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化学教案:《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化学教案:《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文题目:高二化学教案: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时间 第十七周 6月10日 本模块第7课时

教学

课题 专题 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单元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节题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含义。

2、认识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和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3、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和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4、能应用元素第一电离能说明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窨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和同一主族中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应用元素第一电离能说明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

教学方法 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回顾]

元素周期律?

[提问]

1、什么叫第一电离能?

[讲解]第一电离能其数值越大,原子越难于失去一个电子。

注意:原子失去电子,应先最外电子层、最外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第一电离能的作用:可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I1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I1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一、元素第一电离能:

I1= M(g)—e-→ M+(g)

2、由P19表《1—36号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得到什么规律?

二、周期表中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结论:周期表中铯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回答

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

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第一电离能呈现增大,碱金属最小、稀有气体元素最大

同一主族:随电子层数的增加,第一电离能减小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讲解] 3.周期表的右上角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大,左下角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数值小

(四)I1与洪特规则的关系

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存在一些反常,这与它们的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有关。如镁的第一电离能比铝大,磷的第一电离能比硫大。

基本规律: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p3、d5、f7)和全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讲解] 应用:

1、 判断元素活动性(金属性、非金属性)

2、 推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电子数、常见化合价)

[典型例题]

1、根据下列五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单位:kJ/mol),回答下面各题。

元素代号 I1 I2 I3 I4

Q 2080 4000 6100 9400

R 500 4600 6900 9500

S 740 1500 7700 10500

T 580 1800 2700 11600

U 420 3100 4400 5900

理解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在周期表中,最可能处于同一族的是( )

A 、Q和R B 、S和T C 、T和U

D 、R和T E 、R和U

(2)电解它们的熔融氯化物,阴极电极反应式最可能正确的是

A Q2++2e-→Q B R2++2e-→R C S3++3e-→S

D T3++3e-→T E U2++2e-→U

(3)它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最可能正确的是( )

A QCl2 B RCl C SCl3 D TCl E UCl4

(4)S元素最可能是( )

A S区元素 B 稀有气体元素 C p区元素

D 过渡金属 E d区元素

(5)下列元素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最像Q元素的是( )

A 硼(1s22s22p1) B 铍(1s22s2) C 锂(1s22s1)

D 氢(1s1) E 氦(1s2)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

Q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二、三电离能也较大,但相差不大;应具有稳定结构;

R元素第一电离能较小,而二、三电离能也较大,相差不大,可能+1价

S元素第一、二电离能相差不大,可能同能级(+2价)

T元素第一、二、三电离能相差不大,而与第三层相差较大,最外层3个电子

U元素第一电离能较小,而二、三电离能也较大,相差不大,单电子活泼。

答案:(1)E (2)D (3)B (4)A (5)E

板书计划 一、元素第一电离能:

I1= M(g)—e-→ M+(g)

二、周期表中的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结论:周期表中铯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三、电离能与核外电子排布

1、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全满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2、通常:I1

四、应用:

3、 判断元素活动性(金属性、非金属性)

4、 推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电子数、常见化合价)

反馈 学生要加强预习。

[课堂练习]

1、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的ⅡA族元素。下面关于镭的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合物中呈+2价 B.单质使水分解放出氢气

C. 氢氧化物呈两性 D.碳酸盐难溶于水

(解析)C、依据周期表性质的周期性

2、在下面的电子结构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原子可能是 ( )

A.ns2np3 B.ns2np5 C.ns2np4 D.ns2np6

(解析)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全满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

3、下列说法正确是

A、第3周期所含元素中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C、所有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D、钾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解析)AC、第一电离能大小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结构决定的。

4、A、B、C是短周期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C同族,B+ 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元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之间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A、B、C的电子排列式: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解析)氧、钠、硫。

[直击高考]

(03上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 X Y

失去第一个电子 519 502 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 7296 4570 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 11799 6920 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 9550 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答案)

(1)①④

(2)①Li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 Li+已形成稳定结构,此时再失去一个电子很困难

②a Na2O和Na2O2

③ⅢA或第三主族

④m

延伸阅读

高二化学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化学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
2.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具备】
1.实验器材药品Na、Mg、Al及MgCl2、AlCl3溶液NaOH溶液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它对我们化学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人类只发现了六十多种元素,因此他做过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就预测在硅和锡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硅”,15年后该元素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为了纪念他的祖国,将其命名为“锗”。
【设问】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作用

2分钟

【回顾】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要想深入的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需搞清楚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节课共同探索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转折】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板演】请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
【媒体展示】第3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哪些相同点和递变性?
【板书】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写出第三周期的元素符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

学生代表发言

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铺垫。

培养学生协作及归纳总结能力。

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
8分钟

【讨论】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推测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转折】理论推测需实验来验证,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预测。
【设问】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阅读】教材P21页“方法导引”。

【讲解】分析方法导引内容
分组讨论

阅读方法导引,获得判断金属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获得信息,为设计实验做好准备。
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指导的内容,能在设计实验时加以充分的利用。5分钟

【讨论】由方法导引及你对Na、Mg、Al性质的了解,和所提供的实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对Na、Mg、Al失电子能力的预测。
【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

【板书】2.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实验】根据所设计的实验,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实验中遇到问题组内同学讨论解决。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指导】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提问】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与我们的理论预测是否一致。
【投影】实验现象
【板书】3.结论:Na、Mg、Al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1)根据方法导引一设计,Na、Mg、Al分别与水(或酸)反应。
(2)根据方法导引二设计,在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并分别做MgCl2、AlCl3溶液NaOH溶液的反应。

分组实验

汇报成果

总结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争论中提高认识。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性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从大量的实验现象和事实中归纳总结的能力。
15分钟

【转折】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验证了我们对Na、Mg、Al失电子能力的推测,那么,Si、P、S、Cl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依次增强?
【投影】方法导引

【讲解】分析方法导引内容。

【阅读】教材P21页“阅读探究”
【概括】请完成表格
【投影】表格
【板书】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小结】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探索出Na、Mg、Al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通过阅读探究的方式得出Si、P、S、Cl得电子能力的强弱。
【投影】完成填空

阅读方法导引的内容,获得判断非金属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集体回答培养学生由材料获得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指导的内容,能在归纳整理阅读材料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10分钟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PH3、H2S、HCl稳定性依次增强
(3)HClO比H2SO4酸性强。
(4)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课堂练习】答案:
1、错
2、对
3、错
4、错

5分钟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设计实验方案
3.结论:金属性:Na>Mg>Al?
碱性:NaOH>Mg(OH)2>Al(OH)3
Na、Mg、Al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4.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酸性强弱顺序:H4SiO4<H3PO4<H2SO4<HClO4?
Si、P、S、Cl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比较
1.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强弱
(1)实验①中,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色。该实验说明钠与冷水反应剧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2)实验②中,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该实验说明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3)实验③和④中的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产生,但实验③中试管放出气体的速率较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4)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Mg>Al。
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
钠、镁、铝的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
2.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
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1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下列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点
B.在AlCl3和MgCl2溶液中分别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
C.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分别与热水作用,并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
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26Al、26Mg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
答案C
解析通过比较两单质分别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比较Al(OH)3和Mg(OH)2碱性强弱,进而判断Mg、Al的金属性强弱。A项,单质的硬度和熔点与元素金属性强弱无关;B项,AlCl3和MgCl2分别与少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Al(OH)3和Mg(OH)2沉淀,无法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D项,在空气中久置,二者表面均附着氧化物,与热水均不反应,无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思维启迪——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即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来说,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3)比较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的强弱。对主族元素而言,最高价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弱。
(4)比较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一般在水溶液里若Xn++Y―→X+Ym+,则Y比X失电子能力强。
例2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A.金属单质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1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考点碱金属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题点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答案B
解析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不能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如1molAl反应失去的电子比1molNa多,但Al的金属性比Na弱。
思维启迪
(1)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实质是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地比较化学变化中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即可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2)金属性强弱与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取决于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3)单质的物理性质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因素。
例3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NaOHB.阳离子氧化性:Na+>Mg2+>Al3+
C.单质的还原性:NaD.离子半径:Na+>Mg2+>Al3+
答案D
解析Na、Mg、Al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由于离子半径:Na+>Mg2+>Al3+,故氧化性:Na+规律总结
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减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二、同周期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比较
1.硅、磷、硫、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SiPSCl
判断依据与氢气反应高温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
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P<S<Cl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SiO3: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lO4:强酸
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
结论Si、P、S、Cl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至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例4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X>Y>Z
B.单质的氧化性: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D.阴离子的还原性:X>Y>Z
答案B
解析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出同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左到右的顺序为Z、Y、X,也可以根据最高化合价(分别为+7、+6、+5)进行判断,进而再运用元素周期律判断元素及其单质的各项性质。
规律总结
(1)解此类题目须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再利用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判断。
(2)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增强,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
例5下列不能说明氯的得电子能力比硫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A.②⑤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⑤
答案A
解析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高,元素非金属性越强,①可以说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②不能说明,③可以说明;Cl2能置换出H2S中的S,④可以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不能说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⑤不可以说明;Fe与Cl2、S分别反应生成FeCl3、FeS,说明非金属性Cl>S,⑥可以说明。只有②⑤不能说明氯的得电子能力比硫强的事实。
思维启迪
(1)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实质是元素原子得电子的难易,凡是能直接或间接地比较化学反应中原子得电子的难易,即可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2)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质或化合物物理性质方面的规律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无关。
②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无关。
③根据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时,必须是最高价含氧酸。
④原子在反应中获得电子数目的多少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无关。
⑤无氧酸(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同周期(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主要化合价+1→+7(O、F除外),-4→-1
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
还原性逐渐减弱
离子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还原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2)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3)同周期中,第ⅠA族元素(H除外)金属性最强,第ⅦA族元素非金属性最强()
(4)从Li→F,Na→Cl,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呈现从+1→+7价的变化()
(5)Na、Mg、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碱()
(6)已知酸性:盐酸>碳酸>硫酸,则证明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Cl>C>Si()
(7)根据Cl2+2KI===I2+2KCl,证明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Cl>I()
答案(1)×(2)×(3)√(4)×(5)×(6)×(7)√
2.(2017•三门峡高一检测)下列能说明非金属性S强于P的是()
A.S的颜色比P4的颜色深
B.P4能在常温下自燃,而S不能
C.酸性:H2SD.酸性:H2SO4>H3PO4
答案D
解析物理性质不能作为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P4的自燃是其着火点低的缘故,与非金属性无关;H2S不是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不能作为比较的依据。
3.(2018•滁州定运检测)下列叙述中能判断A金属比B金属失电子能力强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
答案D
解析A项,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不能确定两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及其原子半径的大小,不能确定A、B失电子能力的强弱;B项,电子层数少的原子不一定比电子层数多的原子失电子能力弱;C项,原子失电子的多少不能说明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如1molAl比1molNa与足量稀HCl反应时生成的H2多,但Al不如Na活泼;D项,说明A比B失电子能力强。
4.下列关于第3周期元素的相关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Na、M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其单核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
B.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C.第3周期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D.Na、Mg、Al的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答案C
解析Na、M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1、2、3,其原子的还原性依次减弱,但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P、S、Cl的最高正价分别为+5、+6、+7,依次升高,由于P、S、Cl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其所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也依次增强;除稀有气体外,第3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因此这一周期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因Na、Mg、Al的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则它们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应依次减弱。
5.X、Y为同一周期的元素,如果X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金属性强于Y
B.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强
C.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Y的气态氢化物比X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Y强于X
答案B
解析X、Y为同一周期元素,X的原子半径大于Y的原子半径,则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即Y在X的右边。依据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知,若X、Y均为金属元素,从X到Y,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其形成的阳离子氧化性增强,A项正确,B项错误;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C、D项均正确。
6.下列所述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A.Na、Mg、Al还原性依次增强
B.HCl、PH3、H2S稳定性依次减弱
C.Al(OH)3、Mg(OH)2、NaOH碱性依次减弱
D.S2-、Cl-、K+、Ca2+的离子半径依次减小
答案D
解析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A项错误;HCl、H2S、PH3稳定性依次减弱,B项错误;Al(OH)3、Mg(OH)2、NaOH碱性依次增强,C项错误;S2-、Cl-、K+、Ca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随原子序数递增离子半径逐渐减小,D项正确。
7.A、B、C、D为同一短周期的4种元素,A为该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的氧化物既可溶于强酸溶液又可溶于强碱溶液。C、D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C点燃时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可与C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C的单质,D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
(1)A、B、C、D的元素符号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C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A、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大小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C、D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答案(1)NaAlSCl(2)3ⅥA(3)NaOH>Al(OH)3H2S解析B的氧化物具有两性,可能是Al。C、D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且C为非金属元素,故4种元素在第3周期,A原子半径最大,所以A为Na,B为Al,D为Cl,C为S(因第3周期中只有SO2+2H2S===3S↓+2H2O)。
[对点训练]
题组一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
1.能说明钠比铝活泼的是()
A.最外层电子数钠原子比铝原子少
B.相等物质的量的钠和铝分别和盐酸反应,钠产生的气体少
C.钠与铝的电子层数相等
D.常温下钠能与水剧烈反应,而铝不能
答案D
解析能说明失电子能力Na>Al,取决于其失电子难易程度,不取决于其失电子数目多少。
2.(2017•莱芜高一检测)下列叙述中,通常不能作为判断两种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依据的是()
A.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强弱
B.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C.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D.单质熔点的高低
答案D
解析熔点属于物理性质,与元素得电子能力无关。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H2SO4的酸性比HClO的酸性强,所以S的非金属性比Cl强
B.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所以Al比Mg活泼
C.H2S300℃时开始分解,H2O1000℃时开始分解,说明O的非金属性比S强
D.Na和Mg与酸都能剧烈反应放出氢气,故无法比较它们的金属性强弱
答案C
解析A项,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时,应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B项,Mg比Al活泼;D项,Na与水反应比Mg更剧烈,故金属性:Na>Mg。
4.(2017•郑州高一检测)能说明镁的金属性比铝强的理由有()
A.镁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铝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B.Mg(OH)2呈碱性,而Al(OH)3呈两性
C.镁的熔、沸点低于铝的熔、沸点
D.镁的硬度不如铝
答案B
解析单质的熔、沸点和硬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不能用于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5.X、Y是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中的两种元素(稀有气体除外)。下列叙述能说明X的得电子能力比Y强的是()
A.X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比Y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弱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了来
答案C
解析第3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元素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有关,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得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与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无关;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得电子能力:Y>X。
题组二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应用
6.按C、N、O、F的排列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C
解析C、N、O、F属同一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也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无法比较。
7.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单质与等量H2化合时,释放出的能量大小关系为X>Y>Z,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
B.原子半径:XC.阴离子还原性:Z>Y>X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元素的单质与H2化合时,其非金属性越强,化合时释放的能量越多,故非金属性:X>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逐渐减弱。
8.同周期的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得电子能力:X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增强
D.元素的最低负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增大
答案D
解析由HXO4、H2YO4、H3ZO4可确定X、Y、Z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为+7、+6、+5,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左到右依次为Z、Y、X,即非金属性:ZH2YO4>H3ZO4;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X、Y、Z最低负价绝对值依次为1、2、3。
9.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与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比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弱
C.b的氢化物比c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答案C
解析由图可推知a、b、c、d分别为P、S、Cl、O,则b的氢化物为H2S,c的氢化物为HCl,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故C项符号题意。
10.R、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一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m、n均为正整数)()
A.若R(OH)n为强碱,则W(OH)n+1也为强碱
B.若HnXOm为强酸,则Y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C.若Y的最低化合价为-2,则Z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
D.若X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则五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R(OH)n为强碱,W(OH)n+1不一定为强碱,A项错误;HnXOm为强酸,说明X非金属性强,Y的非金属性比X的非金属性更强,且知Y不是稀有气体元素,B项正确;若Y为氧元素,Z只有负价,而没有+7价,C项错误;若五种元素同为第3周期元素,当X最高正化合价为+5价时,R为金属元素,D项错误。
11.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d
B.离子的还原性: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答案B
解析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原子序数W>X且同周期,Z>Y且同周期,非金属性Z>Y,故A错误,B正确,C错误;由质子数a>b,则原子半径X>W,D错误。
12.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T原子的M层电子数比K层多2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氢化物的稳定性:R<Q<T
B.T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Q、R的简单氢化物分子所含质子数、电子数与氖原子相同
D.T、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W强于T
答案A
解析T元素为Si,Q、R、W分别为N、O、Cl,氢化物稳定性:H2O>NH3>SiH4,A错误;NH3与H2O和Ne均有10个质子和10个电子,C项正确;T、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HClO4>H2SiO3,D项正确。

[综合强化]
13.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氮Y
X硫Z

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答案(1)第3周期ⅦA族(2)Si(3)ac
解析(1)Z(Cl)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3周期ⅦA族。
(2)X(Si)、S、Z(Cl)的电子层数相同,比C、N、O多一个电子层,且根据“序大径小”的规律知Si原子半径最大。(3)a项,置换反应说明氧化性:O2>S,故非金属性:O>S;b项,得电子数的多少不能说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c项,氢化物分解所需的温度越高,说明氢化物越稳定,故非金属性:O>S。
14.(2017•三明高一检测)(1)请判断:硫、碳、硅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
(2)请从下列给出的试剂中选择合理的实验试剂,利用所给装置验证你的结论(提示:H2SiO3难溶于水)。
实验试剂:浓盐酸、稀硫酸、饱和H2SO3溶液、大理石、Na2CO3粉末、Na2SiO3溶液。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甲仪器中盛____________,乙仪器中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仪器中盛________________。
②乙仪器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酸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硫>碳>硅
(2)①稀硫酸Na2CO3粉末Na2SiO3溶液
②产生大量气泡
③H2SO4>H2CO3>H2SiO3
解析根据硫、碳、硅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或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以来比较这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结合题目中提供的试剂可知,应通过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验证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15.下表所列是六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ABCDEF
原子半径/nm0.160.1430.1020.0990.0740.089
主要化合价+2+3+6、-2+7、-1-2+2
(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_____。
(2)B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六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C、E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镁铝硫氯氧铍(2)3ⅢA(3)Al(OH)3+3H+===Al3++3H2O(4)HClO4(5)SO2、SO3
解析(1)由主要化合价和原子半径知A为Mg,B为Al,C为S,D为Cl,E为O,F为Be。(2)B处于周期表中第3周期ⅢA族。(3)B、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Al(OH)3和H2SO4。(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HClO4酸性最强。(5)S与O形成的化合物有SO2和SO3。

高二化学教案:《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化学教案:《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学习目标

1、熟记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的表现方式。

2、记住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原理。

3、能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培养用规范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新知预习

知识点一:稀硫酸的性质

硫酸是二元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1、向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显 色。

2、与活泼金属(如Fe)反应, 。

3、与所有的碱(如NaOH)反应, 。

4、硫酸能和所有碱性氧化物(如MgO)反应, 。

5、硫酸能和多数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和硫酸盐。硫酸可以和磷酸钙反应生成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叫普钙,是常见的磷肥,写出方程式。

知识点二:浓硫酸的性质

浓硫酸是 色 状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稀释时

大量的热。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密度1.8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 ,沸点为338 ℃, 挥发。

【思考与交流】①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如何稀释浓硫酸?

1、浓硫酸的特性之吸水性

【演示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胆矾,沿试管壁注入1-2mL浓硫酸。静置一会儿观察:固液交界面上固体呈现 色。

利用这一性质浓硫酸可以作干燥剂。不能干燥 等气体。

2、浓硫酸的特性之脱水性

【演示实验2】在200 mL烧杯中放入20 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 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

实验现象: 。

有关方程式: 。在此变化中,浓硫酸起脱水作用。

【思考与交流】②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3、浓硫酸的特性之强氧化性

在上面的实验2中,我们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说明有 生成。为什么会生成该气体呢?

【演示实验】浓硫酸与铜反应。

上述装置中,碱液棉团的作用是 。

实验现象:不加热时, ;

加热后,观察到 。

写出反应方程式,用双线桥法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并指出反应中硫酸起什么作用。

【思考与交流】③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表现氧化性本质有何不同?浓硫酸是否和氢以前的金属都能反应?

④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分别盛有浓硫酸和稀硫酸,试设计简单的方法区别它们。

⑤常温下可以用铁铝容器来盛装浓硫酸,这是为什么呢?

【知识拓展】

浓硫酸有很强氧化性,除和金属反应外,还可以和一些非金属单质反应,如碳、硫。还可以和一些具有还原性的微粒反应,例如与HBr、H2S等反应,此时浓硫酸被还原为SO2,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三:硫酸的用途

阅读教材,相互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其 性,可制磷肥、氮肥;可除锈;可制硫酸盐。

2.利用浓硫酸的 性,作吸水剂和干燥剂。

3.利用浓硫酸的 性,浓硫酸常用作精炼石油的脱水剂、有机反应的脱水剂等。?

4.利用浓硫酸的 性,常用于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知识拓展】

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

胆矾 ;绿矾 ;芒硝 ;肥田粉 ;

生石膏 ;熟石膏 ;重晶石 ;

明矾 ;皓矾 ;六水硫酸亚铁铵 。

课内达标

1.下列现象反映了硫酸的哪些主要性质(填空):

(1)浓硫酸滴在木条上,过一会儿,木条变黑

(2)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

(3)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4)把铜片放入浓硫酸里加热,有气体产生

(5)利用浓硫酸和食盐固体反应可制HCl气体

(6)浓硫酸不能用来干燥硫化氢气体

(7)利用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反应可制H2S气体

(8)浓硫酸可胆矾变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盛放在铁制容器中的是

A.盐酸 B.稀硫酸 C.浓硫酸 D.硫酸铜溶液

课后收获

我学会了:

我有疑问的地方:

高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化学教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

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

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 B 、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 C 、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 D 、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71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