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细节和语言,感受其简洁有味的风格。
2.体会理解老王及作者的“苦”和“善”,感受人性的光辉,陶冶美的情操。
3.能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几天,我一直在重读《老王》,真是越读越觉得感动,越读越觉得沉重。
二、初读感知
1.用一个词形容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2.作者是带了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请找出文中语句。
明确: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读读品品,把握人物
1.作者所说的不幸者就是老王,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的基本情况。
请学生填表:
姓名:老王(一个卑微到连姓名都不为周边人所知的社会底层人物)
外貌特征:有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文中说:“乘客不愿坐他的车……瞎掉了一只眼。可见身体的残疾并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文中说:得了恶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不幸正是生活的苦难留下的烙印。)
职业:蹬三轮车(可知老王从事的是体力活,需要健康的身体。)
单位:单干户(在当时的中国归属到组织、合作社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不允许搞个体,否则就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老王生计艰难。)
社会关系: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如果老王生病了,他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人。)
家庭住址:(文中提到作者问那个破落的大院早塌败的小屋是不是他的家,老王回答说,住那儿多年了。他并不认为这个独自栖身多年的地方是他的家,我们可以从他的回答中读出他对苦难生活的叹息以及内心对拥有一个温馨的家的渴望。)
引导学生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感知老王的生活状况——“苦”。
2.教师引导: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那么这样一个平凡的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明确:善。
(1)作者选取了哪些事来体现他的善良?请概括。
明确:愿意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担心人家不够用;
受了恩惠总也不忘,去世前一天还送油、鸡蛋感谢作者。
(2)请找出最感动你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
3.这是一个孤苦伶仃但老实厚道,有良心的好人,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你觉得她是怎样的人?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送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老王的生活,作者的女儿送给老王鱼肝油。
四、分析研讨,把握主题
1、作者一直很关心老王,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总结: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关心不够,是因为老王对作者太好,省吃俭用,倾其所有,情义实在太重了。相比之下,作者觉得回报太少。这种愧怍是作者通过与老王比生活状况,情感付出多少的不同而产生的。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作者说老王是不幸者,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幸运者,那是与老王相比而言的,她当时的状况怎样呢?
出示作者在文革期间所受遭遇的部分资料:被批斗,剃光头,扫厕所等,国际友人惊呼:让沈从文、杨绛去扫厕所,简直是暴殓天物。,
教师总结:作者同样遭遇着不幸。自己不幸,却还同情、关心别人,作者如此,老王更是如此。多么善良的人啊!为什么善良的人没能过上好的生活呢?
文革让知识分子受着精神的压迫,又让普通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呢?像老王这样的人,生活更好了还是更苦了?(从文本中探寻:载客三轮被取缔,老王失去了基本的经济来源。)
3、让我们再次思考作者的愧怍吧,她觉得自己对老王不够好,不够关心,但是,作者再关心他,她能改变老王的生活吗?老王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最应愧怍的是——黑暗的社会。
4、总结文中“愧怍”的含义:
(1)觉得自己对老王不够关心;
(2)自身对这些社会现象无能为力而感到惭愧;
(3)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所以,请学生体会,作者在愧怍之余会有什么样的希望呢?
明确:有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大家都关心弱者,奉献爱心,创造和谐。
五、拓展延伸!
请看几幅展现弱势群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希冀依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请学生谈谈平日奉献爱心的举措,或发生在周围的事。
比较阅读屠格涅夫《乞丐》。
课标要求“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从高处点拨、指引,让学生在品词品句读文中逐渐探索体悟文章的高度。我期望学生读书越读越敏锐,越读越丰富。
《老王》
杨绛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激发“感情”;(3分钟)
1、倾听歌曲《好人一生平安》。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师:首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那首歌曲的名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好人的著名作家杨绛作的文章《老王》。请同学们看着黑板,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文中有哪些好人?(杨绛夫妇、老王)为什么说他们是好人?(过渡到第二环节:从人入手,评析感情)
(二)、从人入手,评析“感情”;(10分钟)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有困难的同学,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或举手问问老师,5分钟后,比比哪个组完成得最好?
整体感知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惭愧)
钱钟书夫妇已经这样对待老王,但还是觉得可以做得更好而没有做到,内心的深切愧疚和高远追求,使我们感动。
品味人物
2、按下列格式,给人物编写档案;
地点:北京时间:“文化大革命”
老王——身份:回民三轮车工人家庭:光棍身体状况:营养不良“田螺眼”病
作者夫妇——身份:知识分子处境:干校身体状况:一条腿走不得路
老王、作者夫妇的共同点:不幸的、善良等、
不同点:作者夫妇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
师小结:(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患难之处见真情
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有过多少往事?相逢是苦是甜?)
老王: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作者: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师:老王和作者夫妇从身份比较,作者夫妇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那么,作者夫妇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到底有何区别呢?进入第三环节:从言入手,品味感情。
(三)、从言入手,品味“感情”;(15分钟)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后思考下边的问题,有困难的同学,问问同桌或举手问问老师。5分钟后,比比哪个组任务完成得好?
1、完成课后练习二;(从表达效果和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语言)
2、请每个同学另外找出文中语言运用巧妙的句子,用“我认为句子用得妙,因为”的句式说话。
小结:通过语言品味,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和老王的善良,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不幸者的关心。“我”看到老王的形象,有说不出的心酸和感激。大家看,这些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饱含深情。著名作家李健吾曾经这样评价杨绛的语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
(四)、从段入手,理解“感情”。(10分钟)
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自由朗读课文13-22自然段,边读边后思考下边的问题,有困难的同学,问问同桌或举手问问老师。5分钟后,比比哪个组任务完成得好?
1、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
2、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3、“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4、作者如此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为什么还会如此愧疚呢?
明确1、回过头去找“我”一家人关爱老王的细节,得出“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主题。
2、他收了,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3、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4、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就是作者善的表现。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所以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总是在反思解剖自己的同时也在解剖这个社会,解剖人性。
小结:师小结:是的,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7分钟)
1、拓展延伸: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学习本文后的体会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就为他人。
2、小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
3、倾听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
五、板书设计:
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字斟句酌
内容:从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或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比较
联系上下文
联系运用的修辞等表现手法
六、教学后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952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