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和建立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

1.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

2.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12345

第二课时:第几和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第22页第7题、第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的认、读、写5以内的数。

2.会用5以内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学重点:能工整的书写5以内的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安排:

一.进一步练习数的书写。

1.今天,我要请小朋友来做小医生。(出示写错的数字)看看这些病号的问题出在哪里?

2.学生回答。

3.还会有人成为小病号吗?

4.独立书写1-5各数。

5.小组内交流、检查。

6.展示优秀的作业。

二.教学第几。

1.出示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别用各种方式表示。

2.数字除了可以表示几个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

还可以表示第几个。

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3.课本第18页在第几页后面啊?

18页上的填空你能填吗?反馈

4.如果第一个阿姨票买好了,那么小明排第几呢?

5.P18做一做第2题

先填空,再说一说如果从右数会怎么样,最后同桌合作说一说。

三.学生活动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5名学生按顺序排好)

2.从左数,你来说

3.从右数呢?

4.小组内合作说一说。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些什么?

五.巩固练习:

1.P22第7题。师可在黑板上画5个圈,放图片,让学生说。

2.P22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优秀作业,介绍想法。

六.课后练习:练习书写1-5各数。

板书设计:12345

第三课时: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几和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19页内容、20页的做一做,练习二第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纸带、5个红花片、学具棒、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4的组成

①老师这儿有4个红花片,你能分一分,有几种分法?

②学生讨论,动作摆一摆。

③反馈情况。

444

312213

④读一读,集体读,个别读。

⑤游戏,猜一猜。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4个园片,左手有2个,右手有几个?

共有3个园片,左手有1个,右手有几个?

……

先由老师和学生做游戏,再由同桌互做。

得出332

122111

2.5的组成

①小朋友都有5根小棒,你能把5根分成2部分吗?

②学生独立操作。

③小组交流,把组内意见记录下来。

④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⑤全班讨论得出:

5555

14233241

读一读。

二、巩固发展:

1.20页做一做第一题

老师出示卡片5,同桌合作各拿出圆片或数字卡片使两人拿出的合并起来是5。比一比哪一桌得出的最多。

2.找朋友24

43

12

31

学会如何找朋友,合并起来是5的,用直线连起来。

2.对口令游戏

我说3,我说2,3和2组成5

我说2,我说3,2和3组成5

我说3,我说1,3和1组成4

……

3.填数

545453

()32()1()1()2()()1

4.填表

314

11

6.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加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3()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四、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5-25-35-4(5-5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13张口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复习加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1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2个小朋友在玩球,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列出算式呢?2+1=3

你为什么用加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2.复习减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5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原来有3只小羊,后来有2只小羊回家了,还有几只小羊?)

谁能列出算式呢?3-2=1

你为什么用减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3.P27-284、8两题。

小组合作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

二.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出示1+3=5-2=

哪位小朋友会做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3和7题,任选一题加法和一题减法说给组内成员听,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题。

3.第10题,比一比谁做得快。

4.开小火车做口算卡片。

三.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表演。

2.一半学生发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算式,告诉他们这是一张车票,黑板上有5辆车,要对号上车。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交换。

四.小结:通过游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0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准确体验0认识0,掌握0的写法。

2.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3.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正确地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0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盒、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1.出示小猴正准备吃盘子里的2个桃子的投影片。

投影片上有一只猴子,一个盘子放了两个桃子。(板书:2)

小猴正准备干什么?(小猴正准备吃桃子。)

2.出示小猴吃了一个桃子的投影片。

图上小猴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还剩1个桃子。(板书:1)

3.出示小猴吃桃的第三幅影片。

小猴又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小猴又吃了1个桃子,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了。(有的学生会说吃了0个桃子。)

教师小结: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您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分小组讨论,看谁说得最好。讨论后,指明4~5人说说。

二、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直尺。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对0有了初步的认识。0可以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大家拿出你的小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在这里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直尺放大图。

请大家看放大直尺图,0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表示量东西从这里开始。

这个0应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因为0是起点。)

指名数直尺上的数:从0~5。齐读:0~5,5~0。

三、教学0的书写

教师边范写边说:写0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收笔都要相连,成椭圆行。(学生书空写0三遍,注意笔顺。学生在书上练习格描写0。)

四、有关0的加、减法。

1.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

“我们已经知道了0是一个数,所以它也像其他数一样可以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小猴看见盘里有2个桃,他吃了一个,还剩几个?算式是:2-1

吃2个呢?算式是:2-2=得几?为什么?

看小鸟图列式计算。为什么?

练习4-4=2-2=5-5=1-1=

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2.一个数加0。

出示青蛙图。看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一共有几只青蛙?你怎么知道的?

算式是:4+0=得几?为什么?

练习2+0=3+0=5+0=

从以上算式你知道了什么?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想一想0+4、0+3、0+5等于几?

从这几道题中可以看出什么?(0加上一个数,还得那个数。)

想一想0+0等于几?

(3)一个数减去0。

想一想5-0等于几?(……)

5-0就是从5个东西里面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也没有去掉,所以还是5。

板书:5-0=5

4-0、3-0、2-0、l-0等于几?为什么?0-0等于几?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六、课后小记:0的书写是一个难点,教学是要示范指导,学生有的写得很生硬,有的象画圈。

第十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运算。

2.对学生渗透函数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0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渗透函数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0的意义。

出示一盘放了5支比的盘子,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掉2支后,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完之后,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为什么用0来表示?

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还能表示起点。

2.排序。

每人拿出0-5五张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之外,还能表示什么?完成P31第7题。

4.P30第4题。你能介绍一下这两幅图的意思吗?

根据3+0=3和0+3=3你有什么发现?

5.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最漂亮,等一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6.P31第6题口算。

二.提高练习。

1.P30第5题。

独立完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

2.P30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3.P31第8题。

谁能介绍这幅图得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P31思考题。

谁来做聪明的小猴呢?

三.小结: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编推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师:今天,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3)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独立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设计意图:借助小猴子分水果的场景引入新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2、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数的方法来比较。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等号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一对应的摆法)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教师都加以肯定。

5.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并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使用“<”“>”书本P17练习

师:小白兔分萝卜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几大于几?几小于几?课件逐一出示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3)揭题:我们今天认识了“>”、“

(4)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排排队。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摆摆看,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3,开放练习:这里有1、1、2、3、4、5、=、>、<一些数字和符号。用这些数字和符号组成各种不同的式子。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三)

第3课时 练习课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1~2、6~7题)

二、教学目标

1.巩固对1~5各数的认识。

2.掌握1~5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1~5各数的认识。

难点:掌握1~5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数一数,比一比。

△△△△△ □□□

△有()个。 □有()个。

() ()

◇◇◇◇ ☆☆☆☆

◇有()个。 ☆有()个。

() ()

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上面有数字2,下面就涂2个气球;上面有数字3,下面就涂3个苹果……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互相交流。

2.教学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2题。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1~5的顺序。(点名学生回答)

师:现在按1~5的顺序连线。(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桌之间相互看看画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同桌互相展示结果,相互评价)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点名学生说出连线后形成的图形形状,全班交流、评价)

3.教学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师:心形图案有4个,表示数字几?(全班集体作答)

师:三角形图案和心形图案同样多,说明三角形图案有几个?所以给几个三角形图案涂上颜色?(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写出4=4)

师:圆形图案比心形图案多,所以给几个圆形图案涂上颜色?(全班集体作答,并写出4

师:我们学习了1~5各数,比4小的数有哪些?(点名学生回答)

师:可以给几个五边形图案涂色?(同桌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1个、2个、3个五边形图案涂色都可以)

4.教学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7题。

师:把上面的数字填在下面的方框中。(点名学生上台书写,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师:我们看看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

归纳:同一组的两个数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改变,但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8题。(引导学生读懂题,并说一说下一个该涂什么颜色,为什么这样涂)

答案:下一个该涂黄色。4 4

2.□里最大能填几?

5>□ □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答案:4 2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1~5的认识和大小比较是不是有更深的了解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练习课,是对前面学习的“1~5的认识”和“比大小”两个课时的练习巩固。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认识1~5各数和用“=”“>”“<”来描述1~5的大小关系,不过还不够熟练,所以这节课的安排就是巩固1~5各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 加深对三种符号的使用。

2.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教师注重挖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分类思想、优化思想和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产生长期的效应。

3.在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下面有8张数字和符号卡片,请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和“

选择2和2可以组成式子:2=2;

选择2和3可以组成式子:22;

选择2和4可以组成式子:22;

选择3和4可以组成式子:33;

选择3和5可以组成式子:33;

选择4和5可以组成式子:44。

解答:(答案不唯一)2=2,22,22……

解法归纳:解答此类题,可以采用列举的方法。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九)

课题:5以内数的练习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

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数感。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表示1~5这几个数字。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表示出的这几个数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爱心桃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4=4。

(2)让学生给圆形涂色,要求圆形要比爱心桃多。

师:圆形要比爱心桃多,应该怎么涂?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涂几个圆,再指导学生填空。圆形有5个,所以圆形比爱心桃多,5>4。

(3)师:五边形比爱心桃少,应该怎么涂?

提示学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诉学生只要比爱心桃的数量少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涂的数量要和式子相对应。

7.完成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这几个数字,再填入正确的括号里。使学生体会4大于2,也可以说成2小于4。

8.完成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用水彩笔涂一涂,最后把数量填入括号里。

三、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第19页思考题。

师:这只猴子说的对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后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个,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

第二种:

(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进行新课】

学习比较大小

(1)数字“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一样多,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数字“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如:“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例 看图填“>”、“<”、“=”,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分析:第一组图,一只兔子对着一个胡萝卜,4只兔对着4个胡萝卜,兔子的只数和胡萝卜的个数同样多,可用“=”表示;第二组图,一只兔对着一个桃,兔有多余的,桃没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桃的个数多,也就是说4比3大,用“>”来表示;第三组图,兔和梨也是一个对着一个,兔没有多余的,梨却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也就是说4比5小,可以用“<”来表示。

答案:4○=4 4○>3 4○<5

要点综述: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课堂作业】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

【答案】 1.第1题 < >

第2题 < > = >

2.可以先数再比较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课后作业】

1.第19页练习三第6、7、8题及思考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音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课件播放,引起学生注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印象;

(3)同桌小组交流识记“>”和“<”方法,帮助记忆;

(4)设计两个游戏强化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让学生视觉、听觉、交流游戏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五)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五)

学习目标:

1、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认识符号“〉”、“〈”、“=”的含义。

难点: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导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3、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二、导学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独立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小组交流。

2、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3)、认识“=”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

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4、区分“>”、“<”和“=”。

5、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三、导疑导疏

1)练习使用“<”“>”书本P17做一做, 练习三:3、6、7、8

2)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四、导评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四)

1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活动,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 =”、“>”和“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1-5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比大小。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准备阶段,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感知。本节主要是通过创设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的同时,认识” =“、”>“和”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 =“、”>“和”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识

小朋友,你喜欢小动物吗?小猴带来了几个数字,你们能帮忙把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活动2【讲授】探索新知

(一)创设童话情境引入新知

几只猴子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玩的肚子饿了,他们就在绿色的草坪上,准备吃水果。我们要帮忙把水果分给这三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一个桃,一根香蕉和一个梨吗?大家一起摆一摆。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小朋友摆的真棒,你们能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吗?

1、教学”3=3“,学习认识”=“。

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每只猴子能吃到一个桃吗?猴子和桃子的个数各是几?哪个多?哪个少?

猴子和桃子的个数都是3,同样多,我们就说3=3,读作:三等于三。你们见过这个符号吗?它叫做等号,表示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同桌说说悄悄话,说说这个符号长得是什么样子,怎样记住他呢?我们一起用小棒摆出这个符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式子,谁能再说一个左右两边可以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呢?

教学”3﹥2“,学习认识”﹥“。

小猴吃完了桃子又想吃香蕉了,香蕉够分吗?为什么说不够分呢?

小猴和香蕉不相等,猴子是3只,香蕉是2个,2和3这两个数字谁大谁小呢?3比2大,我们就可以说3﹥2,读作:三大于二。

这个符号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做”大于号“,前面的数大我们就用大于号连接,大大嘴巴朝大数。

请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这个符号。还有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做一个这样的训练题。

教学”3﹤4“,学习认识”﹤“

猴这些梨也要分给猴子,3只猴子,4个梨,3和4这两个数字谁大谁小呢?3比4小,我们就可以说3﹤4,读作:三小于四

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有谁发现这个小于号和刚才认识的大于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什么样的式子用小于号呢?(当前面的数小时我们就用小于号连接,尖尖嘴巴朝小数)。

请小朋友们用小棒摆一摆。还有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书写” =“、”>“和”

认识了3个数学符号,大家动手写一写,看谁写的认真规范。

区分 “ =”、“>”和“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1)我说符号,请小朋友们摆出相应的符号卡片。

(2)我说符号,请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3)你喜欢哪个符号?请你把它介绍给大家。遇到什么样的式子用这个符号连接呢?

(4)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儿歌: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相同的数字间用等于号,打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活动3【练习】拓展训练

1、出示数字卡片,选择合适的符号。

2、课件显示练习,4=4, 2>1, 2

3、5>( ),括号里填几,式子才能成立?

4、思考题:2和4,怎样使两边的数字相等呢?

活动4【练习】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用” =“、”>“和”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数一数、写一写,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三种动物的数量:大象(2)只,大熊猫(5)只,小鹿(3)只

3.学生展示各自写的数字,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说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

二、探究新知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时课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学生思考并回答(够或者不够),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揭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有1只小猴,就有1个桃,有3只小猴也有3个桃,小猴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 ,这个符号叫等号.(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

(2)教师指导:有1只小猴,就有1根香蕉,第3只小猴没有香蕉,3只小猴,2根香蕉,小猴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我们就说3大于2,这个符号叫大于号。(板书:“>”),请学生跟读“3大于2”。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指导“>”“<”和“=”书写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一)教科书第18页第3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有几只小狗,几只小猫,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有几只蜜蜂,几朵花,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二)课件中的“动脑筋”,教师说明题目意思,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五、布置作业

第17页,做一做。

第19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3 3>2 3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旧知,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说出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在这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说课稿教案、小初高资料、最新资讯

尽在“教师窗”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七)

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 “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 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认识”>“”

课前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 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 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 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 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 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开口朝大数”, 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尖朝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 行记忆: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5.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填一填。

(1)看一看,比一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三组练习结束后进行小结。

三、练习天地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学生回答。

四、小兔子的家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 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说出来?

(指名上 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五、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用“>”“< “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描述它们的大小。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探究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总结两位数比较两位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鼓励发

教具准备:例4放大图两幅、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教育

一、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课。

二、五月是份民族团结、所以经常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十位是8的两位数有

(80.81.82.83.84.85.86.87.88 .89)

2. 比89多1的数是( )

比89少1的数是( )。

3. 84是由( )个十和( 4 )个一组成的。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来你们把昨天的数的顺序掌握的很好了,那么我们今天来学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授。

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

(2)出示小棒图2。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3.另一幅图创设情景,帮小乌龟回家: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2.击掌辨大小游戏:出示卡片,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四、课堂小结

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相同,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两位数比较两位数,十位大的那个是就大。

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比较大小。

板书: 比较大小

2337

教学反思: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

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

第1课时 1~5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教材第14~16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5各数,会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1~5各数的基数含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计数器、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周末,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奶奶家吧!瞧,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哇!花儿都开了,蝴蝶在花间飞舞,小动物们在小院里欢乐地玩耍。(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数量是多少?你用几个圆片来表示的?(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看到的动物的数量是多少?(点名学生在展示台上摆出相应数量的圆片)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用新颖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摆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5。(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摆一摆、认一认。

你能根据摆出的圆片的个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小组内交流、操作,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演示)

2.感知1~5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

先拨一颗珠子,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5)

(2)感知1~5的顺序。

①提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学生一起作答、学生互问互答)

②全班齐读1~5。(正、反读)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点名学生回答)

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4.师生互动游戏。

(1)请你伸出4根手指。

(2)请你拿出5个圆片。

5.教学写数字1~5。

(1)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

(2)指导学生握笔的姿势及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3)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动画展示1~5的笔顺)

①“1”,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右上方起笔到左下方收笔,写时略倾斜,不要写成竖直的。

②“2”,把2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起笔向右写半圆后倾斜向下,写到左下方时向右拉平。

③“3”,把3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起笔写两个半圆,注意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润些。

④“4”,把4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第一笔从左半格上方中间起笔向左下写竖,在中间虚线靠下的位置向右拉平,第二笔是一个略倾斜的竖。

⑤“5”,把5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第一笔从左半格上方偏左的位置起笔向左下写竖,写到中间虚线时写半圆,注意半圆要写得圆润些,第二笔是横。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用手跟着比划。

(5)学生在书中描红。

知识巧记:“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评价)

答案:第1题:

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经历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

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为了让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因此要优化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本节课中,设计了摆圆片、点子图等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1~5各数的基数含义和数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找规律填数。

分析:观察上图,根据给出的数判断1~5是从前往后还是从后往前的顺序排列的。

如果是从前往后,就按1、2、3、4、5的顺序排列。

如果是从后往前,就按5、4、3、2、1的顺序排列。

根据图中的顺序可知,2和4之间是3,因此第一组填3;5和3之间是4,2的后面是1,因此第二组填4、1。

解答:3 4 1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这列数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排列的还是从后往前的顺序排列的。

相关知识阅读

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小朋友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

都要用到数,你们知道数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很早很早以前,原始人没有“数”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有”和“没有”,后来他们知道了“多”和“少”,再后来他们才慢慢明白了“一个”和“多个”的区别。

数字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古代人打猎时用石头来计数,有几只猎物就用几块石头。后来,人们开始用小树枝表示数的多少,再后来人们用打结的方法表示数。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

你知道吗?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但它却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印度人就发明并使用这些数字,后来经过演变传到了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叫做了“阿拉伯数字”。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

本节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出示:气球图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看来这一行他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个。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是桃心的增加一个,并没有增加种类,所以在桃心那列数上加1就可以了,而第二次增加的是一个新的形状,也就是增加了一类,所以在表格上要再添一列。

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分为3类,而且自己设计图表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你们可真棒!

3.小组合作:除了按形状分,还可以将这些气球怎样分,说一说并记录在纸上。

三、生活中的分类应用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分类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困难,同学们很容易发现气球可以按照形状和颜色两种分法来分,但是记录对于同学们来说相对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请同学们自己去分去记录,并充分利用展台来将学生的记录结果有顺序的层层递进的展出,让学生们慢慢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记录分类结果。并初步学会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课题: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简单的统计表

本节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四、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有了上节课的基础,本节课上,多数同学能够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完成统计表,同学们还学会了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与回答。尤其是班里的第一学习小组,本节课上,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组内能够进行商讨,并提出质疑,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对每个同学都有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87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