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5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51页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说说参加过哪些游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

说明: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引导:你能从图上知道些什么?男女生套圈比赛要比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比?

二、解决问题,认识新知。

1、交流解决方法。

讨论:这里记录了同学们想的积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学生对不合理的方法提出质疑、否认,确认因为人数不同,比较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是合理的。)

2、初步认识平均数。

(1)移一移-----探究男生套中的个数。

提问:从图上看,你打算怎样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讨论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移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提问:我们是怎样做的,每人平均套中几个?

追问:男生套中的平均数是7个,刚才是怎样得到的?

(2)算一算-----计算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交流:你是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的?

追问: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启发:通过“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这两种方法,得到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想,这里的“7”表示的是谁套中的个数吗?

4、加深认识平均数。

(1)探究女生套中的平均数。

引导:你能求出5名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准备用什么办法求?

先在统计图上移一移,再列式计算,得出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和男生的比一比

交流:移多补少是怎样做的?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还有什方法?

这里先算的什么?为什么接着要除以5? 追问:这求出的“6”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回顾问题。

我们在解决怎样的问题是用到了平均数?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感知平均数的大致范围。

观察:从统计图上看,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为什么会有比平均数大或小的呢?

讨论:你发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有什特点吗?它一定在那个范围之内,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m.JAB88.coM

交流:平均数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

(1)学生观察笔筒里各有多少支铅笔。并按题里情境出示。你能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吗?

提问:怎样移的,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2)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求呢?自己求出平均数。

提问:这求出的“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1题。

说说每条丝带的长度。

出示数据: 14厘米 24厘米 16厘米

提问:这里出示的3个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据可能是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提问:18是哪些数据的平均数?

3、做练习八第3题。

依次回答两个问题,说明理由。

说明:队员的实际身高就可能会有155厘米的和超过160厘米的。

4、做练习八第4题。

(1)解决第(1)题,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是怎样解决的?说说想法。

(2)讨论第(2)题。

提问: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为什么会有超过平均数的箱数?

通过和平均数比较,你对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要说的。

四、全课总结。

你对学习平均数,知道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延伸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第49页~50页例1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平时你们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啊?(请2、3人说)

2、师:昨天啊,四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比赛规则。(请一个学生读)

2、师:这场激烈的比赛结束了,你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请2、3人说)

生:男生赢还是女生赢?

3、师:看来我们都比较关注到底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那就让我们首先看看男生的比赛情况吧!(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

你发现的真准,你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观察地真仔细,真棒。

4、看完了男生套圈的成绩,想不想看看女生的成绩。(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也请你说说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

5、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不能说说到底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请2、3人说)

6、师:同学们说的都可真好,各有各的道理,老师都不知道听谁的了,你还有更好的办法介绍给老师吗?

7、生1:看他们一个人套中了几个圈,(答案接近了,但是我们这是男生和女生进行的比赛,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求出。。。谁能说的更清楚一些)生2:求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师:这是一个好方法。那你会求吗?拿出课堂本请你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做好的同学抱臂坐正。

8、好,下面我们请同学先来汇报你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

学生说,老师板书。那我们一起来看,他第一步求的是什么?(4个男生总的套圈数)他第二步表示什么意思?(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再求平均数)那谁来说说女生第一步求的是什么,那第二步呢?

9、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为什么第一个除以4,第二个要除以5呢?(男生是4个同学,用四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所以要除以4. 女生是5个同学,用5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所以要除以5)你解释的可真清楚,真好。

10、那现在你能来说一说平均数是怎么一步一步求出来的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请几位同学)(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适当指着两个算式,提示)

11、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平均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公式表示出来。平均数=

(请学生说,板书:平均数=总数÷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学生说。

12、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平均数=总数÷个数)公式求出了平均数,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求平均数。(先请学生说,学生说不出,那老师来介绍移多补少的方法)

13、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多的是谁,他套中了几个(请1人说)最少的是谁,他套中了几个(请1人说)。我们把张明的2个分一个给李小刚,再分一个给陈小杰,你们发现了什么?(4人同样多了)那4个人都是多少个?(请1人说)。那平均数是几呢?把多的分一些给少的,最终使得它们一样多,在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14、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把男生移多补少的过程再说一遍?(请2人说)

15、看黑板,我们刚才用了这2种方法求出了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那现在你知道谁赢了吗?(生:男生赢了)为什么男生赢了?那为什么平均数大的就赢呢?

16、师:男生的平均数比女生大说明男生的整体水平比女生高。所有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数只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出示课件(整体水平)

17、现在回头我们再来看男生的成绩,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7个圈,是不是就是说每个男生套中的圈数都比7多,为什么?(如果都比7多的话,那平均数还会不会是7?比7大)是不是就是说每个男生套中的圈数都比7少,为什么?(如果都比7少的话,那平均数还会不会是7?比7小)那当平均数是7的时候,说明有的数(比7大),有的数(比7小),那这题中平均数比谁小,比谁大?(平均数7比6大,比9小)。换句话说,平均数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多请几个学生说)(出示课件: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同桌互相说,再请2、3人说。

18、我们再来看女生的成绩,你觉得女生套圈的平均数在谁和谁之间(10和4)(请2个学生)为什么?

19、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谁赢这个问题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看来平均数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用处还是很大的。

三、练习巩固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用处非常大,那我们下面就用平均数的知识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一起来看。做练习时,小朋友可要开动小脑筋哦!

1、数学书第94页第1题。

小丽的书桌上有3个笔筒,学生读题,该怎样移动呢?你来说说看。看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刚才我们通过移动和计算的方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比较一下,对于这题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2、小丽还有3条漂亮的丝带,(1)老师想知道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你会求吗。(2)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题你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看来啊,我们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一眼看出来的比较简单的题目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不出来的复杂的题目我们就用计算的方法。

3、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出示火箭队几个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生:姚明!

师:没错,这是姚明所在的火箭队。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个数据,火箭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2厘米。请同学们下面的话是否正确(1)火箭队所有队员的身高都是202厘米。(2)火箭队队员的身高有可能比202厘米高,也可能比202厘米矮。请学生说说理由。(3)老师选取了2个队员的身高,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跟我们刚才说的那样(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另一名178厘米)虽然平均身高是202厘米,但是并不表示每个人都是202厘米,有的比202厘米(高)有的比202厘米(矮)这都是有可能的。

4、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3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8岁,学生读。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师: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0岁的老爷爷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老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

生:我想,老爷爷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爷爷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生:不懂!

师:你们懂不懂?(生:懂)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0岁的老爷爷,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生:老爷爷,别难过。平均寿命71岁,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活到71岁。

生:老爷爷,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师:谢谢你的祝福!不过,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爷爷已经超过71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生:我爷爷已经78岁了。生:我爷爷已经85岁了。师:真有超过71岁的呀!猜猜看,这一回老爷爷还会再难过吗?生:不会了。

师:探讨完男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女性的平均寿命?(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发现了什么?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说说理由。

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5、下面还有一题,开动你的小脑筋好好想一想。学生读题。(1)平均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球,1号放了4个,2号放了7个,3号放了几个?

(2)平均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球,这三个盒子可以分别放几个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 均 数

执教人: 葛 礼 云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9-51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了解平均数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做准备。教材由比较男女套圈谁准一些,引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交流、观察、操作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知识,经历过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节课是第一次用平均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往往对平均数与实际数的联系与区别不是很清楚,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和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一),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3.读懂统计图(二),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不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二、讨论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例题教学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直观操作,移多补少。

(2)抽象思考,列式计算。

男生:6+9+7+6=28(个) 28 ÷ 4= 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 ÷ 5= 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 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50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51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51页 第3题)

4. 补充题。

四、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为什么需要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六)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应;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熟悉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课前)

移动小棒,使每行同样多,移动后,每行分别有几个。

一、瞧,这是什么?

最近啊,我们四年级正在举行踢毽子比赛。瞧,芳芳踢了三次,平均每次踢了4个。

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次踢了4个呢?

(差不多每次4个)(可能每一次都踢4个)那就是可能第一次芳芳踢了4个,第二次芳芳也踢了4个,第三次芳芳还是踢了4个。那这有芳芳就平均每次踢了4个。

一定每次都是4个吗?还有其他可能的情况吗?小组可以讨论下,然后像老师这样,把你每次想的踢的个数在纸上涂一涂。(选两个学生作业纸)

3、4、5 这是平均每次踢4个吗?你是怎么想的?(生介绍)有什么办法能够在图上看出来吗?(看的方法,把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

3、3、6 生上台汇报 他学会了刚刚那个叫移多补少的办法。有没有人说我不是移的,也可以得到平均每次踢4个?(板书:3+3+6=12(个) 12÷3=4(个))这里12求的是什么?其实啊,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的平均每次的踢几个等于总共的踢几个除以踢了几次

二、情境引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四年级同学比赛,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我想知道男生堆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的准一些,怎么办呢?

(1)找出男女队中套得最多的,套中个数多的那队套得准一些;

(2)先分别算出男女队套中的总个数,总个数多的那个组套得准一些;

(3)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每人套中个数多的那个组套得准一些。

集体讨论,组织交流,明确: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能反映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由于男、女人数不等,比较套中的总个数也不能反应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3、揭示课题

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看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男女套中个数的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

1、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1)移的方法

(2)算的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追问: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吗?

指出:7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2、求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1)先估一估,平均数可能是几?

揭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算一算,算出平均数。

这里的6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人套中6个,却可以用6表示平均数呢?

3、小结:你现在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吗?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四、生活中的平均数。

五、巩固练习

1、彩带

2、有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你猜一猜,这个三个数可能是几?

六、小结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均数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学习平均数,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会求出平均数,教材49页比较女生、男生套圈,看谁套的准一些,需要求平均数,平均数大就准一些。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的经验,提供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根据提供的数据求平均数。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1、 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易到难,逐层讨论、探索算法,明确算理。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男生: 李小刚:5个;张明:3个。问:李小刚套得准一些还是张明套得准一些?

女生:吴燕:3个;刘晓娟4个。

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课件)。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学课本p--49d的例题,出示课件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

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做教材5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师集体评讲,课件展示

2、做教材51页的第1题、第3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会求几个数的平均数,要强调求平均数时先和再分,和就是把几个数加在一起,分就是平均分,用除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有效的方法。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解决问题,感受意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评价反思,感受成功"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套圈比赛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三五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一场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一组和二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二组人数相等)

师提问:从图上你能看出一组和二组,哪一组的套圈的水平高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判断】

(引导学生发现:人数相等时,比较两个组各自套圈的总数就可以比出两个组套圈水平的高低。)

3. 出示一组和三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三组人数相等)

师:一组和二组比一组赢了,那么一组和三组比又会是哪个组赢呢?

【学情预设: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可能说比总数不公平】

(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比出一组和三组哪个组套的更准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呢?

【设计意图:利用人数不相等的比较,再次激发矛盾,引发争论,学生在据理力争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突破难点。】

二、解决问题,感受意义

1.学生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让每人套中的的个数一样多,提出可以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想法。

师:大家可以在统计图上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展示学生"移多补少"的过程。

3.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可以在图上看到第一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7个;第三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6个。所以,第一组的水平高一些。)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就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5.深入理解平均数。

师:一组的平均数7是指一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三组的平均数6是指三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不是)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多,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和平均数一样多】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平均数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一组的平均数7和他们小组王宇套中的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平均数7和6可以代表什么?王宇的7个能代表他们小组的套圈水平吗?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

1.提问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了一组和三组套圈的平均数,并比出了这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比赛的人数很多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能很快的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师:你会算出这两个组套圈的平均数吗?

2.观察(出示第一组移之前和移之后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移之前和移之后套圈的总数不变,要想让每人套的一样多,就要用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来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演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过程。

师:你能给这样的方法起个合适的名字吗?(先合后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出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知识的一般规律。】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比较三组和二组哪个组套的准的问题。

师:

2.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1)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小河平均水深130cm,灰太狼身高145cm,他过河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

1、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定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强调对平均数意义、特点的把握,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淡化单纯学习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比较,目标定位准确。

2、选择的学习内容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套圈水平等都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构建的过程

体现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感,学习平均数的意义时,以拍球活动导入,教师以游戏者的角色介入学习过程,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是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组套圈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平均数都可以判断哪个组套圈水平高,但当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辛慧军,女,小学高级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省骨干教师","首届山西省青年教学能手","第七届中小学教学能手","三晋名师"等称号。现任教于山西省宁武县实验小学。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导学内容:

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

2、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

3、学生经历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从学生对小学平均数的感性认识入手,到中学将平均数公式化的探究,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影响平均数的因素

学习方法

诱导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环保部门某天对我市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2h测得的数据:

(单位:g/cm)

0.030.040.030.020.040.010.030.030.040.050.010.03

根据这些数据,怎样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经过对图表进行分析,我们最终选择_____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体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角度分析数据,直观感受数据的波动情况及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形”的角度为“平均数”的引入做铺垫。】

三、概念归纳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据x1,x2,…,xn,那么(x1+x2+…+xn)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读:bá)表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来作为刻画它的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交流提高

下面是某班学习兴趣小组6名同学的数学分数:

100,80,75,76,73,40.

1、观察并分析数据,你能求出这组数据平均数吗?

2、要想提高这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我们可以怎么办?

3、通过对上题的解决,你能说出平均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4、你能说出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1在一次校园经典诵读比赛中,8位评委对甲、乙两个班级的评分情况如下: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9.0

9.0

9.1

9.8

8.8

9.2

9.5

9.2

9.4

9.6

9.2

8.0

9.5

9.0

9.2

9.3

如何确定班级最后得分?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思考:本例中若只去掉一个最高分或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将其余评委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是否可取?请你给出一个评分规则。

【设计意图: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平均数,而不要照搬照套,一成不变;2、养成一个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聚焦社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从你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来说明一下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过去,大家的收获平均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感受集中趋势

认识一个符号

学会一个公式

理解一个要素

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136练习第2题

选做题: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为m,

求证:另一组数据:ax1+b,ax2+b,ax3+b,……axn+b的平均数为am+b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①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②75+(4+4×2+4×3十4×4)÷5。

③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52÷4=13(个)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 老鼠 大象 乌龟 寿命/年 6 2 51 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中得最多?谁套中得最少?根据这个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可以把张明套中的一个移给李小刚,另一个移给陈晓燕。移多补少

反馈时,学生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引导列式:6 + 9 + 7 + 6 = 28(个)⑦28表示什么?

28 4 = 7(个)⑧7表示什么意思?(图中的红色线条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⑨你能看出,7比谁套中的个数多?比谁套中的个数少?

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⑩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在5~9之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⑾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你独立完成在书上。10+4+7+5+4=30(个)

305=6(个)

⑿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

⒀现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个呢?为什么?

仔细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得出结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⒁在解决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个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数量关系。(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⑵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⑶平均数都是代表了一个整体的水平。

不同:总数不同,人数不同,平均数也不同。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三、 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下面我们要利用刚才所学的关于统计和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你 判断下面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的。

(1)小丽走8步,共走了560厘米,她每步都走70厘米。(70厘米表示小丽平均每步走了70厘米)

(2)电梯有8个人,她们体重的和是400千克,平均每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求平均数的方法)

(3)两班共栽树120棵,每班不可能超过60棵。(平均每班栽树60棵,可能一个班栽树70棵,一个班栽树50棵)

和你同桌讨论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

②你想怎样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计算,汇报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④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②你想怎么求?

独立解答,汇报结果。

⑤说说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什么?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⑥你是怎么想的?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请你判断,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5.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⑦仔细观察统计图,互相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第一题,⑧回答这个问题你看的是哪一张统计图?(答句说完整)

第2个问题⑨你是怎么想的?只要看在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箱数相等就可以了。

⑩请学生读第2题,你会计算吗?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竖式列在草稿本上)

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 课堂总结(略)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有2种。

五、课后拓展

小芳,小丽,小华三人在进行口算比赛。小芳说:我是冠军,小丽是第三名。我们3人平均一分钟完成了10道口算,每人完成的数量相差一题。 你知道她们一分钟各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题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04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