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1.1.1数一数|人教课标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1.1数一数|人教课标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准备: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先顺的数,再到的数。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三、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也可以让学生上来指着读。

四、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课堂小结:

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1.1.1数一数|人教课标版

扩展阅读

数一数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数一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教师: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大家都会数啊!真不错!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注意此时要帮助学生梳理语言,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21教育网

4.数身边的数

教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课后延伸

教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数一数(一)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写者徐晶执教者徐晶
执教时间2014年月日星期
版本北师大版学科数学
册数第四册单元三单元
课题数一数(一)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德育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各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各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1.想一想,说一说
9个再添1个是()个。
99个再添1个是()个。
999个再添1个是()个。
2.数一数有多少个?

数的方法:
3.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试一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20÷563÷724÷612÷2
45÷932÷815÷525÷5
28÷742÷635÷736÷9
56÷821÷327÷924÷4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学生吗?
2.猜一猜,我们龙凤区五小有多少人呢?出示课件(全体同学站队做操的视频)
学生观察、猜测、汇报。
3.师板书582你会读这个数吗?,谁愿意试一试?学生试读,教师评价。
4.582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
582比我们以前学习的数要大,今天我们将学习象这样更多的大数。
二、建立数感,学会数数
1.出示课件小方块
(1)10个小方块,(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板书:10个一是十
(2)100个小方块,可以怎样快速地数?(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1000个小方块,又怎样快速地数?(课件演示)一百一百地数。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4)“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想一想,我们以前还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学生回答,师板书,千个十百。通过刚才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用红笔圈出10,强调满十进1。
(5)我们刚才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了方块,不用这些方块,我们按要求数数。
练习数数(用开火车的形式)
(1)十个十个地数,从三百七十数到四百二十
(2)一个一个地数,从二百八十二数到三百零五。二百八十九后面是几,你是怎样数地?引导学生在拐弯数时,可以想一百以内的数,还可想相邻数位间的关系。
(3)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七数到一千。九百八十九后面是几?一千前面一个数是几?
2.估一估
(1)想一想,大致圈出一千个小正方形。
(2)总结估计的方法。
(3)一千有多大?想一想,说一说。
三、巩固深化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数一数(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后随记

4.5.11000以内数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5.11000以内数的认识|人教课标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

页。

教学目标:

经历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会读数、写数,理解数的组成。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能说出1000以内的数位名称,知道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在大致估出1000以内物品的数量,逐步发展数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色盒子,1000根铅笔(其中985根分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数量不等,但均在100根以上),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1、数数比赛(小组为单位开火车数):现在我们来一个数数比赛,要注意看数数的要求,哪个小组数完了就大声的告诉大家“我最快”

(1)从36数到48,一个一个的数;

(2)从50数到90,五个五个的数;

(3)从10数到100,十个十个的数。

2、我们都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刚刚大家都数得很棒,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演示:铅笔一根一根的出现,10根捆成一小捆;铅笔一小捆一小捆的出现,10小捆捆成一大捆)师引学生数。

3、你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寻宝。但要教授4个考验才能得到宝藏,有信心吗?第一个考验就是:

(一)数小组的铅笔。

1、每个小组都有铅笔,现在试试你的眼力,估一估自己小组的铅笔有多少根?

2、要知道自己估得对不对该怎么办?(数一数)

3、小组合作数数,交流汇报。

(二)摆铅笔。

1、老师这里有3个颜色不同的盒子,你们组数出来的铅笔怎么往里面一放,就能让大家很清楚的看出有多少根?小组商量一下。

2、谁有好办法?(学生上来操作)

3、谁看出了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提示学生把10个一捆成一小捆,满了10小捆就捆成一大捆。

观察一下,是不是很清楚的看出有多少根?

5、有多少根铅笔?我们把这个数记下来。板书该数字。

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大家都着来捆一捆,摆一摆自己组的铅笔,然后把铅笔的根数写下来,说说组成。

(三)数全班的铅笔

1、大家数出了小组的铅笔,想不想数数全班有多少根铅笔?把你们的铅笔都拿出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师生共同数

(1)如从132数到305数到。

A、多少根了?这个数怎么写?(生写在练习纸上,一名学生板演)

B、3是什么意思?哪个盒子里的?5呢?0是怎么回事?

C、1个十都没有,不写0不行吗?

D、小结:1个十也没有,就要写0来占位。

(2)接着数到550。

A、这个数你会写吗?写写看。(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写在练习纸上)

B、你写得那么好,你来考考大家吧。(一名学生上来继续放铅笔,其他学生数)

C、我们都数到×××了,接着数。(数完所有小组的铅笔)

D、我们一共数出了多少根铅笔?赶快记下来。(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写在练习纸上)

(3)感知1000。

A、我们齐心协力数出了985根铅笔,真不简单!

如果我们继续往里面添,你还会数吗?

B、现在是几个百了?怎么办?

C、1000了,该放哪?

D、这里是1000根铅笔,比一比,多大的一捆啊!(学生动手体验)

1000里面有几个百?几个百是一千?

(四)用计数器表示1000。

1、用了那么多根铅笔表示出一千,你能在自己的计数器上表示出一千吗?(出示计数器,学生动手操作)

2、一个珠子就表示出一千,这么简单啊!你为什么不在这几位拨?为什么在这里拨?

3、一个珠子就表示多少?

4、你会写一千吗?(学生板演)为什么要写3个0呢?

师生交流小结(对照计数器:这个0是哪一位上的?这个呢?):

原来,哪一个数位上一个都没有,就在那个数位写0占位。

5、揭示课题:我们成功通过第一个考验,还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1、数数的游戏。

下面,我们继续进行第二个考验:皮卡丘在顶皮球,已经顶了988下,它要打破自己的记录,想顶到1000下,我们一起来帮他加油,一起来帮它数。(988再忘下数就是989,好,从989开始,990。。。)

课件出示,学生数数。

2、完成P69做一做的第1题,读出下面各数。

同学们数得又快又好,表扬自己,马上进行第3个考验吧!

课件出示,这些数你会读吗?先自己读读看,再告诉大家你的读法。

3、填空。

顺利通过3个考验,最后1个考验可要小心哦!请看题:

出示500你用不同的办法,按不同的顺序,看你能填多少种?在小组里商量怎么填,要说出为什么你们这样填。

4、估一估(出示P72第6题)

同学们的想法又多又好,关系大家通过考验,挑战成功。想知道宝藏是什么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倒数三下后张开(3、2、1)

欢迎大家来到知识的海洋,得到智慧的宝藏。

现在,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估一估这里大约有多少本书?看谁能估得最接近。

5、小结:今天我们得到了智慧的宝藏,还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

净慧小学李嘉亮

4.5.11000以内数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数一数(二)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一数(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写者执教者
执教时间2014年月日星期
版本北师大版学科数学
册数第四册单元三单元
课题数一数(二)
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德育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教学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20÷563÷724÷612÷2
45÷932÷815÷525÷5
28÷742÷635÷736÷9
56÷821÷327÷924÷4
一、创设情境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2)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三、巩固深化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数一数(二)
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后随记

比多少 人教课标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鈥湺嘁恍┾€濃€溕僖恍┾€濃€湺嗟枚噔€濃€溕俚枚噔€澝枋隽礁鍪涞拇笮」叵怠?/p>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b.7个十是()。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从而顺畅的揭示出课题。]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69○9650○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鈥湵榷嗌兮€潱ò迨榭翁猓?/p>

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鈥湶虏驴粹€澋挠蜗罚寐穑吭诶鲜κ种杏幸恍┬“簦乱徊麓笤加屑父浚ǔ鍪拘“簟#?/p>

[采用鈥湶虏驴粹€澋挠蜗芬耄荚诘鞫暗幕裕阌诮萄У目埂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生5:我猜大约有21根。

鈥︹€?/p>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鈥︹€?/p>

[在学生初次估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估计的技巧。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既指导了学生的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能力,建立较强的数感。]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还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合理解释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有不恰当的用词应适时的纠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科交融的精神。]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48,10<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好吗?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10条,花金鱼15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设置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5枝少一些。

[在知识反馈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充分交流的空间,在生生之间的合作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结

1.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2.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此环节重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描述身边的事物间的关系时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设计说明

比多少是在学生会用关系符号><或=来表示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的同时,还会用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此外,还渗透了对学生正确估计方法的指导。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

首先、以猜开始。

新课伊始,采用猜猜看的游戏活动切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课堂,便于教学的展开。

第二、多种情景,活用知识。

课中的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丰富的情景,都为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可以用关系符号或语言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至于拓展到两种事物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

第三、学科交融,关注情感。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文学功底并不丰厚,有用词不当之处,老师应较委婉的给以纠正,关注学生情感的渲染,在学科交融间,淡化数学课的枯燥性、抽象性,给数学课增添文学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第四、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课堂始终处在学生的立场上,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此外,还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充分合作的空间,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专家评析

比多少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首先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在猜猜看的游戏中,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教学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

第二、赋予数学知识的鲜活性。教学中用数学符号><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而且提供丰富的情景,如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描述性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原本呆板的数字和符号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鲜活起来,学生轻松自如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第三、情在学之中,学更有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之一。本课老师尊重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学生用词不当时委婉纠正,师生情感的交流充满教学之中。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新颖,活动丰富,学科交融,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数一数与乘法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一数与乘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一数与乘法

教学目标:
1、数一数等活动感知乘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乘法的意义。
2、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能根据具体情景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难点: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
3、关键: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划分

共5课时。
1、数一数。课本第二页至第三页的内容一课时
2、儿童乐园。课本第四页至第五页的内容一课时
3、有几块积木。课本第六页至第七页的内容一课时
4、动物聚会。课本第八页至第九页的内容一课时
5、整理和复习。复习本单元学过的有关乘法初步认识的知识一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密切相关,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同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起。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看图列式计算。
2、数数。
(1)2个2个地数,数到20。
(2)3个3个地数,数到18。
(3)5个5个地数,数到25。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熊猫玩具图”。
(1)老师问:一共有多少个熊猫玩具?请你先数一数,再列式计算。想一想,看一看,怎样数较简便?
(2)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随汇报电脑控制熊猫玩具闪动。
老师听汇报板书算式。
2、电脑出示“圆片图”。
(1)请学生独立填空。
横着看,每排()个,有()排。
竖着看,每列()个,有()列。
(2)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圆片,该怎样列式计算,写在纸上。
(3)汇报。老师听汇报板书:
6+6+6+6=24(个)4+4+4+4+4+4=24(个)
老师看算式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横着看,每排6个,有6排,就是4个6相加。竖着看,每列有4个,有6列,就是6个4相加)
3、数方格。
出示方格图。
(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格,该怎样数,怎样列式,为什么?各小组交流方法。
(2)派代表汇报。
4、数苹果。
同学们掌握得真好!这里有一些苹果(电脑出示),(先出示5盘苹果),你能算一算这是多少个苹果吗?
听学生汇报板书:3+3+3+3+3=15(个)
看算式问:为什么3+3+3+3+3呢?(因为1盘3个,有5盘,所以这样列式)随着学生回答,苹果闪动。
老师继续问:要求6盘苹果多少个呢?10盘呢?20盘呢?……
此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电脑出示智慧老人说:“像这样的题用乘法表示就方便多了!”
老师追问:像哪样的题?
老师指着学前准备的两道算式问:这两道题能用乘法吗?(不能)
请各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出什么样的题用乘法比较简便。
学生汇报,在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像这样的题(指着加数都相同的题),加数都相同,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看图列式。
2、哪些算式能用乘法算,在()里画“√”
(1)3+3+3+4()
(2)4+4+4+4+4()
(3)9+9+9()
(4)2+4+3+1()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收获主要是明白了像3+3+3……这样加数和相同的算式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表现主要包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正确回答等)(问题主要是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对于学生回答,都要给予鼓励。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数一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数一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27—2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2、学生每人准备20个小正方体。

3、教师准备10个正方体模型。

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百以内的数,谁能从1数到100?他是几个几个数的?为什么29后面的数是30?

2、刚才他一个一个地数了,谁能5个5个地数?

3、你们能10个10个地数吗?为什么你们数了90后数的是100呢?

4、同学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1数到100,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数的比较快呢?

(设计意图:以数数活动为引子,既回顾了已学知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又使学生体验了有多种数数的方法,为新课数数部分的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

1、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刚才数过的这些数外还有别的数吗?(出示课件资料图片)在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介绍给大家?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大数?谁来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3、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大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提出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为引线,先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再交流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引出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大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

活动三:

1、(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出示课件大正方体与小正方体对比图)这个大正方体就是由很多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汇报完后)谁估的比较接近呢?我们还是来数一数吧。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数出来呢?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想一想,摆一摆,议一议,怎样数比较好。(学生分5人小组活动,每组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每人20个小正方体,合作讨论数的方法)

3、小组汇报:可以怎样数?(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操作演示)

4、哪一组数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一起来这样数一数。(课件演示由10个小正方体到一条,由一条到一层的过程)这就是大正方体中的一层,这样的一层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是怎样数的?(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5、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层是100个小正方体,那么在大正方体中有这样的几层呢?(课件演示由10层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一起数数看。

6、那么要知道大正方体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就可以象这样几个几个地数了?数了几个100?10个一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设计意图:出示大正方体后先让学生估一估其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数一数,这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后,评价选择出较好的数的方法,在数出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后,再数出一共有这样的十层,发现可以一百一百的数,得到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论。这一部分有效的利用了课件,由抽象到具体,突破了重难点,同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7、我们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如果有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个呢?4个呢?5个呢?现在你们是几个几个地数的?为什么这样数?那如果有这样的10个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一起数数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8、现在如果有7个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万?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并教学了数几千的数,一个一个大正方体的出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提问有7个大正方体后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万,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为以后学习大数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活动四:

1、请同学们感受一下一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

2、请同学们感受十张纸的厚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比划出来。

3、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50张纸,两本就是100张,再请同学们感受一下它的厚度,说一说,并用手比划出它的厚度。

4、请同学们估计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5、请同学们估计一下10000张纸的厚度,并用手比划出来。

6、现在你们知道一千和一万谁比较大吗?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天天接触的数学书的教学,让学生对一千和一万这两个数的大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不但巩固了10个一千是一万,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更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活动五:

1、我们在记数时,一个一个地数,个就作为了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谁是计数单位?一百一百地数呢?一千一千地数呢?一万一万地数呢?(板书:个、十、百、千、万……)

2、在这些计数单位中,哪个计数单位最小?哪个计数单位最大?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3、我们在写数时,为了表示不同大小的数就会把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这些数字所占的位置就是数位。要表示几个一,数字就要写在个位上,要表示几个十,就要写在十位上,那要表示几个百,就应该写在什么数位上?要表示几个千呢?要表示几个万呢?(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4、那么你能在计数器上找到千位和万位吗?从右边数起第几位是千位?第几位是万位?为什么?

5、请同学们试着完成书28页的填一填。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体验了一千和一万的大小后,继续认识到千和万都是计数单位,他们对应的数位是千位和万位,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到他们,提问学生为什么以引导他们了解从右往左数位依次增高,计数单位依次增大,进一步巩固对千和万的认识。)

活动六: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我会填: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是一千,()一千是一万;千位的左边是()位,千位的右边是()位,百位的()边是千位。

3、出示书29页说一说的正方体木块图,先让学生小组试做,在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出示书29页的涂一涂,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要求:想一想怎样涂才能使涂出的方格数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238个小方格。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相互评一评。

(设计意图:通过我会填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说一说木块图的数法是为了掌握大数的组成,为后面学习大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打好基础,涂色的练习是对前面练习的补充,前面是看形说数,后面是看数摆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数一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学习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病自然要看医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医生,他是谁呢?请听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干什么职业的?

用我们平时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神医)

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由神医引出课文中的名医一词,并板书)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2)、对于蔡桓公的死,名医扁鹊怎么解释解释?

1、(大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可以采用个人读与齐读想结合的方式)

2、名医似乎名不虚传,但是蔡桓公确实死了,想一想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你是怎么找到的?

读词的方法: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读标点的方法:(分号)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防微杜渐)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寓意,同时介绍读书方法:由此及彼地读书,孩子们会越来越聪明。)

3、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前后不过月余,他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蔡桓公)(以下分析人物的性格:扁鹊---医德高尚;蔡桓公---固执)让我们的眼球再次聚焦蔡桓公,看看他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拿起笔,仔细地读,边读边勾画。(学生很容易找到下面一些句子)

(1)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

(2)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3)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体会扁鹊的医德高尚)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从蔡的一言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固执)

固执是他的思想,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思想)。

(同时介绍写作方法:在我们作文的时候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表现)

4、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固执,傲慢。)

(四)拓展

如果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向蔡桓公进言什么?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交流受到的启示。

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六)结束语:

孩子们从这篇课文里懂得了这样多的道理,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寓言的魅力。

可能性|人教课标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可能性|人教课标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98

—9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事情是确定的,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1、每组2个口袋,1个装6个红球,1个装3个绿的和3个蓝的。

2、每组一个小正方体,写上1、1、2、2、3、3

3、4张不同图案的A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游戏探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吗?

2、教师出示1个格子口袋:谁来猜一猜老师在袋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呢?(学生猜)

想知道答案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在袋子外面摸一摸)

请你告诉小朋友老师在口袋里装了什么东西?(球)谁猜对了?

3、如果老师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出示: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学生猜一猜)

4、你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呢,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吧。

5、宣布规则:你们的桌子上也都有这个袋子,请组长拿袋子,按顺序给每人任意摸出一个球,然后记住你摸到的是什么颜色,再把球放在篮子里。开始

活动后统计:你们摸到的都是什么颜色的球呀?刚才谁又猜对了。

6、为什么每一位同学摸出的都是红球呢?(因为袋子里都是红球,所以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出示读:袋子里都是红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7、小结:原来袋子里都是红球,所以每次摸到的——学生说: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8、拿出黑袋子,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也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呢?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猜)

9、按刚才的方法每人再任意摸一次,看一看摸出的还一定是红球吗?(学生小组活动)

10、提问:摸到红球的请举手?那么多人怎么会一个红球也没有摸到呢?什么原因呢?(袋子里没有红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红球)出示读:袋子里没有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

11、小结:原来袋子里只有蓝球和绿球,没有红球,所以摸出的——学生说:不可能是红球。板书:不可能

12、那你们刚才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呀?(绿球和蓝球)

13、现在请组长在黑袋子里装进2个红球、2个蓝球、2个绿球。想一想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还可能是黄球)为什么呢?(因为刚才放进去的是2个红球、2个蓝球、2个绿球呀)他的想法对吗?和他想的一样的请举手。想不想通过摸一摸来验证你的想法呢。注意:这次每人任意摸一个球看清楚颜色后,还要回放在袋子里,摇一摇再按顺序给其他小朋友摸(学生活动)

14、摸到红球的请举手?摸到蓝球的请举手?剩下的肯定是摸到绿球的吧。刚才我们摸到的有红球,也有蓝球,还有绿球。怎么会这样的呢?(因为袋子里放了红球、蓝球、绿球)所以摸出的出示读:板书:袋子里有红球、绿球、蓝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还可能是绿球。

15、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学生一起读一读)袋子里都是红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袋子里没有红球,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袋子里有红球、绿球、蓝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还可能是绿球。

二、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还想做摸球的游戏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图: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学生读要求)

老师强调: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注意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指第一个口袋: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任意摸一个球不一定是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红球。因为袋子里有红球也有黄球。)

第二个袋子呢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第二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黄球。因为袋子里根本就没有黄球。)

还可以怎么说呢?(可能是蓝球也可能是红球)说的太好了

第三个袋子呢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第三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

还可以怎么说呢?(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说的真好

2、想玩摔股子游戏吗?

出示一个小正方体,给学生观察,老师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写上了哪几个数字?(1、2、3)我这样随便一摔,朝上的一面会是什么数字呢?(学生猜)老师摔,展示结果,是几?谁猜对了呀。还想玩这个游戏吗?下面老师请你们每人做一回小老师,(每桌发一个小正方体给第一位)玩的时候小老师要想老师刚才那样先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数字,然后再摔,看谁猜的对。按顺序每人摔一次。开始吧(学生活动)

提问:哪些人摔到了1?2呢是谁?剩下的肯定摔到的是3吧。

3、刚才你们玩的很开心,老师也想玩,同意吗?现在老师想玩摸球的游戏,请你们来为老师装球,好吗?

(1)想一想: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2)出示;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

小组里可以先讨论一下该放什么球,然后有组长拿起该放的球举起来。

提问:为什么不拿绿球呢?(因为是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所以不能拿绿球。拿其它颜色的球都可以。)你们真聪明呀

(2)我还想摸一次可以吗?出示: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现在看你们拿什么球了?商量好了组长举起来。(学生商量取球)怎么有那么多颜色的球呀?(因为要摸的可能是绿球,也有可能是红球,还有可能是蓝球)所以只要有绿球,然后再放其它颜色的都可以。你们又对了

(3)再装一袋,这次老师(出示: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该拿什么球呢?

怎么都是绿球呀?(因为老师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所以不能拿其它颜色的球的)真聪明。如果我加了1个红球进去会怎么样呢?(就不一定是绿球了,可能是绿球也可能是红球了)如果现在袋子里放1个红球5个绿球,谁摸到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呢?(绿球多,红球少)

4、的确,在生活中有些情况一定会发生,有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些情况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譬如你爸爸妈妈问你:你们查老师是女老师还是男老师,你肯定说是女老师,不可能回答是男老师吧;还有查老师和一个小朋友比,现在查老师一定比这位小朋友高。再过10年呢,查老师还一定比他高吗?为什么呢?

5、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说说生活中的事吗?

学生说,师注意评价。

6、还想不想玩扑克牌游戏呢?

出示4张不同的A展示给学生看,现在老师手里有4张不同图案的A,(绞和一下)提问:最上面一张是什么图案的呢?(可能是……4种情况)出示:谁猜对了呀,你真厉害

现在上面的一张是什么图案的牌呢?为什么不猜(刚出来的图案)呢?(因为他已经不在里面了)。你真聪明!出示,谁又猜对了呢

现在还剩下2张牌了,(教师每只手各拿一张)你觉得这张可能是什么呀?如果这张是?那么这张就是?那你猜猜这张是什么呢?(学生猜)出示,谁又猜对了,

现在只有一张了,可以怎么样说?(这张一定是……)你们真聪明!出示

三、全课总结拓宽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一定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可能会发生,一星期后我们可以利用综合活动课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2、回家后还可以和爸爸妈妈继续玩刚才我们玩的游戏,譬如:可以在正方体上写上1、3、3、4、5、6,摔一摔看看每次会摔到几?还可以试一试,如果每次我要摔到一样的数字,正方体上该写上什么数?

(评析)本节课学习的可能性是概率的初步,即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要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标准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可能性》这一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任意摸一个可能摸出红球来吗?通过猜这样一个活动,既富有情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还有,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最后,我还安排了四张花样的扑克牌A,再一次让学生来猜一猜,最上面一张可能是谁?剩下3张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可能是刚出示过的一张。使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红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摔股子,让学生猜一猜朝上一面可能出现数字几,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活动目的明确,要求清楚,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这节课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摸球时,一人拿袋子,按顺序给其他小朋友每人摸一次,摸出的球大家看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再如,摔股子,一个人摔,其他小朋友猜,按顺序轮流进行。活动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由,小组里还讨论袋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讨论怎样放球才能符合要求,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按要求放球后演示汇报,猜扑克牌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可能性|人教课标版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版

1.8.3认识钟表|人教课标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8.3认识钟表|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详细介绍: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经验,而且不同的学生认识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应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即不光光要完成知识目标,还要完成情感性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认识钟表〉整时与半时这一知识所做的一点尝试:

一、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5分)让学生初步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钟表的不同形式。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25分)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整时与半时。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0分)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

4、总结新知,拓展延伸。(1分)让学生自由学会总结,老师适当延伸。

二、教学片段与评析

【片段1】

师:(每个小组一个钟表模型)这就是钟表,那么你们说他们是由那些东西组成的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1、仔细观察,每个小朋友都要发表意见。

2、推选一个小朋友当汇报员,代表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认识观察钟表模型,讨论、发表意见)(用时3分)

生1:钟面上有数字,一共有12个数字。

生2:钟面上还有针,一根长长的,我妈妈说那是分钟,一根短短的,那是时针。还有一根更长的,那是分钟,不过这里没有。

师:(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的做一些补充)那么你们发现这12个数字是怎么走的吗?还有这些针又是怎么走的呢?

[评析]对于钟表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对于它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议议、交流等探索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地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2】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师:小朋友,你能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板书各种不同的情况)

生1:3点钟。

生2:12点钟。

师:你是怎样看出钟面表示的时刻的?

生1:因为时针指在3呀!

生2:但还有一个针指在12呀!

生3:但那不是时针呀!时针指在3,分针指在12,说明刚刚好是3点钟。

师:这位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还可以说是3时整。那么这两个钟面又是什么时间呢?(说明你是怎么认得?)

生1:7时,因为时针指着7,分钟指着12。

生2:6时,因为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三个钟面都表示整时。(板书:整时)那么整时的时候,时针、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

汇报:

这三个钟面分针:都指着12。

时针:3时指着3。

7时指着7。

6时指着6。

2、同桌交流:你准备怎样认整时?

3、整时的两种写法。

(1)介绍用汉字“时”表示的方法(板书:3时7时6时)

(2)师:几时整还可以怎样写?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得出另一种写法?

(板书:3:007:006:00)

4、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应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

内容:2时7时11时12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评析]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师分层次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片段3】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一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6时半:起床

7时:上学

8时:早读

8时半:早锻炼

9时:上课

12时:吃午饭

1时:上课

5时:体育活动

5时半:吃晚饭

6时:上晚课

8时:睡觉

(这时还要抓住机会说说上午和下午的时刻)

2、(课件)小明的一天,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完成书第92页。(同桌互相说,然后选择说)

3.游戏:找朋友。

4.现在是9时过一小时是几时?

启发学生找出原来钟面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时间?在自己的钟面上试一试:过一小时是几时?电脑演示印证。

5.生活情境问答。(可以先让学生调查一下在回答)

星期天,迪迪想去文具店买铅笔,去新华书店买书,迪迪一看表,正好是上午7:00,问,

①迪迪应该先去新华书店,还是应该先去文具商店?为什么?

②文具商店开门后,还要等多久,新华书店才开门?

③若雷老师晚饭后7:00想去买钢笔和书,应该先去哪个商店?

[评析]练习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练习中教师安排了与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和情景问答,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评】: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认识钟表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实际上,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这是小学生认识钟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认识钟表、整时、整时半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乐“说”。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时刻的认读写,总是让学生先谈自己知道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

2.尊重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敢“动”。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四人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

3.通过评价小明作息时间安排,有机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帮助迪迪完成购买任务,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1.8.3认识钟表|人教课标版

1.9.19加几|人教课标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1.9.19加几|人教课标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的第1~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瞧,(出示仪仗队图)伴随着嘹亮的歌声,我们班的小朋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运动场。比赛开始了,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

a.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点数出结果。(逐盒闪烁)

◆从9接着数。(先9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外面4盒。)

◆从4接着数。(先4盒一起闪动,再逐一闪动箱内9盒。)

◆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10少1,所以9加4等于13。

◆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课件显示放进箱内1盒的动作。)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索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惟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c.理解“凑十法”。

◆组织摆小棒。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d.以“你喜欢哪种方法”为题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简单总结学生想出的几种方法后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让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2.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问:踢毽的和跳远的各有多少人?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讲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得数。

[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从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取两个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

如:踢毽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全班交流,说一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切实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

d.小结。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它们的第一个加数是几?(引出课题)

计算9加几的题目有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反馈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

a.先说图意,再列式。

b.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十七第3题。

a.“糖块”图。

b.“蚂蚁抬大青虫”图

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蚂蚁虽小,但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对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精神。

c.练习十七第2题。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不仅巩固新知识,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9.19加几|人教课标版

《1.1.1数一数|人教课标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奥数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921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