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复习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综合复习。
1、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9题。
(1)出示第8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第10题。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B、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第12题。
出示第12题,根据图意,学生小组间自由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得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一)》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快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复习
1-9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反思:
学生对全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等,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第1题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5×1=5 一五得五
5×2=10 二五得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二》数学教案
第6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 11 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学过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1、练习二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汇报第(3)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订正。
3、练习二第 4 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练 习 二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教学反思:
启发引导学生,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要遵循“生活-数学-生活”的规律,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所以在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整理之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第3课时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期末复习的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量长度的复习
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校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4、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5.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1)出示一只茶壶,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只茶壶,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和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数学教案
第2课时 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92-93页的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物体的时间顺序与所看到结果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观察角度档同看到的结果可能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不同时间看到的结果又如何呢?
出示教材第92页的第3题。
这是小明准备过马路时,一辆汽车从他的面前驶过,拍下来的照片,你觉得哪幅图是小明最先看到的?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结果。
小结:小明的位置没变,但是汽车是运动的,所以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进行观察,然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看到的教室前面和后面有什么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第5题、第7题,集体汇报交流。
3、学生根据第3题的经验判断第4题,交流时说说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五
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教学反思: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三》数学教案
第9课时 练习十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页的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二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三
18÷2=9(人) 36÷4=9(组)
教学反思:
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梳理9的乘法口诀后,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强化应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口令复习9的乘法口诀,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一》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练习一》《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练习二》《初步认识多边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练习三》《有趣的七巧板》《认识乘法》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四(1)》《练习四(2)》《2、3、4的乘法口诀》《练习五》《5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练习六》《6的乘法口诀》《练习七(1)》《练习七(2)》《复习(1)》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复习(2)》《平均分(1)》《平均分(2)》《平均分(3)》《初步认识除法》《练习八》《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九(1)》《练习九(2)》《复习》《认识线段》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认识厘米》《认识米》《练习十》《我们身体上的尺》《7的乘法口诀》《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十一(一)》《练习十一(二)》《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十二》《9的乘法口诀》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十三》《乘法口诀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练习十四》《复习(一)》《复习(二)》《观察物体》《练习十五》《复习数与代数(1)》《复习数与代数(2)》《复习空间与图形》《复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熟记1-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1-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 男、女生背 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二、拓展。
1、课本第28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4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出示第5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在这个主动的、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情感,提供资源,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多元评价中共同提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二》数学教案
第7课时 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的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完成第3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四、完成第4题。
学生观察图,独立填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完成第6题。
读题审题。
问题:
(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 面包车6元 货车8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六、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七、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二
8的乘法口诀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惊喜。要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真诚地给学生恰当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真诚的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数学教案
第3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板书设计:
认 识 米
1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m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二)》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十一(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759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