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学生对各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理解,还是让学生感受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都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交流、讨论等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2、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意;通过画示意图来理解题意。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本节课中呈现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抓关键字或词来理解和分析应用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感悟、理解、掌握新知识。
3、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巩固练习,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促进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掌握;二是开放性练习,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学生学习兴趣高,主动性强。三是通过独立作业,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
2.初步学会用方程描述等量关系。
3.能用方程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4.在探究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格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等量关系。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小亚买了7支铅笔,小巧也买了一些,她们一共买 了21支铅笔。小巧买了多少支铅笔?
1.根据 题意说出它的等量关系。
2.交流:
①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一共买的铅笔数
②小巧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一共买的铅笔数
③一共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
④一共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
[说明:本题是较简单的一步计算应 用题,学生很容易用算数法解出。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寻找等量关系上,鼓励学生根据三个数量之间的 关系说出不同的等量关系,有利于新知的引入。]
3.选择其中一个等量关系列出算式。
4.交流:
数量关系 一共买的铅笔数-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
对应算 式 21-7=
5.如果选择其他的等量关系,你能 列出对 应的算式吗?
6.小结:如果把未知数假设为x,那么我们就能利用其余三个等量关 系列出相对应的方程。
[说明:让学生自主选择等量关系写出对应的算式,他们会借助原有的知识 结构选择等量关系④,由此也 就凸显出了“利用前三个等量关系列式必须有未知数参与”的感悟。]
二、探究新知
例题: 小亚买了7支铅笔,小巧也买了一些,她们一共买了21支铅笔。小巧买了多少支铅笔?
1.以等量关系①为例,师生共同讨论解题格式。
小亚买的铅笔数+小巧买的铅笔数=一共买的铅笔数
解:设小巧买了x支铅笔。
7+x=21
X=21-7
X=14
答:小巧买了14支铅笔。
2.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3.归纳解题步骤,揭示课题。
4.从 等量关系②、③中任选一个,模仿解题。
[说明:在师生的探究、交流过程 中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格式,并在模仿练习中进行及时内化。]
5.尝试练习。
小巧买了14支铅笔,是小丁丁买的铅笔数的2倍,小丁丁买了多少支铅笔?
[说明:通过尝试练习,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列出不同形式的方程,并能阐述相对应的等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果园里有橘树326棵,比梨树多37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2.学 校有科技书48 6本,是故事书的3倍,学校有故事书多少本?
四、全课总结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哪些注意点?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差问题(第三课时)》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差问题(第三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未知数。
难点: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未知数。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看图列出方程,求甲数和乙数
2、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3)
二、新授:
小胖和小丁丁共有315张邮票,小胖的邮票张数比小丁丁多33张,小胖、小丁丁各有多少张邮票?
解:设小丁丁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X+33)张邮票。
X+(X+33)=315
2X=282
X=141
X+33=141+33=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丁丁有141张。
问:还可以怎样列?
解:设小丁丁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15-X)张邮票。
315-X-X=33 或 315-33=2X
三、课堂练习:
1.P23试一试(1)(2)
2、小胖把174张邮票放在大、小两本集邮册中,大集邮册中的邮票张数比小集邮册多58张,这两本集邮册中分别有多少张邮票?
3、小丁丁到商店买了精装、平装集邮册各一本,共花了33.6元。平装集邮册比精装集邮册便宜9.6元,这两种集邮册的售价分别是多少元?
4、小明和小军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小明比小军轻1.5千克,小明和小军各重多少千克?
三、拓展:
学校买一批书共用了174元,买科技书用的钱是文艺书的2倍,买连环画比文艺书少用了6元,三种书各用了多少元?
解:设文艺书用了X元,科技书用了2X元,连环画用了(X-6)元。
X+2X+X-6=174 2X=2×45=90
4X=180 X-6=45-6=39
X=45
四、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已知两个量的和与这两个量的差”,求这两个量各是多少。叫“和差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思路,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作业:练习册P18-19
板书设计
线段图:
解:设小丁丁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就有(x+33)张邮票。
x+(x+33)=315,
2x+33=315,
2x=282,
X=141.
x+33 =141+33=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丁丁有141张邮票。
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
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
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
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
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四、全课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3题。
六、课后记事: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
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 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用X表示以下各数量。
种萝卜的亩数是种白菜亩数的2倍。 白菜X亩,萝卜()
蓝花X朵,红花的朵数比蓝花朵数的1.8倍多3朵,红花的朵数( )
小鸡的只数比母鸡的3倍只数少12只。小鸡X只母鸡( )
大数比小数多6。大数X, 小数( )
小数比大数的一半小2。大数X, 小数( )
二、新授
1、和倍问题:
例:小胖和小巧一共有232张邮票,小胖的邮票张数是小巧的3倍,小胖、小巧各有多少张邮票?
分析:小巧的邮票张数
小胖的邮票张数
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X+3X=232
4X=232
X=58
3X=3×58=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巧有58张邮票。
小结:在设X时,一般选取较小量为X,以两个数的和为等量关系列方程。做完后要检验。
试一试P21
2、差倍问题
例:小胖的邮票张数比小巧多116张,是小巧邮票张数的3倍,小胖、小巧各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小巧的邮票张数:
小胖的邮票张数:
(2)讨论等量关系:
1)以小胖比小巧多的邮票张数为等量。
2)以小胖的邮票张数为等量。
3)以小巧的邮票张数为等量。
(3)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3X-X=116
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3X=116+X
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3X-116=X
小结:不同的等量关系式产生不同的方程式。
4、试一试:P22/1、2
三、巩固练习:
1)两缸金鱼一共有57条,第一缸的金鱼比第二缸的2倍还多6条,第二缸有几条金鱼?
2)有两缸金鱼,第二缸的金鱼条数是第一缸的1.4倍,第二缸的金鱼比第一缸的多24条,两缸鱼各有几条?
3)两缸金鱼共有64条,第二缸的金鱼比第一缸的多8条,两缸金鱼各有几条?
四、拓展练习
妈妈和小红5年后的年龄和为52岁,今年妈妈年龄是小红年龄的2.5倍,妈妈和小红今年各几岁?
解:设小红今年X岁,则妈妈今年2.5X岁。
X+2.5X + 5×2=52 X + 2.5X= 52-5×2
五、总结
六、作业:练习册P16-17
板书设计
(1)线段图:
(2)分析、交流:
先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的邮票张数可以用3x表示。
等量关系是:
小巧的邮票张数+小胖的邮票张数=两人共有的邮票张数
(3)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x+3x=232,
4x=232,
X=58.
3x=3×58=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巧有58张邮票。
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多媒体演示食堂的钱阿姨去菜市场的情景。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注意收集有关的数据,并要及时地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1、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
2、瘦肉每千克16.00元;
3、钱阿姨买了50千克瘦肉 ;
4、还剩1700元。
……
(设计理念:本校学生人数的95%在学校分桌就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讨论交流,自主探索
1、改编信息
师:你能从中选择一些信息作为条件,把其中的一个信息改成问题,编出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编的题目是怎样的?
估计有以下种:
1、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瘦肉每千克16.00元,买了50千克瘦肉,还剩多少钱?
2、钱阿姨带了一些钱去菜市场买菜,瘦肉每千克16.00元,她买了50千克瘦肉,还剩1700元。钱阿姨带了多少钱去买菜?
3、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买了50千克瘦肉后,还剩1700元,每千克瘦肉多少元?
4、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瘦肉每千克16.00元,她买了一些后,还剩1700元,钱阿姨买了多少千克瘦肉?
[设计理念:使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题材生活化,并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练习题整体呈现(第1题为复习题,第2题即是例1,第3题即是例2,第4题为练习题),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2、讨论探究
(1)指名交流第1题的解答方法。
(2)重点研究第2题。
师:请同学们先尝试解答这道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师生交流,谁来说说你列的式子是怎样的?(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下列几种方法:
①用算术方法解:
16×50+1700
②用方程解1:
设钱阿姨带了X元钱去买菜。 X-16×50=1700
③用方程解2:
设钱阿姨带了X元钱去买菜。 X-1700=16×50
师:先请用算术方法解的同学来说说是怎样想的?
(瘦肉的元数+还剩的元数=所带的元数)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用方程解的方法,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请用方程解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解1: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还剩的重量)
(方程解2:原有的重量-还剩的重量=卖出的重量)
(设计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的能力。)
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3、巩固练习
(1)解答第3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第3题。
指名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
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师:通过练习,你觉得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中,哪一步是关键?
(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比较,学生在思维拓展的同时初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生的认识不是由教师的说教得到的,是来自于发挥集体智慧的讨论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2)解答第4题。
师:请同学们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第4题。
学生交流。
4、实践应用
多媒体继续演示钱阿姨在菜市场的情景。
钱阿姨想把余下的钱再买一些别的菜,她看到菜市场里的鲫鱼是每千克8.00元,带鱼是每千克12.00元,白菜是每千克1.60元,磨菇是每千克6.00元,豆腐干是每千克3.20元,豆芽是每千克1.00元,…… 可李阿姨犯难了,除了买菜外,还得留下200元钱买水果。(注:本校就餐时每天每桌上都配有一盘水果。)
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
(设计理念:前后照应,提供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新知 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什么?想提什么问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说出了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收获与学习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22最新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语】数学知识体系成网络状结构,知识之间既有横向的联系又有纵向的联系,应用题的教学也是如此,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是综合培养学生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篇二
教学目标:1、能够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等量关系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单价×()=总价工作时间=()÷()
()×时间=路程()×数量=总产量
三角形面积=()×()÷2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周长÷()=边长(上底+下底)×()÷()=梯形面积
长方形周长=( +)×2 平行四边形面积=()×()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并用()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
(4)检验,写出()。
常用关系: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已修的米数+()=总共要修的米数
总路程-()=剩下的路程
三、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篇三
教学目标: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轴(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与数射线之间的关系。
2.会画数轴。
3.知道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及原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难点:会画数轴。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直接写得数:
6.4÷4= 0.4×0.4= 0.35×0.2= 8.8÷0.11=
0.25×6×4= 7.2×4÷0.9= 15.48-(6.7+5.48)=
一、探究数射线与数轴之间的关系:
1.复习:数射线的概念:
数射线--
①什么是射线。
②在射线上标上刻度。
2.认识数轴:
① 观察数射线与数轴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
② 谁能说说数轴的定义,并说说有哪些要素?(自学课本)
定义三要素规定了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方向、单位长度。二、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练习:下面的直线中,哪些是数轴?(补充竖着画的数轴)
三、进一步认识数轴:
1、过渡: 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数轴!
2、探究:正负数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标示在数轴上的呢?
(1) 组织学生交流或自学书本.
(2) 汇报:
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1个单位长度的点就表示-1,……
(3) 小结: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 原点(表示0的点)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3、学生尝试画一条数轴。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5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3、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E表示( )
4、选择题:
1)数轴上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D表示( )
A -1 B +2 C -5 D +5
2)数轴上,若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并且这两点距离原点都是20,则这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 )。
A +10和-10 B +20和-20 C +5和-5 D 无法确定
五、总结:
1、作业:
看图填空
(1)表示-4的点是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2)表示+2.5的点是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3)表示-4.5的点是在原点的( )边,离开原点( )个单位长度.
(4)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3.8个单位长度.
(5)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6个单位长度.
(6)表示( )的点是在原点的左边,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度.
(7)离开原点三个单位长度的数有( )。
板书设计:
数轴:
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0”。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向左方向为负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必须一样长短)并标出……,-3,-2,-3,1,2,3……各点。(所标的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分数、小数、)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1)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我们 已经研究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 (已有的知识)
3.独立尝试:仔细观察,画出分割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怎样分割才能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
4.反馈交流:
可能:
(1)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割)
(2)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割)
(3)长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 (补)
问:你怎么会想到分割成三角形?或梯形?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归纳。】
5.小结:同样一个组合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割、补 法,分成几个基本的组合图形。
【在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指导促使正确地选择数据,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图中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在选择数据时容易受到干扰。对于能 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选择数据前先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降低选择数据的难度。】
(二)计算
1.分割后每一部分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能找到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吗?
2.学生 尝试计算。(可任选一 种割补法)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明确数据的由来。
3.交流:
注 意:
(1)为什么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大 的?
(2)梯形的高是多少?(隐性条件)
(3)小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书写格式的规范、面积单位的运用。
【学生列式计算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策略。
(1)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同桌讨论,选择合理的割补方法。
(4)根据割补好的图形寻找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
【通过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条理的思 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2、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解ax÷2= b a(x+b) ÷2= c 类型的方程
难点: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2x+8=16 (2)x÷5=10
(3)x+7x=8 (4)9x-3x=6
(5)6x-8=4 (6)5x+x=9
一 、探索新知,讨论探究,展示思维过程
出示例1
解方程: 8x÷2=28
1、学生尝试解答
师: 请观察方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化简?
生: 先将8x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生: 也可以先将8x÷2化简为4x来解.
2 、组织交流.
师: 请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这个方程
板书: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3 、比较这两种解法的不同,并总结出第二种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练习: 解下列方程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检验
小结:每做一题就要检验,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5、试解 x÷2+x÷4=6的方程
6、用第二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6 7x÷2=49
三 、出示例2
7(x+3) ÷2=28
师: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生按课本提示继续完成此题的分析内容
师: 把该题的解方程过程仔细看一看
如何检验呢?分几步进行呢?
师: 你还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简为 3.5(x+3)再来解
四 、练一练
解方程
5(x+3) ÷2=10 7x+44.45+4x=100
36x+44×3=240 48 +3x=9x 检验
五 、师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解方程
3(x+3) ÷2=12 6x+6×45=930
64x÷16=24.4 4 +7x=9x 检验
板书设计:
8x÷2=28
分析: 先求8x的值 分析: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教学效果的反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并能正确 书写解题格式与检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 系来求方程的解。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的曹冲是怎么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呢?(生答)
师(归纳):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当于那堆石头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相加,我们就能得到大象的体重了。(媒体演示)
出示等量关系式: 石头的总重量 = 大象的体重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认识方程
1. 出示(课本45页的图1)
师:图上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状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天平左边物体的重量=天平右边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能否把图中的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呢?
生:2x=250
2. 出示(课本45页的图2)
师: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如果他像图上那样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样高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等量关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师:如果小丁丁的身高为ycm,凳子的高度为625px,爸爸的身高为4325px 。那么,把这些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我们可得到的式子为?
生:y+25=173
3. 出示(课本45页的图3)
师:你们能看图找到 等量关系式以及相对应的字母式吗?
同桌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所以:x+7=12 3y=12
4.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出示一些算式请学生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据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数(或字母)来进行分类。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组算 式都有未知数(或字母),而第二组算式却没有未知数(或字母)。]
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叫方程。
跟进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 -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 解方程
1. 出示例题:求出x+3=9中的未知数x
⑴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求x的方法。(生口述)现在我们把求x的过程用正确的格式表示出来:
x+3=9
解:
x=9-3, 思考: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x=6.
⑵ 师:(指例题)我们把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 = 6就是方程x + 3 = 9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 师: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来看看刚才我们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学生对练习一进行口头验算。
跟进练习: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学生练习)
1. 练一练:对上面的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互查)
l 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1. 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师:你们愿意再来试一试吗?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板书:
6x=19.8
解: x =19.8÷6, 思考:一个因数=积 ÷ 另一个因数
x=3.3.
2. 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解是否正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讲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边=6×3.3=19.8
方 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课堂练习: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课堂小结
三、本课小结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3.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 程”。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P51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一、单元分析:
本章包括“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六个小内容。
“大数的认识”是在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较好的切入点,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大数的认识”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四舍五入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相邻的整十(百、千)数”和“邻近的整十(百、千)数”的基础上,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对大数进行近似处理;
“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以及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新的重量单位--吨以及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单位--毫升和升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 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 生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单位由个、十、百、千,学生在读书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利用满10向前一位进1,10个一千时一万。同样的方法,碰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万一万地数。由此,把各个数位写出来,形成一张数位顺序表,再按数位把全国人口和上海人口这两个数据填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先分级,再来读书,写数。级中0,级末尾0,级首0(各种零的情况)是学生在读数和写数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读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通过具体操作初步具有了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量感。已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由于平方千米面积大,学生不容易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因此这个阶段可以先将低阶单位量――米累积至高阶单位量――千米的方式,即借用学生1平方米的经验和表象,来感知1平方千米。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能死记硬背,应该和长度单位联系起来帮助理解。
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通过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了克与千克,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量感,感知了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但对于吨,学生不能 通过肌肉感觉建立1吨的表象。要将1吨具体化必然要透过很多重物的积累。所以有些只能从特意去 寻找的图片中看到,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日长见的汽车的重量,货车的载重量等来丰富学生吨的量感。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常用升和毫升描述液体物资的多少,而用克、千克来描述固体物资的多少。在儿童阶段,孩子是借 助液体的多少来了解容量的概念,为此 在此只介绍液体物资多少表示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容量、容积做准备。通过大量材料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量感。
关于凑整,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意识,关于大数的凑整,学生先利用数射线, 直观的找最接近的整万数,这样比较容易, 为学习四舍五 入法做准备。然后脱离数射线的支撑,如何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值得学生思考的,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只需看千位是否大于5就能做出判断了。学生再次利用数射线,解决一系列的凑整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四舍五入的过程和方法。
五、分课时教学建议
大数的认识:3课时
四舍五入法:2课时
平方千米:1课时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2课时
从克到吨:3课时
从毫升到升:3课时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2.出示媒体:
师:小胖和小亚在谈论全国人口有多少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将以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数的认识。[板书:大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
1.师:要认识这些大数必须要一些辅助工具。想想还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以前学的够吗?
1)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师按数位板书)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也叫什么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小知识介绍:古代,人们用双手十 指计数,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人类就发现了十进制了。
2.练一练:
1)口答;5个一万是( )……
2)数一数:
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 十万起,十万十万地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算一算:
十万里有( )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
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设计意图:
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
练习巩固
三、数级的认识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介绍四位分级法。
2.试读:P11表中读数。注意每级读数要加计数单位。
说说读数按照什么方法读?
3.数的组成
16737700里有( )个万和( )个一。
129533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学生通过读数讨论交流读数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较少思维分级法,帮助学生掌握读数方法。
四、拓展并总结
1.针对练习
1)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2)说说上述这些数的组成。
2.介绍国际3位一级法。
3.总结:计数单位和数级
注意与四位分级法的区别。
教学反思:
练习:
1.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建议:
1.第一环节的大数分类目的为了什么?
2.大数的认识最好在已有较大数认识的基础上,拓展到万,再到十万、百万、…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在构建数位表的同时把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进行铺垫,从而发现数越来越大,有分级的必要。再观察进行自主研究总结四位分级,最 后是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会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凑整”的过程,积累数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教 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常规积累
1.6×28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说说524 .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
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即从估算、凑整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 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
(2)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3)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
(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 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
(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1.以上题中“872098”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十万数?并写出 相应的整十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十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万数,在最接近 它的整十万数上画“√”。
重点评讲:747777 、 1250672 。
3.小结:
(1)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2)如何确定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三)相邻的整百万数 。
1.以题“1250672”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百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百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百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知识进行建模,自己探索,不断扩充认知结构。
三、巩固拓展
1.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700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3.□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4.说一说与156084500相邻的 整亿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学生可以采用类推的方法,不断巩固完善认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引导小结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并追问它们有何共同点?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建议:
1.凑整中要适当渗透各种单位的凑整。如:整十、整百、整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75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