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捕蛇者说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捕蛇者说”,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19捕蛇者说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

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荀、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1、要求读音及正确的文言停顿。

 2、注意与蒋氏的对话的语调。

四、正音(读准以下字的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

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

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è)

囊(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

熙(xī)以俟(sì)夫(fú)

五、学生朗读课文

让几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六、默读、理解课文

七、字词疏导

第1段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第2段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第3段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第4段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第5段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分析

1、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第2段: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第3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1、课文借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那么这种“苛政”害民的现象仅仅发生在柳宗元生活的唐朝吗?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提示:“苛政猛于虎也”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告诉我“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议论的角度看,它还是立论的根据。)

2、课文在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提示: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如:“余悲之”;“余闻而愈悲”;听了蒋氏的叙述后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学生可能找不出来,可通过下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并略作分析。

3、作者写这篇“说”的目的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提示:作者把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切的。

二、小结:

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三、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Jab88.coM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捕蛇者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捕蛇者说》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3课《捕蛇者说》

一、文学常识

1.柳宗元,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黔之驴》。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分支)即借代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见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二、重点字词

1.注音: 啮niè 腊xī饵ěr挛踠luán wǎn瘘lòu疠lì 募mù莅lì 蹙cù 

殚dān徙xǐ踣bó相藉jiè曩nǎnɡ嚣xiāo隳huī突恂恂xún缶fǒu 

哗huá然骇hài熙熙xī赋fù敛liǎn 俟sì 

2.实词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做,干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写“故为之说”。岁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甚①很 “貌若甚戚者”。②厉害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超过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①好像 “貌若甚戚者”。 ②你“若毒之乎?”毒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

③毒害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生①活,使……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sì,喂养“谨食之”。3.虚词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表并列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表转折,却“而吾以捕蛇独存”。

⑤表修饰 “号呼而转徙”。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依靠、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从,拿 “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用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①兼词,于此,从这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②代词 它“时而献焉”。

③语气词 了“今其室十无一焉”。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 ①在 吾祖死于是。 ②给、向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它无御之者 

③我君将哀而生之乎④ 主谓间……悍吏之来吾乡

4.通假字: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

5.古今异义:

①汪然出涕曰 古:眼泪 今:鼻涕 ②可以已大风古:可以用来今:能够

③则久已病矣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④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

6.词类活用:

①殚……出,竭……入殚、竭:形作动,使动用法,使……用尽;

出、入:动作名,生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②乡邻之生日蹙 生:动作名,生活; 日:名作状,一天天

③以尽吾齿尽:形作动,过完④余悲之 形作动,意动用法 认为……很悲伤

⑤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名作动 把……晾干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存

⑦时而献焉时:名作状,按时,到时候

7.重点句翻译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我做这件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他们)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破坏。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能想到这赋税的祸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4)苛政猛于虎也。

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5)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一点百姓的实情。

三、中心思想

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四、文章内容

1.本文的主旨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第四段的中心句: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五、写作特色1、使用衬托突出重点。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使用对比表现主题。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句式灵活,骈散结合。4卒章显志,在文末点明主旨。

六、课后思考题一、二、三(附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捕蛇者说教案(语文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捕蛇者说教案(语文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课文的能力。

2.学习文中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赏析叙述中插入议论的妙处。

3.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柳宗元。

2.积累文言词汇,在诵读中感受本文整散结合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毒蛇”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阴狠”“恐怖”这些词语,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毒蛇,而且将捕蛇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捕蛇人的奇特生活。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柳宗元集》传世,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2.背景链接

唐朝中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巧立名目,无限制地搜刮人民的钱粮,使人民不堪重负。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这个荒僻落后的地区生活了将近10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的悲惨景象,他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仁政。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代的杂文大体近似。或借一件事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的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啮(niè)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

几死者数(jīshuò)谨食之(sì)嗣(sì)蹙(cù)踣(bó)

死者相藉(jiè)以俟夫(sì)曩(nǎng)隳(huī)恂(xún)

当其租入(dàng)莅(lì)缶(fǒu)

(2)古今异义

黑质而白章(古义:花纹;今义:条目,条理等)

若毒之乎(古义:痛恨,憎恨;今义:病毒,毒害)

可以已大风(古义:麻风病;今义:风力很大的风)

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假如;今义:方向,对着等)

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许可)

虽鸡狗不宁焉(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永之人争奔走焉(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义:处处;今义:时常,经常)

(3)一词多义

观今以蒋氏观之(动词,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动词,考察)

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动词,吃)

谨食之(动词,喂养)

毒若毒之乎(动词,痛恨,憎恨)

赋敛之毒(名词,祸害)

得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动词,得到,了解)

弛则弛然而卧(动词,放松)

弛担持刀(动词,放下,解除)

焉争奔走焉(代词,捕蛇这件事)

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赋岁赋其二(动词,征收)

复若赋(名词,赋税)

去去死肌,杀三虫(动词,去除)

停数日,辞去(动词,离开)

若貌若甚戚者(动词,好像)

更若役(代词,你的)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介词,比得上)

若毒之乎(代词,你)

(4)词类活用

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谨食之,时而献焉(名词作状语,到规定时间)

岁赋其二(名词作状语,每年)

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用作动词,把蛇晾干)

以尽吾齿(形容词用作动词,过完)

竭其庐之入(动词用作名词,家里的收入)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苛政猛于虎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黑质而白章(省略主语“蛇”)余将告于莅事者(省略宾语“这件事”)

③倒装句

则何如(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则如何”)

苛政猛于虎也(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苛政于虎猛也”)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读课文尝试理解文意,将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捕蛇者说”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捕蛇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第3段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第4段蒋氏自陈心曲。

第三部分(第5段):点明全篇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三、深层领悟

1.蒋氏的话哀而不伤,却最终使作者“闻而愈悲”,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2.本文是怎样层层埋下伏笔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主旨是揭露赋敛之毒,而开篇却先从蛇有剧毒、永州人“争奔走焉”写起,接着再写蒋氏三代专捕蛇之“利”,可谈及这件事时,他却“貌若甚戚”;当作者提出要“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竟“大戚”“出涕”,并发出“君将哀而生之乎”的呼告。

这样层层设伏,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能够引起读者的关切和期待,这便是蓄势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永州之野产异蛇,毒性剧烈,那么蒋氏捕蛇是明智之举吗?

观点一:是明智的。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里,苛捐杂税繁重,蒋氏如果不捕蛇的话,可能就会像他的乡邻们那样“非死则徙”,他现在的生活状况比他的乡邻好,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观点二:不明智。他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而蒋氏每年要两次冒着死亡的危险去捕毒蛇,简直太不明智了。连性命都不保,还何谈“甘食”“熙熙而乐”啊。

观点三:蒋氏捕蛇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一定不会选择捕蛇,因为捕蛇太危险,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死在这件事上,他本人也多次差点被蛇毒死,但在当时赋税那么繁重的情形下,他别无选择。他现在靠捕蛇为生,既没有像乡邻们那样搬走,也没有死去,日子过得有“甘”有“乐”。跟当时社会上的很多人相比,他还算是过得比较好的。

【结束语】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柳宗元

捕蛇原因——当其租入

自述遭遇捕蛇之险专其利三世几死者数矣

提出建议——更役复赋

自述心曲旦旦有是熙熙而乐

点明主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苛政猛于虎

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两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乖瞪,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的道德光芒。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与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搀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3、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莛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三)学习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怜悯(mǐn)】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窜】乱跑;乱逃。
【纠缠】有意寻事,制造麻烦。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自如】〖自然、自在〗
这三个词都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的意思,但使用上各有不同。“自如”主要用来形容人或其他事物的活动能随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然”的词义比较丰富,与“自如”相近的意思是指人或其他事物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自在”主要侧重于形容人或动物的表现或感受,有自由、不受拘束,安闲舒适的意思。
【恳求】〖请求〗
恳求:恳切地请求。
“恳求”和“请求”都是向他人说明自己的要求,态度也都较郑重,但“恳求”更为诚恳、急切。
(四)学习《农夫和蛇》(一)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望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4)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方法概括:
1、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3、问题研讨。
(六)布置作业:
用本节课的方法来自学《农夫和蛇》(二)。提示:初步解决课后“阅读练习探究”的第一题和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
(二)讨论探究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三)辨析词语
1、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①(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②(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2)①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
②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
参考答案: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第二组句:第①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②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
2、词句品味、积累
联系上下文,体味加点词语的恰切使用。
①觉得这蛇挺可怜。
②我因怜悯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
③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参考答案:
⑼汹“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③“纠缠”就是捣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此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恶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
(四)概括寓言的写法:
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
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
(五)作业: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比较探究农夫和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31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