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知识点整理

注释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yuān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JAB88.CoM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鹓雏(yuānchú)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③之

子知之乎:代词,鹓雏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助词,的

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因果关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特殊句式

1、判断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

发于南海,飞于北海(同上)

3、省略句:惠子相(于)梁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1)伐:攻打(2)间(jiàn):参与。(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9)加:虚报。(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14)察:明察(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24)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25)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27)靡(mǐ):倒下。(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0)遂:于是,就。(31)败绩:大败(32)属:类

三、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败齐师;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手艺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和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战机。也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8、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曹刿的这一行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胶鬲(gé)拂(bì)士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2)寡助之至至:极点。

(3)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6)人恒过恒:常常。

(7)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通叛,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衡通横,解释为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3.《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018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观潮》知识点整理


2018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观潮》知识点整理

观潮

【伟观】雄伟的景象。

【盛】盛大。

【则】就像。

【雷霆】雷暴、霹雳。

【震撼】震动,摇撼。

【激射】冲击喷射。

【势极雄豪】气势雄壮猛烈到了极点。

【分列】分开排列。

【于水面者】在水面上的。

【四起】从四面升起来。

【轰震】轰隆隆地爆炸开。

【崩山】大山崩塌。

【烟消波静】黄烟消散,水面平静。

【为火所焚】被火烧毁。

【争先鼓勇】互相抢先,鼓足勇气。

【出没】出现和隐藏。

【以此夸能】凭这一手来显示本领。

【塞途】堵塞了大路。

【百物】各种货物。

【常时】平时。

附古诗二首

饮酒

【车马喧】车马的喧闹。

【君】这里指作者自己。

【南山】指庐山。

行路难

【不能食】吃不下。

【四顾】四下里看。顾:看。

【茫然】惘然,失意的样子。

【川】水道。

【直】径直,就马上。

【沧海】大海。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95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