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知识点语文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知识点语文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知识点语文版

一、走近作者

陆蠡(lǐ)(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以及粤教版选修4第5课,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及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涸(hé)辙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猗(yī)郁:茂盛的样子。

蕈(xùn)菌:蘑菇。

攀(pān)缘;攀拉援引。

陆蠡(lǐ)

纤(xiān)细:细长柔美

葱茏(lóng):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2、解释

孔隙:窟窿眼;缝。

纤细:非常细。纤,细小。

囚系:关押,拘禁。系,打结。

慰安:这里指让人欣慰

涸辙的鱼:指在干涸的车辙里的小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三、课文结构

《囚绿记》为人们所称道,是因为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新奇精巧的结构。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从去年夏间的事,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着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其间穿插我对在乡间草屋床下的嫩绿被友人剪除的惋惜。至此,作者才借写绿友点出文眼:它是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决定开释这位绿友。最后以怀念这圆窗和绿友为结。全文详略得当(如详写囚绿,略写怀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来修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平中见奇,出奇制胜。

四、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

B、婆娑sha流连lián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

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

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心诚意

D、猗郁琼浆玉液 直接了当 简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JAB88.COM

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猗郁:

(2)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婆娑:

扩展阅读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草莓》知识点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草莓》知识点

第4课 《草莓》

一、文学常识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有诗集《酒神》、《日收与夜书》等10多部,小说《月亮升起》、《红色的盾牌》等,剧本《假面舞会》等,曾多次获波兰国家文学一等奖和波兰建设者勋章。

二、字词

枝柯(kē)湛(zhàn)蓝禀(bǐnɡ)赋荒诞(dàn)浸(jìn)透槲(hú)树 玫瑰(ɡuī)璀(cuǐ)璨(càn) 酣(hān)然韶(sháo)华顷(qǐnɡ)刻弥(mí)漫 垂涎(xián)

惴(zhuì)惴不安:形容因害怕、担忧而不安。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沁(qìn)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到舒适。

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

韶华:比喻美好的青春年华。

荒诞:指不真实、不近情理。

禀赋: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三、中心内容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换、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书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

四、写作特点

1、情理相生、咏物抒情。

2、联想丰富,耐人寻味。

五、重点问题

1、课文一、三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1)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2)从全文行文的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2、季节更替、生命演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归律,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可先从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珍惜之情谈起,而后可围绕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在有限的人生中抓紧时间充实自己来谈。

3、体会“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从中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囚绿记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囚绿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

第1课《白杨礼赞》

一、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代表做:“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短篇《春蚕》、《林家铺子》。

二、字词

主宰(zǎi)锤(chuí)炼恹恹(yān)虬(qiú)枝晕(yùn)圈秀颀(qí)

婆娑(pósuō)倦怠(dài)倔强(juéjiànɡ)驰骋(chěnɡ)宛(wǎn)然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无边无垠(yín):没有边界,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诸如此类:许多像这一类的。诸:众多。

参(cān)天耸立:(树木等)高耸地直立着。

不折不挠(náo):指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折:折断。挠:弯曲。

三、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四、写作特点

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2、有扬有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五、重点问题

1、文章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作者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它生活在辽阔坦荡的黄土高原之上。再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枝,叶子片片向上,皮朴实无华。最后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正直,不折不挠。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极普通”,说法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矛盾。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它生长在西北高原,生长环境和外形都是极普通的。但它的内在气质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平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以形、景的普通,突出其神的不平凡。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精神的?

作者由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联想到北方农民的“正直”,由白杨树的枝“笔直”“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团结”,由白杨树的叶“片片向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上进”由白杨树的皮“光滑淡青色”联想到北方农民的“质朴”。作者就是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通过联想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这里,白杨树就是人格化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5、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却从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开始?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6、作者为抒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内在精神的不平凡,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先说白杨树算不上“好女子”,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7、第七段中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难道……只觉得、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用排比和反问,由浅入深、由树及人地强调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文章达到高潮。

8、第八段的作用何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主题。

9、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贵族化的楠木?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深化主题,呼应开头。

10、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66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