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语文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贾春英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短篇小说的特点,了解小说的阅读方法,了解欧·亨利以及他的小说。

2、整体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和内容。

3、自主学会通过环境描写,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4、通过探究人物形象,感受生命的卑微与伟大,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环境描写,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感悟到生命的卑微与伟大,感悟到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

导课设计: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这样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确实,人的生命与天地和沧海相比是多么得短暂渺小而卑微。然而人的生命又有伟大而永恒的一面,他的伟大和永恒又体现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从《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感受一个卑微者的伟大形象。

让我们为他唱一首卑微者之歌。

活动之一整体感受卑微者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那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

在这三要素中,那个是主要的?(人物)

1、那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这篇小说,你们找出这篇小说中的人物。

(苏艾 琼珊 医生 老贝尔曼)

2、谁能说说这四个人物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苏艾和琼珊是两个穷青年女画家,一个来之缅因州,一个来之加利福尼亚州。她们租住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画室,老贝尔曼是住在苏艾和琼珊楼下底层不得志的穷老画家。医生是他们居住地区看病的医生。

苏艾和琼珊还有老贝尔曼是萍水相逢的朋友,他们为了共同的艺术追求而相逢在一起。医生是个给琼珊和老贝尔曼看病的。

3、他们之间有亲属关系吗?(没有)

4、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个什么故事呢?谁来概括一下。

(琼珊和苏艾住在华盛顿广场西面,这儿住着许多像他们一样的穷艺术家。琼珊得了肺炎,她认为自己快死了,把生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的风刮得厉害,但那片藤叶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原来是执笔40年可仍未有杰作问世的老画家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对面墙上画下了那片永不凋落的藤叶,琼珊因此活下来,而老贝尔曼却死去了。)

5、通过这个故事情节,大家看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呢?

(讨论:琼珊:因为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琼珊得病,医生给她看病,苏艾照顾她,老贝尔曼画藤叶救她展开的。

苏艾:整个故事写苏艾怎样照顾琼珊,怎样给琼珊请医生,怎样叫来老贝尔曼。

老贝尔曼:是老贝尔曼画藤叶救了琼珊,并献上了自己年老的生命。)

6、老师提问: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有什么象征意义?它到底是指琼珊生命的希望呢?还是老贝尔曼一生伟大的杰作呢?

(既是琼珊生命的希望,也是老贝尔曼一生伟大的杰作。)

7、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就锁定在琼珊和老贝尔曼之间了,然而他两个人在故事中哪个更令你震撼?那个卑微者更显得伟大?

(老贝尔曼,那么老贝尔曼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了。由此看出主人公的评判,不应单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是看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既然老贝尔曼是主人公,那么我们就来具体探究这个卑微者的伟大形象。

活动之二具体探究卑微者的伟大

1、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从小说的那里去探究呢?

刚才我们我们说过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人物,那么环境和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那么我们就看看作者怎样通过环境和情节来塑造老贝尔曼的,老贝尔曼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伟大的卑微者。

2、我们先看老贝尔曼居住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老贝尔曼生活的环境特点:

拥挤 狭窄 阴暗 老旧

3、为什么作者管这样的一个居住区叫“艺术区”?

不看作者的前面描写,你的想象里“艺术区”应该是怎样的?

(浪漫而高雅的地区)

4、那么作者把老贝尔曼居住的拥挤狭窄阴暗破旧的地区叫做“艺术区”,是为了讽刺“老贝尔曼”吗?还是同情他们的“精神的富有,物质的贫困”?

5、由此,通过老贝尔曼的居住地我们看出老贝尔曼是个什么人?

(富人说:我富得只剩下钱了;穷人说:我穷得只剩下精神了。

老贝尔曼:有高雅的艺术追求,但却物质上极度贫困)

6、我们再来故事中的老贝尔曼: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区狗。

让学生读者一段,总结老贝尔曼的特点:

穷困潦倒 年老体弱 丑陋无比 唠唠叨叨

酗酒成性 脾气暴躁 自擂自吹 郁郁不得志。

7、再让同学们对话苏艾和老贝尔曼:要求读出人物的口气。

老贝尔曼咆哮道:

“什么话!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苏艾: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头。好吗,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贝尔曼嚷道:

“你真女人气!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8、细细领会:“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当老贝尔曼听到琼珊竟这样时,他急得不得了了,心里乱的很,竟埋怨起苏艾,但又觉得不对,不自觉地自言自语起来。)

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两个“天哪,”的感叹词,足以看出老贝尔曼是多么的着急,他都有些语无伦次了。他说“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看来琼珊在他的眼里是应该到浪漫而美丽的地放去,是应该有美好的前途。他器重这个病了的姑娘。他说“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老贝尔曼到底想画一幅什么杰作呢?是后面的常春藤叶吗?还是其他?他画画的目的是能使他们三人离开这个穷困的地方。)

通过对话可以看出在老贝尔丑陋粗暴的外表下他有一颗什么灵魂?

(善良,同情,和无私帮助别人的灵魂。)

9、再读下面:“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翻转过身的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大家探讨:‘老贝尔曼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时,他和苏艾默默无言地对瞅的时候,老贝尔曼在想什么?你能从这里预见到故事的结尾吗?

由此你能看出老贝尔曼的什么品格?

(一心想着别人,一心想着怎样帮助别人)

10、再读再看小说的结尾处苏艾的描述: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病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11、这段描写叫什么描写?他揭示了什么 ?你能想像老贝尔曼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是怎样创作的?

他怎样搬动梯子,怎样颤抖着登上二十多英尺的高处,怎样颤抖着手拿起画笔在被风雨冲刷的砖墙上,画那片常春藤,他画了几次?他用了多长时间?他穿着什么?他怎样一步一步地爬下梯,又怎样踉踉跄跄地摔倒,如果不摔倒,画笔和调色板怎么会落在地上?

12、让学生补写老贝尔曼创作杰作的情景。

范例;贝尔曼从苏艾那里回来,他坐在自己的画架前,面对着那幅空白的画布发呆。他又呆呆地望望窗外,北风怒号着,雨点夹着雪粒,不住地敲打着窗户。苏艾的话又盘旋在他的脑海“琼珊把生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藤叶上了,我真的担心虚弱的像枯叶一样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贝尔曼突然站起来,拿出调色板,挑上绿色和黄色,又抓起两只画笔,提着一盏破灯笼走进雨雪交加的夜色里。他只穿了他那件蓝色的旧衬衫,雨雪打在他的身上,他打了哆嗦。但他还是走到了琼珊的窗下,他望了望楼顶上琼珊挂着窗帘的窗户,他又望了望窗户对面的砖墙,砖墙上的常春藤叶已经落尽,只剩下枯藤盘曲在二十英尺高的墙上。

贝尔曼放下调色板和画笔,他回到屋里搬过一个梯子,放在了墙根下,这时他浑身已经淋湿,冰凉寒冷的北风直往他衣服里钻。他哆嗦着双腿,一手拿着调色板和画笔,一手扶着梯子,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灯笼挂在他的脖子里,他终于爬到了正对着琼珊窗户的砖墙。这时他两腿抖得厉害,他稳了稳神,用两个膝盖靠在梯子上,腾出两只手来。开始在墙上画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他画的那么专注,他渐渐我忘记了他是站在二十英尺高的梯子上,雨水不停地打在他画的。

活动之三热情唱一首卑微者之歌

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个眼睛迎风就流泪的孱弱之人,一个只穿了件蓝旧衬衫的穷人,竟用自己的生命创作了最后的一片长春藤叶,一片救了一个青年女画家的长春藤叶,你们说这样的卑微者,他不伟大吗?我们应该不应该为他唱一首《卑微者之歌》?

结束语

通过以上我们的共同感受和探讨,一个卑微而伟大的生命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一个外表如此丑陋粗暴的老人竟有一颗如此高贵的灵魂,相比我们生活中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老贝尔曼是何等的真实,何等的高贵,何等的伟大,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在天地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活得精彩,闪出耀眼的光芒,像老贝尔曼的杰作一样永远长青,永远挂在琼珊的窗外!

请同学们根据老贝尔曼的精神,课下写一首诗《卑微者之歌》。或写一篇散文《生命的感悟》。

扩展阅读

高一语文教案:《论语》


名著导读之《论语》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论语》作为高中名著导读之开篇,讲好它颇有必要。一者,孔子说他“十五志于学”,这与高一学生在年龄上大体相当。因此,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像孔子一样“志于学”显得必要。二者,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过《论语(十则)》,有一定的基础,对孔子和《论语》不存在生疏之感,有利于教学。三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论语》堪称经典,了解经典,学习经典,传承经典,义不容辞。

教学中虽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其一,《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儒家经典,而学生普遍存在文言基础较差的状况,这样在阅读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其二,因年代久远,《论语》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民间习俗等不一定符合当代“90后”学生的胃口,学生或许存在个性化的现代式解读,值得鼓励也需要引导。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导读课的时候,我进行了如下处理。在内容上,一是将孔子不作为教学重点。虽然讲《论语》离不开孔子,但毕竟是《论语》导读,不是“孔子”导读,多了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是以课本中出现的句子作为讲解重点。高一学生鲜有读完《论语》全本的,对课本之外的句子不是很熟悉。课文中出现的句子都是经典句子,将其作为讲解重点,因利就便,有利于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了解经典。在教法上,主要学生课外自学和教师课内引导相结合。对于孔子及《论语》相关的背景资料,课本上有一些,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补充,这部分让学生课外自学解决,课堂上展示一下就可以。对于课文文本中所辑录的重要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教师讲解引导,以疏通文意,帮助学生进行解读。通过课堂探讨,让学生明晓如何纵读和横读《论语》。总之,期望通过课内导读之“一发”,而牵动课外阅读之“全身”,真正达到“悦读”的目的。

文本解读

《论语》导读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共分两个部分,一是“背景介绍”,二是“作品导读”。

“背景介绍”部分共五段。首段说的是读《论语》的必要性,即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第二段简介《论语》,包括其成书时间、内容、为什么叫《论语》、意义等。第三至五段介绍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作品导读”部分共十四段,第一段就《论语》版本作说明。第二段简介《论语》,对其呈现的四种形式(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问答形式、交谈形式、夹叙夹议)作了举例说明。第三段说明阅读《论语》要注意的问题。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至第九段谈《论语》对后人的启发。第五至七段侧重谈《论语》中反映的儒家治国理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第八段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言论。第九段谈《论语》中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至今受用。第十至十三段介绍孔子的形象(孔子自我评价、理想、生平)及其带给我们的影响。第十四段总结,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语说明《论语》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查找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②理解、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上网“百度”,学会自学,积累孔子与《论语》相关的资料;②通过幻灯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孔子高尚而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②学生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①查找积累孔子与《论语》的背景资料;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③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论语》。

【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孔子和《论语》的文学常识。

2.归纳法。在了解文中出现的《论语》原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论语》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宋代赵普出任宰相时,有人说他只读过《论语》,宋太宗赵光义问他是否如此,赵普并不隐瞒,并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流传开来。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它被誉为“博大精妙的智慧之言”。既然《论语》如此精妙,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论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该如何来品读《论语》。

二、说一说:要求学生课前网上搜索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归纳概要,课堂上能够说出对孔子和《论语》的初步印象。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那么首先有必要对孔子作个了解。关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提问1:关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课本83、84页的内容可以作为参考。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归纳并分别幻灯展示关要点(关键词),以方便学生识记。

◆ 明确(幻灯展示):

孔子其人(关键词):称号(“四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经历、思想核心(礼、仁)

提问2:关于《论语》你又了解多少呢?

课本84页的内容可作参考。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归纳并分别幻灯展示关要点(关键词),以方便学生识记。

◆ 明确(幻灯展示):

《论语》其书(关键词):“论语”释义、涉及内容(学习、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艺术特色(口语简洁、人物鲜明、善用修辞等)

附相关资料:

l、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靠自学成才。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但其政治主张始终没有被采纳。暮年回到鲁国埋头讲学和整理古书。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其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还有借鉴意义。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诗经》、《周易》等。他还将鲁国史书《春秋》加以修订,开创了私人修撰历史的先河。

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孔子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仁”即仁爱,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自汉以后,孔子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深远。

2、《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时期。“论语”的“论”是编排、记录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孔子师生的言谈记录下来的意思。全书共有20篇,每篇由数量不等的语段组成,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有492章。《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从内容上看,《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如重点涉及学习的主要篇章有《学而》《子张》等,重点涉及政治的主要篇章有《尧曰》《季氏》等,重点涉及伦理道德的篇章有《八佾(yì)》《里仁》《公冶长》《雍也》《子罕》《乡党》《颜渊》《宪问》《微子》等,重点涉及教育的篇章有《述而》《泰伯》等,综合涉及各方面思想的篇章有《为政》《先进》《子路》《卫灵公》《阳货》等。

《论语》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来描述孔子的思想和品格,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非常简洁。其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也只有两百多字。《论语》还特别擅长用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论语》不是小说,也不是人物传记,以记言为主,叙事为辅,但《论语》中人物的形象却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都呼之欲出。孔子的几大弟子,如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冒失莽撞等,语言风格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

《论语》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记载孔子的言行,宣传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比较常用的有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这就比单纯空洞的说教更生动、更形象,容易为人所理解并接受。

三、忆一忆:学生温故——回顾初中所学《论语》。

学生凭印象记忆句子,教师归纳并幻灯展示,学生齐读。

◆幻灯展示:七年级上册课文《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课本中还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值得我们去品鉴。

四、品一品:学生知新——品鉴课本文本中的佳句

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划出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句子。

1、找出课文中有关孔子对自己描述和评价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1)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译: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译: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译:孔子说:“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违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够看出孔子的部分形象特征。比如,他幼年不幸,生活贫苦,但却少有志向;比如他热爱学习,好学不倦,自学成才;比如他讲究忠信,颇有自信等等。说到这,大家不难发现,《论语》中最多的是“子曰”,那么还有无“他人曰”呢?

《论语》中除了很多“子曰”之外,还有“曾子曰”“予贡曰”“颜渊曰”“子路曰”等等。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这样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来读。

◆幻灯展示:“阅读指津之一——以人物为线索,纵读《论语》”

2、找出课文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1)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孔子说:“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贫富、愚智)的类别。”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开导他;不到他欲说无语时,不去启发引导。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让人们受益无穷。除此之外,他在为政治国、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还可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即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幻灯展示:“阅读指津之二——以概念为线索,横读《论语》”

幻灯展示:《于丹(论语)心得》目录: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后记

分析:于丹教授从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这七个方面,就是以概念为线索,来横读《论语》的。

3、除了上面我们所列举的句子之外,你还欣赏《论语》中的哪些句子呢?请说出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明确: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句分别出自不同的篇章。我们现在所读的《论语》共有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的两个字来做篇名。其中学而篇第一,尧曰篇第二十。《论语》因年代久远,有些句子较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梳理文义,按章节顺序读《论语》。作为初学者,我们可以阅读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书后附有《论语词典》,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另外,教师手中的《论语通解》(东北师大出版社),附有名师点评,也值得一看。

◆ 幻灯展示:“阅读指津之三——梳理文义,顺读《论语》”

课堂小结:

好,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先对孔子和《论语》作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分析总结了读《论语》的三种方法,即“以人物为线索,纵读《论语》;以概念为线索,横读《论语》;梳理文本大意,顺读《论语》。”

◆ 幻灯展示:《论语》阅读的三种方法。

四、结束语

无论是古人赵普留下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还是今人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论语》所呈现出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不言而喻。《论语》不仅是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希望大家在课后认真地阅读《论语》。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读孔子,见贤思齐;品《论语》,温故知新。

◆ 幻灯展示:读孔子,见贤思齐;品《论语》,温故知新。

高一语文教案:《前方》


一、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二、分析课文:

1、师:文本共12节,由摄影切入,然后生发思考,最后回归画面。首先一起读第一节,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入画面的?

生1: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

生2:作者想归纳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他们正在路上。便于下文由"路"展开议论。

师:同学们说得好,作者用语简洁,生动,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人在路上。这样便于由路生发议论。

2、师:全文重心在作者由画面生发的思考上,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要求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哪位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生1:第二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开头"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第十节"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加以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生2:还有第十一节写到的"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支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句子较长,暂归纳为"人的悲剧性实质"吧。

生3:我认为第九节"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不是关键句,因为这是作者的推论,这从上文可以看出,人因为"前方"的呼唤,迫不及待地离家,于是便有了路,那么,路有何作用?第九节的这句话,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不是核心的观点之一。

师:你说得很好,肯动脑子思考。我们是不是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查看全部请点击下载:高一语文教案:《前方》

高一语文教案:《家》


名著导读

《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渎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背景资料 。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巴金与《家》的有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难点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恶,封建制度的黑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笔调,描写新知识青年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强烈憎恨和大胆抗争,充满激情,语言清新流畅。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内容。

人物关系图介绍梗概。

四、内容分析

1.主题概括

三份爱情的毁灭,三个女性的死亡

觉新——梅、瑞钰

觉慧——鸣凤

2.人物赏析:

(1)梅

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钰

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3)鸣凤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4)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5)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3.问题“谁是凶手?”

探究:觉慧和觉新在爱情中的表现

(1) 觉新对于梅:

和梅表姐相爱,但是由于双方家长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杀了这段美好的恋情。觉新很痛苦,但是没有反抗,对于父亲为他 安排的与李家的婚事表示顺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继续与李家小姐瑞钰完婚。

(2)觉新对于瑞钰:

高老太爷去世后,瑞钰产期将至,陈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钰,以“血光之灾”为由要觉新把 瑞钰送到城郊外待产,觉新不想,但是没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觉新去看瑞钰听到瑞钰凄惨的叫声,但是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钰就这样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们最终也没有见上一面。

(3)觉慧对于鸣凤:

与鸣凤相爱,又常常处于矛盾当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在鸣凤被安排嫁给冯乐山做小妾是他还一无所知,在鸣凤想要向他倾诉时他忙于自己的事业,最后鸣凤被逼得投湖自尽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经晚了。

4.假设:时光可以倒流,觉慧和觉新会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导致了觉慧和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明确:觉新:不满封建家庭的专制,但是他的长房长孙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个性。,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处”,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对于他来说是精神炼狱,但是又难以割舍,所以他最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势力一次次地妥协退让,甚至牺牲自己的爱人。陷在封建传统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觉慧:一个充满朝气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体察到封建家族的虚伪黑暗和腐朽,决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胆幼稚的行为,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他冲破世俗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对于他祖父,觉得他们两个像敌人,但是当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觉得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

6.时代背景:

明确:“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帜唤醒了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维护人的尊严, 追求人性解放, 在“五四”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吸引着无数新一代青年。

“五四”运动就像一场梦一样,迷住了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但随着这个梦逐渐地褪却其梦幻色彩, 其矛盾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确: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等五个兄弟姐妹从小生活在五进三重的李公馆里。然而,随着父母亲的离世,他的家族开始了内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这给了《家》丰富的创作素材。

8.小结: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要为青年写作,他写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要控诉”,“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走上奔溃的道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家》中的觉慧和觉新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是时代不可避免的,是无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思想的影响,自己拯救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高一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背诵全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06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