号“自强”)

①目的: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②主要企业:一所三局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后期口号“求富”)

①目的:解决军事工业困难;和外商竞争(“分洋商之利”)。

②主要企业:一厂三局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矿务局);张之洞汉阳铁厂(酸碱性、冒烟)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

主要从英德购买;初建三支海军;设立海军衙门。

(4)培养人才

①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

②内容: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外→内,表→里)(口诀)

西人不望中国富;仇洋阻挠是顽固;督抚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旧制度。

补充:洋务运动的深入分析

1.洋务派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1)军事工业

①性质: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封建官办工业)。

②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不参与市场交换;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设有刑庭、监狱。

(2)民用企业

①性质: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②特点:经营上官商合作,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目的是为了赢利;绝大部分经营是市场商业活动。

2.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北洋海军;旅顺军港;译书馆。(课外:电报、铁路、学堂等)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引培抵诱改打)

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②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④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⑥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3.消极:封建社会晚期的垂死挣扎(官军民洋管封)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③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⑤经营管理腐败;⑥充满封建观念。

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三种说法:“本土生长说”;“欧风美雨说”;“综合因素说”)

(1)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条件)。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3)直因:外商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军事与民用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注:“萌芽”--明朝中后期,手工劳动,整个生产力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产生:(注:“产生”—二鸦战后,中国民间投资,机器大生产,商品交换)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3)分布: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4)早期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1)少、小、弱→依赖、软弱、妥协性;(2)受双重压迫→革命性;

依据课本小字论从史出:发昌机器厂手工作坊打零件(小、弱);华商丝厂与外商丝厂资金对比(少);发昌机器厂被外企吞并(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官府敲榨迫害,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受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3)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二)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产生行业:外商企业(外商在通商口岸的船坞、工厂)。

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外商企业、民资企业、近代采矿业。

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生产)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1)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长、低、恶),革命性最强;

(2)和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

五.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2)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顽固守旧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从思想到行动)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2)《中外纪闻》宣传变法(3)强学会推动变法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改政体);要不要兴西学(改教育)。

2.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依据:

(1)有目的: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参政议政;(2)有纲领:保国、保种、保教;(3)有组织:北京、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

(1)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

(2)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

(3)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

(4)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但不是废除科举制)

5.评价:

(1)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

三利一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利于西学传播,利于维新分子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三拥护: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2)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行动比宣言退步)

(五)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

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2.政变手段: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人事任免权;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

(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六)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符合历史趋势;

(2)爱国救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

(3)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1)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改良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幻想:对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4)脱离: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十分强大。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1.洋务运动的性质、实质与作用

(1)性质:它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革命的双重打击下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2)实质:立足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3)作用:

①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2.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的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或企业设刑庭、监狱。它们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2)民用企业的特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它们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是无产阶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4.19世纪晚期中国两大政治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区域特征和未有机结合的原因

(1)共同原因:都是民族矛盾尖锐引发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区域特征: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从经济根源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3)未有机结合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的影响。

5.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m.jAB88.CoM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相似: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

②部分目的相似: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③方法和步骤相似: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方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④结果相同: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运动归于失败。

(2)不同点:

①主要目的不同: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C

A项在明朝时期;B项指戊戌变法;D项指新文化运动。

2.(2009天津文综历史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中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D

“革新中国思想界”指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思想。

3.(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C

突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即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全,具体文献指《孔子改制考》。

4.(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D

这幅晚清漫画的主题是排斥、仇视西方先进事物。

5.(2009年上海历史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C

“公车上书”康有为联络的应该是各省在京应试举人。

6.(2009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C

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7.(2009年福建文综41题A题)(15分)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据材料归纳,理由是中日相近的国情,这份奏折的地位见课本。康有为主张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从中国国情及日本政治体制的缺陷说明局限性。

一.易错知识点

1.洋务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改革,而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洋务运动虽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却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2.俄德法等列强在甲午战前与战后对日本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列强自身利益的得失。

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百日维新法令内容的缺陷,正好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而是为了借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不是半殖半封建的时代背景,而是各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二.方法点拨

1.要注意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积极的历史作用(工业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等),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意义、败因与教训。

2.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必然性,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3.用一定的的哲学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如:

试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和内外因结合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2)内外因结合:

内有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外有反动势力阻挠破坏;

内有中国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外有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瓜分狂潮(不作考试要求,略)。

外来侵略加剧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控制内政外交:总理理衙门、清政府作列强工具等。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经济结构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在中国大规模资本输出。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阶级结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19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维新变法。

行动义和团运动。

考点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①目的相同:维护。②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洋务派主张利用。

(3)运动条件:

①暂时支持;②领头;③是主要力量。

2.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至年代。(2)口号:。

(3)思想:中学为体(中学指),西学为用(西学指)。

(4)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前期旗号“”)(目的:对内,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主要企业:“一所三局”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崇厚。)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旗号“”)(目的:解决困难;和竞争。主要企业:“一厂三局”即李鸿章局和矿(矿务局);张之洞厂和局。)

③筹划海防(重要舰船主要向两国购买;初步建成、、三支海军;设立衙门。)

④培养人才(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和人才。方式:创办;选送、,出国深造。)

3.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口诀)西人不望;仇洋阻挠是;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

考点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

①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萌芽(社会条件)。

②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和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③直因: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与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年代。

②来源:一些、和,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③分布:、、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④早期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机器厂;(陈启沅)广东缫丝厂;(朱其昂)天津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①少、小、薄弱→依赖、软弱、妥协性;

②受外国和本国双重压迫→革命性;

③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经济因素即经济;产生和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

2.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年代。(2)产生行业:企业。(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企业、企业、近代采矿业。(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各通商口岸。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指生产方式)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性和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①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革命性最强;

②和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③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所在)。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①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中寻找出路。(表现: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狭窄、制定了以侵略为中心的“”)

②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政策(默许或纵容)。(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③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不认真备战,清军处于地位。

(2)偶然性:朝鲜: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月,朝鲜海战。

2.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①中国领导阶层把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②帝和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英勇牺牲;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日军取得。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战争。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中国;日本。

(2)内容:口诀一: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口诀二:①割地:辽台澎湖割地;②赔款:赔偿白银两亿;③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④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①危机加深:进一步破坏中国,是继之后对中国领土的严重掠夺,刺激了列强的野心,中国的进一步加深。

②控制命脉:巨额赔款,加剧了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的经济命脉。

③深入内地: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④阻碍发展: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其他列强援引“”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4)影响:

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为转移。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军配合

(3)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精神。

考点四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①外因: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②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的限制。

(3)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代表人物:、。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④实质:反映了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①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同传统结合。②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③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①“公车上书”呼吁变法②《》宣传变法③会推动变法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要不要(改政体);要不要(改教育)。

(2)性质:思想同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其依据:①有目的:发展,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有纲领:保、保、保;③有组织:、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及作用(口诀)①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②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③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④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

(5)评价:

①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利于发展,利于,利于参政,打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拥护。)

②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等君主立宪主张。)

5.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利益。

(2)政变手段:(口诀)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保留。

6.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①改良——符合历史趋势;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③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按课本关键词:①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③幻想:对和抱有幻想。④脱离:脱离了。

简要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教训: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考点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尖锐;②斗争风起云涌。

(2)标志:(序幕)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县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①性质:性质;②主要矛盾:与中华民族的矛盾;③辩证分析: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色彩。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①由山东转移到直隶——原因:袁世凯。②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③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原因:不计旧怨,以为重。④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绞杀。

(2)清政府策略:→(控制利用)→

(3)败因:①主观:的局限性。②客观:联合剿杀。

(4)性质:①农民阶级自发的运动;②以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历史功绩:①显示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②粉碎了列强的狂妄计划;③加速了的崩溃。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简况:①一次进犯狼狈逃回。②二次进犯占领(殖民机构:)。

③占领暴行累累(殖民机构:)。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归纳: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有:《》、《》和《》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签约国: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口诀):①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②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③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④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⑤外务部→外务使清更卖国;⑥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①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的工具。②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

考点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鸦片清朝统治一切外洋事物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慈禧太后总理衙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2.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6090(2)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中

(4)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镇压农民起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资金、燃料、运输等外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英、德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④培养人才:翻译军事科技新式学堂留学生进修生

3.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中日

(2)原因:(口诀)中国富顽固督抚分散旧制度

考点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劳动力外商军事民用

(2)产生:六七十年代官僚地主商人上海广东天津发昌继昌隆贻来牟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资金规模技术力量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四五十年代外商手工业者外商民族资产阶级沿海长江流域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组织纪律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本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集中程度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对外侵略扩张封建残余国内市场中国大陆政策绥靖调停被动不利

(2)偶然性:东党党

(3)爆发标志:7丰岛

2.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个人光绪慈祥太后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左宝贵叶志超邓世昌林永升巡海迎敌黄海海域制海权

②第二阶段:聂士成徐邦道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侵略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无答案)

(3)危害:主权的完整俄国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利益均沾民族资本主义

(4)影响: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4.俄德法国家利益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檄文黑旗军祖国领土完整爱国主义

考点四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初步帝国主义侵略民间设厂民族资产阶级

2.康、梁的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君主立宪制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儒家思想顽固守旧变法中外纪闻强学会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维新变法兴民权提倡西学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4.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资本主义国(主权完整)种(民族独立)教(儒教主导)北京上海定国是诏中国资本主义西学的传播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封建官僚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5.戊戌政变:顽固派人事任免权京师大学堂

6.历史意义和教训:资产阶级爱国救亡思想解放反帝反封建改良皇帝袁世凯外国侵略者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改良

考点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民族矛盾反洋教1898冠蒋家爱国帝国主义清政府笼统排外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血腥镇压利用国家利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灭招抚铲除农民阶级中外反动势力反帝爱国农民阶级中国人民瓜分中国清王朝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天津都统衙门北京联军司令部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911年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完全确立

相关阅读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知识结构

二、阶段特征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军事上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普遍危机,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基本完成,经济上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但这些抗争探索都没有能够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

(3)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解放。

三、单元过关:

一、选择题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题: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原因在于

①列强侵略战争的刺激②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③洋务派控制了中央政权④慈禧太后的支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李鸿章建立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表明①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②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③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④洋务运动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调整战略,开始举办民用工业和海军的客观形势是①列强加强对华的经济侵略②列强加强对华的武装侵略,破坏“中外和好”局面③国内未出现大规模的人民反抗斗争④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呈增长趋势,商品倾销呈下降趋势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4.洋务派与魏源等人的最大相同点在于主张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经济技术C.学习西方军事技术D.坚持抵抗外来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甲午战争后有了初步发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9题:

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是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而产生

C.不是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6.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由于生产效益好,因而经常受到官府的勒索,有的不得不关门歇业,这说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控制B.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C.必须依赖西方资本主义D.必须依赖封建主义

7.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从客观上反映出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的优越B.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扶植政策

C.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8.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③清政府鼓励资本主义发展④受《马关条约》的刺激,一批爱国人士兴办事业,挽救民族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是

A.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B.严重威胁着封建统治

C.为清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D.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0-11题:

10.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中国妨碍了日本侵略朝鲜的计划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

C.满足日本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1.《马关条约》的内容不包括

A.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本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D.承认日本控制越南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末掀起的一场民族救亡运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16题:

12.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3.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C.取消重迭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1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C.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D.是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4~25题:

15.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B.外国在华势力的猖獗

C.封建顽固势力的盲目排外D.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

16.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①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客观上促进了清政府的变化和改革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面对19世纪末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7-20题:

17.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洋务运动的推动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加深

18.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成为

A.政治运动B.思想运动C.爱国运动D.群众运动

19“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顽固派暗中支持义和团

C.山东所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D.山东所受宗教侵略最重

20.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最主要的相同之处是

A.都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B.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C.都大规模进入京津地区D.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洋务运动是一个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最初洋务运动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但最后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据此回答11-23题。

21.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轮船招商局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D.创办京师同文馆

22?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D.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3.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客观上滋育出早期维新思想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据此回答24-26题。

24.下列有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②都由洋务派创办③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④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25.下列事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洋务运动②外国对华资本输出③戊戌变法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6.?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官僚和商人转化而来

B.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中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D.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夹缝中求生存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据此回答27-29题。

27.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中国妨碍了日本侵略朝鲜的计划

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

C.为满足日本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斗争视线

D.为了实施大陆政策

28.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

A.洋务派卖国B.中国经济落后

C.西方制度先进D.封建统治的腐朽

29.《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特征的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勒索巨额战争赔款

C.增开内地通商口岸D.允许在华开办工厂

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据此回答30-33题。

30.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最确切的表述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31.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中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3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各个方面,其中未涉及到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设置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C.开办京师大学堂D.设立议院,确立宪法

33.?京师同文馆、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共同点不包括

A.培养目标是非旧式的封建官吏B.由维新派主持创办

C.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D.顺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历经103天,最后归于失败,留下了深深的历史遗憾。据此回答34-36题。

34?慈禧太后扼杀“百日维新”的过程是

①控制官吏任免权②袁世凯告密③荣禄任直隶总督④宣布“临朝听政”

A.①③②④B.③①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③①②

3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B.顽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D.维新派的局限性

36.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挽救民族危亡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在一切试图中还是破产了。据此回答37-40题。

3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38.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相约对紫禁城不实行占领,说明其意图是

A.企图缓解中外矛盾B.仍然承认清政府

C.着力保护文化遗产D.企图拉拢清政府

39.外国列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其侵华手段的变化有

①以华治华成为显著特征②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 ③主要采取武力手段扩大侵略利益 ④日本和美国日益取代英法在华的优势地位 ⑤列强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40.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同盟已经形成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依据上图概括近代企业的分布特点。

(2)多方面分析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辗耕陇上,伏莽遭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摘自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怎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3.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1)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这一轮“近代化”的结局如何?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上述近代化及其结局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四、参考答案:

1本题属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洋务派的主要力量在地方,他们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因此,凡是带③的选项均是错误的。C

2此题属材料组合选择题,解题时首先要把题干中引用的材料理解清楚。从四个选项的设置中,明显可以发现,①在各个选项中都有,因此对它不用考虑。“不准添设”表明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②是正确的。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对现有工业规模的固定和限制,而与民族工业的产生无关,因此③是不正确的,将它排除,正确答案为A。A

3A

4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选择的是两者的“相同点”,其次还要明确魏源等人是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与洋务派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都主张“师夷长技”。这里的“技”主要指的是军事技术。C

5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近代”的主要含义要从生产的方式这一角度来思考。近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机器化大生产。因此,“近代”主要是指采用了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C

6B

7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对中国近代企业分布特点的认识。中国近代企业分布不平衡,大多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这些地区在外商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下,自然经济最先解体。C

8C

9A

10C

11D

12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光绪帝的阶级属性入手。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因此,其基本的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明确了这一点,该题就十分容易解答了。B

13C

14D

15B

16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时要认真进行分析。义和团运动主张排斥外国的一切,因此,它是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决定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无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①③都是不正确的。C

17D

18A

19C

20D

21-30、ACABA、BCDDB.

31-40、DDBBD,DBDCC

41、(1)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中城市。

(2)沿海和沿江地区本身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这些地区最先受到列强侵略,通商口岸较多,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便于从外部获得设备,技术和资金;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地形、气候);交通便利(沿海、长江、运河)。

42、(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2分)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2分)

(3)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3分)

(4)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3分)

43.(1)表现:经济上洋务派企业开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随后出现;军事上建立了近代的海陆军;文化上派留学,办学堂,办报纸,一批新式知识分子成长期来,维新思想得到传播;政治上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结局和原因:结局先后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流产。前者是由于不能根本触动封建制度,加上顽固派阻挠;后者是由于维新派的软弱性,依赖皇帝和帝国主义,不敢反动人民,以及顽固派反扑。

(3)结论: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推翻封建制度;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难以完成近代化的任务。

高一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复习课

阶段特征: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有新的内容。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控制清政府,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近代史开始。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体。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这个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对外关系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政策破产。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高考知识分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闭关自守政策饿含义是;18世纪中期中国出超的原因是;英国输鸦片到中国的直接原因是;道光禁烟的根本目的是;鸦片危害甚大是指;虎门销烟的最大作用是;南京条约的哪一内容反映了英国的侵略意图;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最大我影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封建经济解体是指;新思潮的实质是;量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地区是;开台湾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美俄调停的目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是因为;俄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与英国不同);辛酉政变的实质是;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封建主义和侵略者和好的基础是;天下多男子说明;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是;《天朝田亩制》的实质是;其核心思想是;不能实习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的全盛以埋下了隐患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期取胜的根本原因是;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海国图治的区别是;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是;太平天国革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指。

高二历史教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D.维新人士的抵制

解题思路: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欧洲列强不会干涉,因为中外暂时"和好"。维新人士更不会抵制,因为他们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知识。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答案:B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D.维护清朝统治

解题思路:洋务派也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不可能希望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镇压太平天国和抵抗外国侵略是洋务运动的两个具体目的,包容于维护清朝统治之中。答案:D

3.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解题思路:早在19世纪40、50年代,外国商人就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船厂。题中其他类型企业的出现均在外商企业之后。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38

高二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中国经历过两次短暂发展时期。

(1)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①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③认识:由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加剧和瓜分中国狂潮的掀起,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严重阻碍。

(2)第二次是1912-1919年进一步发展时期。①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倡导实业救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也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新文化运动;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但"好景不长",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而变得萧条。③综上可见,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会发展,而封建势力,尤其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44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454.html

更多
上一篇:我多想…… 下一篇:12失物招领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