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演练本校及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2.能力目标:全组同学能够相互协作,根据统计资料在中国图上绘出中国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能讨论分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能通过讨论确定并演练本校和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3.知识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和有关图像感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优秀学生能够简单说明原因;每个学生能够在一分钟内至少说出我国三个地震多发的省和两个火山分布区。

教学理点

帮助并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演练学校及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真正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有用的防灾、减灾方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电视机,中国政区图和红色即时贴圆片及参考资料(各组分组而坐,各组桌面均有配备)。

教学过程

唐山大地震现场实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地理》教学软件中有关片段)。

哪位同学经历过地震,地震时是什么样?大家说一说。

通过刚才这段录像和大家的讨论,我OJ可以感受到地震灾害是来势凶猛和残酷无情的。地震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地震的分布和发生有无规律可循呢?

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地震

初一时我们学过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市,有谁还记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根据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你们能否分析出中国是一个多震国,还是一个少震国?为什么?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的确,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请同学朗读课本本节开始方框中的文字内容。

中国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请你们阅读参考资料,这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你们各组能否在5分钟内用红色即时贴在中国地图上把这些地区标出来?比比看,哪组完成得快?

能不能根据你们自己的图总结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哪个省大震多?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地带?(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我国地震带多分市在板块交界处和山前凹陷地带。)

请大家看课本第38页的图3.23“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请各组根据这幅图补充你们自制的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我们生活的北京是多震区,还是少震区?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北京有三大断裂带,其中有一条断裂带在石景山区,那就是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而我们学校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充分注意防灾、减灾,地震就不那么可怕了。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24万同胞罹难,但是距离震中唐山市仅100千米的青龙县却因为防灾工作做得好,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创造了罕见的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1996年第9期《青年文摘》中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

再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九度区某医院房屋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基岩地基上的某建筑物(楼房)保存完好(可向学生展示《地震问答》中的实物照片)。

显然我们学校的选址是不合适的。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呢?(引导学生从震前预报、震发时躲避方法和震后间隙的撤离路线三方面讨论。)

现在咱们来实际演习一下震发时的躲避方法。

师生共同演习。

你家里应如何防震呢?你能不能把你想到的防灾措施填入下表,回家后再补充上实施情况?

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

你知道长白山上白头山天池吗?为什么湖泊会出现在山顶呢?你知道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吗?为什么五大湖泊会相连成串分布呢?

请看书上有关这两个湖泊的插图,插图下有文字解释。

二、火山的分布

我国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不过,近几年来仍在活动的火山却很少。最近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三、泥石流

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请你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灾害的发生和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能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略)

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板书设计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二、火山的分布

三、泥石流

小资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8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1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7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7.2级。

1967年8月30日12时22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6.8级。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地震,震级7.4级。

1970年1月5日1时42分云南省通海地震,震级7.7级。

1972年1月25日10时06分台湾省东边海中地震,震级8.0级。

1973年2月6日18时37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7.9级。

1974年5月11日3时25分云南省昭通地震,震级7.1级。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地震,震级7.3级。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5级。

1976年5月29日22时00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6级。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地震,震级7.8级。

1976年7月28日18时45分河北省滦县地震,震级7.1级。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76年8月23日11时30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81年1月24日05时13分四川省道穹地震,震级6.9级。

1985年8月23日12时41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地震,震级7.4级。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云南省耿马、澜沧地震,震级7.6级。(摘自《地震问答》)

扩展阅读

第五节碱金属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五节碱金属”,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节碱金属
【知识网络】
【易错指津】
1.注意钠及其化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浓度的计算中,Na及Na2O2溶于水均会产生气态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应是原混合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产生气体的质量。
2.注意Na2O2跟CO2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反应时的先后顺序。若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必还发生2NaOH+CO2=Na2CO3+H2O,即应先考虑Na2O2跟CO2的反应。
3.正确理解“焰色反应”:
(1)它是元素的一种物质性质。无论是金属离子或金属原子均能发生焰色反应。它属物理变化过程。
(2)不是所有元素都有特征的焰色。只有碱金属元素以及钙、锶、钡、铜等少数金属元素才能呈现焰色反应。
(3)焰色反应的显色过程与气体物质燃烧时产生各色火焰的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焰色反应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自身发生燃烧反应而产生各种颜色火焰的过程,而是它们的原子或离子的外围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的各种颜色的光的过程。
【典型例题评析】
例1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2001年上海高考题)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
思路分析:碱金属与卤素两族元素为活泼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选项中①②③符合离子晶体的通性。
答案:A
方法要领:从物质结构的观点出发,理解物质所具体的性质。
例2下列能用于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1996年上海高考题)
A.干冰灭火剂B.黄沙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D.泡沫灭火剂
思路分析:Na为活泼金属,除能与O2反应外,还能与H2O、CO2等物质反应。干粉中NaHCO3受热会分解产生H2O和CO2;泡沫灭火剂中含水等物质。
答案:B
方法要领:灭火一是降低温度,二是隔绝空气,此外灭火剂不能和被扑救的物质发生反应。解题中应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方法。
例3联合制碱法中关键的一步是把NH4Cl从几乎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分离出来,为此根据NaCl和NH4Cl溶解度的差异,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某种气体,同时加入磨细的食盐,可析出不夹带NaHCO3的NH4Cl.NaCl和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以下操作正确的是(1998年上海高考题)
通入气体温度控制
(A)
(B)
(C)
(D)CO2
CO2
NH3
NH330~40℃
0~10℃
30~40℃
0~10℃
思路分析:本题是电离平衡与溶解平衡统一在联合制碱法中一个很好的能力考核点。由于通入NH3使HCO3-与NH3.H2O反应转化为CO32-、NH4+与H2O,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而不易析出,又由于增加了NH4+,并在降温条件下更易使NH4Cl析出(根据NaCl与NH4Cl共同存在时的溶解度曲线)。这是非常巧妙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
答案:D
方法要领:选项已指明了通过两个操作可达目的。由溶解度曲线知温度应低为好;再结合:NH4Cl(s)NH4++Cl-,要析出NH4Cl晶体,可增加[NH4+],因此可通入NH3。
例4(1)分别写出由氧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下列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反应条件)。(2000的广东高考题)
①O3:②Na2O2:③Na2O:
(2)指出氧在下列各物质中的化合价:
O3:;Na2O2:;Na2O:
(3)KO2能吸收CO2生成K2CO3和O2,故可用作特殊情况下的氧气来源,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人体内O2-离子对健康有害,使人过早衰老,但在催化剂SOD存在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O2-+H2O=H2O2+O2+
思路分析:前2题为送分题(但要注意题目对反应条件的要求),3题关键是配平,4题先逆向配平:H2O2→O2-(O价态:-1到-0.5,变1价),O2→O2-(O价态:0到-0.5,变1价),则1H2O2+1O2——2O2-+2H2O。由电荷守恒及H、O守恒判缺项为OH-。或先由H、O守恒判缺项为OH-,再观察配平。
答案:(1)①3O22O3②2Na+O2Na2O2③4Na+O22Na2O
(2)0;-1;-2(3)4KO2+2CO2=2K2CO3+3O2(4)2O2-+2H2O=1H2O2+1O2+2OH-
方法要领: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基本化学用语的能力。难点在第(4)小题,该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对中学生来说属于新知识、新情境。由电荷守恒可知,产物中必为一种阴离子,在H、O两种元素范围内组合,应为OH-。
解题的前提是要具备由Na2O2与CO2反应到KO2与CO2反应的迁移能力和从电荷守恒角度掌握缺项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技能。
例5若以X、Y和Z代表三种元素,且知X与Y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甲,Y与Z也可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乙,又知甲分子含18个电子,乙分子含38个电子,请填空:
(1)元素Y在第周期。(2)化合物甲的分子式是。(3)化合物乙的分子式是。(2001年高考试测题)
思路分析:二元化合物甲的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显然组成它的两种元素(X和Y)都只能在短周期。X与Y的原子数之比为1:1,因此,很容易想到可能是HCl。但是无论是H还是Cl作元素Y都不可能再形成满足题设条件的化合物乙,于是化合物甲可考虑是H2O2(原子比为1:1,分子含18个电子)。进而把O作为元素Y,则化合物乙就是Na2O2(原子比为1:1,分子含38个电子)。这样,本题要求填写的三个空白均迎刃而解。
答案:(1)二(2)H2O2(3)Na2O2
方法要领:本题考查考生对分子组成、元素性质和周期表的掌握程度。18个电子的微粒有:Ar、F2、HCl、H2S、PH3、H2O2、SiH4、N2H4、CH3OH、C2H6、S2-、Cl-、K+、Ca2+、HS-。
例6现有一定量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mol/L盐酸和蒸馏水)。(1994全国高考题)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实验中Na2O2和Na2O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选用的装置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标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由于Na2O2和水反应放出O2,而Na2O与水反应不放出气体,所以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O2的量计算Na2O2的量,由于试样的量一定,即可求出Na2O2的纯度。
答案:方法1:(1)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2)(G)接(A)(B)接(F)
方法2:(1)2Na2O2+2CO2=2Na2CO3+O2Na2O+CO2=Na2CO3(3)(G)接(D)(C)接(H)(I)[或(I)(H)]接(J)(K)〔或(K)(J)〕接(A)(B)接(F)
方法要领:设计实验确定混合体系中某一物质的纯度,一般步骤是:
(1)断题:
a.称量
课题(加入某物质或加热)b.生成沉淀
c.生成气体
通过称量混合物增重或减轻值可确定纯度;通过过滤、洗涤、烘干、称重可确认纯度;通过生成气体压水测气体体积亦可确认某物质的纯度。如确认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纯度用a;确认NaCl和BaCl2中NaCl纯度可用b;Na2O2和Na2O中Na2O2的纯度用c。
(2)框图分析(以Na2O2和Na2O混合物为例)
①首先应明确设计最佳实验的标准:Ⅰ.原理正确;Ⅱ.现象明显;Ⅲ.操作简单;Ⅳ.仪器药品易得;Ⅴ.安全可靠
②Na2O2和Na2O产生气体(压水测气体体积)
若选CO2与Na2O2反应,则CO2尚需制备;若选盐酸与Na2O2直接反应,则生成H2O2在酸性条件下分解速率没有在碱性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故选择水直接和混合物反应产生O2,气体压出水测出O2的体积,从而可计算Na2O2的纯度,此法最简单,符合题意。
(3)此类题目解题模式的构建
①思维的总过程:
启动→发散→收敛→共识

明确问题→途径→核心→模式
②模式
思路的设计→优选方案→分析比较→操作程序→归纳总结
例7将70g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混合物跟98g水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试分别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混合物中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质量各为多少g?
思路分析:设混合物中Na2O2物质的量为x,Na2O物质的量为y,则有:
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
x2xx/2y2y
78g/molx+62g/moly=70g
根据题意得方程组:
解得:x=0.5moly=0.5mol
则:m(Na2O2)=0.5mol×78g/mol=39gm(Na2O)=0.5mol×62g/mol=31g
答案:2Na2O2+2H2O=4NaOH+O2↑、Na2O+H2O=2NaOH;Na2O2:39g、Na2O:31g
一题多解:上述反应式知,Na2O2与H2O反应Na2O2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产生的O2来自Na2O2,相当于2Na2O2=2Na2O+O2↑;若设Na2O2的物质的量X,则混合物与H2O反应可理解为将(70-16X)gNa2O与H2O作用。
根据题意,由钠离子守恒:
得:X=0.5mol。(以下略)
例8某天然碱(纯净物)可看作由CO2和NaOH反应后的产物所组成。称取天然碱样品四份,溶于水后,分别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溶液30mL,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如下表:(2000年上海高考题)
ⅠⅡⅢⅣ
盐酸液的体积(mL)30303030
样品(g)3.324.155.817.47
二氧化碳的体积(mL)672840896672
(1)由第Ⅰ组数据中的CO2体积与样品质量之比,可以推测用2.49g样品进行同样的实验时,产生CO2_________mL(标准状况)。
(2)另取3.32g天然碱样品于300℃加热分解至完全(300℃时Na2CO3不分解),产生CO2112mL(标准状况)和水0.45g,计算并确定该天然碱的化学式。
(3)已知Na2CO3和HCl(aq)的反应分下列两步进行:
Na2CO3+HCl→NaCl+NaHCO3Na2CO3+HCl→NaCl+CO2↑+H2O
由上表中第Ⅳ组数据可以确定所用的HCL(aq)的浓度为mol/L。
(4)依据上表所列数据以及天然碱的化学式,讨论并确定上述实验中CO2(标准状况)体积V(mL)与样品质量W(g)之间的关系式。
思路分析:试题以天然碱的组成及碳酸盐的性质为依托,构筑一道有层次、有深度且思维容量较大的计算题。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数据的观察和处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72mL/3.32g)×2.49g=504mL。
(2)由题意可知,天然碱含NaHCO3、Na2CO3。
n(NaHCO3)=2n(CO2)=2×(112/22400)mol=0.01moln(Na2CO3)=(672/22400)mol-0.01mol=0.02moln(H2O)=[(0.45g-(112/22400)mol×18mol)/18mol=0.02mol
所以天然碱组成为2Na2CO3.NaHCO3.2H2O(式量332)。
(3)7.47g样品中:n(Na2CO3)=(7.47g/332g.mol-1)×2=0.045mol,则:
Na2CO3完全生成NaHCO3消耗HCl:0.045mol;生成672mLCO2消耗HCl:672mL/22400mL.mol-1=0.03mol。故c(HCl)=(0.045mol+0.03mol)/0.030L=0.025mol/L。
(4)30ml盐酸中n(HCl)=0.075mol,设样品与HCl反应全转化为NaCl,由:
2Na2CO3.NaHCO3+5HCl=5NaCl+3CO2↑+3H2O知:需样品质量:(0.075mol/5)×332g/mol=4.98g
设样品中Na2CO3与HCl反应完全转化为NaHCO3(无CO2气体放出),由:
(2Na2CO3.NaHCO3)+2HCl=2NaCl+3NaHCO3知:需样品质量:(0.075mol/2)×332g/mol=12.45g
讨论:①0W≤4.98,HCl过量:V(CO2)=(Wg/332g.mol-1×3)×22400mL.mol-1=202.4WmL
②4.98≤W≤12.45,Na2CO3转化NaHCO3消耗n(HCl)=(Wg/332g.mol-1)×2;剩余n(HCl)=0.075mol-(Wg/332g.mol-1)×2,生成CO2物质的量等于剩余HCl物质的量,故V(CO2)=[0.075mol-(Wg/332g.mol-1×2)]×22400mL/mol=(1860mL-134.9W)mL
③W≤12.45,HCl全部用于使Na2CO3转化NaHCO3,故V(CO2)=0。
答案:(1)504(2)2Na2CO3NaHCO32H2O(3)2.5(4)①0W≤4.98V(CO2)=202.4WmL或V(CO2)=(Wg/332g.mol-1×3)×22400mL.mol-1;②4.98≤W≤12.45V(CO2)=1680-134.9WmL或V(CO2)=[0.075mol-(Wg/332g.mol-1×2)]×22400mL/mol;③12.45≤WV(CO2)=0
方法要领:本题是有关NaHCO3和Na2CO3混合物系列计算,主要考查运用实验数据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其难点主要是在第(4)小题的讨论上,关键是抓住盐酸的量是一个定值,即2.5mol/L×30×10-3L=0.075mol,由此依据NaHCO3、Na2CO3与盐酸的反应式求得样品在不同情况下的用量,从而确定W的取值范围。

第五节气象灾害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五节气象灾害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五节气象灾害

教学目的: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学方法:
及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害消息,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危害;组织学生收看关于我国1998年“三江”特大洪涝灾害的影视资料,进行具体分析防御措施。如《挥师三江》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堂小结: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板书设计:(见下面表格)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种类

概念

成因

分布

灾害表现

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教学后记: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题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等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的地震灾害,二是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教材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导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互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

难点重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难点:
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3.通过读地质灾害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唐山大地震》片段
教师点评:地震灾害瞬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那么,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分布又有何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学习。





言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驱动力并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使同学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1、表扬优秀,指出闪光点和不足
2、总结疑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
以同学为镜,吸取经验和教训
1、让学生有学习的荣誉感,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
2、了解学生的困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自主学习部分:
1、提前培训好点评同学,要求课前组织本组同学统一答案,排疑解惑。
2、课堂上教师再次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学生参照课本或查阅资料自主学
习。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知识有初步了解。




理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一)泥石流
1、类型:
2、分布: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
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二)滑坡
1、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
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
2、我国滑坡的分布通过教师讲解,利用课堂时间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了解。
展示点评安排
展示人员点评人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活动1:
读教材51页图2—17,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小组讨论后得出:
答: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的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资产密集,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东部严重。
探究活动2:
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
答: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便于集水集物)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探究活动3:
下列原因容易诱发滑坡,请你说出这是为什么?
①依山建房②长时间暴雨③岩石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
答:①增加了局部地区坡度,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
②既会增加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又对岩体运动具有润滑作用。
③会使上部岩体的重量增大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2、小组代表登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修改。这三道题目,一方面重在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学会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资料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态度。





外出旅游遇到泥石流将如何逃生?
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多发的原因及分布。学会地质灾害形成的分析方法,找出形成原因是防灾减灾的第一步。所以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希望同学们明确地质灾害形成因素的分析方法。带领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纲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形成原因
2.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业(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第43题)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友情提示:注意答题角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学生课后完成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

第五节电势差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节电势差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五节电势差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理解电势差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物理量。
二、预习内容
1、你知道什么叫“类比”吗?
所谓类比,就是将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根据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一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同或类似的属性。
“类比”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2、电势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能量相类似?

二、电势能与重力势能对比后得到:
结论:,电势能减小;
电场力作负功(克服电场力做),。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公式
三、电势定义:
公式:变形得:。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势差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q进行相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在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3.知道电势能,知道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电势差与电势的关系。
电势差定义:也叫。
设电场中A点的电势为,B点的电势为,
电势差表示成
也可以表示成
显然
讨论与交流:
1、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

2、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电势差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吗?这与力学中学过的哪个概念相似?

二、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电荷q从电场中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WAB====


讨论与交流:
1、UAB由什么决定?跟WAB、q有关吗?

2、WAB跟q、UAB有关吗?

三、反思总结
1、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2、电势差和电势的区别。3、应用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对UAB=WAB/q和WAB=qUAB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电场中A、B两点的电势差和两点间移动电荷的电量q成反比
B、在电场中A、B两点移动不同的电荷,电场力的功WAB和电量q成正比
C、UAB与q、WAB无关,甚至与是否移动电荷都没有关系
D、WAB与q、UAB无关,与电荷移动的路径无关
2、关于电势差UAB和电势φA、φB的理解,正确的是()
A、UAB表示B点与A点之间的电势差,即UAB=φB-φA
B、UAB和UBA是不同的,它们有关系:UAB=-UBA
C、φA、φB都有正负,所以电势是矢量
D、零电势点的规定虽然是任意的,但人们常常规定大地和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点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有一个带电量q=-3.0×10-6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时,克服电场力做功6.0×10-4J,从B点移到C点时,电场力做功9.0×10-4J。试问:
(1)A、B、C三点之间的电势差UAB、UBC和UCA各是多少?
(2)若规定B点电势为零,则A、C两点的电势φA和φC各是多少?该电荷在A、C两点的电势能EPA和EPC分别又是多少?
2、图中,a、b、c、d、e五点在一直线上,b、c两点间的距离等于d、e两点的距离.在a点固定放置一个点电荷,带电荷量为+Q,已知在+Q的电场中b、c两点间的电势差为U.将另一个点电荷+q从d点移到e点的过程中()
A.电场力做功qUB.克服电场力做功qU
C.电场力做功大于qUD.电场力做功小于qU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5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