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大小、轻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大小、轻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两幅情景图,提问:谁大?谁小?谁轻、谁重?
观察画面,全班交流。
通过观察情景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小轻重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与体验
1.教师拿出1个苹果和1个羽毛球,提问:谁轻?谁重?
2.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轻和重的感觉。
3.教师拿出一听较小的饮料和一个较大的面包。
(1)猜一猜,谁轻?谁重?
(2)把饮料和面包放在天平上。
(3)让学生用手掂一掂。
4.出示两幅天平图。
提问:
(1)你发现了什么?天平两端一样高,说明了什么?
(2)一个菠萝和一个梨,哪个轻?哪个重?
(3)把一个菠萝和一个梨放在天平上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轮流用手掂苹果和羽毛球。
学生猜测。
学生仔细观察,知道饮料重、面包轻。
学生轮流掂饮料和面包的轻重。
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尝试推理,各抒己见。
学生仔细观察天平两端,怎么样?讨论:说明什么?尝试简单推理验证。
关于轻重的内容,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相对少一些,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掂一掂,然后在天平上看一看这一过程,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亲自体验,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创造了有利的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简单推理能力。
三、实践与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内容。
第1题:出示水果图,提问:西瓜、菠萝和桔子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第2题:出示天平图:提问:一双鞋和两个本哪个重?一只鞋和一个本哪个重?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重的做记号。
第3题:出示两幅天平图,提问:肥皂、牙膏和香波谁最重?谁最轻?请你给最重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第4题:出示两幅图,提问:图上的事物,你可以怎样比较?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
学生在书上做记号。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书上涂色。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记号,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本题的两幅图反映的是同一件事,教师在指导学生看懂题目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比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编推荐

:轻重 - 北师大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轻重 - 北师大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案设计示例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渐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必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必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必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一致.)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提高?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渐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均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而天平左右均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而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而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而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而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而天平左重右轻.

方法二:在左右两边都放一个.

左边放入质量是4克的砝码,右边放入质量是1的砝码,由于4+5=1+2+6,因而天平左右均衡.


顺序教案(冀教版)


通用教案个性教案

顺序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熟悉的情境和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

知识目标: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个性化的做法。

教学重点: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小兔子最爱吃萝卜了,有一天,小白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地里拔萝卜,他们到底拔了几个萝卜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图1,说一说小兔们一共拔了几个萝卜?

2.观察图2,你发现了什么?从左边起青萝卜是第几?

三、汇报交流

动物赛跑

1.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动物们在干什么?谁跑第一?小兔跑第几?乌龟,小鹿,小狗分别跑第几?、

3.质疑答疑

你还知道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顺序)

四、专项训练

1.摆花片。学生拿出1片黄色花片和1片红色花片,任意摆一摆。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4.综合训练

练一练中的1。2题。

5.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轻重-北师大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轻重-北师大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详细介绍:

教案设计示例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方法二:在左右两边都放一个.

左边放入质量是4克的砝码,右边放入质量是1的砝码,由于4+5=1+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轻重-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和意义》教案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和意义》教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
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掌握乘法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本节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后学习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加法基础。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为学习乘法口诀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有扎实的计算基础。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比加法简便,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法认识乘法,掌握乘法的意义和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法学习,认识乘法比加法简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意义和读法。
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连加算式的举例引出乘法的意义。通过对比法理解乘法比加法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连加算式:
3+4+5=10+20+30=
2+2+2=5+5+5=
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并适当予以纠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大家观察上面四个连加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更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板书:
4+4+4+4+4=
此算式可写成4×5=
3+3+3+3+3=
此算式可写成3×5=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4+4+4+4
5个4相加,可以写成4×5或5×4。
读作:4乘5或5乘4。
三,课堂巩固练习(5分钟)
5+5+5+5+5+5
写成乘法算式是(),
读作()
点名四个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四,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读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书上课后题。
板书设计
乘法的认识和意义
4+4+4+4+45个4相加
可写成4×5或5×4。读作:4乘5或5乘4。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刚才我们说的多少是表示两种数量差的关系,除了这两种数量的关系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那就是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2倍的探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倍”。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老师拍几下,大家就画它的2倍,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画的时候要听清指挥的要求。来!预备,开始!
师拍两下。
师:你画了几个?怎么才能画的更快?
2、拍一拍
师: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倍”,对于他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老师真高兴大家学的这么认真。现在,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们,听,老师拍了几下?(师拍3下)
生:3下
师: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请注意,你们拍的数量是老师的3倍。
生:齐拍
师:你们拍了几下?怎样算的?
生:9下,3×3=9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后巩固
习做81页习题1,
师摆出三个红色花片,问:谁能给老师摆出红色花片的倍数?师板书,黄色花片是红色花片的()倍。生自己摆完后填写括号里的内容。
2,3,4。
五、课后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倍的认识”,又认识了一种数与数的关系,学会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是一门数与数的科学,数学当中还有好多种关系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轻重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轻重》,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六年制青岛版教材第一册二单元《轻重》。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轻重,知道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初步引入天平,知道用天平称来判断轻重。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铅球、篮球、水果蔬菜、橡皮筋、铁棍、天平、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课前活动: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三位同学(A、B、C)来帮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请B抱A、B抱C。问:通过观察你能知道A与C谁重谁轻吗?A重C轻。再请D同学来帮忙,请D抱我,再请D抱A。通过观察,你能告诉我,我和A谁重谁轻吗?(我重A轻)所以说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在说时我们要搞清楚谁与谁比,谁重谁轻。通过三名学生抱的过程,初步感知轻重的概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

仔细观察游戏过程,发现其中隐含的信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有关轻重的问题,用自己地语言表述完整。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轻重是相对的,既在比时要搞清楚谁与谁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说出A与C比时谁重谁轻?老师与C比时谁重谁轻。通过观察、表述挖掘出游戏中的数学内涵。活动一: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轻重。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老师要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副图画,请你仔细观察,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你们玩过吗?喜欢吗?这时从山后传来一个声音让我来玩。请你发挥一下想象力,想想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了。哦!是大象来了,如果右边这只小猴让给大象玩,跷跷板会发生什么变化哪?谁能说一下原因。

师:很好,因为大象与小猴比大象重,小猴轻,所以大象把小猴压上去了。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一些谁比谁重,谁比谁轻的例子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并引出两只小猴在玩跷跷板,他们一样重这一主题。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猜猜丛林中谁会来。

大象来了,学生通过想象会知道跷跷板左高右低,大象比小猴重,大象把小猴压上去了。

学生用视觉去判断谁重谁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生活经验举一些谁比谁重,谁比谁轻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中隐含的信息,通过跷跷板的平衡知道两只小猴同样重。

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学生先从视觉上感知大的就重,小的就轻。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轻重。活动二:

1、教师出示篮球、实心球(掂一掂)。

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大的就重、小的就轻哪?

2、师:这两个球是我们以后上体育课要用的篮球和实心球,通过观察,你能告诉我谁重谁轻吗?

3、师:请同学们左手拿铅笔盒右手拿课本,掂一掂谁重谁轻。再用右手拿铅笔盒左手拿课本,掂一掂谁重谁轻。是不是所有的东西用手一掂就知道谁重谁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看一看,知道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并不一定轻。

通过掂重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通过掂也不一定能知道谁重谁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并知道轻重只通过视觉观察是判断不准确的要通过掂来判断。

一步一步引出问题,让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三:

1、教师出示梨、苹果(想一想)。

师:梨和苹果大小差不多,重量也差不多,请同学们掂一掂,能知道谁重谁轻吗?

2、师:请同学们替老师想办法,判断出谁重谁轻。四人为一组,讨论。

3、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办法,你看行不行,我用两根一样长的橡皮筋,分别系在梨和苹果上,挂在同样粗的铁棍两端,你观察一下谁重谁轻啊?为什么?

师:我们现实生活中用的弹簧秤就是这个道理。以后同学们和爷爷、奶奶出去买菜时多注意观察。

4、教师出示天平(称一称)。

师: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个物理仪器:托盘天平。把梨和苹果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上,称一称,很明显可以看出梨重苹果轻。学生来掂一掂,不能准确判断,让学生想办法。自主探究问题。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老师演示,学生观察,发现梨重苹果轻,并请学生说明理由,梨重拉的橡皮筋长,苹果轻拉的橡皮筋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现其中的奥秘。

知道跷跷板的原理了,再来初步认识天平,知道哪端高,哪端就轻。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答案,了解到通过视觉的看和掂一掂来判断轻重有时是判断不准确的,要通过称来准确判断轻重。活动四:

游戏(称水果蔬菜)。

师:老师的袋子里藏着许多水果蔬菜,请同学上来随意摸两个,告诉大家你摸的是什么,放到天平上称一称,告诉大家谁重谁轻,大家看他说的对不对。蔬菜和水果都很有营养,我们要多吃才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但吃之前要先洗干净小手。

师:我们可以用砝码,一边放苹果,请学生在另一边放砝码,让天平平衡。学生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对轻重的认识,以及如何根据天平判断轻重。动作快,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在游戏中巩固有关轻重的知识,由跷跷板的原理引出天平,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原理。

锻炼孩子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己用砝码调节天平平衡。活动五:

练习(课件出示,学生发答题纸)。

1、比一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最重的画对号,最轻的画圈。天平上放苹果、香蕉(苹果重,香蕉轻)。天平上放一个菠萝和两个梨,天平平衡(一个菠萝比一个梨重)。两个天平,南瓜比胡萝卜重,胡萝卜比菜椒重(南瓜最重,菜椒最轻)

2、想一想

一只鹅和两只鸭的重量一样,一只鸭和三只鸡的重量一样,问一只鸭和几只鸡的重量一样?同位两个讨论(6只)组长把答题纸发给组员,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再全班交流答案。

此题小组先讨论,再全班交流意见、想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活动六:

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认为你表现的怎么样啊?与小组合作的愉快吗?老师觉得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够想到这么多的方法来分辨轻重,真是不简单啊!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喜欢吗?回忆、交流。

鼓励学生课下多观察,多实践。系统回顾本节课内容,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兴趣。

冀教版三上《特殊的葬礼》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冀教版三上《特殊的葬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中国一些河流现状的资料,了解我国河流面临的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河流所面临的危机,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热爱我们的地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特殊的葬礼

1、看了这个题目你有怎样的猜想?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同学们请看这份材料。出示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看了这个图片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发言,畅谈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和壮观)

4、这个葬礼就是为这个瀑布举行的,为什么要给瀑布举行葬礼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解决解决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纠正字音。

三、理解课文

先帮老师解决三个问题好吗?

1、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特殊的葬礼呢?

2、当时参加葬礼的人们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想?

3、由菲格雷特总统亲自主持,为瀑布举行葬礼,你们觉得值得吗?为什么?

先小组讨论,之后班内汇报。

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班内交流解决。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很精彩。那么,我国一些河流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来,把你们搜集的资料展示一下吧。

面对这些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吗?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师小结

冀教版第六册《11倾斜的伞》教案


文本解读: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在雨中的伞下发生的故事,而且是一把“倾斜”的伞下。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到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教学难点重点:

抓场景、人物说话、神态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文章主题内容;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照样子写一句话。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理解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爱心故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积累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二)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二、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三、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困惑”、“微颤”、“浑浊”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四、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侧重于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到祖孙间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进而体会到父母等长辈的爱。

教学难点重点:

抓场景、人物说话、神态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文章主题内容;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照样子写一句话。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幼年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理解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爱心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现在老师放一首歌曲你们听听,不过要仔细听哟,听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那句歌词,好吗?(播放mv歌曲〈爱是什么〉录象及歌词)

(二)抽学生说歌词。多媒体展示部分歌词,老师带领学生诵读。

(三)师:爱是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田;爱是丝丝春雨,将爱的种子浇灌;爱是一句问候,爱是一个眼神……本课“爱”是一把倾斜的伞。(板书课题〈倾斜的伞〉)现在就让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心去感受这个伞下动人的故事吧。

二、学文。

(一)现在同学们看这两幅图,告诉我它们各自画的是什么内容?(第一幅是一个老爷爷正给小朋友撑伞,第二幅图是孩子长大了在给老爷爷撑伞)。那么,第一、二幅图的内容各在课文那几自然段呢?把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总结:本课就是从这两个场面来生动描写了祖孙俩在伞下发生的关于“爱”的动人故事。

(二)同学们请看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齐声朗读。教师设疑问:为什么它是一把充满温情的伞,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学习第1——5自然段。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用心听。说说你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2)师:一老一小,走在雨中。立在伞下,构成了雨天的独特风景线,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让这和谐的画面不要停止,我们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

2、品读二——五自然段:

在大家动听的读书声中,这温馨的场面在我脑海中浮现,同学们,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纸的背后,也就是用心去感受。你们一定是会读书的孩子,用你们的眼睛默读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读后告诉老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外公对丹丹的爱?来,读吧!

从小时候“我”和外公走在雨中很快乐,并找到词语。

从“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理解含义

老师还发现一个小秘密,知道外公还笑了好几次呢,你们知道老师从那些词语中发现的吗?(教师多媒体出示关于笑的部分的段落。)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寻找关于“笑”的词语。

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的“笑而不语”,可在适当时机追问:外公在什么情况下笑而不语,他在想什么呢?

小结:是啊,外公为了不让雨水淋到我身上,自已的一半身子已浸在了蒙蒙的雨中,而小时候的我却感到困惑,却不知道这把倾斜的伞就是外公对我深深的爱呀!

3、教师过渡: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伞总是歪向我这边,他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仍然是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似乎和以前一样。

(三)学习六——九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文中“仍然”这个词重复了几次?有什么好处呢?(多媒体句子)

3、教师总结:作者连用了三个“仍然”,来说明人还是从前的人,物也还是从前的物,只是人物的角色发生了变化。(适当点拨排比句式)这样写多好啊!

4、再读本段,读出“仍然”强调的语气。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进行一个小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

5、生活中的事物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让我们赶快一起来朗读7、8自然段。

重点体会:“我抬起头,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这一句话的含义,为什么会这样?是谁教我这样去做的?

6、从哪里看出“我”对外公的浓浓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长大了的“我”懂得了当年外公的伞为什么总是歪的,知道用自己这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外公。

三、拓展练习,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

(一)同学们,在你身边,一定也有不少爱,有家人对你的照顾,老师对你的教导,同学对你的帮助……你们能举例说说吗?(出示填空句子学生口语练习)

(二)小结:得到爱是幸福的,给予别人爱是快乐的,当我们在享受亲人朋友的关爱的时候,我们别忘记了把这种爱的种子传播下去,把这爱回报给爱护我们的人们。(出示填空句子,口语练习)

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举动,往往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快乐。让我们从现在起,用我们的小手,用我们的爱心回报那些关爱我们的人们。让我们的小家变得更温暖,让我们的班集体变得温暖祥和。

(三)再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那把倾斜的伞是把温情的伞。以“那把倾斜的伞是(充满温情)的伞。”为基本句式,把课题换种说法。

四、总结。

听着同学们的回答,我想说:有一种心情叫感动,有一种东西叫永恒。让爱传递和延续,爱才会永恒。此时我想到了一首歌——《感恩的心》。听歌曲《感恩的心》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小时候:外公给我撑伞(一半湿,一半干)——给予爱

长大后:我给外公撑伞(一半湿,一半干)——回报爱

一把蓝色的雨伞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目光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后来我长大了,不再要妈妈在下雨天接我,那把蓝色的伞在柜子中一年一年地褪色,我曾一度以为我淡忘了它。

或许是巧合,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

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那把褪了色的伞,又重现以前明彻如天空的蓝色。

终于明白,这么久以来,妈妈都为我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现在,我多想也给妈妈一片快乐的天,即使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于是我的视线便牵绊于那把蓝色的伞,每天深夜在灯下夜战的人是我,每个周末穿梭于补课地点的人是我……

这一切,都因为那把倾斜的蓝色的伞。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让我的视线不敢移开,永远都不敢移开。

巩固提高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xiélíntòuhúnzhuólèiguāngdiǎndiǎn

()()()()

2、组词。

倾()格()逢()

顷()胳()缝()

3、我会造句。

困惑:

混浊:

4、回忆情景填空。

当我生病时:________________。

当我被老师批评时:________________。

当天空下起大雪我在学校时:______________。

5、报答。

当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______________。

当爷爷奶奶住进了医院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倾斜淋透混浊泪光点点

2、倾斜公顷格式胳膊相逢缝隙

3、爷爷的态度使我非常地困惑。奶奶的眼睛混浊了,她没有想到我来了!

冀教版第一册《维维的画儿》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冀教版第一册《维维的画儿》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竹字头”和“折文儿”。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彩笔等。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儿吗?喜欢画什么?有一位叫维维的小朋友也喜欢画画儿,你们想看看她的画儿吗?

我们就一起走进《维维的画儿》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2、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做找朋友游戏。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互相评议。

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可以激发他们认字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边读边画,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维维是怎么画的,画了些什么?”

2、学生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3、集体交流,师相机帮助理解“椭圆、曲线”等词语。

4、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找答案,亲自动笔画去理解答案,正是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过程。

四、探讨、深化主题

学生理解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维维的画儿吗?在你看来,维维的画是四个圆圈还是四种不同的东西?(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正是主题深化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玩玩做做,课外扩展。

三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在纸上画两个相同的图案,另外两个同学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上几笔,变成自己想画的一种事物,比一比,两个同学画的一样吗?

通过扩展延伸,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六、生字书写

1、师重点指导写“笔”和“条”。

2、其它字学生独立写,并注意观察占位。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冀教版一上20课《维维的画儿》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一上20课《维维的画儿》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材分析

在成人的眼睛里,圆圈就是圆圈,而在孩子的心目中,同样的圆圈可以代表几种不同的事物,事物因想象而存在、而变化。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儿童和成人间的这种思维差异,指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红、圆、圈、弟”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生字“笔、条、右、左”,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竹字头”和“折文儿”。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维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拼读、比较、组词等方法掌握生字,正确书写。

2.通过画一画、读一读,理解课文内容。

3.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重点分析

l、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目前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借助汉语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采取游戏、想象、对比记忆等多种形式识记,逐步形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爷爷和维维不同的想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引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儿吗喜欢画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有一位叫维维的小朋友也喜欢画画儿你们想看看她的画儿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维维的画儿》。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多关注识字能力较差的学生适时从方法上指导。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误读之处。

3.播放课件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句子指名朗读。

⑴找出句中出现的生字师生共同分析字形。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发学习的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自主识字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群体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个体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课堂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途径之一。

3⑵重点指导几个形声字的识记。红“红”最早是一种丝织品绞丝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工”代表这个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个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能只读半边了圆、圈“□”表示圆形的框子“员”和“卷”表示读音。⑶学生独立辨析、记忆“蝌蚪”两字的音、形、义。⑷出示课件识字游戏检查识字效果。

三、边读边画理解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句子维维是怎么画的画了些什么2.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画好的句子。3.集体交流指名回答什么是“椭圆、曲线”引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4.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在本上画出图形。

四、话题讨论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维维的画儿吗在你看来维维的画儿是四个圆圈还是四种不同的东西

2.学生就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小结深化主题同一种图案在爷爷和维维眼中会是不同的东以指导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要领对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因为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是不一样的孩子比大人的想象力更丰富。不光是画画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创造宽松愉悦的识字环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增强学习汉字、学习语文的兴趣。

边听边画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手脑结合中理解课文内容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倾听和理解能力。学生讨论的过程不仅是主题深化的过程还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一试怎样读维维和爷爷的对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小组开火车认读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你喜欢维维吗为什么

二、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认读。

2.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以及其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怎么把这四个字写好看

3.老师示范书写学习本课出现的两个新偏旁。

“笔”认识“竹字头儿”比较它和“竹”字写法上的不同。

“条”认识“折文儿”回忆以前认识过哪些带有“折文儿”的字。

“左”、“右”两字对比记忆可编顺口溜。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注意强调书写姿势。

5.展示学生中写得好的字

6.扩词巩固识记。

设计展示个性化朗读的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字的结构与占格位置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冀教版第三册《燕子专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九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十个生字。

3.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当中,了解人类对动物的爱心与关心,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出美好的情感是一个重点。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搜集了列车,燕子的图片,可是,列车和燕子,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师: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通过两组图片之间的联系,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拼拼音、猜一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认字方法大比拼——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同桌。

(3)指名读词语,检查认字情况。

瑞士昆虫长途政府几乎可怜

帮助寻找小箩筐盒子终于决定

各式各样

(4)指名朗读课文。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把生字置于语境中反复认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清脉络,从总体上把握文章。

3.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了这篇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体会)瑞士人民对燕子的关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4.拓展延伸、回顾课文。

师:读了这篇故事你体会最深刻的是什么?

课上交流扩大了生生交流的范围,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深化了他们对文章感情的理解。

5.课外积累。

推荐:《生命的起源》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第二课时

1.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找朋友。(为三个字找到形近字朋友,并区分字形上的不同。)

土()俄()大()

(2)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书写“专、特”两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毛遂自荐。

“按、政、将”等字,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及占格位置,练习书写。

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由“讲”到“放”,教给了学生研习生字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自主习字的能力得以提高。

2.生生互评,欣赏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习字作品放在组内传阅,相互交流。

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的同时,在写中再去创造美。

第三课时

1.通过这篇故事,说说你所理解的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怎样的

(1)小组讨论发表感想看法讲一讲你所搜集的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深化学生对课文思想的理解

2.生生互评,欣赏交流

学生把自己的故事或图画作品放在组内传阅,相互交流。

相互交流,加深印象

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教材编写的特点:

1、较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内的活动作为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材又适时地将其中的数学信息抽取起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知识,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从学生对角的已有认知入手,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认知角,借助学生所喜欢的小制作活动引起对角的大小的探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输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辨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在比较角的大小及认识锐角和钝角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实践操作与有效的观察比较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设计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人民币的形状、颜色、图案等认识人民币。

2、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

理解l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人民币学具、硬币、课件

教学过程:

认识1元以下的人民币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认一认

(1)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学具,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可以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2)看书53页的例1,认识更多的人民币。

(3)认真观察观察人民币的正反面都有什么?

2、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人民币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三、自我探究

1、分一分

(1)用你的喜欢的方法给人民币分分类。

按质地分

按单位分

2、换一换

(1)换钱游戏:(有小组内换一换)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个1角。

1元=______角 1角=______分

(2)一人拿一元钱,另一人拿等值的钱交换

(3)一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多种方法并优选出最简便的)。 提示:人民币是国家的象征,要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另外 人民币因为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留下病毒与细菌,所以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卫生习惯。

四、课堂测评

1、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2、9元=( )角

80角=( )元

1元=( )张2角

1元=( )个5角

5角=( )张1角和( )张2角

3、完成48页做一做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针对性作业

课本第55页第2、3、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 角 分

一元=10角 一角=10分 10分= 1角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大小、轻重的认识教案(冀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15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