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基本 内容

P63例6和练习十二T9—12。

目的 和要 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新知教学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 ÷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 业

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基本 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6的整理与练习T1—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T1 (1)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整理与练习T2 (1)分组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作 业

整理与练习T5-7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基本 内容

第十一册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评价、反思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书本练习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JaB88.cOM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认识比(1)

教学基本 内容

第68 - 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比,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68 - 70页,并初步理解解比的意义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出示例1中的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 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谈话导入:我们已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一一比。那到底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1. 教学例1 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8页图下面的一段话,看谁能独立弄懂这部分内容。 介绍比号、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提问: 2比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 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呢? 2. 指导完成“试一试 3.教学例2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 启发: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关系。你能试着写一写每个同学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20 提问: 900: 15表示什么? 900 : 20又表示什么? 4. 揭示比的意义 启发:仔细观察一下例1、例2、“试-试”中的一些比,想-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你能说出我们刚刚认识的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5.指导完成“试一试” 小结: (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值。 (2)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3)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用比的读法来读。 作 业 1. 指导完成“练一练”1-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 (单价) 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 宽的比是2 : 1 ” 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2)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70-71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激情促思。 1.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2.观察下面的每组题目,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12÷4=3 (12×3)÷(4×3)=3 (12÷2)÷(4÷2)=3 启发: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3,让学生填写表格,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2.提问: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引导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提问:为什么这个相同的数不能为0?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观察: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出示例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反馈时追问: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为什么可以同时除以6?……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做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说说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的方法。 第7题。反馈时相机对学生进行爱护国旗的教育。 做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编辑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3)

基本 内容

第73—74页第9~14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知识回顾与整理 师:前两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结合学生回答,师着重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③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要加强比较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 1/4,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3/1 ,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但要注意读法。 2.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师问:你是怎样估计的?你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3.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补充一些数量关系相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受到比化成后项100的好处。 4.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学生完成后,结合反馈情况强调“盐水”的含义。 5.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讨论:哪一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 6.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反馈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加长斜面而省力的合理性。 作 业 出示练习十三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4)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5页的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一、 集体备课新知引入 出示例5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二、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1)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 30÷5×2=12(格) (2)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3/5=18(格) 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问: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刚才例题和试一试的练习,想一想,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是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解答。 5.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板书讞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挡(本周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引导思考:当药粉是 400克 时,水的克数与 400克 有什么关系?当水是 400克 时,药粉的克数与 400克 有什么关系? 二、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第(3)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2.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对照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比值 。第(2)题引导思考: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 40千米 。 三、拓展练习 出示: 王大伯养了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已知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5/6,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是4:5,灰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已知哪些条件,已知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求灰兔有多少只?需要先求出什么?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大树有多高(6)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8-79页

教学 目的 和要求 1.能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建筑物与影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 观察建筑物与它们的影长,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提问: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揭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 1.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测出影长。 2.组织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1

2

3

4

……

竹竿长

影长

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3.引导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2.议议做做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推想:一根 3米 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2.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3.组织学生分组去室外测量、计算。 4.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练习册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分数四则混合

教学基本 内容

第8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推移、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观察发现规律。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18+×18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 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作 业 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感悟出数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作 业

练习一 1——5题

板书设

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 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第4页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二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书本练习一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挂图。 提问:颐和园和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什么问题? 启发: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 追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 提问: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启发: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提问:那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 板书:X+3X=290 提问:这样的方程与我们前面两节课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出现了两个“X”,同学们会解吗? 指名: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的。 启发:求出的方程的解,接下来该做什么?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题中有两问,检验时要同时检查两个未知量是否正确。 二、课堂练习 出示练一练。 提问:这题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1 提问:谁来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需要怎样做?(化简)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二、2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课堂作业练习二3—5题 四、评价总结。 你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5页练习二6~11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7-8页,并初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练习二、6)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7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小丽速度+小明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9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追问:在解“180+6X= 330” 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 145” 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指名读题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 3月1日 到 9月1日 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二、巩固练习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 :

学生可能回答: ①分子 ②分母 ③读法 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四)、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百战百胜 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四、拓展应用:做一做

五、总 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作业设计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20%

=750÷ =750×

=750×0.2 =750×

=150(人) =150(人)

反思

第3课时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 列式计算:4是9的百分之几?

50是200的百分之几?

3 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4 出示课件复习题:

一个乡去年原 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 的百分之几?

5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独立解答。

6揭示课题: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

(3)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说出自己画图的依据。

(4)启发学生思考: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长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板书:增加的÷原计划的)

(5)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名同学板演)

(6)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板书:14÷12≈1.167=116.7%

116.4%-100%=16.7%

(7)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2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如何解答呢?

(1)提问:这道题中是那两个量进行比较?把哪个量看成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4-12)÷14

(3)比较观察

将例3改变问题后的列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除数发生了变化?三、拓展应用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产量是去年产量的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3)求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2).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4).甲校学生人数比 乙校多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怎样的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例3、14÷12≈1.167=116.7%

116.4%-100%=16.7%

答:(略)

心得反思

第4课时

教学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4年 月 日

标 知识

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过程

方法 增强应用意识, 百分数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提高学生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算 3/4×4 2/3÷2/3 1+12%

(2)、20的3/5是多少? 30的70%是多少?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自主提问,生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抽生复述刚才听到的信息。

3、学生提出相关百分数问题,引入例题。

预设问题:①增加了多少册? ②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③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二)、解决问题,引出例题。

1、出示例4:

师述: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4。

例4: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有多少册图书?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点 分析“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引导:思考“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在那见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把12%换成一个分数你会解决吗?(我们可以借助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是什么?(今年图书册数=原来图书册数+增加的册数)单位“1”是那个量?我们先求什么?(即问题①)求增加了多少册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1400×12%)(教师 一个数乘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强调过程的完整性。(抽生板演)

(3)、抽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思考:解决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方法?

(1)提示:借助刚才提出的问题③思考。(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1400×(1+12%)。(3)抽生说思路。(4)借助线段图分析“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5)找准解决问题关键点。(6)列式解答。

(四)、分析特征,自主归类。

1、师生一起归类,这类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回顾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联系实际,对比提升。

1、改编例4并解答。

学校图书室现在有图书1568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今年图书有多少册?

(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2)小组合作解答。(3)全班交流。

2、分析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今天学的这类题与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例5

学生试做,师板书:

1×(1-20%)×(1+20%)=0.96

(1-0.96)÷1=0.04=4%

四、拓展应用

比30米多60%是( )米。 40千克比( )少20%。

五、全课 。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设计 课后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4 1400×(1+12%)

=1400×112%

=1568(册)

答:(略)

例5 1×(1-20%)×(1+20%)=0.96

(1-0.96)÷1=0.04=4%

答:(略)

心得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五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书上33页例题3及33页做一做内容新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

程 教学设计

一、 课前小研究

分数除法混合运算和整数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一样吗?

32÷2×3= 48×(12+18)÷2

二、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出示方法一)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4. (出示方法二)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5. 上面的两种方法,请你用综合算式表示,并写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三)布置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7题、第8题。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计算及四则混合运算(课本第35——36页第6~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对不懂的地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具、

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4/7÷2 9/10÷1/5 15÷1/3 3/4×2/9

1/2-1/4 1/2÷1/4 1/2×1/4 1/4÷1/2

过程要求:(1)用口算卡依次出示各算式;(2)学生完整表达算式,计算过程及结果;(3)说一说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2、计算下列各题。

4/13÷2+1 5/63/7÷3/5 0.6÷3/4×5/12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2) 计算方法。

3、简便计算。

3/8+1/3÷5/9+2/5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与同伴交流;(2)怎么计算简便?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5~10题。

1、第5题 (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计算方法。

2、第6题 (1)学生独立解方程,然后与同伴交流;(2)选讲其中两题。

3、第7、8、9题。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说一说解题思路;(3)列式计算,

4、第10题

(1)按题目要求计算出每一步结果。(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书上37页例题4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 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课件 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 =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②算术解: 35÷7/15 =75(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2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八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五、作业:

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八第5题。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取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板。

(3)集体评价。

(4)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专项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

(3)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2,女生有多少人?

(4)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依次出示题目,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有什么 。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帮助分析。

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

2、即时练习。

学校田径队有女队员20人,是男队员人数的4/5,男队员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1)学生尝试用除法解答。

(2)引导提问: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如何求单位“1”的量?

具体量是多少,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第6~9题。

1、第6题:

3/5把什么看作单位“1”?

求每月开支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列式计算。

2、第7题:

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单位“1”的量已知吗?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出的单位“1”是什么时候的产量?求全年产量应该怎么办?

3、第8题: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你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解答比较简单?

4、第9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里的1/6、1/3、1/2都是以什么数看作单位“1”?

说一说你的解答思路。再计算,把结果填在表上。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书上38页例题5及练习八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1/4 ”?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比较;女生人数是单位“1”;把女生人数平均分成4份,男生人数是(4+1)份。)

3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女生人数×(1+1/4)=男生人数。)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再找出爸爸体重和小明体重之间的等量关系,最后列方程解答。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问题: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图中哪部分是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

③他是怎样求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的?

方法二

问题: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数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图中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哪一部分?

③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得到的?

对比小结:

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是都是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回顾与反思

问题:刚才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重,那么对不对呢?都可以怎样检查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四)

教学内容 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书上41页例题6及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线段图,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间的数量关系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你们能借助线段图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2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我们都不知道,那怎样设未知数?(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3请你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了x分,则上半场

得了2x分。

x+2x=42

3x=42

x=42 ÷3

x=14

42-14=28(分)

问题:

①如果设下半场得了x分,那么我们把谁看作是单位“1”?

②如果把下半场得分看作单位“1”,那么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几倍?

③应该怎样设未知数?说说你列的方程。

(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三)小结

问题:我们依据题意画出了相同的线段图,找到了相同的等量关系,为什么同学们列出的方程不一样呢?

(四)回顾与反思

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方程,分别求出了上、下半场的得分,那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44页练习九,第3题、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五)

教学内容 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 书上43页例题8及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解决“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如果知道了这两个信息,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 我们需要的这两个信息题目中都没有给,怎么办?

2我们能不能先假设出这条路的长度,再计算呢?可以怎样假设?

(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8km;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30km。)

(结合学生的假设,可以随机使用数据。)

3 根据你假设的这条路的长度,请你列式计算。

(二)分析与解答

预设1:

预设2:

对比

① 我们假设这条路的长度都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这条路的长度还可以看做是多少千米?

② 这条路的长度可以看做是“1”吗?

③ 如果把这条路的长度看做是“1”,应该怎样解答?

为什么我们假设这条路的长度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呢?

(三)回顾与反思

问题:我们把道路假设成不同的长度,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吗?可以怎样检验?

小结:

不管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多少,答案都是相同的,把这条路的长度假设成是单位“1”,在计算时是比较简便的。

二、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三、布置作业

第45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二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书上46页整理和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7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5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3 ÷ 6/7。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4/7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1/8,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三、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5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5/2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

课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7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7周教案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分数连乘(5)

基本 内容

第47页的例6,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的6—9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理解应用题中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理解、归纳

学法指导

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例6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媒体播放动画

10月1日 是国庆节,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绸花……,其中六年级的同学为国庆节晚会在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你能说出8/9这个分数的意义吗?(学生口述)

师:为了早些完成任务,学校又派了三班的同学去做花,你们想知道三班的同学做了多少朵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上面这些数据算出三班做的朵数?

3、揭题:这个例题,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敢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教学环节设计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 9” 和“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这两句话的?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引导学生说清三班做花朵数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关键看学生能否说清“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的算式。

(3)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着重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

教学

环节

设计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教师小结:教师边说,边出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第6题。此题重点讲解,尤其对此式中的8是作分子呢还是作分母?为什么?

2、练习九第7题。

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

评价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3、练习九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作业

板书 设计

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分数乘法的练习(6)

教学基本 内容

第49页练习九的10---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练习法

学法指导

理解意义、正确计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九10-13

一、回忆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 ×× ×22× ××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九 10 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九 11 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九 12 独立完成后订正。 4、练习九 13 独立完成后订正。

三、拓展练习

1、 米=( )分米 吨=( )千克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分米,宽是长的 。这个长方开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倒数的认识(7)

教学基本 内容

第50页例7,练一练,和练习十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知道不仅可以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还可以用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4.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什么叫倒数,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探索、交流

学法指导

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例7

一、复习引入

讲述: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乘法,谁来说说,分数乘法怎样计算? 出示例7

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吗,比比谁找的又对又快?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7, 提问:这8个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板书:乘积是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1 × =1 × =1

讲述,揭示倒数的概念:这里有三组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两个数”“互为”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板书课题:认识倒数

3、理解倒数的概念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的倒数吗? 教师随机板书: × =1, × =1 教学环节设计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5组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那5的倒数是多少呢,为什么?1的倒数呢? 提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 3、“练一练”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一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提高

四、课堂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第52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可以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回顾、归纳

学法指导

细心计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第52页“回顾与整理”

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勇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 练习与应用 1 要让学生结合各自计算,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一个分数与此1相乘,积是原来的分数,一个分数与0相乘,积为0. 教学环节设计 2、 练习与应用 2 提醒:计算分数乘法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相乘。 3、 练习与应用 3 4、 练习与应用 4 说说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 5、 练习与应用 6 6、 练习与应用 8 结合生活实际适当让学生理解“峰时段电价”与“谷时段电价”的含义。

7、练习与应用 9

三、评价与反思

指导学生理解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并让学生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

指名结合指标说一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作业

板书 设计

一个分数与此1相乘,积是原来的分数,一个分数与0相乘,积为0.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和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第53—54页“探索与实践”活动的10、11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总结、评价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第53—54页“探索与实践”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2× ×8 21× 18× 2、计算 ×× ×× ×22× ×× 3、解答应用题。 (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 180千米 ,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 ,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教学环节设计

(2)小强跑了 1000米 ,小名跑的是小强的 ,小军跑的是小名的 ,小军跑了多少米?

二、探索与实践

1、 第10题 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 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的后一个数。 2、 第11题 先要让学生想一想先做什么?(先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方格,再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已知条件完成操作。) 3、 思考题。 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三、课堂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7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基本 内容

P55—56例1和练习十一T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探索、理解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例1

一、引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二、展开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2)提问: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列式?为什

么?(板书 ÷2=) (4)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当学生在阐述第一种思路时教师可以配合着画图进行说明。 教师提问:谁能再说一说, 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 来计算? 是2的什么数?(倒数)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如果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3) (2)÷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3.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教学环节设计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 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4、做练习十一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7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基本 内容

P56—57例2、例3和练习十一T5—8。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进行应用。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类推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分析、比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例2、例3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3 ÷4 ÷6 ÷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新知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

教学

环节

设计

追问:为什么用4÷2?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 ? 把4个橙子每 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 是几? 板书:4÷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提问: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2)出示:4÷ =4×( )

4÷ =4×( )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1、出示例3

2、教师要求学生请根据每 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4÷ =4× =6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7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基本 内容

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迁移、概括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例4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 ÷4 ÷10 ÷6 9÷ 4÷ 2÷ 1÷

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4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 得多少?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教学环节设计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 = 3、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 ,看看 里有几个 ,有几个 ,再计算。 =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7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除法简单应用题(一)

教学基本 内容

P62例5和练习十二T1—3。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法指导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例5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

提问: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5

提问: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环节设计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用除法计算,教师可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3、引导检验: =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T1。

3、小结解题策略。

作业 板书设计

大的果汁* =小瓶的果汁

执行 情况与课后小结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7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除法简单应用题(二)

教学基本 内容

P64练习十二T4—8。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通过练习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认清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对比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十二T4—8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 ÷ ÷ ÷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②一桶油,用去了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提问:第2小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学环节设计 如果知道了一桶油的重量,怎样求用去的油的重量?

如果知道了用去的油的重量怎样求一桶油的总重量?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提问:这道题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提问:10小时行了全程的,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10小时行的时间相当于全程所需时间的。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小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

②一桶油,用去了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方 程

第一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01

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 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6、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 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 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5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 02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6-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把已经掌握的方程的解法类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过程中,会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第13题中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稍复杂的方程。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和能列方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校对时,提醒学生要自觉检验。并说说以后遇到像这样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样解。

(2)出示:30x÷2=360

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的方程可以怎样解。再让学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校对时,说说解这个方程的依据,并让学生做口头检验。

(3)师生共同总结解此类方程的一般方法。强调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2、第7题

(1)说说两题中的x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2)找出每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第1题如果有困难,教师可提醒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解题格式(不要设未知量)

3、第8题

出示题目,问:你能把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吗?让学生试着整理。

校对后,联系整理的过程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

问:你会列方程解答吗?口头说说。

4、第9题

出示题目,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口头列方程。

5、第1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2)问:你会解答吗?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像这样的题要用不同的字母来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可以用x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用y来表示小亮出生时的体重。

(3)学生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三、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1、第12题

投影出示题中的发票,让学生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你有办法算出墨水的单价吗?

学生独立尝试。集体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术方法)

2、第13题。

(1)出示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我国测量温度常用℃(摄氏度)作单位,有时还使用(华氏度)作单位。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换算:(教师出示公式,学生齐读)

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2)问:如果温度计测出的温度是86℉,相当于多少℃?

出示问题,让学生读一读。

(3)问:你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四、总结:

五、作业:练习一第8、9、10题。

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03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可能性)检测题


一、每个盒子里放8个球,按要求在盒子里画出不同颜色的球。(15分)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是1/8 摸出绿球的可能性是5/8 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1/2

二、看数字填分数(10分)

(1)摸到9的可能性是( ) (2)摸到单数的可能性是( )

(3)摸到比5大的数的可能性是( ) (4)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 )

三、看图回答问题(10分) 四个区域分别为黄、红、蓝、紫色

(1)转动指针,停在黄色、红色的区域各是多少?

(2)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停在紫色区域里?

四、填空(15分)

1、桌子上摆着1——7共7张数字卡片,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 ),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 )。

2、盒子里有2个白球,3个红球,4个黑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正好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3、六年级三班有女生24人,男生26人,从中任意选一名当班长,选中女生的可能性是( )。

五、甲、乙两人用1——12张共12张数字卡片做翻牌游戏。甲翻数字卡片,乙猜。如果乙猜对,乙获胜,如果乙猜错,甲获胜。(25分)

(1)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

(2)乙一定会赢吗?

(3)如果你是乙,以下种猜数的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①是2的倍数 ②是3的倍数 ③是5的倍数 ④大于7的数

六、把一个股子随意上抛,对落地后的情况做出判断(25分)

(1)每个点数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2)点数是2 的倍数的可能性是多少?点数是3的倍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3)偶数点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奇数点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5

授课课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进行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操作,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基本掌握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笔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首位除时有余的处理方法,基本掌握首位不整除的除法笔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能分得多少个?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在草稿本上试算,说说与前面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突出“先分给每个班2筒后,还剩下1筒和2个羽毛球,该怎么办?”

借借助学具或画图,体会先要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也就是余下12个,每班再分6个。每班共分到26个。

说明,52÷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二、新授

1、教学52÷2

指名回答第一步,板书好十位上的2和2乘2的4。注意想:5里面最多有几个2。

接下去该怎么算?打开书本P7先互相说一说,再试着把题做完。

交流。

提问:十位除后余下1怎么办?

合上书本,想一想怎么除的,在草稿本上再算一遍。

自己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

先独立试做前两小题。指名板演。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集体订正。

说说计算方法。

独立做后两小题。

作业

课堂作业:P8(2)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6

授课课题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

基本内容

基本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基本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题校对

一、复习

96÷699÷6

笔算,指名板演。

集体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62÷3
先摆小棒6捆带2根,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

口答算式,并计算。

再摆小棒6捆带2根,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先摆一摆,再同桌交流。

指名摆一摆,说说想法。突出剩下的2根。

口答算式,并写出结果。

说明62÷3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教学62÷3的笔算竖式
先在草稿本上试算,再交流。

说说遇到什么问题。

讨论个位上的2除以3不够怎么办。

讨论后明白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再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能不能省略?

怎样验算算得对不对?指名板演。

先试做“想想做做“第1题。

3、练习

再做后三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小结

作业

课堂作业:P10(4)

板书设计

商末尾有0的除法

96÷699÷6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7

授课课题

除法练习课

教学基本内容

本课是以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目的和要求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基础题练习

1、做P10(3)

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

2、做P8(6)1、练习口算
做P5(1)。

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题练习

1、做P8(4)

2、做P8(5)

3、做P10(5)

先看图,自己读题。

说说你会解答吗?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

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二、综合题练习

1、做P8(4)

2、做P8(5)

3、做P10(5)

方法1

方法2

4

10

10

10

10

20

方法3

10

10

10

10

10

14
4、做P10(6)

三、课堂小结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

交流。

四、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作业

书本上剩下的题目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8

授课课题

练习二

教学基本内容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同时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方法及手段

灵活运用,逐步增强算法.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二、基本题练习

1、做P11(1)
先看懂要求。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做P11(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写一写。

选择几题,指名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做第一组。

根据估计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计的

3、做P11(3)
先看懂题目,独立完成填表。

再观察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同学们体会到钱的总数不变,能买的本数和单价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讲解思考题

先看懂题。

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提问:为什么男孩会多付8角钱?

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布置作业

作业

课堂作业:P11(2剩下三组)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9

授课课题

复习(1)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二、练习

1、做P12(1)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2、做P12(2)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

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4、做P12(4)
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5、做P12(5)

三、布置作业

作业

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10

授课课题

复习(2)

教学

基本内容

同上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计算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题校对

一、做P12(6)
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二、做P13(7)
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三、做P13(8)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四、做P13(9)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作业

课堂作业:P13(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11

授课课题

农村新貌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联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整幅图的观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中产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有序地观察,在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学生讨论。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课题

二、观察场景图
1、对整幅图先进行有序的观察。

2、分场景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三、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并把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

四、组织交流

分场景交流问题,出示所交流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作业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2

授课课题

认识整千数

教学

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的验算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

卡片、计数器,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练习一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86501209900327478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填空:3个千是()6个千是()5个千是()1个万是()

7.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

……

()位

()位

()位

()位

()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

8.你觉得万这个单位怎样?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要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人数,大约就是1万呢?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整千数

……

()位

()位

()位

()位

()位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3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

教学基本内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

1.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算一算:8000-2000=10000-7000=

2000+1000=2000+5000=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师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读一读:30043040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四.小结。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4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2)

教学

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1.算一算:2000+2000=4000+1000=

3000+4000=10000-2000=2000+3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

2003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三、小结四、作业

作业

想想做做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5

授课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432324()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32802380()2360

2380()82302380()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

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5870401249007104

500328956044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 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 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 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

(3) + + =9,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 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个人修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 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 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 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

(3) + + =9,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 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个人修改

教案

教学内容 一个数乘分数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km)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 是多少?算式: ×2

(2)求 枝或 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 的 是多少,或 的 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习二第3、7、8、10题。 个人修改

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 (2) × - (3) - × (4) ×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

(4)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 - × = ×(1- ); ×(5- )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 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 ×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 ×11,他们一共做了 ×9+ ×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 ×(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 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位置 2

2 分数乘法 5

3 解决问题 5

4 倒数的认识、整理复习 5

5 分数除法 5

6 解决问题 5

7 比和比例,整理复习 5

8 圆的认识 5

9 圆的周长 5

10 圆的面积 5

1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5

1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5

13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5

14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5

15 统计 5

16 数学广角 5

17 总复习 5

18 总复习 5

19 总复习 5

20

本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

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

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

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位置(一) 新授课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个人修改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表示 方向的方法?

怎样用数对表示同学的座位?

游戏:说数对猜同学。

板书设计:

位置(一)

用数对表示位置,先横后竖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案

教学内容 分数乘整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 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都是 )

(2)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

(3) + + =9,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 ×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 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三、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 “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 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 个人修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概念、统计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总复习——分数乘、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

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4×2/5= 2/3×5/6= 7/9×18= 3/10÷3/4= 5/9÷5/6=

21÷7/9= 3/10÷2/5= 5/9÷2/3= 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怎样求比值?

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

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

练习:

3÷4=()/()=()/12=():32=12:()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 0.6÷0.3 4/7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8:12 0.25:0.45 1/4:1/8

(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

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 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总复习——百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

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

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

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 。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 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

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第三课时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20页第8——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理解和掌握圆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整理运用过程,体验应用知识,归纳概括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体的位置,圆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物体的位置。

出示教材第119页第8题主题图。师:图上画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师: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两种,即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你能说出每一手棋所下的位置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二、复习圆的知识

(出示一个圆)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圆的认识。

圆心。用字母O表示,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用字母r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用字母d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或r=d/2

2.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1条、3条、2 条、4条、2条、1条、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d或C=2∏r。

4.圆的面积

知道半径求圆的面积。S=∏r2

知道直径求圆的面积。S=∏(d/2)2

知道周长求圆的面积。S=∏(C/2∏)2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宽求圆的面积。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5.环形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R2—∏r2

=∏(R2—r2)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七第1、11、1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再集体讲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又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 总复习——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20页第11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会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3.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统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分析扇形统计图

出示某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情况扇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

问:该企业职工中,哪种文化程度占的比重最多?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企业大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4。

B该企业职工中,中专生与初中生之和多于高中生。

C该企业职工中没有文盲。

D以下说法都对。

在该企业职工中,哪两种文化程度的人数相等?

若该企业有职工1000人,那么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有多少人?

该企业职工中,有大学文凭的人比有高中文凭的人少多少?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三、请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下面的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超市一天的销量中,服装类占35%,烟酒类占30%,文化用品类占20%,糖果类占10%,药类用品占5%。如果超市一天的收益是5500元,算一算,每一类用品分别收益多少元?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20页第11题。

教材练习二十七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 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曲线图形)

3、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议学

(一)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三、悟学

(一)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二)课堂总结: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三)作业:书P60第1-4题。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议学:

1、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悟学: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3)圆的周长(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议学:

1、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 =2πr =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4)圆的周长(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二、议学: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 ,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 。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 =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一、 作业。P65-66 第3、6、7、9题

(5)圆的面积(一)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 s=a2 s= ah s= ah s= (a+b)h

二、议学: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 。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 ,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

因为:三角形面积= ×底×高

圆面积= ×

= × ?r×r

=πr2

(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 ×r÷

= ×r×8

=πr2

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 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 求:s=?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

(6)圆的面积(二)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议学: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悟学: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 )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 )2

(3)环形面积: 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7)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

教学过程:

一、自学: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

(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4) 面积:3.14×62=3.14×12=37.68

2、量出求半圆面积所需的数据,测量时保留整厘米数。再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⑴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半圆的面积: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4、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

3.14×(0.72-0.52)

=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思考题p71 (8)

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

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

(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

半径:10÷2=5(m)

面积:3.14× 52=78.5(m2 )

(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 (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8)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 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 (平方米)

⑵ - =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二、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9)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

一、 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 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 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 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 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49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