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

第3单元 测 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 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6000米=( )千米 1千米=( )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编辑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 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3)》数学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7)》数学教案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九第1、2、5、6、9*、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 点:能正确比较周长大小,区分怎样操作才能使周长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1)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在练习本上按要求作图,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分析与解答:本道题目是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然后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根据要求先让学生用尺子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注意把握好零刻度。再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利用量出的数据,根据图形的周长公式,组织学生独立求出各图形的周长。

二、发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图,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题意理解和分析:

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8+15)×2=86(米)。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6题。

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动手操作,然后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再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指正。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部分的周长的特点:中间公共的曲线部分一样长,外围的不同部分构成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则外围部分线段长度相等。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结果后,教师总结答案:分成的两个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九第10*题。

组织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指导学生理解本题图中哪些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即为要求周长的图形,那么这些线段的长度和就是所求的图形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练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学完后,在练习作业时我发现学生虽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就很低。其实学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在练习课时就题论题,不懂得举一反三,不懂得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在思考我们在练习课上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练习课。

练习其实永远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不能指望把自己想让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全部在一堂课上完成。欲速而不达,其实欲多也不达。我们每一堂课练习的目标要明确,不能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抓住。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因此,我在课堂上舍弃了很多操作性的环节,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课后的操作任务布置给大家,以便进行操作练习。我只想在这堂课上扎扎实实地针对学生平时解题过程中不会灵活多变这一弱点来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这节练习课中通过回顾整理,来灵活计算周长,并灵活运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5)》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二第5~11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学习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难 点:理解口算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

教师活动:

1.口算。

10×4= 10×6= 21×4=

500×6= 13×2= 3000×5=

你能说说在口算这些题目时,你是怎样想的?

2.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口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学生活动:

1.回忆有关口算乘法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2.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1.练习十二第7题。

(1)投影出示第7题。

让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完成。

2.练习十二第5题。

(1)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内交流。

3.练习十二第6题。

(1)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十二第8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如何列式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然后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练习十二第9题。

(1)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练习计算。

(3)交流汇报。

6.练习十二第10题。

学生尝试写出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练习十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每个空格代表经过几个月后,张宏节省了多少钱)

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提问:张宏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

[到了第6个月,已经是半年节省的总数了,每个月节省20元,半年即6×20=120(元)]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并迅速说出口算结果。

2.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4.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后,独立完成。

5.学生知道积是240,需逆向思考乘法算式是哪几个。把四个答案都写出来,有两种思路:

(1)从小到大列。

30×8、40×6、60×4、80×3。

(2)找对子。

30×8=240,80×3=240;40×6=240,60×4=240。

6.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口算乘法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大吗?请具体说一说。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第1课时基础上的巩固与拓展,一方面要继续在课中让学生多说算理,大面积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与口算能力;另一方面在练习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解答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8)》数学教案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第7、8题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难 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1.练习二十第7题。

(1)出示第7题的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说说爸爸、妈妈、女儿分别吃了一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剩下几分之几?

(2)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想法。

2.练习二十第8*题。

(1)尝试完成。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移”“拼”的方法将几个分数图形连接起来,再观察就很清楚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分、折、涂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比较方法,并在多个实例中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4)》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2)》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2)》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2)》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2)》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2)》数学教案

第6课时 练习一(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

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20×2=40(棵)

7. 答案不唯一,例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18÷6=3。

9. 90×3=270(只) 270-75=195(只)

10. 90×8=720(个) 100×8=800(个) 所以8分钟能打720~800个字,不能打完这篇文章。

11. 把72看作70,70×6=420(米) 把68看作70,70×8=560(米) 420

教学反思: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请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教师应当更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回答。看图列式题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我读懂了题目是什么意思,我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要了解怎样解释学生才会懂,要运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意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

第10课时 练习八(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什么继续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 6 题。

(1)完成口算。

对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

(2)完成口算

对比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完成练习八第 7 题

学生口算,选两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 8 题

学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题要倒着想。

4、完成练习八第 9 题。

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说说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10 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哟哪些?

(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从题目中,已知从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 9 分钟,那走了多少路呢?怎样列式?

(2) “用同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学生观察,交流完成,教师指导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 (1)12 17 12 16 32 24

(2)36 18 45 15 75 15

7. 16 18 15 14  13 19 14 13

8. 72 18 90 15  16 48 12 60

9.商是三位数 155  商是两位数 93  商是三位数 133

商是两位数  76  商是三位数 141  商是两位数 94

10.(1)335+250=585(米) 585÷9=65(米)

(2)65×7=455(米)

思考题

546÷3×2÷4=91(克)

教学反思:

练习课比新授更难把握,一味的练习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倦。练习课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练习的目的,避免为练习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数学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2)》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2)》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练习七(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 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的计

算。

2、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的好习惯。

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 7 题第 1 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

2、完成练习七第 7 题第 2 组

3、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完成练习七第 8 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完成练习七第 9 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 1 0 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 1 1 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七第 1 2 题 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 (1)10 13 20  23 40 42

(2)93 31 86  43 44 11

9. 估计商略

266÷2=133  889÷4=222……1

683÷2=341……1 935÷3=311……2

10. 48÷4=12(人) 48÷2=24(张)

11. 96人 96÷3=32(人)

12. 48-15=33(个) 33÷3=11(个)

思考题

96÷(1+2)=32(元)

教学反思: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换位思考,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思考这个问题提出来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这应该是我们每天需要反问自己的。

无论是设计教学,还是细小的一句教学语言,我们都要认真思考,认真整理,让学生听到的是最有用的信息。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2)》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2)》数学教案

第10课时 练习二(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8. 60 64 68 80 84 88 90 93 99

9. 26 96 46 42 55 36 66 82 86

10. 128 847 1026 92 1477 630

11. 75 791 2136 2048 204 1296 168 1875

12. 5×12=60(棵) 60+30=90(棵)

13. 26+9=35(条) 35×2=70(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设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索的情境和空间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老师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找一找、算一算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 估算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给出近似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现了一种口算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1)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1.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让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5+34=35+30+4 65-54=65-50-4 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80+550 想38+55个十) 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内容的教学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但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同时,还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11)》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第一学段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一方面,要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单位不合适,即使估算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课(2)》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89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