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课前学习:1、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2、准备匹配的背景音乐磁带或CD。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小组学习自己选定的诗歌,分派组员,担任不同的工作,有专职朗诵的,有负责讲解的,有负责做背景的。
朗读,思考,准备
2
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
朗诵,解释,质疑
3
评优秀组,最佳朗诵
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1、熟读背诵诗歌。
2、自由创作一首咏物诗,并为其配画。
第11、12、13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科学小品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再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1)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2)能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多写观察日记,以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观察和抓住特点介绍动物的方法。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2
写作指导
口头完成习题一
课后学习:任选周围你熟悉的某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明确写作要求: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发挥想象,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写作
2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1、将自己本单元的观察日记、诗歌创作、寓言和童话故事、编写的生物课文等作品整理成册,并请老师或家长为其写卷首语、评价、建议等。第14、15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目标:1、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号召全社会都能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动物。
活动过程:
1、制定调查计划,调查你所在地区目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
2、自由组成协作组,参观调查,采访记录。
3、根据自己的记录,查找资料,充实内容。
4、小组交流记录,并及时补充修改。
5、讨论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论题,展开研讨、探究,组长记录。
6、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学校所在地保护野生动物的调查报告。评选出好的调查报告送给新闻单位或环保部门
7、每个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可以是壁报、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栏、广播讲演等形式。
8、宣传活动后,每人写一篇活动小结,谈谈参加活动的感受,可装订成册。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诵读要求
1、体悟《夜雨寄北》《论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深刻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诵读提示
1.题解
《夜雨寄北》:
诗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隐曾宦游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带),其妻王氏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的来信后所作。
《论诗》:
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
2.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二十四岁中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
赵翼: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著有《瓯北诗话》。
3.结构
《夜雨寄北》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论诗》
前两句评古,单刀直入,道出了对艺术价值所在的辩证见解。后两句论今。古今对比鲜明,颂扬人才辈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诗人对这一艺术发展规律精辟的总结和阐释。
4、主题
《夜雨寄北》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论诗》
全诗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提出诗歌创作的主张:诗歌创作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5、写法
《夜雨寄北》
这首诗的构思极富特色,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变化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论诗》:诗歌语言浅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例,确立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不朽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发表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卓越见解:时代发展了,诗歌创作也要推陈出新,不能停滞不前。每个朝代都会有新人涌现,发展、创新是作者论诗的核心与灵魂。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篇名:《别云间》作者:夏完淳,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选自《夏完淳集》
篇名:《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选自:《李贺诗歌编》
出示幻灯片:4、读准下面的字音:
cuīníngyānzhòngxié摧凝燕脂霜重提携jīsàisāi塞满羁旅塞上塞sài边塞sè闭塞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
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爱祖国爱家乡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32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