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讲读第一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讲读第二段
1、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
,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按:课本注释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有一选本注为:“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讲读第四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讲读第六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
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十一)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十二)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时代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三)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人墓碑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齐背全文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人墓碑记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2、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的特色。
3、了解碑志类文体知识,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熟记字音
蓼()阉()皦() 湮()没 赀()财
缇()骑()抶()溷()藩詈()傫()
缙()绅牖()逡()巡冏()暴()谥()
扼()腕 脰()投缳()
2、通假字
①敛赀财以送行赀,通“资”,钱财。
②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
③其为时止有一月尔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④忠义暴于朝廷暴,通“曝”,显露。
3、古今异义词
慷慨,胸怀大志,义气豪放。例:慷慨得志之徙。
痛心,痛恨。例:吴之民方痛心焉。
意气,神情。例: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颜色,脸色。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行为,品行作为。例:行为士先者。
疾病,轻的为疾,重的为病。例:其疾病而死(在此用作动词)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比较。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4、指出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抶而仆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人皆得以隶使之。
其疾病而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
以旌其所为。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5、一词多义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盛呜呼,亦盛矣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上之悲战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卒而卒莫消长也
猛将必发于卒伍
公子季友卒
有始有卒者
军旅卒发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徒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也,而为之记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6、文言句式
①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既建墓,又立碑,事情够盛大的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②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设问句。通过设问,表达五人的光照日月,引人思考。)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反问句。通过反问,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反衬五人的高风亮节。)
④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充满赞美。)
⑤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反问句。对五人“荣于身后”给予充分的肯定。)
判断句一—“是时以大中承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动词“为”表判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用“……者也”表判断)“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也”表判断)“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判断)“贤士大夫者,……孟长姚公也。”(用“……者,……也”表判断)
被动句一一“子犹记周公之被逮。”(用介词“被”表被动)“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用介词“于”表被动)
宾语前置——“谁为哀者?”(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提前)
反问句—一“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用“况……欤”表示反问)“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用语气词“……欤”表示反问)“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用“固……哉”表示反问)“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用“安……哉”表示反问)
7、文学常识
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号西铭,太仓(江苏)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四年进士。他曾和同里张采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
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士民素德顺昌,闻其逮,不胜冤愤。吴令陈文瑞,顺昌所拔士也。夜半叩户求见,抚床为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此特意中事耳。毋效楚囚对泣!”颜色不变。语良久,令请顺昌入治装,举家号恸。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顾案上有素膀,徐曰:“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我向许之,今日不了,亦一负心事。”乃题“小云栖”三字,后识年月,投笔而起,改囚服出门。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顺昌出赴使署开读,巡抚毛一等遮中丞,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手掷锒铛于地,厉声曰:“东厂逮人,鼠辈何敢置喙!”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閧然而登,丛殴缇骑,立毙一人,诸司不复相顾。
(《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
注:膀,bǎng,匾额。閧,hōng,同“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民素德顺昌 德:感激B.颜色不变颜色:脸色
C.恳其疏救 疏:给皇帝上奏议D.鼠辈何敢置喙置喙:说无用的话
2、下列加点的字与“此龙树庵僧属我书者”中“属”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各句与“将谁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B.谁为哀者
C.且立石于其墓之门D.不能容于远近
4、下列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令请顺昌入治装②我向许之
A.①命令周顺昌进去整理行装 ②我从前答应了他
B.①县令请周顺昌进屋打点行装 ②我从前答应了他
C.①命令周顺昌戴好治罪的刑具 ②我一向就对他有求必应
D.①县令请周顺昌穿上囚服②我一向十分赞许他
5、下列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①此特意中事耳②旨出朝廷,乃东厂耶
A.①这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罢了②旨谕出自朝廷,还是出自东厂呢
B.①这是蓄意安排的事罢了②旨谕出自朝廷,还是出自东厂呢
C.①这是蓄意安排的事罢了②旨谕应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呢
D.①这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罢了②旨谕应出自朝廷,怎么竟出自东厂呢
6、对“顺昌笑曰:‘无事乱人怀也!’”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笑”说明他神态坦然,同时也对家人安慰,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B.“笑”表现了镇定自若的心态,他不愿看到“举家号恸”,使他心烦意乱。
C.“笑”是对家人的讥笑,关键时刻没有骨气,使他心烦意乱。
D.“笑”是对东厂逮人的蔑视,表现了正义凛然的精神。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段与《五人墓碑记》都记叙了明天启六年魏忠贤作乱,苏州市民暴动的情况。
B.课文重在赞扬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批判某些缙绅的卑劣行径,从而阐述生死的价值问题;选段重在赞颂周顺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品质。
C.课文选取苏州市民斗争的一些情况,突出五人的事迹,点面结合;选段选取周顺昌被逮时的语言神态及苏州市民斗争的一些情况。
D.课文和选段都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案
字音:liǎo、yān、jiǎo、yān、zī、tí、jì、chì、hùn、
lì、lěi、jìn、yǒu、qūn、jiǒng、pù、shì、è、dòu、huán
词类活用:
仆,动词活用作使动词,倒下:使……倒下、
屈,动词活用作使动词,屈身:使……屈身
隶,名词活用作动词,奴隶:当做仆役。
疾病,名词活用作动词,疾病:生病。
墓,名词活用作动词,坟墓:修墓。。
旌,名词活用作动词,旗的一种:表彰。
函,名词活用作动词,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一词多义
盛:兴旺,旺盛/盛大/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发:(拿出)/(发动)/(头发)/(抒发)/(发送)
卒:(士兵)/(死)/(最终,终于)
而卒莫消长也
猛将必发于卒伍
公子季友卒
有始有卒者
军旅卒发
(指同一类人)
徒空,徒然)
(只,仅仅)
(自己)
私(偏爱)
(偏向)
(私下,偷偷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727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