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
(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
(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
(2)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
(2)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火山、地震暴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后的片断。
猜一猜:
(1)火山、地震暴发之前,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2)它们是通过途径获得这种信息?人类为什么不能?
学生讨论回答:
①有特殊的感觉,有奇特的声音……
②动物比人具有某些特殊的功能……
通过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
师: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右手在空中快速来回摆动,我们能观察到手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出声音,但你不能不能听到你手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设问:在实际生活中,象这样的现象还有没有?。
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生物去寻找
师点评引导: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
多媒体播放:蜜蜂、蝴蝶在花上飞舞。
师:人能听见蜜蜂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但能不能听见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学生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回答情况。
(屏幕显示下列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长声波叫做超声波;
(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4)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表。
(教材P20表格内容,再添上蜜蜂和蝴蝶的声音频率范围)
过渡:
与耳听声音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看一看:
用多媒体播放声呐形成的声波、胎儿的B超图像,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动脑思考:
(1)教材中五幅超声波的应用分别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生:共同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总评总结。
设问:(2)实际生活中超声波的作用还有哪些?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回答情况。
(三)次声波。
播放《犬笛》片段:
驯犬员一吹犬笛,狗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并立刻奔向驯犬员所在的地方……
设问:①影片中的犬笛发出的是一种什么声波?为什么能穿越高山、森林,传得很远很远?
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声音潜伏在我们身边?
人耳能不能听见?
学生分组讨论:
引出结论:
(1)铁笛发出的是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它能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很远,而且无孔不入。
(2)火山爆发、地震、核爆炸都产生相伴随的次声波。乘坐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时感觉疲倦,这也是因为它们摆动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所以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过渡: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利用这些规律,用于对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的监测和预报。
例如:根据大气核爆炸产生的强大的次声波,我们可以侦察到哪个国家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了多大能量的核爆炸。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请同不们课后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写出相应的调查总结报告。
四、当堂巩固。
1、人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约为85——1100HZ,查阅资料,收集蝙蝠、海豚、狗、猫以及其它你感举趣的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范围,并与同学们交流。
2、除了歌唱家、音乐家之外,还有哪些人的工作与声有关?把这些工作列出来。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221
2、课外探研:蝙蝠、海豚、鲸如何利用超声波捕捉食物、定位、导航?
六、板书设计。
人耳听视的声音
1、人耳听觉的频率的范围。
2、超声波。
(1)超声波特点。
(2)超声波的应用。
3、次声波。
(1)次声波的危害。
(2)次声波的利用。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诗经教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题
《诗经》两首
授课时间
2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学习目标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目标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学案: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来源。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二.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雎鸠()()窈窕()()好逑()()寤寐()()荇菜()
B、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浚()
三.课文理解: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四、我存在的疑问:
第一课时:具体学习《关雎》
一、导入激趣。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1)《诗经》305风雅颂(2)赋比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荇菜()
3、读懂词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4、自由读诗,体会诗歌的韵律。
5、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
三、质疑点拨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鲜明形象
3、说说《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当堂练习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分)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4、背诵这首诗。
五、一课一得
谈谈你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收获。
第二课时:具体学习《蒹葭》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预习检测:
1、背诵《关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浚()
二、质疑点拨新课标第一网
1、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这些美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三、当堂训练: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四、一课一得:
谈谈你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收获。
我的成功之处:
初三语文送行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深入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趣,善于在阅读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用意,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
内容简析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繁文缛节的厌倦,表达了对真情的渴望。不只单纯地为幽默而风趣。含蓄地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情节,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实感的观点。
创意说明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难点在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勒罗的语言和神态上加以仔细的体会分析,并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送行南面加以比较,从而去把握文章的主题。最好能从我国古代送别诗的体会中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作者的情感领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疑:
1“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回忆、背诵
2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最兴吟诗作别,折柳相赠,以寄依依惜别之情。今人送别,也会叮咛祝福,相依缓行,不肯留步。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也许你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或思考的意义。可英国漫画家、作家马克斯比尔博姆却用漫画眼光将送行活动中的“尴尬”和“精彩”这两种决然不同的境界写得精妙传神,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聆听、感悟
二、初读感知备疑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名:马克斯比尔博姆
地:英国
作者时:十九世纪
评:漫画家、作家
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
齐读、交流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4)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板书)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热切地说
三、从文章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明确铺垫的手法及作用。
四、从语言上设疑
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1)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2)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送行》作业
【课前预习】
1.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不谙世故()②凄怆()
③邂()逅()④尴()尬()
2.我的疑问:
3.阅读
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
(1)文段中加线的细节描写的句子都说明了勒罗的“送行”成功,请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读完全文请填空新课标第一网
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他告诉朋友自己喜欢看他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课后巩固】
拓展阅读:阅读梁实秋的《送行》,后面的问题
送行(节选)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tún( )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xié( )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péng( )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rú()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据拼音写出汉字。
tún()积 xié()在手上 péng()松 rú( )动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骊歌:
耀武扬威:
纷至沓来: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和作者。
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
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
4、文章提到课文所写的勒罗的送行,可以看出作者与比尔博姆相比也对送行有着同样的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5、文章语言比较幽默犀利,请举例说明,并简单评析。
6、对于送行,作者的态度是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你是否赞同?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略2、略3、略
4、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
5、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以送行者的早与被送者的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性。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更突出了这种幽默性。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读罢让人啼笑皆非,可见作者的幽默诙谐。
6、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325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