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数学教案:《合情推理》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教案:《合情推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数学教案:《合情推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归纳推理的含义,会利用归纳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内容解析:

(1)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中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推理与证明是一种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与证明思想贯穿于高中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但是作为一章内容出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尚属首次。《推理与证明》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之一,本章内容将推理与证明的一般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演绎推理或逻辑证明的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证明通常包括逻辑证明和实验、实践的证明,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证明来保证,即在前提正确的基础上,通过正确使用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本章的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把过去渗透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思维方法,以集中的、显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些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他们,以培养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学习这一章,要突出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归纳推理便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前提是其结论的必要条件。首先,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归纳就失去了意义。其次,归纳推理的结论超过了前提所判定的范围,因此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重在合乎情理。

(2)本节的内容属于数学思维方法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立意是把归纳推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着重学会用归纳的方法进行数学推理和猜想。

事实上,研究归纳推理的真实目的,就是把几个事实中蕴含的共性,通过变形、语言转换、多角度观察等手段,观察归纳出“共性”,进而提出猜想,并达到利用归纳推理来达到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的目的。因此,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发现的过程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本质.

归纳推理,为人类能够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做出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这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1)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和归纳推理的作用,掌握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能利用归纳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包括欣赏一些伟大猜想产生的过程,体会并认识如何利用归纳推理去猜测和发现一些新事实,得出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解决一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归纳推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归纳推理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数学发现的过程。

(3)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2.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1)和(2)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要建立一种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借助学生已有生活常识,形成推理的直观认识;让学生通过欣赏歌德巴赫猜想产生的过程,对归纳推理有初步认识,体验数学的一种基本思维过程,经历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活动。

教学目标(2)是学生初学时不易达到的目标,教学时要紧密地结合学生熟悉的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观察“几个事实”时应该关注的要点,如何观察更能发现“几个事实”中的“共性”。波利亚(G. Poliva,1888一1985)认为,“数学有两个侧面,由欧几里德方法提出来的数学看来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演绎的科学,更是归纳的科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如何发现“几个事实”的“共性”,也就是“如何去观察,才能发现规律”。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到几个事实,但是如何去观察,这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学时,应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总结出观察一定要有目标,数、式变形;语言的转化以及多角度的观察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并用具体问题让学生练习进行体会。

2.在充分体会了归纳推理的生活实例和数学实例以及其他学科实例之后,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美和发现规律的喜悦,能够自主总结出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但是容易忽略归纳推理所得结论的不可靠性,从而忽略检验的步骤。所以本节课设计了费马猜想的产生及推翻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检验的必要性,体会数学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

3.归纳推理的作用:对于归纳推理的作用,不能片面认为“万能”的,也不能由于归纳结论的或然性而否定其在科学中的发现作用,所以通过例题的设置、同学的分析和讨论、教师的必要讲解,要让学生对归纳推理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认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

1.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学生已经有大量的运用归纳推理生活实例和数学实例,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归纳推理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这一教学条件,引导学生多进行归纳与概括。

2.数学史上有一些著名的猜想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典范,教学这一内容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不仅可让学生体会归纳推理的过程,感受归纳推理能猜测和发现一些新结论,探索和提供解决一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的作用,还可利用著名猜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真理的欲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耳熟能详的《狼来了》的故事蕴含的推理;介绍四幅图的大致内容,说明推理在现实生活中是到处存在的。

(设计意图: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进而利用章头引言向学生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学完后应达到的目标。)

2.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歌德巴赫猜想。

(设计意图: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二是分解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难点;三是从这故事中提示了归纳推理的主要内涵。)

(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1.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几个事实→一种观察→一般观点→从头核对→提出猜想。(由歌德巴赫猜想的过程归纳出来)

2.归纳推理的概念: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简称归纳)。(部分推出整体,个别推出一般)

3.学生分小组讨论:

将学生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讨论生活中运用归纳推理例子,一部分讨论学科学习中使用归纳推理的例子。学生举例之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降低了概念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围绕重点展开探索和研究。)

(三)初步应用,巩固概念

1.利用两道国家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试题的解决及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初步运用归纳推理。

(1).观察规律 13,15,18,22,( ? )答案:B

A.25   B.27   C.30  D.34

(2)下面?处应是什么样的图形? 答案:C

(3)

观察拼图得猜想:1+3+5+7+…+(2n-1)=n2

(设计意图:前两题分别通过对数、形的观察,可以归纳出下一个结果。拼图游戏让学生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相互转化中观察到共性,发现规律。)

2.例1:(1)已知数列{an}的第一项a1=1,且an+1=(n=1,2,3,…),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提醒:观察项与序号的对应关系)

(2)由(1)知an =,若Sn =++…+(n=1,2,3,…),试归纳出{Sn}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①如果不能得出观察结果,可以多列出几项;②观察要根据题意,既要有明确的目标;③为了有利于观察,有时需要做适当的变形以更突出共性。)

例2:足球有12块黑皮子,20块白皮子,黑皮是五边形,白皮是六边形,我终于数清它有60个顶点,可棱数始终没数清楚。“复杂的多面体有许多面、顶点和棱”,这是多面体给人们最初的印象,那么面数、顶点数、棱数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系就可以帮助弄清楚棱数了。

师生活动:学生数图中的凸多面体的面数F、顶点数V和棱数E,然后探求面数F、顶点数V和棱数E之间的关系.(发现欧拉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让学生体会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进一步感受归纳推理的作用。通过第二题让学生感受归纳推理起到了能够提供研究方向的作用,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感受猜想完善思维

1.练习

⑴观察:

sin230°+ sin290°+ sin2150°=,sin25°+ sin265°+ sin2125°=

由上面两式结构规律,你可以归纳猜想

⑵已知两个圆①x2+y2=1与②x2+(y-3)2=1,则由①式减去②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两个圆③(x-2)2+(y-3)2=2与④(x-1)2+(y+1)2=2则由③式减去④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两个圆⑤(x+5)2+(y-3)2=7与⑥(x-2)2+y2=7则由⑤式减去⑥式可得上述两圆的对称轴方程;由上面命题的结构规律,可以归纳猜想一个更一般的命题为 。

⑶合作学习

对自然数n,f(n)=n2-n+11,计算f(0),f(1),f(2),…,f(7)的值,同时作出归纳推理,你有什么猜想?(学生互相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有助于观察的多种方式的呈现,通过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所得到结论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和发现规律的喜悦,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寻找规律、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做个有心人,发现规律并非难事。鼓励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大胆的猜测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感受归纳推理出来的有的结论是错误的)

2.介绍费马猜想:已知2+1=5, 2+1=17, 2+1=257, 2+1=65537都是质数,运用归纳推理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半个世纪后欧拉发现2+1=4294967297=647×

6700417. 说明了什么?后来人们又发现2+1, 2+1, 2+1都是合数,你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推理需要检验过程,从而自我修正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教师生动讲述欧拉发现第五个费马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知道大数学家的归纳推理猜想也可能是错的,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归纳推理的魅力;同时,通过“猜想——验证——再猜想”说明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处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归纳推理的作用

(1)发现新事实 (2)提供研究方向

六、目标检测设计

扩展阅读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学习目标
1.能利用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

复习2:演绎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

复习3:归纳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合情推理的结论.

复习4:演绎推理是由到的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

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
例1观察(1)(2)
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变式:已知: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并给出的证明.

例2在中,若,则,则在立体几何中,给出四面体性质的猜想.

变式:命题“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等于常数,”对正四面体是否有类似的结论?

例3: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前n项和为,有如下性质:
(1),
(2)若,
则,
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中,写出类似的性质.

例4判断下面的推理是否正确,并用符号表示其中蕴含的推理规则:已知是5的倍数,可知或者m+1是5的倍数,或者5m+1是5的倍数;因为5m+1不是5的倍数,所以m+1是5的倍数。

※动手试试
练1.若数列的通项公式,记,试通过计算的值,推测出

练2.代数中有乘法公式.:
再以乘法运算继续求:
…………

观察上述结果,你能做出什么猜想?
练3.若三角形内切圆半径为r,三边长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类比思想,若四面体内切球半径为R,四个面的面积为,则四面体的体积V=.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1.合情推理;结论不一定正确.
2.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由数列,猜想该数列的第n项可能是().
A.B.C.D.

2.下面四个在平面内成立的结论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②一条直线如果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必与另一条相交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④一条直线如果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必与另一条相交
在空间中也成立的为().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3.在数列中,已知,试归纳推理出.
4.用演绎推理证明函数是增函数时的大前提是().
A.增函数的定义B.函数满足增函数的定义
C.若,则D.若,则

5.设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任意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若用表示这n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则=;当n>4时,=(用含n的数学表达式表示).

课后作业

1.判别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1)如果不买彩票,那么就不能中奖。因为你买了彩票,所以你一定中奖、
(2)因为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所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则此四边形是正方形。
(3)因为,所以

2证明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3.数列满足,先计算数列的前4项,再归纳猜想.

4.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相交直线,那么此直线垂直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所在的平面。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教学设计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 与集合 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

集合 是点集,集合 = 是数集。

(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 {-1,1}

⑤ {(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五、板书设计:

课题

一、知识点

(一)

(二)

例题:

1.

2.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教会学生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在认识集合时,应从两方面入手:

(1)元素是什么?

(2)确定集合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表示集合时,与采用字母名称无关。

探究活动

【题目】数集A满足条件:若 ,则 ( )

(1)若 ,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自己设计一个数属于A,然后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3)从上面两小题的解答过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并大胆证明你发现的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1)其他所有元素为-1, .

(2)略

(3)A中只能有3个元素,它们分别是 , , 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高一数学教案:《映射》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映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的概念,和一一映射的概念.

(1)明确映射是特殊的对应即由集合 ,集合 和对应法则f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知道映射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是多对一和一对一的对应;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把握映射与一一映射的区别;

(3)会求给定映射的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了解求象与原象的方法.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一映射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且函数也是特殊的映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如图:

由此我们可从集合的包含关系中帮助我们把握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①映射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初中所学对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对应集合 中的唯一这点要求的理解;

映射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对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应本身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集 合A和集合B及对应法则f,由于法则的不同,对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其中只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能构成映射,由此可以看到映射必是“对B中之唯一”,而只要是对应就必须保证让A中之任一与B中元素相对应,所以满足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就能体现出“任一对唯一”.

②而一一映射又在映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建议

(1)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 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可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比如:

, .

这种表示方法比较简明,抽象,且能看到三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映射的一般表示方法为 ,从这个符号中也能看到映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这对后面认识函数是三件事构成的整体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学校可以在给出定义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映射的例子,教师也给出一些映射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发现映射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再从中引出一一映射概念;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学校,则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映射的特点,一起概括.最后再让学生举例,并逐步增加要求向一一映射靠拢, 引出一一映射概念.

(4)关于求象和原象的问题,应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特别是求原象的方法是解方程或方程组,还可以通过方程组解的不同情况(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数解)加深对映射的认识.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例中去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寻找共性,共同讨论映射的特点,共同举例,计算,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要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2.1 映射

教学目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及一一映射的概念.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初中,我们已经初步探讨了函数的定义并研究了几类简单的常见函数.在高中,将利用前面集合有关知识,利用映射的观点给出函数的定义.那么映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的概念.

二、新课

在前一章集合的初步知识中,我们学习了元素与集合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映射是重点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要先从我们熟悉的对应说起(用投影仪打出一些对应关系,共6个)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一类特殊的对应,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提问1:在这些对应中有哪些是让A中元素就对应B中唯一一个元素?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由学生回答,对有争议的,或漏选,多选的可详细说明理由进行讨论.最后得出(1),(2),(5),(6)是符合条件的(用投影仪将这几个集中在一起)

提问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个对应的共性吗?

经过师生共同推敲,将映射的定义引出.(主体内容由学生完成,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板书)

一.映射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高一数学教案:《对数》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对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

(3) 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和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如果看到 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 (2) (3) (4) ..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75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