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3.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关系,得出公式。

教学难点:发现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圆锥教具,大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认识了圆锥,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圆锥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什么是圆锥的高?(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2.师:如果要把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长30厘米的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5厘米的圆锥。想一想,该怎么办?课件演示:

(1)先在木料上截取长15厘米的一段。

(2)设法在横截面上找出圆心,即圆锥的顶点。

(3)从顶点到下底面削去多余的部分就可制成一个圆锥了。

比一比:制成的圆锥的底面积与截取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制成的

圆锥的高与截取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师:也就是说制成的圆锥与截取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估计一下,制成的圆锥的体

积与截取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1/2、1/3,圆锥比圆柱体积小……)

师:同学们的估计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从把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圆锥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别具匠心。目

的有二:一是把新知(圆锥)与旧知(圆柱)联系起来,为探索活动定向;二是凸现

等底等高现象,为圆锥体积学习先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l.出示圆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锥的体积)。

根据以前的知识要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办法?(把圆锥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容器中,看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上升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圆锥的体积)(把圆锥看成一个容器,倒入水,再把水倒人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这些想法都很好,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找一种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圆锥与以前学过的某种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的联系来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评析:教师在这儿强化体和概念很有必要,避免了把教学活动在单纯指导体积公式上面。“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开放问题,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更强化了体积意义的认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2.讨论:(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立体图形?拿哪种立体图形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更合适?为什么?(因为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是曲面,圆柱也有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也是曲面,用圆柱帮助研究圆锥更方便。)

(2)出示4个圆柱、1个圆锥。

师:这里有4个圆柱,选哪一个来帮助研究圆锥的体积呢?演示比较: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底又不等高。(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研究更便于发现规律。)

(3)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以及一小袋大米,想一想,利用这些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吗?

圆柱、圆锥学具都是容器,通过研究容积的实验来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

[评析:教师没有把教学活动简单推向具体的实验操作上面,而在前面组织了两个层次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索策略的合理性。教师组织对“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的辨析,更使概念准确、严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3.动手实验:二人一组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4.汇报操作过程:往空圆锥里装满米然后倒人空圆柱里倒了三次正好倒满。

发现了什么?(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学生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问:圆柱体积还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V锥=1/3V柱

[评析:让学生放手操作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这也就是当前流行的“做教学”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具、学具日趋高档化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进行剪一剪、拼一排、移一移、倒一倒等操作活动效果明显,值得提倡。]

练习:根据已知圆柱(或圆锥)的体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或圆柱)的体积。

师:根据已知圆柱的体积,乘以1/3就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如果圆柱的体积不是直接已知的,你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也就是可以利用圆柱体积公式“V柱=S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锥=1/3Sh”。

5.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师:要求圆锥体积可以用V =1/3Sh,你会求吗?(学生尝试,师巡视)

汇报: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19×l2”求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1/3”。

三、巩固应用

l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底面积不是直接已知,还会求圆锥的体积吗?

求下列圆锥的体积:(板演订正)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21厘米。

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6分米。

底面周长是18.34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1)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87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 )立方厘米。若圆锥的体积是34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6分米的圆柱,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是圆锥体积的( )。

(3)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多18立方米,圆柱体积是〔 〕,圆锥体积是( )。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如果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4)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学习的?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并由此推导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来动脑筋: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1)把圆锥的高(或底面积)扩大3倍,使圆锥的体积扩大3倍,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2)把圆柱的高(或底面积)缩小3倍,使圆柱的体积缩小3倍,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逐步得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练习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该避免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盲目拔高现象。在本课结尾时,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动态展示底面积和高变化的情况,变想象为直观,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兴趣盎然,留下精彩回味。]

四、作业

[总评:本课力图摒弃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采用了以生活实际为中心,师生互动“做数学”的新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从发现问题到确定研究方法,从选择实验材料到推出计算公式都由学生参与得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从创设情境、穿针引线到启发引导、查漏补缺,不失时机地把教学活动一波一波地推向高潮。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既抓住了知识的整体落实、更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放过细微环节的科学处理,是一节基础扎实、效果良好、具有新意的好课。]

精选阅读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

《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小学陈云芳

评析者:江苏省泰兴市蒋华镇新市小学张建权

Email:[emailprotected]邮编:225452

一、教学说明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六年制语文第五册课文《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就是论事地“奉送”寓意,他们则难以接受;如果对寓意避而不谈,又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含,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实录

㈠揭示课题,引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揠苗助长)请大家快速查一下字典,“揠”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

师:谁说一说“揠”什么意思?

生:“揠”是往上拔的意思。

师:谁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生:意思是拔苗帮助它生长。

生:意思就是把苗往上拔帮助它生长。

师:对了!看了这题目,你感到奇怪呢?为什么?

生:我感到奇怪,我没有见到过禾苗可以通过“拔”而长高的。

生:我们对各种禾苗见得太多了,可没有看到谁拔苗的,也没有见到禾苗需要人“拔”帮它生长的。

师:从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是谁揠苗助长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是怎样揠苗助长的呢?

生: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师:不错,谁连起来说一说。

(生连说)

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

作业(出示作业):①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对词的意思先结合课文猜一猜,猜不出来再查一查字典;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是谁拔苗的?他是怎样拔苗的?结果又怎

样?

(生自学课文,自学后指名读课文,读错的字及时正音)

师:谁告诉大家,你理解了哪些词,是猜出来的还是查字典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巴望”这个词,联系句子我知道“巴望”可能是“希望”的意思,但可能比“希望”的意思进一层,大概是“非常希望”的意思吧。

师:猜得不错,还可以说是怎样希望。

生:迫切希望。

师:太好了!还有吗?

生:我理解了“焦急”这个词语,这个词我们以前就用过了,是“着急”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自己已经懂了的词语,只要回忆回忆也就行了。

生:我理解了“筋疲力尽”的意思,我先理解“力尽”就是没有力气了,再联系这一节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我想“筋疲力尽”可能是非常疲劳吧!我还不放心,查一查字典,还真是这样。

师:你看,多么聪明啊!先是抓住理解的字,再猜猜不理解的字,又联系内容想一想,最后再查一查字典,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生:我理解了“一大截”,是“一大段”的意思,这是我猜出来的。

师:

大家真是聪明,字典是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好伙伴,但不是每一个词语都要去麻烦它,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以往经验去猜一猜,能猜出来

的就不要是去查,猜不出,或者有点怀疑的,可以先猜后查。这样,我们理解词语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下面谁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一个种田人巴望禾苗长得快,就到田里把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师:谁再说一说。

生: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一个人迫切希望禾苗长得快,就用“拔”的方法帮它长,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㈢引导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反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由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由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哪怕抓住一点来说。

(生自读课文)

师: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要说出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从第一句话知道那个人就是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我从“巴望”和“天天”两个词好像看到这个人天天在田头跑啊转啊,一会儿

弯下腰看,一会儿蹲下身子看,一会儿又对禾苗说:“禾苗啊,禾苗,你快快长吧,越快越好。”

师:理解得好,从句子中都想出了那个人的动作、神情。真不错,这说明你真的读懂了。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句知道那人真有点傻,天天到田边看,禾苗不可能看得高。

生:我从第二句知道禾苗实际是长高的,而那个人只是天天去看,好像没有长高,我们知道,禾苗生长是较慢的,天天去看,怎么可能看出它有明显的变化呢?而事实上它天天在长。

师:不错,对“好像”一词你理解得不错,谁接下去说。

生:禾苗没有他心里想的那么长得快,因此他就嫌慢了,就认为它一点儿没有长高,所以用“好像”。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三句知道了那人见禾苗好像没有长高,非常焦急:从“焦急地转来转去”和“自言自语”,我好像看到了那人转到这,走到那,一会儿搓手,一会儿啧嘴,一会儿又叹气。

师:这里的“得”是什么意思啊?

生:是“要”的意思。

生:是“必须”的意思。在他看来,我必须想办法,要不然禾苗是不会长的。

师:说得不错,如果你看到他的表现,知道他的心思,会如何劝他。

生:我会对他说:“老伯伯,这禾苗不是天天在长吗?你着急什么呢?想一天就看出它长得很高怎么可能呢?”

生:我会说:“老伯伯,别焦急,它在慢慢长呢?你急什么呢?”

生:我会说:“你要帮它们长可以,只要多除草,多施肥就行了。其他有什么办法呢?”

师:不错,下面我们就运用上述方法自学课文2——4节。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情景如果你在场会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生自学课文)

师:谁汇报一下第二节的学习情况。

生:从这一节我懂得了那个人是用“拔苗”的方法帮禾苗生长的,这是做了一件傻事。你想禾苗靠它自己的力量往上长,往上拔有什么用呢?读了这一节,我好像看到那个人弯着腰、弓着背在田里拔呀拔,喘气了不休息,流汗了不肯歇、一边拔心里还美滋滋的,“哎,我真笨,早早想到这办法多好啊,你看,这一拔,禾苗一下子长了许多。太好了!”要是我在场

,我一定会走上去不让他拔:“老伯伯,你这是做什么傻事啊,你把苗往高处拔,它是要死的。”

生:我从这一节好像看到了那人干得有气无力

的样子,看到这,我心里又好笑又好气,我一定会这么说:“老伯伯,你怎么做出这样的傻事呢?你把禾苗往上拔这是送了禾苗的命啊!”

师:说得不错。第三节谁汇报一下。

生:由第三节我知道,那人拔苗吃了苦,但心里很高兴,总认为禾苗长了一大截,实际上他是好心办了坏事。我好像看到了那人非常高兴的样子。

生:我从第三节知道了,那人拔苗后虽然直喘气,但看到禾苗长了一截,心里很高兴,他满以为这下

做了好事。我好像看到了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要是在场啊,一定会对他说:“老伯伯,你别高兴啊,你干了一件大错事啊!”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第四节谁来回报一下?

生:我从这一节知道禾苗全部枯死了,这是他做傻事的结果。从这一节我好像看到了满田的禾苗都枯黄了,我好像看到他儿子在地头上焦急万分的样子。如果我在场,

一定会对他儿子说:“都是你父亲做的好事,他想帮禾苗生长呢,你看这就是结果啊!”

㈣活化剖析,理解寓言蕴涵

师:面对那枯死的禾苗,你会怎样指出拔苗人的错误呢?

生: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起码知识都不知道呢?

生: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矩办事,庄稼生长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

生:老伯伯啊,你错在不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帮助禾苗生长的想法我认为是不错的,但用的方法可不对呀。你可以用加强管理的方法促使它生长啊!

(生其他发言略)

师: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会怎么想?

生:我会这样想,我真是太不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乱干呢?花了时间,用了气力,还是吃力不讨好,我得接受教训啊!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一定向老农请教。

生:我会把地翻了,重种庄稼,然后加强管理,使庄稼获得好收成。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

生:没有,谁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

师:有没有类似的人呢?比如为了急着把事情办快一些,而用一些傻办法呢?

生:有,我哥哥平时不注意训练,体育达标验收的那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掷垒球,结果怎么会及格呢?

生:我队有个女青年吃减肥药,医生让她一天两片,可她一天四片,结果把身体减出病来,进了医院。

生:我爸爸厂里有个工人,加工一种零件,本来要6套工序,可他嫌麻烦,减了一道,结果成了废品,他本人受到了处分,还给厂里造成了经济损失。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从这则寓言,你会告诫自己和他人该怎么接受拔苗人和以上一些人的教训呢?

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律办,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

生:做什么事想快一点是可以的,但要讲究方法,否则不仅快不了,还会把事情办糟。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不错。那人听了你们的介绍,定会接受教训,该怎么做呢?请大家想一个画面写下来……

(生写画面)

[评析]

培养学生独立创造、主动求索的精神,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

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要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

力的培养。

《口耳目》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上节课我们在小熊贝贝那吃到了很多苹果,今天,小熊贝贝又准备了许多苹果等着我们呢!(多媒体显示小熊贝贝家)

小熊:嗨!大家好!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小朋友们果然是特别聪明。今天,我想请小朋友做闯关游戏,如果7关都闯过了,你们可以吃到又大又圆的苹果啦,首先请大家闯第一关:请用多种方法认识六只苹果上的生字。

师:小熊贝贝为什么鼓励我们用多种方法来识字呢?因为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这六个生字(口耳木日月火)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生:(抢读生字)

师:读得真好!老师和小熊贝贝都知道同学们是因为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才把这几个字记得又准又牢,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很想向你们学一学识字方法。现在,我们就从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六个生字中找出一个一起学一学,给在场的各位老师展示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字笔画最多,我们就先把它所表示的实物请出来(多媒体课件显示“兔”和兔子的彩色图片)先看一看,它怎样读?

(生齐读tu兔)

师:怎样记住它?

生:上面的“”字头像兔子的两只耳朵,中间的口像兔子的头,下面像兔子的身体和爪子,一点像兔子的短尾巴。

师:嗯,是对比着事物的形状来学习的,真不错。

生:免费的免我认识,加上一点就是兔。

师:和自己认识的字对比着学,这个办法真好!能告诉大家“免”是怎样认识的?

生:“六一”那天,公园门口写着“儿童免费入园”。

师:在生活中都非常善于学习,真能干!

生:我能给它找朋友,兔子,小白兔。

生:我能说一句话,我家有只小白兔。

师:我们都知道兔是一种动物,那你对兔子的了解有多少呢?

生:它爱吃萝卜爱吃菜。

生:它蹦蹦跳跳很可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没看见,后面的老师和我一样不停地在向你们翘起大拇指,那剩下的5个生字打算怎么学?

生:自己学。

师:行!你们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办法,学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生:问同学。

师:好办法。

生:问老师。

师:如果我知道,我一定毫无保留的告诉你。大家还等什么呀?5个生字可不少啊,抓紧时间学吧!

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究学)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生:这五个字我都认识了,还能领大家读呢!

师:好,老师把位置让给你。

(生领读生字)

师:真像小老师!

生:我首帮大家记住“羊”字,“羊”字的上面是羊的两个犄角,三横是羊的五官,一竖是羊的胡须。

生:我能给学找朋友,山羊,绵羊。

生:我知道它们吃草挤奶。

师:是产奶,对不对。

生:它的叫声咩咩的。

生:我记住了“木”字,“大”加上一竖就是“木”。

生:还有“十”字加上一撇一捺就是“木”

师:采用了熟字加笔画的方法,真聪明。

生:一横像上面的两个树枝,一撇一捺像下面的两个树权,一竖像中间的树干。

师:也就是这个字很像图上的实物,是吗?

生:我能帮它找朋友,木头,木材。

生:我知道木头可以做家具。

生;(指桌子)书桌就是木头做的。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再接着说一说。你还学会了哪个字。

生:我学会了鸟字,鸟字的上半部像鸟头,下半部像鸟的身子,一横像那根树枝,一点像鸟的眼睛。

生;我喜欢小鸟,我记住了鸟字,我还能唱小鸟的歌曲呢。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生齐唱)

师:小鸟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应该保护小鸟是不是?

生:是。

师:那你想保护哪些鸟儿?

生:(抢说)

生:我知道麻雀最能吃田里的虫子,禾苗

才会好好的长。

师:知道的可真多!今天我们这真有一株禾苗,说一说你怎样记住它?

生:木字加一撇。

生:禾字的一撇是禾苗上面穗,下面“禾”是禾苗的“杆”。

师:办法可真不错。看看还有哪些字咱们没说到?

生:竹子的竹。

生:大熊猫吃竹子。

师:对,就是这个竹字,怎样把它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生:两个“丁”字各加一撇,左边“丁”勾去掉。

生:竹字的上面像竹叶,下面像竹竿。

师:好,现在同学们往前看,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今天的六个字与它所表示的实物也非常像,这样的字叫──

生:象形字。

师:同学们看着图能把这些字认得很好。现在我们离开图片,相信大家也能认得好。

师:出示卡片。

(生齐读)

师:齐读得也不错,那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认识这些字呢?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一下。

生:(同桌之间拿生字卡片相互检查)

师:现在这六个生字都学会的同学,请你,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生举手)

师:都非常自信,那好,进行开火车游戏。两列火车比一比,看那列火车不脱节,开得快。

(两组学生分别做开火车的游戏)

师:两列火车跑得都不错,现在我宣布第一关顺利通过,看看第二关是什么内容?

(课件显示第二关:书写最大三只苹果上的字)

师:让我们写“十、木、禾”三个字。这个也难不倒我们,对不对?

生:对。

师:请把笔和本准备好,在学写这三个字之前,让我们先认识3种笔画,第一种:“竖”竖有两种,一种是带针尖的竖(板书),一种是不带针尖的竖(板书),第二种笔画“”(撇)从右上到右下,起笔重,越来越轻,收笔时比较快(板书),第三种笔画“”(捺)从左上到右下,起笔轻,越往下越重,收笔时更重,稍稍顿一下轻轻收起。

(生分别练习三种笔画,注意书写姿势)

师:现在我们又认识了三种笔画,加上上一节认识的“一”。一共是四种,如果四种笔画在一起,我们应该先写谁,后写谁?现在老师说两条笔顺规则,看谁听得准,记得牢。“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师:好,我们先学写“+”字,它是由一横一竖组成的,横在横线上,竖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是带针尖的坚。

(生练习写“+”字)

师:再看“木”字,我们先书空它的笔顺。

(师生书空)

师:“木”字一横写在上半格里,竖写在竖中线上,一撇一捺起笔在一横一竖的相交处,收笔要比竖高一些,竖不是带针尖的。

(生练习写“木”)

师:最后练习写“禾”,一撇写在上半格里,是横撇,要短而平,下面与“木”写法相同。

(生练习写“禾”字)

师:大家都很能于,小熊贝贝非常关心我们,第三关的内容我们非常轻松地就能通过。请看第三关:请你跟我一起说。(课件显示)

小朋友们表现好,山羊开口咩咩叫。

熊猫拍手直叫好,吃着竹子满地跑。

学会生字不骄傲,易错地方要记牢。

木禾相差只一撇,千万不要弄混淆。

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一点趴。

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再看第四关:抢读生字。(课件)

(生抢读)

师:我知道这个也难不倒你们,下一关也没问题。(课件)第五关:请你连一连,题目在课本48页。

师:那清同学们翻开书48页,用笔连一连。

(生连线)

师:与正确的答案对照一下,如果全对的同学,请把你的小手骄傲地举起来。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是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只剩下最后一关了: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我(小熊)把苹果运到了自选商场,请你帮售货员阿姨分分类。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把上节课的六个生字卡片拿出来,加上这节课学习的六个生字卡片,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分类。看谁分得好,谁就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生分类)

师:同学们分得都不错。阿姨肯定非常高兴,这一关我们又顺利通过,通常在闯关的时候,最后一关往往是不容易通过的,让我们给自己加加油吧!

(生拍手加油)

(出示课件。小熊:第七关。你认识这些标牌吗?你还认识哪些字?试着说一说?)

国泰大厦工人文化宫

大世界太平区红纬路小学

人民公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教师进修学院花园市场

(生认读标牌上的字,并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

师:(出示课件小熊:同学们表现真好,现在去自选商场取苹果吧!

(生高兴地拍着手要走)

师:在我们离开之前别忘了和后面的老师说──—

生:(齐说)老师再见!

[评析]

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识字教学识记字形是难点,教师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个生字,渗透了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记其它几个生字,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无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都给予鼓励。学习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到了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

2.写字指导到位。教师采用了讲解、书空、范写等方式,具体指导了学生写好每一个字,特别注意了笔画在四字格中的位置,如何起笔收笔及笔顺规则等。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课堂。以小熊贝贝为线索利用闯关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4.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四季》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季》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季这篇课文是山东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春夏秋冬,去了解四季的特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初步感受四季的美

我首先借助我们身边的季节,做为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带学生轻松愉快地来到课堂。

同学们,什么季节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身边?

学生马上把小手都举了起来大声喊:秋天。

你是从我们身边哪儿发现的?

有的同学向窗外望了望,把小手举了起来:我发现树叶黄了,从树上掉下来。接着又有的同学们说:我发现天气凉了;我发现小燕子飞到南方去;我发现我们穿的衣服多了,因为天气冷了

同学们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着秋天大自然的景色。

我趁热打铁:那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那几个季节?

学生们喊着:春天、夏天、冬天。

听着他们的喊声,我及时地把春、夏、秋、冬板书在了黑板上,以便让学生认识这四个生字。

我接着问:在你的眼里,春天、夏天、冬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着自己喜欢的季节,说着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时候的我,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一句话说得完整清楚,便随时把激励的话语送给他们,以便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二、图文结合,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首先演示了本节课的四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看美不美?你觉得哪儿最美?

我觉得雪孩子最美,它的样子很调皮。

我觉得荷叶很美。

小鸟很美

美的图画吸引着同学,我接着激情导入课文。

图画美,课文描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这篇课文,去领略四季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读中学识字、读中感悟美

学生因为有了拼音的帮忙,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及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主动认字。读后,我对同学们说: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读给大家听听?(跟随学生喜欢的季节学习)

1、走进春天

一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春天写得美。

那就让我们跟随他到春天走走,去看看。其他同学马上把小手指向了春天这一小节。

一年级的学生较小,不会提问,所以我首先装着不知道的样子,向同学们请教了一个问题:草芽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说:刚刚发出的小芽。

它是什么样子?

尖尖的。

我接着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这个词语,了解这个词,学会在今后运用这个词语。

你能从图画上指给大家看看,尖尖的是指小草的哪儿尖尖的?

生到讲台前,指出了尖尖的地方。

那你发现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尖尖的?

学生马上从生活中找到了:铅笔尖尖的,刀尖尖的,月亮的两头尖尖的

随后我引导学生美读课文,通过美读感受春天的美。

刚出土的小芽,用手去轻轻碰一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回答说:软软的、嫩嫩的

那在朗读时,你认为该怎样读?

慢慢读;轻轻读。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轻轻的感觉,来读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2、走进秋天

我引导喜欢秋天的同学美美地读秋天这一小节。

谁在向我们报告秋天的到来。

谷穗。

它是什么样子?

谷穗弯弯的。我把这个要求认识的字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读了几遍,接着问:

弯弯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起学一学?(生做弯弯的动作)

你还发现什么是弯弯的?

香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船弯弯的

在这一小节中,你还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很有趣?

鞠着躬我把这三个不好记的生字板书在了黑板上,并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理解。

我装着惊奇的样子问道:谷穗为什么像人一样会鞠躬?

生答道:它成熟了,压弯了;风一吹,它就弯腰

我指着课件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谷穗身边,谷穗除了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它还会说些什么?

我们成熟了,把我们带回家吧;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是呀,丰收了,大家多高兴,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读,好吗?

3、走进夏天和冬天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春、秋这两个季节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夏天和冬天,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习过后我问:与同伴合作得愉快吗?你在小组的共同学习下,了解了哪些新知识,认识了哪些新的生字朋友,把他介绍给大家?

我认识了圆圆,我会用圆圆说一句话,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圆的。

我把圆圆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继续用这个词语说话。

学生接着说:荷叶告诉我们夏天到了,叶字是由一个口字和一个十字组成的。

我鼓励学生说:用我们学过的字来认识新字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一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说:我们觉得雪孩子很顽皮。

板书顽皮你们能带着顽皮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吗?

看着同学们的笑脸,我说: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带了了美,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

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我们的大自然。

四、借助图画,积累运用

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所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图画展示在屏幕上,借助图画,让学生积累。

课件出示图画,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存在小脑袋里好吗?

那就借助图画背一背,记一记。

采用同桌说悄悄话我背大家听等方法,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五、欣赏四季景色,培养创新能力

我对同学说:同学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把你发现的美,模仿课文也来编一首小诗,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班上的小诗人。

看后,同学们举起了小手,一首首美丽的小诗从孩子们天真的小脑袋里跑了出来:

黄叶飘飘,它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黄叶飞来飞去地说:我是秋天。

花儿红红,他笑着说:我是春天。

苹果红红,他高兴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快乐地说:我是冬天。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着。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在那成功的喜悦之中。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可以把你的作品带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到大自然中走走,把你发现的美景画下来,也可以把你的发现编成小诗写下来。

【学校评语】

1、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我们正处在的秋天,把同学们带进了《四季》这篇课文,亲切而自然,使语文课堂走进了生活。

2、本节课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将生字词随同课文一起学习。在读中识字,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并在认识理解词语的同时及时指导美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3、本节课根据课文中的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动一动,做一做、说一说、编一编等小活动,增添了课堂的活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乐趣。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景阳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生同唱《好汉歌》)

师:大家唱得真投入!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吗?

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景阳同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师:这节课我们要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通过语言了解武松的特点;学习运用语言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武松在景阳同上打死老虎的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畅饮十八碗酒后,在景阳同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师:概括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请看自学提示。

师:(投影出示自学提示:1、读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画出武松的语言;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师:同学们自学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谁愿意说说通过武松的语言你体会到武松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

生: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

生:我觉得武松很勇敢。

生: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师:同学们体会得挺好,武松主要具有的特点是

生:豪爽、倔强、勇敢。

师:你是通过哪些语言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的比较豪爽。

生:我通过这酒真有气力这句话也能够体会到武松具有豪爽的性格。

生: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武松很倔强。

生:我还通过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的。

生:我通过就有大虫,我也不怕这句话体会到武松

很勇敢。

生: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通过这句话,我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能够表现武松特点的语言。现在谁能以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是怎样表现武松倔强的性格特点的?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

生:武松在酒店喝酒,喝完了三碗,店家劝他别喝了,因为他家的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刚喝时只觉得好喝,一会儿就醉倒了。但凡来他家喝酒的只喝上三碗,就都醉倒了,过不了山冈,过往的客人都知道,所以,往往只喝三碗就不再要了。可是武松偏偏不信,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所以我觉得武松比较倔强。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家酒店的酒有劲,武松不是不知道,因为他喝完第一碗酒时就说:这酒真有气力!喝完第二碗时还说:好酒!说明店家说的是实话。武松明知这酒劲大还偏偏要喝,说明他的确倔强。

师:的确,店家好心好意劝他别喝了,可是他就是不信,还说: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这个武松真是倔强。刚才这两位同学体会得挺好。他们之所以体会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这句话,联系了上下文,根据语气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下面,我们再运用这个方法看看其它语言又是怎样表现武松性格的。

(生自学,师巡视点拨)

生:武松喝酒是拿起碗一饮而尽,并毫不犹豫地评价说:这酒真有气力!从这句话看出武松很豪爽,直来直去。

生:别人是三碗不过冈,可是武松足足喝了十八碗酒,喝完之后还要过冈。店家说景阳冈上有老虎,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的性命,而且官府已经发下榜文,不让单身客人一人过同,需要凑齐二三十人趁午间结伴过冈、当时天色已经晚了,老虎就喜欢在这个时候出动,一个人万万不能在这个时候过冈。可是武松不听劝,还说: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既能体现出武松的倔强,又能体现出武松的勇敢。

师:同学们体会得挺好。作者运用这些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表现了武松豪爽、倔强、勇敢的特点,我们怎么读才能够把这些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武松的语言,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咱们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

(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就是

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根据内容、语气,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这方面的练习,(投影出示练习一)谁来审题?

生:这道题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阅读短文,第二个是抓住李逵的语言体会李逵的性格特点。

师: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做题。

(生做练习,师巡视点拨)

生:宋江和戴宗站在一起,他肯定是戴宗的朋友,打听的时候就应该说:这位仁兄是谁?或者说:这位官人是谁?可是,李逵却当着宋江的面称呼他为黑汉子,一点都不讲礼貌,所以我觉得李逵挺粗鲁的。

生:我也觉得李逵挺粗鲁的。他说:你爷爷的,你怎不早说,也教俺铁牛高兴高兴。李逵非常崇拜宋江,可是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他却高兴得忘乎所以,说起脏话来了,所以说李逵很粗鲁。

生:你若真是宋江,我便下拜,若不是宋江,我才不拜呢!你别骗我给人下了拜,再来笑我。通过这句话,我觉得李逵具有粗中有细的特点。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准确。通过这个练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那么反过来,如果给你人物的特点,你能根据上下文,为人物设计出符合他性格特点的语言吗?

(投影出示练习二: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短文,说说高大哥有什么特点?

生:热心肠!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为热心肠的高大哥设计几处符合他热心肠特点的语言。

(生动笔做题)

师:做好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这道题。

师:我的邻居高大哥虽是个拉板车的,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高大哥送货回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这些话都能够表现出高大哥的热心肠,但是哪一种说法最好呢?

生:第三种说法最好。因为从这句话我能够看出高大哥已经不止一次帮过生病的我了,所以对我的名字和我的病了如指掌,说明高大哥的确是个热心肠。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们继续往下做题。

师: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高大哥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师: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师:妈妈说:你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师:到了医院,妈妈对高大哥说:小高,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高大哥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师:(投彤出示作业题)根据你的意愿,从下列作业中任选题完成: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阅读《水浒传》。C、设计一段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对话。

【评析】

这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者把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根据教材的特点;重新组合,灵活处理,使学生达到一课一得。《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1、按照才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上、说说下面事情的起因和结果:(1)店家只给武松师三碗酒;(2)武松不听劝要上景阳冈;(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学习通过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和根据人物特点设计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台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自主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的,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铺设一定的台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l、读武松打虎前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语言。2、读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的特点。3、如何根据这些语言体会人物特点。4、练习根据人物特点设计语言。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过去,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共党课都是按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以为学生理解了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这也上接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其实,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运用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新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与评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本文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课时: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疑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一、揭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生:(1)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的高贵品质。(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 生:(一人读,再齐读。) 师: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胶片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生:(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胶片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解决问题 师: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生:举止指的是动作和神态。 师:举止特别呢 生:动作和神态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师: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生: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举止特别。 师: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师: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师: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 师:谁还能再说说。 生:从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 师: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生: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师:(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师: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生: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师:(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师: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生:(齐说)小女孩。 师: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是说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生:从游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生:如果鱼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鱼画得那么生动,小姑娘就不会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青年经过反反复复地看,有了金鱼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师: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生:是一个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生:(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生:青年的外貌描写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听周围人的议论一段是作者听到的。 生:作者还用笔同青年交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总评: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纪录与评析: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赵彦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词语朋友,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请看前面。(课件出示词语)谁能领读?

生领读:焦渴、水罐、匆匆茫茫。

师:谁能用“匆匆茫茫”说一句话?

生:天黑了,我匆匆茫茫的往家跑。

师:下一个(词语)。

生:反正

师:声音很宏亮。

生:涌出

师:读得很准确。

生:一瞬间

师:“一瞬间”是什么意思?

生:转眼之间。

师:说的太好了!下一个。

生:忍住。

师:还有一个词语,看谁能把握机会?

生:劳累。

师:同学们的刚才表现都不错!那这节课就带着这些老朋友再次走进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好吗?(板书:七颗钻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和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此时,动物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水)草木和丛林最需要的是什么?(水)人呢?(也是水)此时的水就意味着什么?(生命和希望)(板书:生命和希望)水在哪里?哪里能找到水呢?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命的母亲去找水,她找到水了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小姑娘中的水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变化呢?好,请同学们看书。

二、整体感知

1.理清水罐的变化。

生:(浏览课文。)

师:谁能说说,小女孩手中的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第一次变化是空水罐变成了有水的水罐,第二次变化是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生:(补充)第三次是,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最后从金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

师:谁还能说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发生了四次变化,第一次是空水罐变成了有水的水罐,第二次是木头的水罐变成了银水罐。(学生没说完整)

师:谁还能补充?(指)那个女孩——

生:第三次是银的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第四次是从金的水罐蹦出七颗很大的钻石。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水(空——满)

银的

金的

七颗钻石

2.感知水罐的神奇。

师:正是因为这水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

水罐,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生:神奇。

3.感知小姑娘和母亲的爱心。

师:板书“神奇”,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呢?

生:是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和小姑娘对小狗的关心。

师:(板书:孝心、关心)还有吗?

生:母亲对小姑娘的母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同情心。

师:(板书:母爱、同情心)还有吗?(无人发言)看来,你们都同意这些观点,是吗?那么孝心、关心、母爱、同情心,用一个词概括一下,是什么?

生:善良。

生:爱心。

三、研读探究

1.体验小女孩对妈妈的孝心

师:(板书:爱心)是小女孩的爱心,是妈妈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你从课文中,那些词和句子体会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

生:(自学)

师:谁能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和句子中体会到的?

生:一天夜里,一个小女孩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我从“一天夜里”看出小姑娘非常的勇敢。她自己一个人,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说明她对母亲很关心。

师:你说的太棒了,还有吗?你还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我抓住了“哪儿“这个重点词,看出小姑娘许多地方都找遍,可是还是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睡着了。

师:小姑娘都去过哪呢?

生:小姑娘可能去过湖边找水,没有找到。

生:她可能去小溪边找水,没有找到。

生:她可能去泉边找水,没有找到。

生:她可能去小河边,没有找到。

师:小姑娘去过这么多地方,可是哪也找不到水。她太累了,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想不想再读读这句话?(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好呢?

生:应该把“哪儿”读得重一些,体现她哪也找不到水。然后,躺在沙地上睡着了,睡着了很安静。

师: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她读得静悄悄的,生怕惊醒睡梦中的小姑娘,你们能像她这样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读的很生动,谁还想读?

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的朗读真是太棒了!这时小姑娘做了一个梦,她会梦见什么?

生:她会梦见,天下了一场雨,水罐装满了水,她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的病也好了。

师:很好的愿望。

生:她从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条小河,她跑到小河里去洗澡,洗完早,她把水罐灌了一些水,回家,把水罐交给了妈妈,妈妈的病也好了。

师:你说的太完整了,小姑娘的心中有这么多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一起祝愿小姑娘梦想成真吧?你还从哪看出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

生: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里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我抓住了“竟”这个词。说明了水罐很神奇。

师:你抓住了“竟”这个词说明了水罐非常的神奇。如果我们把“竟”字去掉了,请同学们看句子,读一读,有什么不同?(出事句子: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里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生:我觉得加上“竟”更生动了,因为水来的很神奇,不加这个“竟”字,也许水罐里的水是别人倒的呢?

师:你想的可真好。那你能不能把水罐的神奇读出来呀?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学生自由读、再指一名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的感情不是很强烈,没有突出水罐的神奇。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生:读——

师:这么神奇的罐子,老师也想读一读,想听吗?

师:读——

师: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读得棒极了。你还从哪感觉到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

生: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我从“喜出望外”这个词,感受到小姑娘特别的高兴。因为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事,非常地高兴?

师:为什么“喜出望外“啊?

生:因为找到水了?

师:找到水,意味着什么?

生:找到水,就意味着她妈妈的病会好。

师: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非常高兴。

师:那么,小姑娘为什么要赶紧的跑会家去?

生:因为她想让妈妈快点喝上水,让妈妈的病快点好起来。

师:如果,她不赶紧回去,妈妈会怎样?

生:妈妈会死亡。

师:也许会死亡。此时,小姑娘抱着水罐急急忙忙地往家跑,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着急

师: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又惊喜又着急的语气,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能说说?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有感情,突出了“喜出望外“这个词。

师:你能再读一读吗?

生:读

2.体验小女孩对小狗的关心

师:从课文中的这些词和句子,我们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小姑娘对母亲的一片纯洁的孝心。也正是如此,空空的水罐,变成了装满水的水罐。那么,你又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小姑娘对小狗的关心,母亲的对小姑娘的爱心,以及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同情心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谁能说说,从哪些地方读读了小女孩对小狗的关心?

生:(读“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变得欢喜起来”)我抓住“一点水”这个重点词,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点水”在那个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姑娘把这“一点水”给了小狗。说明了小姑娘对小狗的关心。

师:理解得非常好。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既然,小姑娘那么关心小动物,为什么只给了一点水呢?

生:因为在那个时候,一点水很重要了,小狗喝了一点水变得欢喜起来,所以,小姑娘给了一点水,给小狗喝。

师:因为这一点水,就能救活小狗的生命。还因为什么?

生:还因为,小姑娘把剩下的水给妈妈喝,要妈妈的病快点好,所以只给了一点水。

师:更能证明小姑娘对小狗的——(关心)

师:小姑娘给小狗倒了一点水,小狗变得欢喜起来,那么没有喝到水之前,小狗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觉得小狗没喝到水之前,是非常可怜的小狗。

师:用书中的词语来说说,小狗是什么样的?

生: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狗没喝水前是哀哀的尖叫。很可怜。

师:小狗哀哀的尖叫,在哀求什么?

生:它想要一点水。

师:它可能会说什么?

生:小狗可能会说,给我一点水吧,我太渴了。

师:还可能说什么?

生:小姑娘,给我一点水吧!我快渴死了。

师:真可怜。小姑娘听懂了小狗的话,于是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水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于是,木头水罐变成了——(银的了)。谁能带着小姑娘对小狗的关心,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你感觉到小狗变得欢喜起来了吗?谁还能读一读?

生:读——

3.体验母亲对小女孩的爱心

师:读得真不错。那么,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对女儿的爱?请你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母亲说:“反正我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这句话说明了母亲对女儿的母爱。

生:母亲说:“反正我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姑娘,这也是母亲对小姑娘的母爱。

师:真了不起,在这样的大旱灾,母亲把水留给了自己的女儿。母亲自己选择了死亡,母亲喝不到水,有可能死亡。那么,女儿接过妈妈的水,可能会活下来,多了不起的母亲啊!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妈妈,妈妈给予了你的生命,给你无私的呵护,也是关心你成长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你和妈妈之间,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有一次,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去水果超市,去买樱桃。一问价钱,十五块钱一斤,我和妈妈说别买了。但是,妈妈却说,没关系,买5块钱的吧,回到家,我把樱桃都吃了,妈妈却一个没吃,现在我后悔极了。

生:记得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妈妈赶紧送我去医院,要做手术。把送进手术室的时候,我对爸爸妈妈说,我还能见到你们吗?这时,爸爸妈妈都哭了,我现在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师:在那个时候,你觉得进去就出不来了,你想特别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是吗?多么伟大的爸爸妈妈啊,他们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爱。课文中的小姑娘也有这么一位母亲,当母亲把银水罐递给小姑娘的时候,亮亮的的水罐变成了——(金的)。你能带着对母爱的理解,把这段好好的读一读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因为母亲得了重病,要死了,所以要慢些读。

师:理解的不错。谁还能读。

生:读——。因为母亲得了重病,所以非常轻的说话。读这句话的时候,要轻读。

师:让我们一起齐读这句话,好吗?

生:齐读

4.体验小女孩对过路人同情心

师:当她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时候,这一瞬间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那么,你又从哪里体现小姑娘的同情心呢?

生:(读“这时,小姑娘……递给过路人”)我抓住了“咽了一口唾沫”这个重点词,她非常渴,可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

师:从“咽了一口唾沫”感受到什么?

生:(齐)想喝水。

师:可是,她把水送给了——(素不相识的过路人)。

师:她手捧着救命的水罐,她想的都是谁啊?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句子(出示句式)读完整。

生:小组讨论。

生:手捧着救命的水罐,小姑娘想到的是生病的妈妈。想到的是可怜的小狗,想到的是讨水的过路人,却唯独想到自己的生命。

生:(重复)手捧着救命的水罐,小姑娘想到的是生病的母亲,想到的是可怜的小狗,想到的是讨水的过路人,却唯独想到自己的生命。

5.感触小女孩阳光般的心

师: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的小姑娘啊!她想到了所有的人,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你想不想对这样的小姑娘说点什么呀?(想)

师: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然后,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

(学生写,教师提示写字卫生)

师:(指名学生)你想说点什么啊?

生:我想对小姑娘说,好人有好报。你和你妈妈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小姑娘,你的金子一般的爱心太伟大了,你生活的一定会很好,因为好心有好报。

师:你说的太感人了。

生:你太勇敢了,在夜里一个人为母亲找水。

师:你想不想向小姑娘学习。希望,你也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孝心的孩子。

生:小姑娘,你能把生命的水让给陌生人,你非常有同情心的,你和你妈一定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和小姑娘说了那么所知心话,看来,这个具有阳光般心灵的女孩,作为爱的化身,已经深深地留在你们的心里。正是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同情,使水罐再一次发生变化。谁能把水罐最后一次变化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最后自然段)

6.体会七颗星星的象征意义。

师:正是小姑娘的一次次爱心的付出,以及母爱感动了上天,让水罐跳出了七颗钻石并涌出了巨大的水流,干旱的世界因为这水而变得富有生命和活力,水,因为爱心而丰盈,世界因水而美丽。孩子们,让我们满怀爱意,齐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课件),你们看到七颗星星了吗?那仅仅是七颗星星吗?它还代表什么?

生:代表小姑娘的对母亲的孝心,代表了小狗的关心,母亲对她的母爱,和对过路人的同情心。

生:(补充,基本与上相同)

四、回归整体

师:也就是说,这七颗星星象征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那是关爱心、孝顺心、奉献心、助人心。一颗,两颗,三颗,他们在天空中永远给人们指名方向,带光明、希望和幸福。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童话故事啊?让我们随着悠扬的乐曲,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聆听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

生:(配乐朗读)

师:多么神奇的童话故事啊!希望你们在课下,你把这个故事用丰富的想象力,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下课。

评析

《七颗钻石》是人教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下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学评析

本课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故事,描写了地球上大旱灾,小姑娘为妈妈找水喝的经历。课文是以水罐的变化为线索,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受“爱心”是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主题教育,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主题教育与语文基础训练的和谐统一。

纵贯案例一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总体设计是抓住“主题”体会表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那就是孝心、关心、善心、同情心,这些归结起来就是“爱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初读课文后,不用细心地分析,就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抓住文章的主旨,我想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体会,这样的爱心是怎么表达出来。怎么表达的呢?无非就是让学生抓住主要的事件和描写事件的句子以及词语。要体会这些句子和词语表达的含义,以及情感色彩。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的表达,尊重学生多元的感受,体现阅读是“对话”过程。

2.特别关注的是语言的表达。例如,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小女孩的爱心,是妈妈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那么,你从课文中,那些词和句子体会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读进文本,体会文本,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没有语句的分析,就不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是“咬文嚼字”的语文。例如,学生体验孩子的孝心,找到“我从‘一天夜里’看出小姑娘非常的勇敢。她自己一个人,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说明她对母亲很关心。”又如学生说: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里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我抓住了‘竟’这个词。说明了水罐很神奇。”还有“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我从‘喜出望外’这个词,感受到小姑娘特别的高兴。因为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事,非常地高兴?”有了词句的透析,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关注了思维的想象。利用文章的空白之处,拓展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小女孩去找水,那么都去哪里找水了,通过想象体会小女孩的勇敢和艰辛,突出她是一个特别孝心的小女孩。再如,她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那么她做了一个梦,会梦见什么呢?这是让孩子体验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体验为妈妈找水的急切内心。这样的处理与文本的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4.注重了在体验中朗读。语文是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什么时候,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呢?它应该是在词句分析基础上,生成情感之后,及时的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书感动。例如,当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姑娘的急切回家的心情,就让学生带着又惊喜又着急的语气来朗读。这是把语言现象与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朗读训练才是有效的。

5.注重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文本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如何透过文本也让学生受到教育,那么就要在关联之处,拓展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例如,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师引导:真了不起,在这样的大旱灾,母亲把水留给了自己的女儿。母亲自己选择了死亡,母亲喝不到水,有可能死亡。那么,女儿接过妈妈的水,可能会活下来,多了不起的母亲啊!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妈妈,妈妈给予了你的生命,给你无私的呵护,也是关心你成长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你和妈妈之间,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能说给大家听听吗?自然的结合,没有痕迹,也不造作。学生理解了文本,也理解了母爱。我们说语文也是生活中的语文,但是,我们在文本与生活建立联系的时候,千万要把握“尺度”,不是语文联系生活,越多越好。而起到辅助体会文本的作用就可以了。我们不能为了情感教育,而冲淡对文本的学习。文本始终是学习的重点。

6.注重了读与写的结合。现在阅读教学多在内容与情感上分析,很少看到语言能力表达的训练,阅读课成了说读课。阅读教学上,在适当的环节上,让学生动一动笔不好吗?例如,教师引导:多么善良又富有爱心的小姑娘啊!她想到了所有的人,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你想不想对这样的小姑娘说点什么呀?(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然后,把心里话说给大家听。也许有人认为写是多此一举的。但是,我们阅读课长期得不到写的训练,阅读教学也是值得忧虑的了。看似一个小环节,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训练意识。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

语文教学要在平淡中见功夫。我们喜欢满怀激情的阅读教学,因为那样确实很吸引人的视觉和听觉,但激情过后是什么呢?是一味的情感熏陶吗?语文必须要落实语言的基础,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这些靠激情是做不到了。虽然有的语文课,我们看不出有许多的创意以及资源的引进,但你能着实的感受到,是在教语文。看似平淡,但有语文训练意识,那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给予是快乐的》课堂实录与评析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予是快乐的》课堂实录与评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高兴经常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笑。

师:你们会笑吗?

生齐:会!

师: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究竟会不会笑?我来说,你们来表现,请同学们面向台下的老师们,让他们来做个裁判!

师:微笑──笑眯眯──哈哈大笑──冷笑,冷笑可不代表高兴呀!

【上课】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高兴,那么想一想,与高兴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生:兴奋。

生:激动。

生:快乐。

师:(板书:快乐)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给予是快乐的

师: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给别人什么。

生:是付出的意思。

师: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读书。)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看来是被故事吸引住了。现在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课题左上方画上略读符号),你们知道这个星号表示什么吗?

生:这个星号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有谁知道略读是什么意思?

生:简略地读。

生:这样的文章只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另外还有一点很得要,那就是这样的课文要求大家自己读懂,而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这样一篇文章,要你们自己读懂,有信心吗?

生:有。

师:光有信心还不行,还应该有好的读书方法。(投影: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投影:问)要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自学能力如何吧!

生:(读、思、圈、注,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约五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我发现师范附小四年三班的同学读书的本领真强。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而且运用自如,读得很深入,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光会提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相协作,交流一下,解决、筛选我们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过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汇报。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提出问题进行筛选,比较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同时,告诉大家,我在读课文的时候,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会儿我们比一比,我提的问题怎么样?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这个问题最有价值: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师:问题提得好,理解得更好,你们组表现得真不错。其他小组的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们小组认为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这个问题最有价值。因为课文中只有三个人物,而保罗和小男孩是最重要的人物,保罗的思想变化最大,从这种变化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了小男孩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好品质。

师:分析得非常精彩。可是我要问:保罗真错了吗?

生:(纷纷举手。)

师:在读文中,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投影)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保罗有错的地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刚开始,当他见到保罗在看车的时候,认为小男孩是羡慕自己的车,也想有这样的哥哥送自己一辆这样的车。可是小男孩却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完全出乎了保罗的意料之外,这时候他想错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保罗还有错的地方,比如: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一下,没想到小男孩从屋中背出了自己残疾的弟弟,坐在车前欣赏这辆车,并给弟弟许下了一个承诺。这也是保罗想错的地方。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是保罗的判断一错再错。那保罗有没有对的表现呢?希望大家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保罗每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感到后,所作的都是对的。比如:当知道小男孩想当这样哥哥的时候,他主动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当听到小男孩当着弟弟的面许下诺言的时候,他又再次把兄弟两个让进车里,去欣赏美丽的夜色,并陪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样的做法都是对的。

师: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由这个小组的一个问题,我们联系到了上下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理解,你们的问题提得太好了,回答得也非常出色。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一下角色来朗读课文。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声情并茂,十分感人。)

师:感谢你们三个人的出色表现,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把我们又带进了感人的故事当中。谢谢你们!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小组的想法吧!

生:我们小组认为为什么保罗认为给予是快乐的?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因为保罗从小男孩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无私,善良的品质,看到了小弟弟在实现心愿时的兴奋,而这一切就是小男孩所希望的,也是由小男孩和保罗他们两个给予的。一次次的思想活动,让保罗领悟到了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更成熟了。

生: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表现。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是无私的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他们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师:理解得很好,请继续汇报。

生: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到: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真是火眼金睛,善于思考。在这篇课文中,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感觉的价值。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投影:

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生:我想,小弟弟在这个夜晚里看见了他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美好的景色和圣诞节的礼物,所以他感到难忘的。

生:小男孩因为为小弟弟许下了一个美好的诺言感到难忘。

生:小男孩难忘的是让自己的弟弟看见了这么漂亮的汽车,并能坐在上面过一个快乐的夜晚。

师:保罗呢?这个夜晚对于他来说又为什么那样难忘?

生: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深刻的道理。所以认为这个夜晚是难忘的。

生:保罗因为让小男孩和小弟弟坐着自己的车去兜风,让他们看见了美好的夜色而感到难忘?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

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帮助了两个穷兄弟而感到快乐。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

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助妈妈做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课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投影)推荐篇目:

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2、《感恩之心》──林润翰(中国)

3、《乞丐》──〖俄〗屠格涅夫

生:(抄写文题。)

师:投影: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爱的奉献》音乐起=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大家通过读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表现得非常出色。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这是市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王迪、路放)对我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教学实录在该文集中)的评析意见!留在这里做个纪念吧!

【简要说明】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应着眼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做要求。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及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析】

一、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落实语文实践活动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的自读自悟;在读书过程中学生能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组内的交流、梳理达到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保罗的哥哥、保罗、小男孩之所以感到快乐等环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通过分角色读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内心体验等等。学生在种种语文实践活动当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课的要务。教学中,教者准确在把握住了语文学习实践性与学生反应多元性的特点,既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研读;既关注了个体的读书、思考,又关注了群体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既有生生思维的交锋,也有师生认识的碰撞,是一节充分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

二、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选编该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这种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走进了文体,理解了文本,较好地完成了本课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与些同时,学生内心受到震撼,深刻地体会到给予的崇高与快乐,这是学生心底的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学生课上多次深入扎实的读书,来源于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品析,来源于对课文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感知和体味,正所谓水到渠成,不牵强,不空洞,既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又没有旁落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新型师生关系有所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在静心自读的基础上质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深入的研讨。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探索,在学生交流、研讨过程中,教师能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引导。教师树立起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在关键之年点拨、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和圆锥的体积的教案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9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67页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6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8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4题。学生书面练习,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题及数训。

六、板书:

圆锥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丑小鸭〉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词语突破法读中感悟
——人教版第四册〈丑小鸭〉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找到丑小鸭遭遇的部分读一读,画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并找到重点词语理解,把它读好。
生:“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这里“除了……都……”意思是说只有鸭妈妈疼爱丑小鸭,大家都欺负他。
生:“哥哥、姐姐咬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养鸭的小姑娘本应照顾好每一只鸭子,可是她也讨厌丑小鸭,这使丑小鸭感到很难过,今后的日子怎么办呀?
生:“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孤单是说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谁也不理他,他只好一个人呆着,很可怜。
生:“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因为大家都欺负丑小鸭,他没办法,只能这样做,生活得一点也不好。
生:“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悄悄”说明他不敢随便出来,怕被人欺负,非常孤单。
生:“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冻僵“是说身体冻得发硬,马上就要死了,丑小鸭十分可怜。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丑小鸭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受尽了欺负,历经了磨难,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憧憬着自己美好的理想,文中哪一句写了这个意思,读一读。
生:“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师:“惊奇”是什么意思?
生:“惊奇”是惊讶奇怪的意思。丑小鸭从未看过这么好的天鹅,他惊呆了。
师:说的真好。“羡慕”怎么理解呢?
生:“羡慕”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丑小鸭一定希望自己是只白天鹅,那样就不会被人欺负了。
师:丑小鸭这个梦想实现了吗?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鸭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
生:(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是,性情怎样?
生:他一定非常高兴,会叫起来。
生;他会非常惊讶,简直不相信是真的。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那么谁愿意读这部分。
生:(读)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从题目中选择一题,然后交流。(出示:1、对丑小鸭哥哥姐姐说……2、对鸭妈妈说……3、对养鸭的小姑娘说……4、对小鸟及猎狗说……5、对农夫说……6、对丑小鸭说……)
生:我想对鸭哥哥姐姐说:“你们是哥哥姐姐,不要欺负弟弟,要关心他们,瞧,你们的丑小鸭多漂亮呀。”
生;我想对鸭妈妈说:“谢谢你鸭妈妈,你费出那么多劲才孵出丑小鸭,而且疼爱他,不嫌弃他,你真是一位好妈妈。“
生:我想对养鸭的小姑娘说:“小姑娘,你以后不要以貌取人,应该真诚地去对待每个人。”
生:我想对小猎狗说:“希望你们尊重别人,和周围的小动物交朋友。”
生:我想对农夫说:“您真是一位好心人,谢谢您使我们拥有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生:我想对丑小鸭说:“丑小鸭我真佩服你,你那么坚强,同时希望你不要看不起自己,祝你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这么美的童话故事,知道作者是谁吗?
生: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师:你懂得真多。安徒生从小没受过正规的教育,14岁时,他来到了哥奔哈根一家皇家剧院,一边做杂役,一边学唱歌,后来得到别人的资助上了大学。安徒生有着丑小鸭一样的经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世界上文明的童话大师。他一生发表了160多篇童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借读,然后同学们交流。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执教者:建昌中心小学潘益斌
评析者:建昌中心小学王卿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师: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评: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评:文章讲解主次分明,第三小节一句带过,没有展开细细叙述,在文章和课堂的总体把握上做到了适当。]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师: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师范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评:朗读形式多样,并配以分角色朗读,颇有特色。在学生朗读过后能点评,指导。]
师: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像)
师: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生分辨泉声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像)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
[评: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均给以充分的肯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最后阶段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一样()的,是()。
[评:这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另外,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升华中心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师: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评: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了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请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下课!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教师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资料提供者:

3.3.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3.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人教课标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教案与评析”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420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