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1)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我们 已经研究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 (已有的知识)
3.独立尝试:仔细观察,画出分割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怎样分割才能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
4.反馈交流:
可能:
(1)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割)
(2)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割)
(3)长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 (补)
问:你怎么会想到分割成三角形?或梯形?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归纳。】
5.小结:同样一个组合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割、补 法,分成几个基本的组合图形。
【在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指导促使正确地选择数据,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图中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在选择数据时容易受到干扰。对于能 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选择数据前先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降低选择数据的难度。】
(二)计算
1.分割后每一部分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能找到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吗?
2.学生 尝试计算。(可任选一 种割补法)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明确数据的由来。
3.交流:
注 意:
(1)为什么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大 的?
(2)梯形的高是多少?(隐性条件)
(3)小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书写格式的规范、面积单位的运用。
【学生列式计算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策略。
(1)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同桌讨论,选择合理的割补方法。
(4)根据割补好的图形寻找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
【通过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条理的思 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三课时)》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三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2.理解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
3.会原点“0”的位置的选择。
教学重点:
1.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2.在数轴上表示负小数。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数轴
1.出示数轴:(小组讨论)
2.提问:1)在原点右边表示的是什么数?(正数)
2)在原点左边表示的是什么数?(负数)
3)原点“0”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4)单位的长度指的是什么?(取适当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
二、探究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集体讨论:
1)数轴与它所放的位置有关系吗? (与放的位置无关)
2)原点的位置有可选性吗?(举例)(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三、拓展练习:
1.选择题:
1)
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3)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四、小结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用公式变形或方程解的二种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解方程:
8x ÷ 2 = 28 7(x+3)÷ 2 = 28
2(x +17 )= 40 6(5+x)÷ 2 = 36
一、复习: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二、新授:
1.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几厘米?
(1)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宽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2.一块梯形木版,面积是22.4平方分米,上底是2分米,高是6.4分米,下底长几分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三、试一试:P20
四、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长是90m,宽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4倍,如果宽增加2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有两筐梨,甲筐梨重35千克,乙筐梨比甲筐轻7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梨放入乙筐,两筐梨的重量相等?(两种解法)
(3)有两根电线,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的2.5倍,如果第二根剪去12米,那么两根电线的长度就相等。第二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4)书架的上层有120本书,下层有书56本,如果两层书架又各自放上同样的本数的书,这时上层的本数是下层的1.5倍,两层书架都放了几本书?
五、小结:
六、作业:练习册P14、15
板书设计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一、单元分析:
本章包括“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六个小内容。
“大数的认识”是在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较好的切入点,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大数的认识”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四舍五入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相邻的整十(百、千)数”和“邻近的整十(百、千)数”的基础上,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对大数进行近似处理;
“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以及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新的重量单位--吨以及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单位--毫升和升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 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 生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单位由个、十、百、千,学生在读书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利用满10向前一位进1,10个一千时一万。同样的方法,碰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万一万地数。由此,把各个数位写出来,形成一张数位顺序表,再按数位把全国人口和上海人口这两个数据填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先分级,再来读书,写数。级中0,级末尾0,级首0(各种零的情况)是学生在读数和写数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读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通过具体操作初步具有了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量感。已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由于平方千米面积大,学生不容易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因此这个阶段可以先将低阶单位量――米累积至高阶单位量――千米的方式,即借用学生1平方米的经验和表象,来感知1平方千米。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能死记硬背,应该和长度单位联系起来帮助理解。
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通过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了克与千克,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量感,感知了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但对于吨,学生不能 通过肌肉感觉建立1吨的表象。要将1吨具体化必然要透过很多重物的积累。所以有些只能从特意去 寻找的图片中看到,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日长见的汽车的重量,货车的载重量等来丰富学生吨的量感。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常用升和毫升描述液体物资的多少,而用克、千克来描述固体物资的多少。在儿童阶段,孩子是借 助液体的多少来了解容量的概念,为此 在此只介绍液体物资多少表示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容量、容积做准备。通过大量材料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量感。
关于凑整,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意识,关于大数的凑整,学生先利用数射线, 直观的找最接近的整万数,这样比较容易, 为学习四舍五 入法做准备。然后脱离数射线的支撑,如何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值得学生思考的,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只需看千位是否大于5就能做出判断了。学生再次利用数射线,解决一系列的凑整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四舍五入的过程和方法。
五、分课时教学建议
大数的认识:3课时
四舍五入法:2课时
平方千米:1课时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2课时
从克到吨:3课时
从毫升到升:3课时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2.出示媒体:
师:小胖和小亚在谈论全国人口有多少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将以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数的认识。[板书:大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
1.师:要认识这些大数必须要一些辅助工具。想想还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以前学的够吗?
1)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师按数位板书)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也叫什么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小知识介绍:古代,人们用双手十 指计数,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人类就发现了十进制了。
2.练一练:
1)口答;5个一万是( )……
2)数一数:
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 十万起,十万十万地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算一算:
十万里有( )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
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设计意图:
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
练习巩固
三、数级的认识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介绍四位分级法。
2.试读:P11表中读数。注意每级读数要加计数单位。
说说读数按照什么方法读?
3.数的组成
16737700里有( )个万和( )个一。
129533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学生通过读数讨论交流读数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较少思维分级法,帮助学生掌握读数方法。
四、拓展并总结
1.针对练习
1)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2)说说上述这些数的组成。
2.介绍国际3位一级法。
3.总结:计数单位和数级
注意与四位分级法的区别。
教学反思:
练习:
1.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建议:
1.第一环节的大数分类目的为了什么?
2.大数的认识最好在已有较大数认识的基础上,拓展到万,再到十万、百万、…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在构建数位表的同时把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进行铺垫,从而发现数越来越大,有分级的必要。再观察进行自主研究总结四位分级,最 后是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会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凑整”的过程,积累数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教 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常规积累
1.6×28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说说524 .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
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即从估算、凑整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 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
(2)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3)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
(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 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
(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1.以上题中“872098”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十万数?并写出 相应的整十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十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万数,在最接近 它的整十万数上画“√”。
重点评讲:747777 、 1250672 。
3.小结:
(1)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2)如何确定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三)相邻的整百万数 。
1.以题“1250672”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百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百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百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知识进行建模,自己探索,不断扩充认知结构。
三、巩固拓展
1.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700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3.□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4.说一说与156084500相邻的 整亿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学生可以采用类推的方法,不断巩固完善认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引导小结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并追问它们有何共同点?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建议:
1.凑整中要适当渗透各种单位的凑整。如:整十、整百、整千。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 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 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 作业:书P118第1、2题。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 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 ,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个别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 )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8/3)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 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 40升=( )毫升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 =()毫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小组可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 .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讨论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增加这一环节,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收获到的新知?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 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知 道克、千克、 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 题,如果用以往所学的单位克,千克作单位很麻烦,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吨用字母t表示)
2.师: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
板书:『从克到吨』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通过生活情境,引 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2.介绍书P20的大型动物
师: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小结: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 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3.填合适的单位。
(1)1张报纸约重4( )
(2)小胖的书包约重 3( )
(3)1个苹果约重150( )
(4)1棵白菜约重1( )
(5)大象约重4( )
师:谁来总结怎样正确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1.师 :“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 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2.师: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列式解答
1吨=1000千克
10 00÷25=40(个)
答:要40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
3.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估算一下多少样这一物品能达到1吨。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1.师: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说明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2.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一次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说说你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 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
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 能力。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
(一)换算: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60000千克=( )吨
5吨+1吨=( )千克
12吨-6吨=( )千克
(二)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三)拓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
教材解读:
《分数的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2课时:分为(1)分数的加法;(2)分数的减法。但从学生在第六册中学习分数(一),初步了解分数概念的情况以及本册分 数(二),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分数的知识掌握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在教案设计时,我将教材进行重组,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 了分数,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 分数的含义、画图的方法探究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课前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学生能通过数学直觉初步感觉出同 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学 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 以理解,从具体中抽象出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情境教学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实用性,积累生活经验。
2.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3.能用数学语言较为规范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先吃了这个西瓜的4/9,后来又吃了这个西瓜的1/9,八戒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出示课题
整体审题
学生列式:4/9+1/9
设计意图:
以漫画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后面抽象定律的学习概括作形象思维上的铺垫
二、探究分数的加法
1.4/9+1/9=?用所学过的分数知识,画一画、推一推,尝试计算并记录思考过程
2.你发现什么?
3.是不是只有 这题: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举例验证
4.小结
学生独立探究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方法一、画草图
方法二、推理
学生个答: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在不同形式的计算过程中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践作大胆猜想
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三、探究分数的减法
1.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情况如何?请你猜测一下
2.举例验证
3.小结
学生猜测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
尝试”用结构“
四、总结
1.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
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给学生分数除了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整体结构意识
五、拓展
还剩多少西瓜?
1-5/8=?
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
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的素材
反思重建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2、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难点: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2x+8=16 (2)x÷5=10
(3)x+7x=8 (4)9x-3x=6
(5)6x-8=4 (6)5x+x=9
一 、探索新知,讨论探究,展示思维过程
出示例1
解方程: 8x÷2=28
1、学生尝试解答
师: 请观察方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化简?
生: 先将8x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生: 也可以先将8x÷2化简为4x来解.
2 、组织交流.
师: 请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这个方程
板书: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3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不同,并总结出第二种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检验
小结:每做一题就要检验,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5、试解 x÷2+x÷4=6的方程
6、用第二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6 7x÷2=49
三 、出示例2
7(x+3) ÷2=28
师: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生按课本提示继续完成此题的分析内容
师: 把该题的解方程过程仔细看一看
如何检验呢?分几步进行呢?
师: 你还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简为 3.5(x+3)再来解
四 、练一练
解方程
5(x+3) ÷2=10 7x+44.45+4x=100
36x+44×3=240 48 +3x=9x 检验
五 、师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解方程
3(x+3) ÷2=12 6x+6×45=930
64x÷16=24.4 4 +7x=9x 检验
板书设计:
8x÷2=28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教学效果的反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3)问:你们知道我们外面最大的空间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说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间,(师倒水),现在这一部分的空间被谁占领了?(水),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间有大有小”
(1)师:现在如果我将这个小石块放入杯中,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会怎样呢?(水面会上升)你们都同意吗?
(2)师操作,学生观察,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空间。)
(3)师:如果老师把这一块石块放入杯中,现在又会怎样呢?(水会溢出来)都同意吗?
(4)师操作,学生观察,师:水真的溢出来了,那为什么后面这一次水会溢出来呢?(因为第二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也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是吗?
3、揭示体积概念: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块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齐读、出示课题、问:什么是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哪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副图?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师:大象占的空间大,体积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间小,体积也就小。
2、下面两幅图中,你能直接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西瓜和橘子,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
3、师:那么你能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谁的体积较大,谁体积较小?
4、比较两根木棍的体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举的这些物体非常明显地可以判断出体积的大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直接来判断了,下面老师提供这样一种情况:
1)甲乙两根木料一样长,他们的体积( )
(1)甲>乙 (2)甲=乙 (3)甲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们觉得选择几呢?说说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它所占得空间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一样长的情况下,还要看粗细。
5、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师: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种情况:
1)丙丁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它们体积( )。
(1)丙>丁 (2)丙=丁 (3)丙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又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选几呢?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乙书比较厚,所占空间比较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封面面积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厚度。
5、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活动中,我们知道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间大小,它占的空间大,那么它的体积就大。
三、“体积”的守恒性
师:接下去,老师要请你来思考这样3个问题:
1、 思考1:将一杯水倒入长方形盒中,水的高度变了吗?水的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还有不同意见吗?
实验操作,问: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来证明?
(总量没有变,还是同样这些水,体积没有变;把水倒回去,还是达到杯中原来的地方,这些水占的空间还是原来这些空间;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别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到同样一个高度)
师操作:水在倒的时候,可能有少许水会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计这种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思考2: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形状变了吗?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不同意见有吗?
实验操作:将一块橡皮泥搓成一个球、搓成一长条
问:橡皮泥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将球和长条分别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师操作:在搓的过程中间,既没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没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思考3: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 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都同意吗?
图片出示:把一个西瓜切成4份
问: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把切开西瓜再合起来,发现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4、问:请你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的3个实验,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总量不变,体积就不变。(板书)
四、巩固“体积”知识
1、师:分散的3块体积和叠起来的3块体积变化吗?形状发生变化了吗?体积没有变?为什么?
2、下列各种情况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一个足球被踢进球门。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
一块砖被敲碎了。
3、哪个杯子里的水的体积大?为什么?
(用手势表示)
师:如果让你证明,你怎么证明?
(把两个苹果全部拿出来,你说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较体积大小 (同桌互讲)
5、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1、 甲>乙 2、 甲
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方体,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同意1的举手,2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分歧?(这两个长方体体积很难看出)
凭眼睛看,很难看出,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
现在老师把这2个长方体分割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现在你们能判断他们的体积大小了吗?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体积、体积有大有小、物体形状变了,总量没变,体积不变)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课时准备: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教学课节:3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z4n)不读(zh4n);谊([emailprotected])不读(y0)。混(h)n)是多音字。多读几遍。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昏倒情谊捣米谣侦察员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读一读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说说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一课时学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课文内容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75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