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两个凡是”的提出
文革后,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问:“两个凡是”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左“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977年2月,国内一些主要报刊发表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凡是”。这种对毛泽东生前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背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它的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目的:从根本上纠正极“左”路线,冲破禁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性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影响:它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4、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由城市转到乡村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由乡村转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1982年)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的单一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一步到位的思想——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概括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意义: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十四大
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肯定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5、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6、邓小平理论其他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主要内容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结:是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89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指出,只要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创立的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形势可以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1)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5)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6)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了广东高州。在参加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后,考察广东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具体体现:①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②确定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提出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性;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等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具体体现: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④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⑤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⑦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支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具体体现: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要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1)根本要求:(“三个坚持”)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是我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是我党的生命力所在;
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具体要求:(“四个必须”、“四个不断”、“四个新”)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A.城市B.农村C.经济建设D.阶级斗争
2.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系统概括是在中共()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这段话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5.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总体上说都是
①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之所以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主要是指这次会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D.中共十三大后
10.党中央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由于我国
A.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成熟
C.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D.曾经历过严重经济挫折
1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A.实现祖国统一????B.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于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14.把邓小平理论明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5.下列内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纲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四项基本原则
C.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根本意义在于
A.开始冲破“左”倾思想的禁锢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
17.《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D、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错误的根源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是()
图一图二
第16题图
A.中共七大、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C.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D.开国大典、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主要的成就是(,)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D.纠正了“文革”错误
23.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
A.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九大”
25.《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颂了党的领导人
A.胡锦涛B.邓小平C.刘少奇D.毛泽东
26.开辟新时期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邓小平“南方谈话”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A“两个凡是”方针B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2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中共十五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30.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爱国统一战线C和平与发展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1.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B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形成的
C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D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2.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33.《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进行整风
C.开展社会主义竞赛D.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35.认定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较低B.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C.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D.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36.中国共产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坚持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愿望要求
37.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解,你觉得不准确的是
A党的方针政策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
C党的方针政策要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党的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8.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力量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调整C人民群众D先进文化
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的是
A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B怎样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运用“一国两制”思想,实现国家统一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0.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正确的是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②是江泽民同志个人的智慧结晶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次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材料二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曾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请回答:
①请概括邓小平在两则材料中所持的主张。
②材料二中为什么强调要“走自己的路”?
2.阅读江泽民的一段评价,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1)“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什么重大贡献?简述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问题的基本内容。
(2)“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指的是什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了哪些方面的新回答?
(3)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思想武器主要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C5.B6.D7.A8.C9.D10.A11.D12.B13.c14.D15.C16。C17.C
18.D19.A20.D21.C22.A23.C24.A25.B26.C27.C28.A29.C30.D31.B32.A
33.A34.A35.A36.B37.D38.C39.D40.B
二、材料解析题
1.①基本主张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因为五六十年代在借鉴苏联经验方面忽视了中国的客观实际,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革命进程。(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回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课标要求)
2、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尚品格。
重点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
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
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文革结束后,对待毛泽东思想有哪三种态度?为此,思想理论界发生了哪一事件?
一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肯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二是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错误来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三是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和内容:
(1)1978年酝酿准备: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2)1982年首次提出: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1987年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新中国三条经济建设路线: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哪两大根本问题?他是如何回答这两大根本问题的?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彻底打破了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
(4)1992年发展成熟:①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判断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建设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其他内容:一国两制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外交要独立自主、不结盟。
2、形成原因:
(1)政治: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2)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3)思想:①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②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③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
3、历史地位: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1904?8?22—1997?2?19)生平年表:1947年与刘伯承率军跃进大别山,次年参与指挥淮海战役。1956年中共八大后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6年文革爆发受到批判,后被押送到江西参加劳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不久再次被打倒。1977年复出,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1978年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1979年访问美国,提出建立特区。1982年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4年考察和肯定经济特区,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批示开展“863计划”。1989年会见戈尔巴乔夫,辞去军委主席职务。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创立背景:①国际: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②国内: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过程内容:2001年阐述,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根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灵魂和先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和归宿)。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地位作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同之处: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包含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内在联系:继承与发展。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内容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
产生
发展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2、、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3、主要内容: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⑧关于发展战略,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
⑨关于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⑩关于教育发展,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⑾关于科技地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⑿关于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⒀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提供思想基础)
②(提供经验条件)
③(推动事业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内形势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②始终代表
③始终代表
3、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
灵魂和先导
本质和归宿
4、精神实质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
(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5、历史地位
理论来源:是对继承与发展
理论价值:是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意义:是新世纪实现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区别
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重大作用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610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