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惊骇(hài)瞥(piē)见箱箧(qiè)赃(zāng)物制裁(cái)给(jǐ)予

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晨曦(xī)劫(jié)掠

(2)词语释义

丰功伟绩: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箧:小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骇: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次(4—9)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答案示例:(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请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答案示例: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重。

(二)研读分析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答案示例: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反语来谴责。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2)请通过课文品析雨果的人格魅力。

答案示例: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雨果勇揭真想,何等良知!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

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2.写法探究

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3.品味赏析

揣摩以下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第1句,“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二、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才会有圆明园的悲剧。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一雪前耻,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精选阅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
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
2、解释词语:
(1)晨曦:晨光。
(2)瞥见:一眼看见。
(3)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5)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6)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⑵学生交流。

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表明了自己对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
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
2、解释词语:
(1)晨曦:
(2)瞥见:
(3)眼花缭乱:
(4)不可名状:
(5)富丽堂皇:
(6)丰功伟绩:
(7)荡然无存: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⑵学生交流。

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同上。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学生讨论,概括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5.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学后感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2、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对英法联军罪行的讽刺和谴责。3、⑴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圆明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课时二
三、ⅰ比较阅读1、因其美丽,人们更应该珍视,更应该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同时也反衬了所谓的“文明人”的野蛮。2、指圆明园中的长春园3、甲文热情赞誉,语言优美。乙文悲愤沉痛。4、“凝固的历史”指的是长春园残留的那片废墟,那些建筑遗迹。“怅然凝望”看到那些建筑遗迹,就看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5、散文用沉痛的笔调告诉人们不能忘却历史。ⅱ1、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2、运用类比的写法,作用在于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3(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介绍圆明园及雨果: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1—4段: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5、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6、“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7、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8、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9、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0、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六、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七、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1860年,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八、布置作业:

2018九年级语文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8九年级语文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

(1)字音

赃物(zāng) 箱箧(qiè) 制裁(cái) 给予(jǐ)

恍若(huǎng) 琉璃(liú lí) 珐琅(fà láng) 眼花缭乱(liáo)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见(piē) 劫掠(jié)

(2)词义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3.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4.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明确: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5.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题

快速轻声地朗读课文,探究问题。

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明确: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册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读文、读人、读出自己。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好像拿到了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雨果先生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反语嘲讽,何等睿智;正直无私,何等珍贵。其实这也是我们全班同学写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61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