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过程与方法: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列夫·高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阅读教材147页导入框中的内容,这个故事说的是谁的事迹?能说明什么?

贝多芬。能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二、讲授新课

那你知道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3课世界的文家杰作

(一)音乐家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账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这两个故事能说明什么?

能说明贝多芬是非常勤奋的音乐家。正是因为勤奋,贝多芬才取得了这样杰出的成就。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音乐的执着的追求。

这段经历能说明贝多芬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不被困境屈服,有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由于贝多芬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完成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扉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的伟大人物。

(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这种大的变化,这就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许多文学家应运而生,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下面老师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库塞、阿多诺、弗洛姆、哈贝马斯,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三)著名画家凡·高

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荷兰的凡。高就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凡·高,这位荷兰籍的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和饥饿。

凡·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模特时,凡·高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然而没有哪一位画家能像凡·高画得那么动情、那么执著、那么令人神往。他的所有自画像,眼神都咄咄逼人,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凡·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有着崭新的、惊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战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乃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凡·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不易解的。

凡·高的一生没卖出过一张画,弟弟德奥为了慰藉他,仅仅以几十法郎买过他的一张画。凡·高给弟弟的信中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今天,所有的雄伟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凡·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兰西都争称凡·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巍然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凡·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一悬他的心迹。

如果说艺术是不朽的,而依我看真正不朽的应该是对艺术的理解和承认;如果说艺术家是伟大的,而我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发现艺术家而没有留下名字的凡人。

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凡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凡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小结:

托尔斯泰、贝多芬、凡·高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领域著名的作家、音乐家、画家,他们的作品,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扩展阅读

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的文化杰作》学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的文化杰作》学案

㈠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说出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

3、认识到本课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重点: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梵高和《向日葵》。

㈡学习过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三课《世界的文化杰作》学案-Frank-菟莍教研

二、学法导航

1、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19世纪70年代,只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既所谓“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杰作至今广为流传。

2、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从多角度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确立的过程,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了解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社会生活状况。

三、活动与探究

1、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分析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

2、根据不同的爱好,自愿组成文学、音乐和美术三个小组,办一个报告会,分别介绍托尔斯泰、梵高和贝多芬生平和创作活动。活动前,分别搜集资料。

四、学以致用

1、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历史知识竞赛,根据图中提示板的内容,他应选择的答案是()

德国音乐家

双目失明

《英雄交响曲》

A.达芬奇

B.贝多芬

C.托尔斯泰

D.莎士比亚

2、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A.《蒙娜丽莎》B.《哈姆雷特》

C.《英雄交响曲》D《复活》

3、《战争与和平》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该书的作者是()

A.但丁B.莎士比亚C.伏尔泰托尔斯泰

4、右图是近代世界名画《向日葵》,它的作者是()

A.毕加索B.梵高C.贝多芬D.列夫托尔斯泰

5、被列宁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A莎士比亚B德莱塞C.托尔斯泰D.罗曼罗兰

6、近代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是()

A.海顿B.莫扎特C.贝多芬D.柴可夫斯基

7、贝多芬创造的乐曲中描写拿破仑英雄的是()

A.《命运交响曲》B.《英雄交响曲》

C.《月光交响曲》D.《悲怆交响曲》

8、阅读下列材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请回答:

⑴贝多芬的代表作有哪些?有何特点?

⑵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品质?

五、课堂小结

收获:

困惑:

《世界的文化杰作》知识点汇总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的文化杰作》知识点汇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世界的文化杰作》知识点汇总

一、著名音乐家

1、代表人物:

贝多芬

(1)国籍:德国

(2)个人经历:1820年,贝多芬两耳失聪,面对困难,他依然坚持创作,创作出许多不朽之作。

(3)评价:伟大的作曲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

2、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1)简介:完成于1804年,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2)创作背景: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时,拿破仑是他理想中的民族领袖和杰出的革命家。因此,在总谱扉页上他写有“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但是当他获悉拿破仑称帝,并恢复封建贵族特权,为大资产阶级利益进行掠夺战争时,愤然将原题字改为“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从此,人们称此曲为《英雄交响曲》。

(3)艺术风格: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命精神,感情奔放,篇章宏大。

(4)影响:它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二、文学巨匠

1、产生文学巨匠的背景: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为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许多文学巨匠应运而生。

2、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1)生平简介: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

寻找改革社会的良方。

(2)主要作品及其思想性

1创作背景:19世纪的俄国社会充满了贫困和不幸,国家动荡不安。

2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思想性: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务阶层的生活图景,

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3)历史地位: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美术名家

1、产生美术名家的背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处在激烈的变革之中,近代绘画艺术不断革新,

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2、美术名家——梵高

(1)生平介绍:梵高早年做过店员、教师和传教士,十分同情穷人。27岁才开始绘画,在之后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却很少卖出去,一生靠弟弟供给生活费用。37岁时,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自杀身亡。

(2)代表作品——《向日葵》:

1创作时间:1888年夏天

2作品特点:《向日葵》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和葵花叶

则像跳跃的火苗。梵高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3历史地位:19世纪荷兰的梵高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二、能力目标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学习,形成综合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祖冲之等古代科学家,注意实践、刻苦钻研,是他们取得辉煌成绩的重要原因。通过学习,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将祖冲之的圆周率等各项科技成就讲清楚。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以及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影响;《水经注》对我国山川地形、城市乡镇、风俗民情、物产矿藏的叙述,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有关数学的“世界之最”和农学、地学的名著,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接触、了解并不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时期。一方面,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了,这一历史时期充满战争和灾难;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北方黄河流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交流;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又导致了江南的进一步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我们用两课时,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祖冲之,祖籍范阳遒县,大约在西晋末年时,先世从范阳迁居江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以学识渊博、谙熟天文历法和算术著称。祖冲之从幼年起便秉承家传的天算之学,并对文学、哲学等极感兴趣,成年后以博学多才闻名。宋孝武帝即位后,将他召入皇家的学术机构华林学省。祖冲之利用华林学省的优越条件,刻苦钻研学问,为日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历任娄县令、谒者仆射等官职,南齐时,官至长水校尉,但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位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3.14159265358979323846……)。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在数学发展史上,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在探索圆周率的精确值方面,每前进一步,都是很不容易的。
祖冲之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他记起小时候读过的一本古代算书,说圆的直径假如是1尺,圆的周长就是3尺,即圆周率是3。为亲自验证是否正确,他用绳子绕车轮转一周,量出长短,又量了车轮的直径,结果发现周长并不正好是直径的三倍,而是比三倍多一点。他读了三国时数学家刘徽的文章,认为用刘的“割圆术”再往下割,一定能算出比刘徽更准确的数来。于是他和儿子动手干起来。他们把地磨平,画了一个直径一丈长的大圆,开始割圆,从六边到九十六边,算的结果与刘徽一样。继续割下去,192边、384边、一直到12288边形。他用“割圆术”这一巧妙方法,求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周的长度。
他求出圆周率的“朒数”(不足近似值)为3.1415926,“盈数”(过剩近似值)为3.1415927,指出圆周率的真值在盈、朒两限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之间。这样,祖冲之实际上已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八位,精确到第七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此外,他还确定了两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即“约率”22/7,“密率”355/113,其中密率是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祖冲之的推算,在只能采用割圆木及依靠算筹进行运算的当时,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娴熟的技巧、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祖冲之求出的密率也是世界数学史的一大贡献,在欧洲,直至16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奥托和荷兰工程师安抚尼兹才先后得出相同的数值。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的成果,常称这一数值为“安抚尼兹率”。为此,著名的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建议将355/113这个数值称为“祖率”。
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geng)之圆满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并且提出后人所称的“祖暅原理”。这也比欧洲人发明的方法早一千多年。
据史书记载,祖冲之对用二次、三次代数方程以求得“开差幂”和“开差立”的问题,也有所研究。此外,祖冲之还注释过《九章算术》,编写了《缀术》。《缀术》共有6卷,是其数学研究的代表作,在唐代被列为国学中算学科的主要课本,学习年限长达4年。政府举行算学考试时,多从《缀术》中出题,其重要可想而知。12世纪时,日本和朝鲜也将《缀术》作为教科书。可惜此书在北宋中期以后失传了。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也有杰出贡献。他在长期实测、精确计算和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编制出一部新历法,史称《大明历》。
462年,祖冲之上书要求刘宋政府颁布实行《大明历》,但遭到当时倖臣戴法兴的攻击。他认为祖冲之引进岁差、改革闰周等违背了儒家经典,责备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辩驳的奏章。他表示了“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的鲜明立场,并且用科学道理回答了戴法兴的责备。他用观测事实证明,由于岁差,当时所见的天象确实已和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春秋以前的情况不同,而回归年的长度也的确比《四分历》的要小。这些天文事实都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人们不能“信古而疑今”。
《大明历》的一大进步是首次将“岁差”的概念引入了历法。所谓“岁差”,是指太阳从上一年冬至日运行到下一年冬至日,在天空上的位置移动距离。过去都认为,太阳在冬至日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实际上经过一年的运行,太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冬至点上,而是差了一段微小的距离。东晋的天文学家虞喜,首先发现“岁差”现象,并算出每50年西移一度。然而,这一成果一直未被引入历法,因而造成了推算日、月蚀日期的误差。祖冲之经过实测和计算,证实了虞喜的发现,作出“日不独守故辙”的结论,求得自己的“岁差”数值,并引用到《大明历》中。经过元嘉十三年(436年)至大明三年(459年)23年间4次月蚀的检验,证明《大明历》的推算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祖冲之测定了“回归年”,即两年的冬至点之间的时间,是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时间,仅差46秒。一年的相对误差只有六十万分之一,在当时,已可谓十分缜密了。
《大明历》的另一重要进步是改革了闰法。阴历比阳历大约少11天左右,在以往的历法中,一直采用置闰月的方法来调整。我国最早的闰法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这个办法尽管已沿袭了一千多年,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出入,平均每过200年就会相差一天。祖冲之经过反复计算,提出了在391年中置144个闰月的新闰法,大大提高了历法的精确度。他还测定一个“交点月”(即月球连续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同一交点所需的时间)为27.21223日,这与现代测得的数值相差不到一秒。
祖冲之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也为后世长期采用。
祖冲之在机械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创造。他曾因诸葛亮有“木牛流马”,而制造了一种类似的交通工具,不用借助风力水流,可“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发明了一种“千里船”,在新亭江试行时,每天能行百余里。他还设计制造出一种利用水力推动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和磨面。刘裕攻灭后秦时,曾缴获了一辆指南车。但此车仅存外形,内部的机械已经损坏。后来祖冲之将车修复,并将车中的机械由原先的木制改为铜制,使它的精密度和灵敏度都有很大提高。试验后,证明此车轻便灵活,结构合理,即使百转千回,木人始终指向南方。他还设计制造过计时器——漏壶和巧妙的欹(qi)器。
祖冲之以他的发明创造,为中国的科学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并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为了纪念和表彰他的卓越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己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国际天文组织也将月球背后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此外,祖冲之还精通音律,甚至还曾经写过小说《述异记》十卷。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农书。北魏贾思勰撰(因《齐民要术》成书于东魏时期,故也有工具书称其为东魏人)。“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
贾思勰,约于北魏473年出生于齐郡益都,曾任高阳太守。退职归田后撰成《齐民要术》10卷92篇,正文8万字,连夹注共11万字,附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
贾思翻自序说:“今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xi)醢(hai),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说明作者是总结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写成的。书中叙述了五谷、瓜果、蔬菜、树木的栽培,牲畜、家禽、鱼类的饲养,酒、酱、醋、鼓脯、饴、糖等的制作,以及煮胶、造墨的方法等,最后一篇讨论“非中国(指中原)物”,亦即北方不生产的蔬菜、瓜果的品种特性。
《齐民要术》总结了6世纪以前中国北部黄、淮地区农业、畜牧业的生产经验,如关于耕地除草有“春雨难期,必须藉泽”,这是说春耕要注意保持土壤的水分;“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这是说湿田翻耕土壤容易板结,应予避免等等。此外对选种、轮作、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都有阐述,并提出农业生产应当综合考虑各项生产因素,生产过程中要抓紧各个环节的原理。书中记载的能使梨树提早结果的嫁接技术、树苗的培育方法、家禽家畜的饲养方法等都显示了当时我国农业的较高水平。当时所见的农学著作,有的阐明农业思想,有的讲求耕种技术,有的专门研讨单种农作物,有的是论述农具的,而《齐民要术》涉及了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宝贵的农学文献之一。
《齐民要术》援引《诗经》、《礼记》、《尔雅》、《管子》等古籍近200种,收集民间农谚30余条。所引汉晋以来很有价值的农书现都已失传,后人主要从本书中加以辑录,足见本书的史料价值。但由于作者主要活动于北方,缺少南方的资料,故该书的内容也偏重于长江以北。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很多。西汉已经有全国地图。近年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绘的长沙地区图,已经是高水平的地图。东汉班固《汉书》中已专门写有《地理志》。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地理学有了重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曾流传一部《水经》,它记述中国的河流水道共计137条。《水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都说是汉代桑钦所著;《旧唐书经籍志》说是晋代郭璞所撰;但据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考证,该书作者应是三国时人。《水经》虽然是部完整的地理学著作,但内容过于简单,北魏时,郦道元为其作了为后人大加赞扬的名注。
郦道元,范阳琢县(今属河北)人。历任宣武帝、孝明帝两朝,先后出任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后迁御史中尉。在地方和中央,都以为政严猛著称。雍州刺史萧宝夤(yin)图谋叛乱,忌恨郦道元的朝贵,奏请派他为关右大使,前往安抚,最后遭萧宝夤杀害。
郦道元少时曾随父宦游,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又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钻研地理著作。他认为古代的地理书籍都太简略,《水经》同样如此,又缺乏旁通,于是决意为其作注。他广泛搜集资料,引证了437种古书,采录了汉魏的许多碑刻,并跋涉郊野,寻访古迹,便所记水道增至1252条,为原书的8倍,注文约30万字,为原书的20倍,共分为40卷。
《水经注》以水为纲,以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地理现象,对每条水道都追溯到可能追溯的最早时期。对于水源的大小、湖泊的盈竭、水色的清浊、泥沙的堆积、洪水的涨落等水文变化都有详细记载。同时,又“即地以存古”,对每一条河流所经之处作了详细描述,有关各地历史事迹、土地物产、建置沿革、聚落兴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无不备载,还记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史料价值相当高。如记述平城(今山西大同)的火井温汤,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延寿(今甘肃玉门东南)的古油,邯城(今河北临漳北)的煤炭等,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郦道元又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故《水经注》体例严谨,文笔绚烂,描述生动,其中不少优美精练的游记小品,对后代文学家有不小的影响。书中一些精彩篇章,写得如诗如画,对后世文人作家影响深远。
《水经注》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语文课节录了《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同学们听了这段文字,一定会联想起盛唐诗人李白的名篇(启发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不难想象,李白在写这首诗稿时,耳畔一定回响着约二百余年前郦道元对三峡风光的描述。可见,郦道元的不朽文笔曾哺育过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
《水经注》的主要缺点是记述江淮以南水系较简单,多有遗漏和欠准确的地万,这与当时南北分裂、交通不便有直接关系。
《水经注》问世后,校勘和研究它的古今学者很多,全祖望、戴震、胡适、王国维等著名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现在已经出现了专门研究《水经注》的“郦学”。足见其影响之大。
(小结)
指导学生回答课后的练习。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6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