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整理和复习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整理和复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的: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明白加法:把数合起来;减法:(1)从总数里去掉;(2)求()比()多几或少几?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恰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看图方法和审题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CAI课件,自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师:我们来玩个猜数游戏好吗?我左手拿7个珠子,右手拿6个珠子,合起来有几个珠子?你是怎样猜的?

预算;我是用加法算的:7+6=13

师:真棒!你懂得用加法解决问题。如果我一共有16颗珠子,左手有9颗,那我右手有几颗?

预算:我是用减法算的:16-9=7,右手有7颗。

二、揭题:

师:真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可以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的!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三、收集生活素材,梳理加减法知识。

1、梳理加法知识: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收集了一些加减法问题,请把你的收集到的加法问题跟同位读一读。

汇报:全班读出自己的加法题目;集体判断是否加法问题。

设疑:其实像这样的题目我们都能用加法解决,想想这些题目的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算:(1)表示把数合起来(2)表示求总数(3)求原来的部分

小结:对表示把数合起来我们可以用加法解决。(板书)

2、梳理减法知识

师:那你在生活中又找到哪些减法问题呢?

预设:提有关求剩下的问题

师:对表示求剩下的,要从总数里去掉的(板书),我们说这是减法1谁提的问题跟他类似?找3个同学找出自己类似的题读一读。

师要求其它同学把自己跟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差不多画出来,小组里读一读。

师问:有没有减法问题跟这个问题提法不同的?

预设:提有关()比()少几和多几的问题

师:对求()比()少几和多几的问题,就是求相差多少,这是减法第2种(板书)。其它学生找出自己的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同位读,再全班读。

师设疑:通过整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

预设:把数合起来我们可以用加法解决;从总数里去掉的,用减法;求()比()少几和多几的问题,就是求相差多少,这也是减法。

四、练习巩固

1、激发兴趣:看谁来了?(喜洋洋)喜洋洋带了很多礼物来,想要吗?那就来夺星行动吧。

2、一星题:(见练习纸1)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说列式的原因。展示错例,找出错因。

提醒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原因。

3、二星题:(见练习纸2)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说列式的原因。分享错题,找出错因。

提醒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原因。

4、三星题:(见练习纸3)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说列式的原因。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整理和复习

减法加法

1、从总数去掉把数起来

2()比()多几或少几,求相差数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顺利里完成学习任务。但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些地方可以该进一下:1、在知识整理部分,老师应该设计一表格让学生回家进行填写,这样学生比较清晰明了该干些什么?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举例加减法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让发言的学生有荣誉感;另外,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时,形式是:学生举例-总结方法-学生之间再找加法例子,如此反复反复操作三次;这样操作,课堂组织上,感觉拖着学生走,而且耗时,不利于学生的倾听,可以改为:,学生举例-总结加法—学生举例减法--减法方法-学生之间再找同样的例子,把学生之间找的例子在小组内一次完成,回报时再让学生说明白是属于哪张就可以了;2在练习设计上,老师的问题基本上涉及到。“一共”“原来”或“剩下”的关键字句,建议在二星题,插入一些没有这些字句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节课总是有改进的地方,希望以后再上这样的课的时候,能上得更好。

延伸阅读

用除法解决问题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除法解决问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河底小学李晓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的游戏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数了数,共有15人,(板书:15人做游戏。)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15÷5=3(组)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小学

一年级上册《用9加几解决问题》学案


一年级上册《用9加几解决问题》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将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熟练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度发现加法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做准备

1.师生互动复习算法。

以6+9为例复习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8+5=8+3=

7+5=6+4=9+5=

【设计意图】巩固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熟练9、8、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1.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

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2)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揭示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题组计算,让学生在计算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提升,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重方法

1.观察特点。

(1)出示例题。(教材第95页例4)

5+7=5+8=

4+8=3+9=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道题中的两个加数均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2.探究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4的学习。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①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预设一:继续用“凑十法”解决5、4、3、2加几的计算问题。

预设二:借助刚才的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结果。如计算5+7时想7+5;计算4+8时想8+4;计算5+8时想8+5;计算3+9时想9+3。

②全班内交流,总结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方法。

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就可以很快说出得数。

3.总结提升。

在计算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变成大数加小数,这样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8、7、6加几的方法解决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5、4、3、2加几中两个加数的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体验中自主探究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在类比迁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应用,促提升

1.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并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快速抢答巩固方法。

以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答案,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

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②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几或少几。

2.游戏提升。

请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将每封信准确地送进信箱。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封信没有送出去,并思考它该送到什么样的信箱?

【设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感受加数与和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8~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有怎样的认识?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

二、基础练习

1、先设要求的数为x,并列出方程。(不解答)

(1)一个数的20倍是70,求这个数。

(2)38比什么数多19.5。

(3)4.7与哪个数的和是11。

在小组中完成并交流。

汇报,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提高练习

1、完成第9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

已知量与未知量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3)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汇报

3、完成第10、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展示作业在全班讨论。

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要注意单位名称的书写,在设句和答句时不能写错。

4、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

在什么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2)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课题总结

通过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方程解决,谁能说说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习题超市:

一、在○填上﹥、﹦或﹤

1、当X=27时,58-X○292、当X=1.7时,7.4○5X3、当X=8时,62X○4804、当X=3.8时,2.4○2X5、当X=15时,12X○1806、当X=2.3时,3+X○5.3

二、列方程求下表中的未知数

班级 男生(人) 女生(人) 总人数(人) 五(1) X 31 58 五(2) 32 Y 59

图形 长(cm) 宽(㎝) 面积(C㎡) 长方形 X 31 58 长方形 32 Y 59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1、琳琳7天存了56元,猜猜她平均每天存了多少钱?

2、妹妹和哥哥一共收集了43节废旧电池,妹妹收集了57节,算算哥哥收集了多少废旧电池?

3、筑路工人修一条唱73米的柏油路,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教材简析:

练习二第8~12题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综合练习。第8题让学生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式子中,讨论式子两边的值的大小关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体会用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的方法检验方程的合理性。第9~11题提供了一组与森林有关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其中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环保意识。第12题提供了相对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方程解答。解答这道题,需要学生合理组合已知信息,也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一)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剪纸中的数学 分数加、减法(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说一说两杯果汁哪杯多?

生:一样多。

师:说说理由。

二、探究新知

生:前面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让第二杯中果汁所占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称3,就得到了第一杯中果汁所占的分数。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么说的?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说的非常好。刚才这个同学是把第二个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了第一个分数,能不能反过来呢?

生:把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就得到了第二个分数,所以还是一样多。

师:这个过程有个名字就约分。谁能说说什么叫约分?

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化成另一个分数,叫约分。

师:说的非常好,约分就是意思。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阅读课本

师:约分时,我们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1:不能再约的分数。

师:什么时候就不能再约了呢?

生:分子分母互质时就不能在约分了,就是最简分数了。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汇报

师:有的同学的约分过程比较长,有的同学的很简练,请同学说一下经验。

生:直接约掉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会得到最简分数。

4.师请生再次验证。

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汁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I.做复习第1题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三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法要怎样算?小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做复习第1题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二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减法要怎样算?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3、整理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认为小数加、减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减法要怎样汁算?关键都是什么?

三、加、减法综合练习。

1、 口算。

小黑板出示复习第2题,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得数,并结合得数末尾去0、整数部分的O要写的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5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检查第二小题列竖式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4.做复习第6题。

指名学生说—说题意。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厂什么内容?你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学习例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个人展示,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办法和结果。

3、小组汇报,全班评价。

生1:4人一条,可让每4人站一队,有几队就租几条船。

生2:4个4个的数,24里面有6个4,就可以租6条船。

生3:我是用乘法算的。6*4=24,所以要租6条船。

生4:我是用除法算的。24/4=6,所以要租6条船。

4、教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2)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训练,拓展应用。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理复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理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6.15整理复习(二)

课型复习课学校使用教师

主备人修改人孙晶时间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78页第2题及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求“两数相差”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2.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爱提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正确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根据所给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视频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复习,看看大家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掌握情况怎么样。

(板书课题: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看图填空,再列式计算。

○○○○○○○○○

□□□□

求()比()多多少。

求()比()少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小结:一般过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都是把比较大的那个数分成两部分,从它里面减去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

2.填空。

15只小鸟比8只小鸟多()只。

8只小鸟比15只小鸟少()只。

□读题后,在头脑中想象,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两种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两个问题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解答时都需要先找出较大的那个数,从里面去掉与较小的数同样多的部分,用减法计算。

3.教材第78页第2题。

(1)投影出示彩图,根据图意,说出获取的信息。

(获取的信息是:小羊每天产5瓶奶,大牛每天产36瓶奶。)

(2)根据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比—比看哪组提的问题最多。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所提出的问题。

①大牛、小羊每天一共产奶多少瓶?

②小羊比大牛每天少产奶多少瓶y

③大牛比小羊每天多产奶多少瓶?

(3)独立解答上面三道题,并说一说分析过程。

①5+36=41(瓶)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

②36—5=31(瓶)较大数—较小数=差

③36—5=31(瓶)较大数—较小数=差

4.练习十四第7题。

(1)投影出示彩图,根据图意,说出获取的信息。

(从图上知道了小明射中了12个球,小东射中了8个球。)

怎样求小明比小东多射中了几个球?

(小明和小东比,小明射中的多、小东射中的少。小明射中的12个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东射中的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小东射中的个数多的部分。从12里面去掉8个,就可以知道小明比小东多射中了几个)

板书:12—8=4(个)

(2)提出其他的问题,开解答。

(9小明和小东一共射中了几个?12+8=20(个)

②小东比小明少射中了几个?12—8=4(个)

5.练习十四第8题。

(1)投影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杨树有46棵,柳树有38棵,松树有27棵,杉树有19棵。)

(2)两人—组,—人提出问题,另一人解答,

(3)通过提出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分析解答过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也就是另—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求总量,就是把各个部分的数加起来)

三、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1)自主检测。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又有了更新的、更深的认识,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自主检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8—5=36十40=46十4=62+7=

20十50=35十9=80—30=70—9=

53—6=38十7=95—30=64—8=

30十24十5=60—20—6=44—20十7=62十8—40=

2.填空

(1)70里面有()个十,9个十是()。

(2)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厶厶厶厶厶厶厶

OOOO

O比厶少()个。

厶比O多()个。

4.解决问题。

(1)—年级(1)班有图书65本。借给同学30本,还剩多少本?

(2)两只花猫吃小鱼。上午吃了19条,下午吃了9条,一天吃了多少条?

(3)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

①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68棵,其中苹果树有30棵,梨树有多少棵?

②有苹果树30棵,梨树38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③再提一个问题,并列式计算,

(4)评价完善。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家检测的结果。(教师公布答案,学生同桌互评。最后让得A的同学举手;让出错的同学说一说出错的原因并改错。)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板书设计:

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①大牛、小羊每天一共产奶多少瓶?

②小羊比大牛每天少产奶多少瓶y

③大牛比小羊每天多产奶多少瓶?

①5+36=41(瓶)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

②36—5=31(瓶)较大数—较小数=差

③36—5=31(瓶)较大数—较小数=差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也就是另—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求总量,就是把各个部分的数加起来)

作业设计:

基础:

一、算一算。

2+54=38-20=50+26=84+4=

4+43=49-7=60+6=23+50=

19+40=13+30=88-4=58+7=

57-6=6+57=36+20=65-30=

49+6=95-60=5+38=4+56=

二、比一比。

1.45+4○502.82—9○613.53+9○61

4.4+56○965.86—60○266.93—7○23

7.68+8○758.52—9○439.25+7○95

10.64+2○8411.47—4○3312.76—6○66

13.47+4○5114.80—30○7615.30+50○80

综合:

1.9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2.85比60大———,40比9多————,30比74少————

3.56加上,与34+30的和同样多。

4.90加上,比100少1。

5.★★★★★★★★★★★★

☆☆☆☆☆☆

★比☆多个,

☆比★少个。

□○□=□(个)

拓展练习:

1.小图书室有90本故事书,借出40本,还剩多少本?

□○□=□(本)

2.买玩具。

42元40元28元30元

2.小明买一辆和一架,一共多少元?

(2)小丽拿50元去买一种玩具,找回20元,她买了什么玩具?

(3)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9加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9加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熟练进位加法的算法;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会选择有用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中运用“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并在原有基础上灵活运用计算解题问题,提升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计算学习的价值和用途,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学生在掌握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初步的推理,充分感受计算学习的价值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9加几”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能够巧妙地利用推理等方法灵活解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目,学生进行抢答,个别题目请学生叙述算法。

【设计意图】设计口算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动态情境,激发已有经验。

(1)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兔姐姐已经拔了9根萝卜,兔弟弟又送来了2根萝卜,问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2)请学生根据教师叙述,重复问题情境,并找到情境中已知的两个条件(已经拔了9根萝卜和又送来了2根萝卜)以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3)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得出已经拔了的9根萝卜是一个部分,又送来的2根萝卜是另一个部分,求它们的整体,需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4)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9+2=11(根)。

2.静态情境,观察整理信息。

(1)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共同交流,找到两个条件(小熊已经摘了9个桔子,还要再摘6个)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小熊一共摘了几个桔子)。

(4)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得出已经摘的9个桔子是一个部分,还要摘的6个桔子是另一个部分,要求的是它们的整体,用加法来解决。

(5)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9+6=15(个)。

3.抽象情境,看图叙述提问。

(1)课件出示图画应用题。

(2)引导学生观察“大括号线图”,找到图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说清图意——篮子外有3个苹果,篮子里有9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3)通过交流,学生得出这次仍需将已知的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出整体。

(4)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3+9=12(个)。

(5)小结:无论是实物图还是大括线图,同学们都是利用了两个部分求出了整体,正确地用加法解决了问题。

4.开放情境,自主寻找信息。

(1)课件出示“练习二十”第4题情境图。

(2)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尝试找到图中藏着的条件信息,并提出一个相关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随即汇报。

(4)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图中可以找到如下条件,提出相关问题:

①左边有9只蜜蜂,右边有5只蜜蜂,一共有几只蜜蜂?

②左边有9朵红花,右边有4朵红花,一共有几朵红花?

③左边有6朵黄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黄花?

(5)请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条件信息标注在情境图中相关事物旁,并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条件,在书上列算式解决问题,每人解决两个问题。

(6)同桌交流自己所列算式,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解决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运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在环节设计中,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的情境从动态情境——静态情境——抽象情境——开放情境,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激发原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并经历了复述信息——整理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的信息分析的发展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计算,进一步熟练了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巧用方法,灵活计算

创设小动物运白菜大赛的问题情境,请学生来做小裁判,判断小动物运的白菜谁多谁少。

1.巧用推理比较大小。

(1)出示情境图,小动物运白菜比赛,第一个出场的是小牛兄弟,它们一个运了(9+5)棵,另一个运了15棵。

(2)引导学生比较9+5和15的大小。

(3)学生交流后发现,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先计算出9+5=14,然后比较14和15的大小。

②不用计算,思考10+5才等于15,推理出9+5的得数一定比15小。

2.巧用算理比较大小。

(1)出示情境图,第二个出场的是小灰猫和小白猫,它们一个运了(9+8)棵,另一个运了(7+9)棵。

(2)引导学生比较9+8和7+9的大小。

(3)学生交流后发现,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分别计算出两个算式的得数再比较大小。

②观察算式的特点,两个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加数9,因此只需要比较算式中的另一个部分8和7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算式和的大小。

3.巧用结果逆向思考。

(1)出示情境图,第三个出场的是小熊兄妹,哥哥运了20棵,大于妹妹运的“()+9”棵。

(2)引导学生发现,这次是知道了数20和算式“()+9”的比较结果,但不知道括号里的数是几。

(3)学生交流后,有的学生只想出其中一个答案,并通过计算验证对错即可;有的学生可以根据10+9等于19,推理出()里最大填出的数是10,因此可以填入0~10这些数。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创设了小动物运白菜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比较算式与数、算式与算式的大小。本环节选取了有特点的3组比较,学生不仅可以依靠计算来比较大小,还可以用推理、算理、结果等等进行巧妙地比较。这样的练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更是着眼于计算中有思维含量的发展点,帮助学生在计算内容中发展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实际问题,自主解决

创设购买午餐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尝试自主选择、自主解决问题。

1.提供信息,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

(2)请请说一下小熊购买的午餐中各个商品的价格。

(3)请计算一下小熊购买的午餐一共要花多少钱。

2.逆向问题,猜一猜。

(1)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中的两个条件是“小狗的午餐一共花了16元”“其中主食是9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买的饮料是多少钱”。

(3)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借助思考9+()=16,来找到小狗购买的饮料是什么。有以下一些方法:

①学生可以用前面学习中掌握的“9加几等于十几,得数个位上的数都会比加数几少1”的规律得出这个数是7。

②可以通过思考6+10=16,现在一个加数少1是9,另一个加数就要多1,因此是7。

3.开放情境,选一选。

(1)请学生自己搭配午餐,选择一种主食和一种饮料,并计算自己的午餐要花多少钱。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搭配和计算的算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与生活中常见的情况非常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算一算、猜一猜、选一选中不断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猜一猜中,这样逆向的题目,不仅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了铺垫,更是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规律和加数的意义帮助自己进行逆向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五)总结全课,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加、减法的意义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加、减法的意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例l、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

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运算的分析、综合,进一步理解加法和

减法的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算式里各部分

的名称,并能应用加、减法的意义说明某些实际问题要用加法或减

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掌握。在加法计算里的特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6+40= 52+24= 27+33= 45+18=

54—4= 79—57= 80—42= 53—29=

结合口算,选择两道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意

思。

2.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加法和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会计算加法和减法。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加法、减法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今天这节课,先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l。

(1)出不例1。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求全班有多少人要怎样想。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提问:想一想,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谁来说一说,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概括加法的意义,让学生照着书上的结语读一读。

(2)提问:算式里的23和25叫什么数?48呢?

概括加数、和的意义(在算式下面依次板书:加数、加数

说明加数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和是合并成的一个数。

(3)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50+30=80 42+20=62 45+38=83

(要求学生说明是表示把几和几合并成一个数是多少)

小结:所以,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自己依次看题目。

提问:求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各要怎样想?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减法算?指出:要求女生或男生有多少人,就要从全班人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要用减法算。

(2)现在我们把例2和例1比较一下。例1已知的是什么数,求它们的什么?

指出:在例1里,已知两个加数23和25,求它们的和48,用加法算。

提问:同例1相比,例2的两小题与例1都是哪三个数量?与例1有什么不同?例2与例1在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关系呢?(结合题意说明是相反的)

从例1的算式来看,例2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数?怎样算的?例2第(2)题是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数?怎样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被减数“48”下面板书:(和),在减数(23和25)和差(25和23)下面分别板书:(加数))。

例2中两题都是用减法计算的。大家看一看,减法计算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

谁来说一说,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概括减法的意义,让学生照着书上的结语读一读。

(3)提问:例l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例2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

把例2两道题的算法与例1的算法比一比,是不是相反的运算?

说明:相反的又可以叫“逆”。(板书:逆)

追问:“逆”是什么意思?

指出:减法与加法比,是相反的运算。所以我们就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追问:什么叫“逆运算”?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通过追问,加深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认识。)

(4)谁来看着例2两道算式说一说,在减法算式里,已知的和叫做什么数?已知的这个加数叫做什么数?求出的这另一个加数叫做什么?[在(和)、(加数)、(加数)下面依次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5)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80—30=50 62—42=20 83—38=45

(要求学生按减法的意义,说出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几,其中一个加数是几,求出另一个加数是几。)

提问:这里的三个减法算式表示的都是怎样的一种运算?

小结:所以,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教学一个数同0相加。

想一想,0在加法里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一个数同。相加,得什么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看一看,课本第53页上是不是这样说的。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加法?第2题为什么用减法?(引导学生用加、减法意义说明:求两个数的和,就是把两个加数合并成一个数;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是减法。)

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要用加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要用减法。现在请大家用加、减法的意义来说明加、减法应用题为什么要用加法或者减法算。

2.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上填表。

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每格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看图理解图意。

指名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

指名口答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和减法来算。

四、课堂小结

从刚才说明的道理可以看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怎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用除法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二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页例题,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初步知道减法的意义,认识-号,并能正确读写减法算式。

2、初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二)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减法来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家减法来解决。

(三)情感目标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减法的含义,正确读减法算式。

教学难点:

用减法的含义说算理。

教具准备:

纸鹤、苹果、磁性教具等。

学具准备:

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3、4的组成:全班拍手读。

2.口算,并说计算方法:1+1=2+1=1+2=

二、学习新课

1、激趣导入

老师手里拿着几本练习册?(3本)老师送给同学几本?(1本)还剩几本?(1本)

2、创设情景,学习新知。

(1)学习例一:请三个小朋友手拿纸鹤表演,请全班学生观察。

A说图意: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设问:谁能用三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B列算式:3-1=2设问:3、1、2各是什么意思?

C认识减号,学读算式:3减1等于2。

D理解减法含义:表示原来有3只纸鹤,拿走了1个,还剩下2个。

师小结:从3里面去掉1个,求还剩几个?就是要从3里面减去1,用算式表示就是3-1=2。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减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自学例二:看书上的气球图。

A说图意:让学生认真观察,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说说?

B列算式:4-2=2设问:4、2、2各式什么意思?

C读算式:4减4等于2。

D说减法含义:表示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2个,还剩下2个。

师小结:从4里面去掉2个,求还剩下几个?就是要从4里面减去2,用算式表示就是4-2=2。刚才我们看到纸鹤拿走了,气球飞起了,求还剩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

(1)摆出3个三角形,拿走2个,还剩几个?指名说算式:3-2=1.

(2)摆出4个圆片,拿走1个,还剩几个?指名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课本第25页做一做红花图。。

①说图意,解释虚线圈的意思。②列算式。③指名板演。④说含义。

3、练习

提问:我们不看图,能求出2-1=4-1=3-2=这几道题的得数吗?

老师引导看数的组成。指名说,怎么想的?

4、计时赛。

老师看时间,全班比赛写10道5以内加减法算式,指名报得数。

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好,以后我们在计算2-1时,可以想:2可以分成1和1,2减1等于1;计算3-2时,可以想:3可以分成2和1,3减2等于1,计算4-1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总之,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组成和分解来想得数.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飞走、拿走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认识了减号,知道了虚线圈表示去掉。

会读减法算式。还学会用数的组成和分解计算减法。

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减法打下基础.课堂设计的安排是。

1、在复习准备环节,设计了老师手拿书本演示.目的是在新课前使学生对减法有个感性的认识.

2、全课的例题和练习安排各有侧重,例1通过指导看图,初步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同时在全课贯穿用三句话叙述图意,为以后学习应用题做铺垫。学习例2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列算式,说含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练习重点渗透集合思想,知道虚线圈表示什么,

3、巩固练习主要是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对减法的含义有进一步理解.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以及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练习十一第3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一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0+30= 27+31= 36+24=

70—30= 58—31= 60—24=

70—40= 58—27= 60—36=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加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是怎样的运算?减法对于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加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减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算式里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大家还记得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谁能说一说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呢?

(2)请大家在课本第54页上,把这些关系式填完整。

用小黑板出示,集体订正。

2.应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提问:学习了这些关系,应用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做加法时为什么可以用减法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做减法时是怎样验算的?应用了哪个关系式?还有什么验算方法?这样验算应用了哪个关系式?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减法,并说明加、减法计算的验算方法及根据。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

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加、减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因此,一定要熟记这些关系式。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

(1)让学生做第(1)题,然后口答两道减法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写这两道减法算式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加法算式里,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所以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2)让学生做第(2)题,然后口答两道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根据一道减法算式写加法算式是怎样想的?写减法算式呢?

指出:在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一差,所以根据一道减法算式,可以写出相应的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结合提问学生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文字题,要先用x表示未

知数,再按照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然后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j是多少,就是题目的结果。

3.练习十一第7题。

(1)出示左边第一组三种蔬菜的千克数。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加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指出:求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求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是把三个数合并一个数的运算,也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想到一些减法问题吗?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指出:已知两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一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或者已知三种蔬菜一共的千克数和其中两种蔬菜的千克数,求另一种的千克数用减法;求两个量相差多少也可以用减法。

(2)出示第二组、第三组的数量。

让学生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选择一些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加法或减法问题。

4.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老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提问:这些数量关系式里都是哪三个数量?根据一个加法数量关系式可以写出几个减法数量关系式?两个减法关系式里作被减数的数量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关系式里的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加法和减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式有哪两方面的应用。

五、做思考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思考题。

提问:你明白了什么?

指出:把1到9分别相加的和只有45,要得到100,必须把左边的若干相邻数字结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一第6题,思考题,口答第7题第三组。

《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减法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812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