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 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精选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

第3单元 测 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 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6000米=( )千米 1千米=( )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九第1、2、5、6、9*、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 点:能正确比较周长大小,区分怎样操作才能使周长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1)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在练习本上按要求作图,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分析与解答:本道题目是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根据要求先让学生用尺子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注意把握好零刻度。再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利用量出的数据,根据图形的周长公式,组织学生独立求出各图形的周长。

二、发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图,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题意理解和分析:

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8+15)×2=86(米)。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6题。

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动手操作,然后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再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指正。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部分的周长的特点:中间公共的曲线部分一样长,外围的不同部分构成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则外围部分线段长度相等。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后,教师总结答案:分成的两个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10*题。

组织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指导学生理解本题图中哪些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即为要求周长的图形,那么这些线段的长度和就是所求的图形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练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完后,在练习作业时我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就很低。其实学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在练习课时就题论题,不懂得举一反三,不懂得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在思考我们在练习课上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练习课。

练习其实永远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不能指望把自己想让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全部在一堂课上完成。欲速而不达,其实欲多也不达。我们每一堂课练习的目标要明确,不能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抓住。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因此,我在课堂上舍弃了很多操作性的环节,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课后的操作任务布置给大家,以便进行操作练习。我只想在这堂课上扎扎实实地针对学生平时解题过程中不会灵活多变这一弱点来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这节练习课中通过回顾整理,来灵活计算周长,并灵活运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 点:理解口算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教师活动:

1.口算。

10×4= 10×6= 21×4=

500×6= 13×2= 3000×5=

你能说说在口算这些题目时,你是怎样想的?

2.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口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学生活动:

1.回忆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2.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1.练习十二第7题。

(1)投影出示第7题。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2.练习十二第5题。

(1)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内交流。

3.练习十二第6题。

(1)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十二第8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然后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练习十二第9题。

(1)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练习计算。

(3)交流汇报。

6.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尝试写出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每个空格代表经过几个月后,张宏节省了多少钱)

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提问:张宏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

[到了第6个月,已经是半年节省的总数了,每个月节省20元,半年即6×20=120(元)]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并迅速说出口算结果。

2.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独立完成。

5.学生知道积是240,需逆向思考乘法算式是哪几个。把四个答案都写出来,有两种思路:

(1)从小到大列。

30×8、40×6、60×4、80×3。

(2)找对子。

30×8=240,80×3=240;40×6=240,60×4=240。

6.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口算乘法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大吗?请具体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第1课时基础上的巩固与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在课中让学生多说算理,大面积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与口算能力;另一方面在练习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解答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第7、8题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难 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1.练习二十第7题。

(1)出示第7题的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说说爸爸、妈妈、女儿分别吃了一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剩下几分之几?

(2)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想法。

2.练习二十第8*题。

(1)尝试完成。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移”“拼”的方法将几个分数图形连接起来,再观察就很清楚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分、折、涂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比较方法,并在多个实例中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1)》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1)》数学教案

第9课时 练习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 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84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 、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 、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1)》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1)》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课堂总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 120 450 4200

1200 4500 4200

2. 240 3600 280   200 560 1200

1800 1400 540 3000 2700 4800

3. 3 12 4

4. 20 5 100

5. 18÷9=2

教学反思:

老师要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1)》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1)》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1)》数学教案

第9课时 练习八(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1)》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1)》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1)》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七(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口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

位整除),并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忆我们前面所学的除法。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七”,第1 - 6 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 1 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算。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的运算,选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指名板演,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

4、完成练习七第 4 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 5 题。

2、多媒体出示第 5 题,指名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完成练习七第 6 题。

出示题目“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40 400 70 60 30 20

2.60 1800 80  300 50 80  80 490 90

2.33÷3=1167÷2=33……1

639÷3=213 487÷4=121……3

3.被除数:67 887 商:13 212 余数:1 2

4. 55÷5=11

5. 268÷2=134(元)

6. 11 12 10 13  34 22 21 11

教学反思:

今天的练习课是巩固刚刚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认为练习课比新课还要难上,因为在做练习的时候,有的同学会很浮躁,认为他都懂而不愿意做;还有的同学刚刚学会并不熟练,需要听老师再讲一遍。这种因为学生多种因素存在差异而导致在教学上的顾此失彼很难得到调节。第1题,先让学生说,对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归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通过介绍方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5题,指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初步理解笔算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通过辨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计算,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从高位算起的道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1)》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1)》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 (6+4)×2=20(厘米) (5+6)×2=22(厘米)

2.40+30+50=120(cm) 25×4=100(cm) (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9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