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0课谈作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0课谈作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章内容,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文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分设三位负责人。第一组负责搜集整理介绍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第二组负责从整体上解析课文;第三组负责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谈作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介绍作者。
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下面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作者朱光潜。
自然情况: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创作情况:朱光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发表作品,一生学习研究不辍,著述甚丰。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他熟练地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社会评价: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三、解析文章——质疑思辨——借鉴吸收。
听了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惊叹佩服之余,我们不禁对他那平实质朴、言近旨远的文章有些心驰神往了。下面就请第二组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文章——《谈作文》,并请第三组的同学随时进行质疑思辨,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到交流讨论中。
1.感知课文。
(1)写什么(内容)——作者认为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要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指出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简言之就是写作文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2)怎么写(写法)——作者以与读者平等的姿态、借书信交谈的方式,凭着信手拈来的大量例证,详略突出地为我们娓娓道出了作文的真谛。
(3)为什么写(目的)——这是作者在旅欧期间写给青年读者的回信,作者旨在就如何作文问题,给处在困惑中的青年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2.互动交流——质疑释疑——教师归纳提升。
(1)文章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人落笔即成美文且不刊一字,这样的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教师归纳提升:大家能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非常难得,但请同学们认真读文本“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在这里用词很严密谨慎,他并没有否定极个别天才的意思。其实,人们在惊叹于《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的同时,谁又能否认天资聪颖的王勃自幼便勤奋好学这一点呢?
(2)透过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文章的修改要“咬文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作者曾在其他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质疑:我觉得对于文字的锤炼,那是一辈子的事,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应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学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教师归纳提升: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可赞成,也可反对,也可两种观点杂糅,也就是说,在初学作文时语言要力争真实、准确,一定要下“咬文嚼字”的功夫,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在此耽误过多的时间,因为文字和情感的完全吻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人一辈子的积淀和锤炼的。
(3)文章提到,中学生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练起,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说记叙和描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因为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而使用好事实论据的前提是具备相当的记叙和描写能力,所以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质疑: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真的就很容易写好了吗?
教师归纳提升:那倒未必,写好议论文并非易事,除了有记叙和描写的良好基础外,其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另外,议论文还讲究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还要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
四、口语训练。
请几个同学谈谈学过本文的收获,在借鉴吸收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习作,扬长避短,为写出一流的文章而努力。
五、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朱光潜的《谈文学》,这是他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从运思到选择与安排,从内容形式与表现到体裁与风格,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他谈文学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像谈话似的一层一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从深入浅出的话语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六、布置作业。
学习并吸收作者的观点,做好读书笔记,持续读书积累。并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要求将修改贯穿于作文的始终。

相关知识

第10课孤独之旅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0课孤独之旅”,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孤独之旅

曹文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意。领会标题含义。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资料链接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

嬉闹胆怯觅食撩逗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题目中的“旅”字有什么深层含义,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旅”字不仅仅是放鸭之旅,更是成长之旅。如在暴风雨后有一段描写:“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的鸭群遭遇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四、品味语句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说说你是如何应对的。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因此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按整体感知-—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情。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教完太仓促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对于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但对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第10课巴西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0课巴西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

第10课巴西教案

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教师:

教学目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2、运用巴西的矿产资源图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热带雨林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课。

大家看录像,说出展现的内容。

播放日韩世界杯,巴西队获得冠军时的录像片断。

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

重难点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巴西。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总结: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板书:位置、环境、热带面积广大。

电脑播出巴西的地形图(多媒体课件)

读图回答: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提问):(一).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让学生自己来介绍亚马孙河并展示图片)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二).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教师提供图表总结。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巴西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

(活动):由学生出示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工1.林业部长2.外国开发商3.当地农民4.生态学家。(小组成员认领角色,通过讨论,然后上台表演。各小组经过角色之间引起的争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网

(教师总结):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看图9.35请回答: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9.33,34图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总结: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导入: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3.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

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总结:的确,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4.引导:巴西重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除靠近矿产地等因素以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从交通、气候等方面考虑。(东南沿海多港口,便于海上运输;这里纬度较高,气候凉爽宜人。)

5.引导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2)进口能源。(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总结应用

四.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桑巴王国”巴西,知道了它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热带雨林最多的国家,该国铁矿丰富,工业发展很快,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一.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半球,热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2.地形和河流: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

3.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雨林的危机

1.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提供全球气候

提供新鲜空气

环境效益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热带雨林的保护

三.热带经济作物王国

1.主要作物: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1.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2.人口和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

典型错例分析

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第10课《落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以下材料:

1.贾平凹简介

2.法桐的有关知识

3.描写落叶的诗文词句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地点拨和补充

1贾平凹,陕西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著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多部作品,著有诗集《空白》等。其中《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当代作家。

2.法桐学名悬铃木,原产东南欧、印度及美洲。由于最初由法国人种植于中国的上海法租界内,故称之为“法国梧桐”。法桐株型高大,蔚为壮观,花期4——5月,果实9——10月成熟。伟岸、雄奇、实用性和观赏性极强。有着“行道树之王”的美称。

3.有关写落叶和梧桐的诗句

例如:闾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梧桐、对落叶倾注了诸多感情,那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又对落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散文《落叶》。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想知道对于散文,第一次朗读的时候你应该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初读的要求: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这篇散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交流学习结果

(1)生字:绰约妩媚忌妒憧憬婀娜凋落

寒伧嶙嶙

生词:寒伧风姿绰约妩媚婀娜停滞憧憬

以上生字老师用一小黑板的方式出示,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填写注音,其余学生在下面注音。生词找学生交流自己对此语的理解。

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让其他的同学帮助学习。

(2)学生交流本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课文写了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喜爱到哀叹到敬仰的过程,并悟出了生命哲理。

2.根据上面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继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置如下:

(1)作者是如何描写法桐的呢?

(2)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

小组交流学习结果,以共享学习成果。

集体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点拨。

使学生明确:

(1)这篇文章前六段分别描绘了春天、夏天、秋天、来年春天四个时间法桐的景色。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春天的法桐。作者从法桐的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描写了春天法桐的盎然生机。同时还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鸟夫妻的欢乐来衬托绿叶的温柔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其次较详的写了秋天的法桐,写出了它的枯瘦败落,和前面春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哀叹、同情溢于言表。然后作者又由来年春天法桐的新叶明白了,法桐旧叶的凋落换来了新生。正如我们收集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样,自然作者就得到了生命的感悟。

(2)由法桐叶子由繁盛——凋落——繁盛,作者明白了: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这种借某一具体的事务,通过它们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感悟及思想的写法就是托物寓意。它的常见思路是状物——寓意。

三、深入研读

1.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炼优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在赏析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打算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并点明: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学生读课文赏析,并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记录赏析结果。

小组共享学习成果。

集体交流学习结果。

例如:“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做一个妩媚的笑。”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

(2)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2.质疑问难:

学生仔细的品读课文,找寻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学和老师质疑。

学生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余同学帮助解答,老师视情况给与点拨。

常见的问题有:

(1)文章的标题为《落叶》,可是作者却用了较多的文字来描绘“绿叶”,这样的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了?

(2)第四段中“我觉得这很残酷”的原因是什么?“这”指的是什么?

(3)“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的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掉落去。”如何理解这句话?

(4)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

1.《落叶》一文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2.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你能试举几例,并简述他们的突出事迹以及你对他们评价?

课后作业

1、搜集并积累有关生命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2、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一篇读书笔记

野菊花

陈创

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花朵不过一份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也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原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澶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扩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便身穿就黄金甲”。

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长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的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諦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牙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翅,拥护者黄花,风来向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膦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鸿篇巨著,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但时以窜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从,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那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落叶》课后收集的资料整理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法国诗人]吕凯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

——肖楚女

文章来源://m.jab88.com/j/9904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