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化学教案:《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时间 第十七周 6月10日 本模块第7课时
教学
课题 专题 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单元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节题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含义。
2、认识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和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3、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和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4、能应用元素第一电离能说明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窨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和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应用元素第一电离能说明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回顾]
元素周期律?
[提问]
1、什么叫第一电离能?
[讲解]第一电离能其数值越大,原子越难于失去一个电子。
注意:原子失去电子,应先最外电子层、最外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第一电离能的作用:可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I1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一、元素第一电离能:
I1= M(g)—e-→ M+(g)
2、由P19表《1—36号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得到什么规律?
二、周期表中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结论:周期表中铯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回答
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碱金属最小、稀有气体元素最大
同一主族:随电子层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减小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讲解] 3.周期表的右上角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大,左下角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数值小
(四)I1与洪特规则的关系
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存在一些反常,这与它们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有关。如镁的第一电离能比铝大,磷的第一电离能比硫大。
基本规律: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p3、d5、f7)和全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讲解] 应用:
1、 判断元素活动性(金属性、非金属性)
2、 推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电子数、常见化合价)
[典型例题]
1、根据下列五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单位:kJ/mol),回答下面各题。
元素代号 I1 I2 I3 I4
Q 2080 4000 6100 9400
R 500 4600 6900 9500
S 740 1500 7700 10500
T 580 1800 2700 11600
U 420 3100 4400 5900
理解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在周期表中,最可能处于同一族的是( )
A 、Q和R B 、S和T C 、T和U
D 、R和T E 、R和U
(2)电解它们的熔融氯化物,阴极电极反应式最可能正确的是
A Q2++2e-→Q B R2++2e-→R C S3++3e-→S
D T3++3e-→T E U2++2e-→U
(3)它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最可能正确的是( )
A QCl2 B RCl C SCl3 D TCl E UCl4
(4)S元素最可能是( )
A S区元素 B 稀有气体元素 C p区元素
D 过渡金属 E d区元素
(5)下列元素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最像Q元素的是( )
A 硼(1s22s22p1) B 铍(1s22s2) C 锂(1s22s1)
D 氢(1s1) E 氦(1s2)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
Q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二、三电离能也较大,但相差不大;应具有稳定结构;
R元素第一电离能较小,而二、三电离能也较大,相差不大,可能+1价
S元素第一、二电离能相差不大,可能同能级(+2价)
T元素第一、二、三电离能相差不大,而与第三层相差较大,最外层3个电子
U元素第一电离能较小,而二、三电离能也较大,相差不大,单电子活泼。
答案:(1)E (2)D (3)B (4)A (5)E
板书计划 一、元素第一电离能:
I1= M(g)—e-→ M+(g)
二、周期表中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结论:周期表中铯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三、电离能与核外电子排布
1、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全满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2、通常:I1
四、应用:
3、 判断元素活动性(金属性、非金属性)
4、 推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电子数、常见化合价)
反馈 学生要加强预习。
[课堂练习]
1、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的ⅡA族元素。下面关于镭的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合物中呈+2价 B.单质使水分解放出氢气
C. 氢氧化物呈两性 D.碳酸盐难溶于水
(解析)C、依据周期表性质的周期性
2、在下面的电子结构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原子可能是 ( )
A.ns2np3 B.ns2np5 C.ns2np4 D.ns2np6
(解析)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全满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3、下列说法正确是
A、第3周期所含元素中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C、所有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D、钾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解析)AC、第一电离能大小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结构决定的。
4、A、B、C是短周期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C同族,B+ 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之间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A、B、C的电子排列式: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解析)氧、钠、硫。
[直击高考]
(03上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 X Y
失去第一个电子 519 502 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 7296 4570 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 11799 6920 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 9550 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答案)
(1)①④
(2)①Li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 Li+已形成稳定结构,此时再失去一个电子很困难
②a Na2O和Na2O2
③ⅢA或第三主族
④m
第三节主要介绍乙醇、乙酸这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乙醇,俗称酒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其物理性质。
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的主要性质,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OH),要根据乙醇的结构式,根据—OH的特征复习乙醇的化学性质,与Na、O2反应等。乙酸也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物质。它的官能团是,乙酸是一种典型的弱酸,属于弱电解质,因此,要注意联系在无机化学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如酸的通性等。酯化反应,是新学习的有机反应,其本质属于取代反应,要明确其脱水的机理,要指导学生认真研究实验34酯化反应,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主要介绍糖类、油脂、蛋白质,这几种物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复习时,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践认识,比如:可以以热碱水洗碗为例,进一步理解油脂的水解,同时,也可以利用生物学上的相关知识,然后,再从化学的角度加入解析、学习。
抓住糖的多官能团进行学习,推测其可能有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复习时,要组织学生多讨论、多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乙酸的重要用途。
2.掌握乙醇、乙酸的化学性质。
3.了解糖、蛋白质的重要性质与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复习。
2.采用讨论法复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
乙醇、乙酸的性质,糖、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学难点
乙醇的催化氧化、酯化反应的机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钠、乙醇、酚酞试液、水、试管。
[师]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键的断裂及新键的形成,从图中所标出的①②③④处的化学键的断裂,同学们能否判断乙醇各发生了哪些反应?
[生1]断①处键,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师]如果①②处键断裂,大家看看形成了什么样的物质?
[生]形成了乙醛。
[师]那么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氧化反应。
[师]此时发生了催化氧化反应。
[师]如果是③④两处键同时断裂呢?又形成了什么物质?
[生]乙烯!
(切换到幻灯片)
【例1】 某有机物X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3倍于其体积的氧气,产生2倍于其体积的CO2和3倍于其体积的水蒸气,有机物X在适当条件下能进行如下一系列转化:
①有机物X的蒸气在Cu或Ag的催化下能被O2氧化成Y。
②X能脱水生成烯烃Z,Z能和HCl反应生成有机物S。
试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S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①~②有关转化反应方程式。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解析已知条件,找出解题思路。
[生]本题已知有机物燃烧时的耗氧量、生成CO2及水蒸气的量,由此,可以求出X的分子式,再根据性质,就可以得出答案。
[师]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弄清楚要求什么。找出了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就可以找出解题的思路。
解析:由X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xHyOz+3O2―→2CO2+3H2O
根据质量守恒,可知:
x=2;y=6;z=1
即,X的分子式为C2H6O,由所给的性质可以得出:Y是乙醛,Z是乙烯,S是氯乙烷。
性质
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酸的通性[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Mg粉
Na2O
NaOH
CaCO3
酯化反应
乙醇
[师]CH3COOH发生可逆电离,断①处键;发生酯化反应,断②处键。
[师]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是一重要实验,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2003江苏高考)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熔点16.6 ℃)(展示冰醋酸样品)。在温度较低时,无水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请简单说明在实验中若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将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无水乙酸?
2.实验中“用酒精灯缓缓加热”为什么?
3.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4.导管口能否伸到Na2CO3饱和溶液的液面之下?
[生1]取冰醋酸可以用玻璃棒撬。
[生2]用镊子撬。
[师]那就请你用玻璃棒或者镊子撬一下看是否合适。
一同学上台撬冰醋酸,结果很难撬动。
[师]大家集思广益,到底该怎么办?
[生3]用酒精灯加热。
[生4]放到热水中浸泡一会。
[生5]可以用热毛巾捂。
[师]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吗?
[生]不能。盛冰醋酸的是普通玻璃瓶,不能直接加热。
[师]可以采取第4、5个同学所说的方法,用温水或者热毛巾捂。
[师]继续回答第2个问题。
[生2]缓慢加热是为了防止乙醇挥发,因为乙醇沸点低易挥发,从而造成反应物损失,乙酸乙酯的产率降低。
[生1]缓缓加热是为了防止反应剧烈,引起暴沸。
[师]同学们的意见呢?哪个更合理?
[生]第2个!
[师]对!
[师]第3个问题。
[生1]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生2]对不起!不知道。
[多媒体播放:参考答案——Na2CO3溶液的作用]
[师]最后一个问题。
[生1]便于观察乙酸乙酯的生成:一滴一滴地滴下!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80 ℃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4)若想检验试管C中是否含有产物乙酸,请你在所提供的药品中进行选择,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
所提供的药品有:pH试纸、紫红色的石蕊试纸、白色的醋酸铅试纸、碳酸氢钠粉末。实验仪器任选。该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本题的原理是乙醛氧化制备乙酸,然后验证乙酸的性质。
[生2]A作为反应器,制备乙醛,B作为反应提供的条件——加热,C用来收集乙酸。
[师]题中所给的几种物质的沸点,这些数据的作用是什么?
[生3]我认为,是加热的温度,因为乙酸的沸点是117.9 ℃,要想使乙酸顺利蒸发出,选甘油为好。
[师]可不可以选乙二醇?
[生4]可以,只要温度高于乙酸的沸点是117.9 ℃即可。
[师]正确。
[生5]检验乙酸,可以用pH试纸。
[生6]也可以用碳酸氢钠。
[师]哪个方案最好呢?
[生]pH试纸简单!
(实物投影仪投影几份学生的答案)
[师]同学们解析得不错。本题属于实验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结合实验装置图,解析其反应原理,然后,再依据原理,结合问题,得出答案。
(1)写反应方程式时,要注意条件、配平。
(2)温度计是用来指示温度的,开始时是制备乙醛,温度应该控制在60~80 ℃,反应完成后,需要蒸馏出乙酸,所以,温度计应该是指示乙酸的沸点,所以,水银球应该位于支管口。
(3)B的作用是加热均匀,同时使生成的乙酸蒸馏出。
(4)可以用pH试纸检验乙酸。
答案:(1)2CH3CHO+O2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组成元素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性质
联系
单糖
C、H、O
果糖
C6H12O6
酯化反应
互为同分异构体
葡萄糖
C6H12O6
酯化反应
银镜反应
双糖
C、H、O
蔗糖
C12H22O11
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果糖
互为同分
异构体
麦芽糖
C12H22O11
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多糖
C、H、O
淀粉
(C6H10O5)n
水解,遇碘水变蓝
不是互为同
分异构体
纤维素
(C6H10O5)n
水解
请填空:
(1)过程①是__________反应,过程②是__________反应,过程③是__________反应。(填写反应类型的名称)
(2)过程④的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3)上述物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填写字母代号)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可以讨论。
[生1]①是消去反应,②是加成反应,③是氧化反应。
[生2]根据质量守恒可以知道,④的另一种产物应该是CO2。
[生3]A和C互为同分异构体。
[师]很好。
[师]本题看似较难,但是,起点高落点低,考查的是基本的概念,只要概念清晰,审题仔细,是可以做出的。
答案:(1)①消去 ②加成 ③氧化 (2)CO2 (3)A C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大家通过讨论的方法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比较,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培养了大家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举两得。
布置作业
1.生活中的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食醋或醋精除去暖瓶内的水垢 B.用四氯化碳擦去圆珠笔油渍
C.用糯米饭、酒曲等自制甜酒酿 D.福尔马林的稀溶液浸制生物标本
2.下列是某种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片断。这种高分子化合物可能是()
1.当下列物质:①大理石 ②钟乳石 ③锅垢 ④贝壳 ⑤蛋壳,分别滴加醋酸时,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有()
A.①② B.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2.据报道,2002年10月26日俄罗斯特种部队在解救人质时除使用了非致命武器芬太奴外,还使用了一种麻醉作用比吗啡强100倍的氟烷,已知氟烷的化学式为C2HClBrF3,则沸点不同的上述氟烷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近年来,建筑装潢装饰材料进入家庭,调查发现若经过装修的居室中由装潢装饰材料缓慢释放出来的化学污染物浓度过高,会影响健康。这些污染物中最常见的是()
A.CO
B.SO2
C.甲醛、甲苯等有机物蒸气
D.臭氧
4.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反应的方程式为2CrO3+3C2H5OH+3H2SO4===Cr2(SO4)3+3CH3CHO+6H2O,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A.H2SO4 B.CrO3
C.Cr2(SO4)3 D.C2H5OH
5.下列实验:①淀粉水解 ②纤维素水解 ③乙酸乙酯制取 ④由乙醇制取乙烯 ⑤用苯和硝酸制取硝基苯。实验中用到浓硫酸的是()
A.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过氧乙酸(CH3COOOH)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它可由冰醋酸与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还可以迅速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多种病毒(如:SARS病毒)、细菌、真菌及芽孢,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与羟基乙酸(HOCH2COOH)互为同分异构体
B.过氧乙酸可与苯酚混合使用
C.由过氧化氢与醋酸制取过氧乙酸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浓过氧乙酸中加入少许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试液一定呈红色
7.据报道,某煤矿井下采煤面瓦斯突出,发生爆炸,当场造成56人死亡,92人生死不明。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全力搜救,目前又发现4名遇难矿工遗体,死亡人数增至60人。其中,55人系窒息死亡。目前,尚有88名矿工下落不明。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燃性气体的爆炸都有一个爆炸极限,所谓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蒸气或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下表是甲烷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的爆炸极限。
空气中
纯氧气中
甲烷的爆炸极限
5.0%~15%
5.0%~60%
下面是瓦斯和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瓦斯的体积含量,从是否能够爆炸方面考虑,请判断哪些是不安全的________。
A.3% B.10%
C.30% D.60%
(3)请分析人为什么在瓦斯爆炸的矿中会窒息死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矿井中的瓦斯爆炸,根据你的化学实验经验,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提示:对可燃性气体的加热、点燃操作应该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其实验操作为:预先使棉花团浸透乙醇,并照图安装好装置;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后开始(间歇性)鼓入空气,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稳定性和可燃性:多数有机物受热容易分解,而且容易燃烧。
(3)熔沸点:多数有机物熔沸点低,很多物质常温下为液态、气态,且液态物质易挥发。
(4)导电性: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不易导电。
(5)化学反应:一般比较复杂,反应速率较慢,还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常需加热或使用催化剂以促进它们的进行。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一般用“―→”,而不用“===”,但方程式必须配平。
有机物的简单分类:
有机物可简单分成烃和烃的衍生物两大类。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又称烃。烃又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二)
1.神奇的乙烯
在自然界,植物从发芽到落叶,开花到落花,结果到落果的这种自然现象对人们来说,已是习以为常了。但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先说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脱落。树木的嫩叶慢慢地长大,经过一段时间,绿叶便慢慢地变黄、衰老,最后脱落。这种落叶是一种自然衰老现象。它就像所有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生长到一定时候便要衰老死亡。
另一种落叶现象就是秋天的落叶。这种落叶是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实际上是由于秋天的日照时间缩短,叶片中有较多的乙烯和脱落酸造成的。乙烯和脱落酸有促进叶子脱落的作用,叶柄基部形成一个离层区,在酶的作用下细胞间的联系变得松弛,一遇风吹叶子便从离层区脱落。
花和果实的脱落与叶子脱落的道理是非常相似的。花在衰败前常有较多的乙烯和脱落酸形成促使果柄产生离层区,引起果实脱落。
了解了叶、花、果脱落的原因,人们便可用科学方法来人为地控制它们的脱落,这对农业生产是很有意义的。
2.煤气灯的秘密
1864年,美国人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煤气灯泄漏出的气体可使附近的树木提前落叶。
1892年,在亚速尔群岛,有个木匠在温室中工作时,无意中将美人蕉的碎屑当作垃圾烧了起来,结果美人蕉屑燃烧的烟雾弥漫开来后,温室中的菠萝一齐开了花。
1908年,美国有些康乃馨的培育者将这种名贵的花卉移植到装有石油照明灯的芝加哥温室中,结果花一直未开。
针对上述事实,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原来这都是乙烯捣的鬼:
煤气灯中漏出的是乙烯,它能使树叶早落。
美人蕉碎屑燃烧后产生乙烯,它能促使花儿开放。
芝加哥温室中石油照明灯放出的乙烯,它却抑制了康乃馨花儿的开放。
看来,作为植物生长的调节剂,乙烯对不同的植物施展了不同的魔法。
3.石蜡油分解实验的再探究
实验装置也可以改为右图所示装置:在试管①中加入石蜡油和氧化铝;试管②放在冷水中;试管③中加入KMnO4溶液或溴水。
实验要点:
(1)石棉要尽量多地吸收石蜡油。
(2)石蜡油分解反应的温度要在500 ℃以上。
(3)实验中要注意防止倒吸;最好是教师演示实验;没有条件做实验的学校,可以放录像或其他多媒体资料。
(4)KMnO4用稀溶液,3 mL该溶液中一般加入2~3滴稀H2SO4溶液,增加KMnO4溶液的氧化性。
(5)配制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20 mL四氯化碳加1~2滴溴即可。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化学教案:《硫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化学教案:《硫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初中的《常见的酸一一硫酸》基础之上的,对其物理性质和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是在学习过电离理论及氧化还原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性质。硫酸中的硫元素处于最高价,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这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稀硫酸的性质即它的特性,在特性中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要性质,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
用。
2.教材的编排中体现的五条知识脉络
1.知识线:
知识发展线索: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特殊性——氧化还原反应
内容深广度(要点):认识酸的通性——知道稀硫酸的通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学生认识发展线
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首先从初中化学的有关内容人手,先复习稀硫酸的性质,然后通过活动质疑,为物质的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
3.问题线:通过“思考与交流”,应用初中化学知识了解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再通过设计阅读导向性问题提纲引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用科学实验解决问题。
4话动线: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教师演示实验
5.情景线:生活素材——课本素材——科学素材——生活素材
五条线索间的关系: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知识线和学生认识发展线确定了教学的目标,问题线、活动线和情景素材线展现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1.已知: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硫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因而我在本节课中仅以知识回顾的方式提出,使硫酸知识完整化
2.想知: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有关知识
3.未知: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涉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因而我认为这是本节课需要用探究的方法重点突破的内容
4.实验探知:采取学生做实验,亲身体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强化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及区别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复习回忆巩固稀、浓硫酸的共性:酸性;②、探究识记浓硫酸的物理性质;③、通过探究理解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④、阅读自学,通过对硫酸性质的认识明确其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无机物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查阅、讨论和概括有关硫酸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信息加工能力;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硫酸的重要用途,认识硫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③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创新的良好品质。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为体现科学知识探索的过程,采用“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在复习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再通过实验探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运用相关理论(如氧化还原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结论,并最终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
2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的方法
①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书本,找出重点,归纳整理。
②观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全面科学地观察事物,获取有效信息。‘
③联想:将硫酸知识与大量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应用建立联系,实现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
④推理: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氧化还原,电离理论等观点对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由表及里,揭示反应本质。
⑤对比:通过稀硫酸和浓硫酸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现氧化性粒子的不同,分析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根本区别;辨析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⑥分类:浓硫酸属于强氧化性酸,掌握分类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浓消酸打好基础。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体现新课标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采用的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实验,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亲身操作体验,在体验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采用探究式理论中的“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把单项信息的传递转化为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的投入的多项信息交流。以实验体验来突破硫酸的化学性质这一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的三个认知层次:
1.“温故引新,以例激情”
2.“探究实验,自主学习”
3.“迁移应用,巩固提升”
通过这一设计思路完成了“自主,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上先通过一些有关于硫酸的事件,例如皮肤烧伤毁容案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与学生合作演示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的“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真正的自己来掌握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有关知识,突破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中强氧化性的这一难点,最后完成知识巩固迁移,首尾呼应,水道渠成的解释课首的引课案件。同时强调硫酸的危险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学科知识再到生活的思路。课题导向信息层层深入,步步设疑,环环相扣。学生在引导下自己获取知识,体验求知快乐。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同时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能够自由的思维。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存在一定难度,我采用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上这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和规律,而且获得了探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六)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以例激情
(~)创没情境,激发情意请学生观看与硫酸有关的几幅图片。
2003北京某某大学生用浓硫酸伤害动物园中大黑熊事件
2005年深圳某女士被浓硫酸毁容。
这几幅图片中都和硫酸有关,这些可怕事件为什么和硫酸有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实际相连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 情境中导入用这种方式展开硫酸的课题教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化学教案:《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能层与能级
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能层(n);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l);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
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类型及各能层、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见下表:
能 层(n)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能 级(l)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 ……
最 多
电 子 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2 … ……
2 8 18 32 …… 2n2
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x、py、pz表示);n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都遵循下列顺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
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即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2.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3.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4.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四、基态、激发态、光谱
1.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如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2.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如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成为激发态原子。
3.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基态→激发态)能量,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例题解析】
例1 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的电子象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
B.s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
C.p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随着能层的增加,p能级原子轨道也在增多
D.与s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 电子云是对电子运动的形象化描述,它仅表示电子在某一区域内出现的概率,并非原子核真被电子云雾所包裹,故选项A错误。原子轨道是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轮廓,它表明电子在这一区域内出现的机会大,在此区域外出现的机会少,故选项B错误。无论能层序数n怎样变化,每个p能级都是3个原子轨道且相互垂直,故选项C错误。由于按1p、2p、3p……的顺序,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逐渐增大。
答案 D
例2 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即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
A B C D
分析 由构造原理可知E(4s)
答案 D
例3 若某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d15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基态原子中共有3个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
C.该元素原子最外层共有3个电子 D.该元素原子M能层共有8个电子
分析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5s2。由此可见:该元素原子中共有39个电子,分5个电子层,其中M能层上有1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答案 B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6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