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 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 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延伸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 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 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

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 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难 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 )

(3)5x +5=5(x +1)。 ( )

(4)x =6是方程3x -6=12的解。 ( )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六、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

第14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 1 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 2 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 2 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 3 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 3 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 5 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 8 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 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个)

5.(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 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难 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课题

1.过渡:我们已经能解决生活中一步计算的问题,下面有两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口答算式及结果)

(1)妈妈买了8个碗,每个6元,共用多少钱?

(2)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每个碗多少钱?

2.引出:如果我们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就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出示例8。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阅读与理解:读题,你从题中获知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1)仔细看图示,要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①板书: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②再求什么?

板书: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

(2)谁能完整说说这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

(3)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8。

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用综合算式怎么列式解答?(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8÷3×8

=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验证,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材第71页看“回顾与反思”。

4.巩固练习: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先尝试后交流。

①先算什么?

②再算什么?

③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1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交流解题思路;

(3)综合算式分别怎么列出;

(4)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练习十五第7题。

(1)尝试解答;

(2)交流解题思路;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

3.练习十五第8题。

(1)看懂表格里分别是求什么。

(2)每格分别怎么解答?

(3)说说解题思路。

4.练习十五第9题。

(1)尝试解答,板演齐练。

(2)反馈解题思路。

5.练习十五第10题。

(1)交流解法。

(2)同桌合作解答。

(3)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体现教学重点--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1)》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1课时 倍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1)》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1)》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1)》数学教案

第3单元 测 量

第5课时 吨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难 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质量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整理和复习》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整理和复习》教案

【 内容】

教材第33页的内容及练习七。

【 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掌握口算、笔算、估算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内容,全面掌握本单元知识内容。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组织学生快速翻阅教材11~33页的内容,回顾本单元知识要点。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互相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详细回顾知识内容。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估算除法三个方面的知识,那么每一种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例题,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议一议。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要求每位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好笔记,把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详细地回顾一次。

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教师点评。

(1)口算除法。

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时可以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或几个百来计算,使得到的商也是几个十或几个百。也可以根据乘法想除法。

(2)笔算除法。

①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先除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把十位上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商写在个位上。

②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

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当百位上不够商1个百时,可以同十位上的数合并,看作几个十,在十位上商几个十,商是两位数;当百位上够商1个百时,商是三位数。每次把余下的数同下一数位上的数合并来除。如果除到个位仍然不能恰好除完时,可以留下余数,但余数要比除数小。

③除法的验算。

除法的验算,可以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如果除得的商有余数时,用商乘除数还要加上余数。

④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当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商0。

3.估算除法。

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的第1~3题。

2.完成练习七的内容。

【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103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并巩固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巩固利用分割、填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强化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难 点: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本、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将它们的字母公式写出来。

2.我们应该复习哪些东西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并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示教材第103页第1题。)

(l)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下,并思考:这几个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选择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分别用多媒体展示。

(2)沟通公式间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

质疑:在小学阶段,我们为什么首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都是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引导:在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将这些图形变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

总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这些面积公式的研究过程中用的就是转化的思想,

(3)引导: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出示教材第103页第2题。

想一想,我们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经常用到哪几种方法?

学生回忆交流:切割法和填补法。

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做法,并说一说想出了几种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说一说每种图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让学生思考要想求共需要多少块砖要先算什么?这是一个组合图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要先算墙面。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火箭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再算一算。

学生汇报: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

5.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数一数,然后估算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小组交流。

6.教材第103页思考题。

分析: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其中三角形1和2的面积相等。三角形1和2各占了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或者说三角形1和2面积的各正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解答:

12×12÷2÷2=36(cm2)

(12÷2)×(12÷2÷2)÷2=9(cm2)

(12÷2)×(12÷2)÷2=18(cm2)

(12÷2)×(12÷2÷2)=18(cm2)

12×12÷2-9×2-18-18=18(cm2)

答:三角形1和2和面积是36cm2,三角形4和6的面积是9 cm2,三角形7的面积是18 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 cm2,正方形的面积是18 cm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汇报。

五、作业:教材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三第2、5、6、9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长方形:S=ab

平行四边形:S=ah

梯形:S=(a+b)h÷2

三角形:S=ah÷2

组合图形面积:填补法、切割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 点:周长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没有包边的小镜子。

教师:大家看,镜子的边很锋利,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划破。这样的镜子你们敢用吗?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呢?

2.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要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可以给小镜子包上边。沿着镜子的边包上一周的长度就是小镜子的周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教学例3

1.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3图形。

2.说一说。

你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得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3.摸一摸。

(1)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注意: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2)找一找身边的事物,摸一摸它们面的周长。

4.(出示角)谁来指指它的周长?

教师:它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让说“有周长”的同学指出“角”的周长,使其在认知冲突中感悟“封闭”)

教师追问: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通过讨论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1.出示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等物品。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议一议,量一量,填一填。

测量对象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三角板黑板擦树叶圆形纸片

3.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周长的?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

①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

②用在尺子上滚的方法测量出来;

③量出各边的长度是多少,再计算等。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83页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

2.练习十八第1题。(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画出路径。

(2)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

(3)怎么求?

4.练习十八第3题。

(演示平移法,比较左右图形是否相等)

五、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想一想都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能和大家交流吗?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一步变为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应用(1)》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应用(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应用(1)》数学教案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应用(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

3.根据对分数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取其中的几份也可用分数表示。

难 点:理解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引入课题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想:上面分别把什么平均分?(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一条线段)

2.过渡

(1)上面又是把什么平均分?

(2)用剪刀把4个小正方形剪 开 ,一个小正方形个数是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呢?这时又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把几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1)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合作,动手研究。

①剪一剪,说一说。右图把一个大正方形剪成4个小正方形,有4个小正方形。

②比一比。两个图的整体有什么不同?(左图中整体是1个大正方形,右图中整体是4个小正方形。)

③试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说说把什么平均分?(6个苹果)

平均分成了几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2份呢?(有几个?)

2.看来,我们可以把几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1)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2)同桌同学相互举例说说。(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引导学生注意不要把个数就当成了平均分成的份数了。)

3.教材第100页做一做。

(1)第1题。

①尝试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涂色。(把9个△平均分成3份,1份是总数的,2份就是总数的)

(2)第2题。

①先填写。

②后说理由:着重说说1份有( )个,2份有( )个的道理。

(3)第3题。

①小组探究(用小棒操作)。

②反馈分法。(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每份有2根,2份就是4根)

三、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反馈填数,说说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

2.练习二十二第2题。(涂色,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3.练习二十二第3题。(填数,说填写的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1)尝试填写。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把几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是( )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

【教学反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情境,自然升华到新知识的学习,即由以前把“一个”东西平均分过渡到把“几个”东西平均分仍可用分数表示,并通过操作、说意义等方法来巩固新知识。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复习(1)》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复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复习(1)》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2、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

3、乘加、减乘、除加等。

4、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掌握巧算方法;通过趣味图形题复习三角形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计数。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探讨,互相帮助,复习巩固加碱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2004年我们中国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我们的神州五号飞船载着我们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不久我国又将发射七号,将实现第一太空漫步,同学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吗?

今天小胖他们也来到了航天基地,准备登月。不过登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二、小组合作,讨论复习

1、首先他们碰到的是一组什么样的题呢?观察一下?

不但要仔细计算,更要找一找他们的规律?

820-130= 830-130= 840-130= 850-130=

你先算的是哪一题?他们的规律是什么?

180+320=

190+310=

200+300=

310+290=

先算哪一题简单?你根据怎样的规律?要注意什么?

2、他们通过了一组题后,碰到了第二道难关,这些题需要用巧算来解决,行吗?

440+96+204= 先算什么?

750+165-165= 你怎么想的?

548-296-104= 你怎么算的?

808-799+91= 先算什么简单?

通过巧算,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到答案。自己试一试。

506+298+94= 先算什么?

112+429+71= 933+295-933= 686+391-486=

3、终于小胖他们来到了火箭底部,看看他们碰到了什么?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同桌互相帮助一下。画好了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就是沿着一条直线两边完全一样。

4、小胖他们接着来到了火箭的中部,坐登月前的准备,解答出最后两道题就可以登月了。

4×9+5×9 7×3-5×3

=( )×9 =( )×3

=( ) =( )

是几个几加几个几?几个几减几个几?

5、终于小胖他们登上了月球,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开始探索月球上的奥秘。

49-6×7= 1×2×3= 7×8+5=

86-9×9= 2×3×4= 7×8+6=

73-8×9= 3×4×5= 6×9+6=

37-5×7= 4×5×6= 6×9+7=

29-3×8= 5×6×0= 5×7+5=

22-3×6= 5×7+6=

这些题应该用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

交流汇报答案。

第二座环形山上是些什么题?(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会碰到些什么问题?(进位和退位)

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退位?怎样进位?怎样退位?

试一试,板演交流。

6、最后他们来到了最后一座环形山上,遇到了三角形的问题。

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 )

钝角三角形有3个钝角。( )

直角三角形中没有锐角。( )

小结:三角形中最少有( )个锐角。

动动小脑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三、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课后测试练习:

367+124+276 328+289+172 535-296-135 778-219-289

18×6 8×5+3×8 54-7×7 6×5×2

竖式练习:763+238= 1203-678=

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9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