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加与减
【加与减知识点】
①桃子的总数量-筐里桃的数量=篮子里桃的数量
篮子里桃的数量篮子的个数=每个篮子里桃子的个数
②鸭的数量鸡是鸭的倍数=鸡的只数
鸡的数量+鸭的数量=一共的数量或鸡的数量-鸭的数量=多的数量
③大汽车的数量+小汽车比大汽车多的数量=小汽车的数量
小汽车的数量+大汽车的数量=一共的数量
④甲的邮票数乙比甲少的邮票数=乙的邮票数
甲的邮票数+乙的邮票数=一共的邮票数
⑤上衣的价格裤子比上衣便宜的价格=裤子的价格
上衣的价格+裤子的价格=一套衣服的价格
⑥上午借书的本数+下午比上午多借的本数=下午借的本数
上午借的本数+下午借的本数=一天一共借的本数
【课后练习】
一、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68-12-38=45+7-17=55-25+17=
20+15+30=76-9+17=38+9-7=
二、他们在做哪道题?连一连。
70-32+4247-21-1918+35+2550-23+20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分类
【分类知识点】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状;(2)按颜色;(3)按用途;(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让学生懂得把物体按一定的标准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3、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在分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动手操作能力。
整理书包(用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让学生经历整理分类的过程,体验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2、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让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课后练习题】
3+9=15-6=4+8=17-8=3+6=12-0=4+5=7+4=9+1=18-6=20-9=21-9=
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
得数是12得数是9得数是9和12之间的数
个数
(1)(2)
加法算式减法算式
个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知识点】
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三种时间。
首先认识时针、分针
时针:粗短;
分针:细长
认识整时技巧: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8: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12:00
注意: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练习题】
1、钟面上的又细又长的针的针叫针,又短又粗的针叫针。
2、时针走一格是小时,走一圈是个小时;分针走一圈是小时。
请你画出下面的时间。
1、早晨6时起床。
2、下午5时半放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认识图形
图形分类
1、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已知图形进行分类:
(1)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
(2)按平面图形时否由线段围成来分的;
(3)按图形的边数来分。通过自己动手分类,对图形进行再认识,了解图形的特征。
2、了解平行四边形易变形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角形分类
1、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1)按角分,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了解其本质特征: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通过分类,使学生弄清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角形边的关系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上述知识点判断所给的已知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如果能围
成三角形,能围成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四边形的分类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由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了解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课后练习题】
1、长方形有()条边,正方形有()条边,三角形有()条边。
2、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长方形。
3、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4、用()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5、硬币是()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生活中的数
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1、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会数数不但会一个一个数,还会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并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体会数位(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基数(用数可以表示物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序数(用数可以表示集合中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的意思。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3.在数数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百,感受数位的意义.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3、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能对100以内的数量进行估计。
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使学生更清楚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会先从数的位数上比较,相同位数的数要从高位依次比较的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逐步培养数感。
【课后练习题】
1.161281417132010
一共有()张卡片,从右往左数,14排第(),13排在从左往右数的第()。
上面的卡片中,比11大的数有(),大于8小于12的数是()。
2.画一画,填一填。(9分)
(1)
(2)
(3)
3.画一画。(9分)
(1)画,比少2个。(2)画,比多3个。
(3)画你喜欢的水果,数量和左边的同样多。
4.把同类的圈起来。(4分)
(1)(2)
5.(7分)
长方体有()个,正方形有(),球有()个,圆有()个;
圆柱有()个,三角形有()个,长方形比正方体多()个。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室》,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五、位置与顺序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小括号》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括号》知识点
知识点
1.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一个算式里没有括号,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练习题
24+(8-4)=____23+(9-8)=____40-(2+8)=____
32-(4+6)=____72-(9-5)=____66-(4+6)=____
39-(4+5)=____89-(7-5)=____63+(3+7)=____
8+(50-6)=____4+(23+42)=____60+(30-7)=____
参考答案
24+(8-4)=_28_23+(9-8)=_24_40-(2+8)=_30_
32-(4+6)=_22_72-(9-5)=_68_66-(4+6)=_56_
39-(4+5)=_30_89-(7-5)=_86_63+(3+7)=_73_
8+(50-6)=_52_4+(23+42)=_69_60+(30-7)=_83_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4.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5.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6.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学习难点:
1.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2.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4.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5.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7.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上:位置方位名词,例: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下:位置方位名词,例:船在桥的下面。
前:位置方位名词,例: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后:位置方位名词,例: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2.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例:12-9=3.
3.图形的拼组(作风车):
5.读数: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
6.比较数的大小: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
7.100以内数的认识:100读作“一百”,等于10个10相加;99读作“九十九”,等于100减去1.
8.认识人民币:
小学一年级数学必备公式知识点归纳
数学数位公式: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
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读作是写语文字,写作是写数学字
个的前面写数学字,个的后面写语文字。
数学加减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另一个加数=和–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公式:
(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两位数加二位数(进位)公式:
44+28=
凑整十:
1、第一个加数凑整十
44差6变50此时将第二个加数28变成6+2244+6=50此时还有2没有加50+22=72
2、第二个加数凑整十
28差2变30此时将第一个加数44变成42+228+2=30此时还有42没有加42+30=72
“十几减九”的计算公式:
1.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3个风车。
2.摆一摆小棒。
把12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是一捆10根,一份摆2根。先从整捆10根小棒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小学一年级数学:必备数学公式知识点归纳
数学应用题的公式:
图文应用题: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确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最后要记得写答。
·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还有、还剩、剩下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和为十的凑十歌:
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九凑一,八凑二,七凑三来六凑四,两五相凑就满十。
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
数学时钟的认识公式:
时针短,分针长。1时=60分60分=1时1刻=15分
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分针指着6是半时,时针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
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大数=小数+多出来的数小数=大数—多出来的数多出来的数=大数—小数
人民币的换算公式: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知识点归纳
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进一,再加整十数就是结果。能正确地计算,初步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强调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能正确进行计算。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
小小图书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向十位借一当十,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学会列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
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重点指导竖式的计算,并理解“借一作十”的含义。
3.根据主题图会进行比较合理的估算。
小小运动会
【知识点】
1、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小小运动会,综合复习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和图形的认识。
2、能利用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必备数学公式知识点归纳
数学数位公式: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
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读作是写语文字,写作是写数学字
个的前面写数学字,个的后面写语文字。
数学加减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另一个加数=和–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公式:
(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两位数加二位数(进位)公式:
44+28=
凑整十:
1、第一个加数凑整十
44差6变50此时将第二个加数28变成6+2244+6=50此时还有2没有加50+22=72
2、第二个加数凑整十
28差2变30此时将第一个加数44变成42+228+2=30此时还有42没有加42+30=72
“十几减九”的计算公式:
1.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3个风车。
2.摆一摆小棒。
把12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是一捆10根,一份摆2根。先从整捆10根小棒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数学应用题的公式:
图文应用题: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确定用加法或减法计算。最后要记得写答。
·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还有、还剩、剩下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和为十的凑十歌:
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九凑一,八凑二,七凑三来六凑四,两五相凑就满十。
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
数学时钟的认识公式:
时针短,分针长。1时=60分60分=1时1刻=15分
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
分针指着6是半时,时针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
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大数=小数+多出来的数小数=大数—多出来的数多出来的数=大数—小数
人民币的换算公式: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数与代数部分
1、一、二单元(数的认识和比较)
(1)强调数物体个数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做记号、根据物体摆放的规律按群数数等。
(2)加强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在表示第几个时要注意说明方向、顺序。如:从左往右数,第2个是()
(3)按顺序填数,按规律填数
(4)加深对0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中,0的含义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0表示没有,还表示“起点”和温度计上的“基准”0度。要依据具体情况,判断0的含义。
(5)重视比较方法的梳理:一一对应比较(P17、(1)(2))、
三者之间的比较(先两两比较,再选出最大、多、小、少的)
利用参照物进行比较(P17(4)和P19、5、6)
注意题目规定的符号别标错了
2、三、七单元(数的运算)
(1)利用学具摆一摆、捆一捆,加深对数位和数的组成的认识。
(2)用丰富的游戏活动使本版块的复习变得不枯燥。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小棒有多少根)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避免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让学生厌倦。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对口令、开火车、抢答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在本期结束时,学生要达到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题左右。
(3)重视逆向思维题型的训练,如:()+6=15,尤其是()-7=7,学生容易填成0。
在○里填上“+”或“-”9○6=1516○5=11
(4)对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复习:
①从类型上分包括求和、求差、求部分数。并注意体现三种类型之间的联系,注重系统练习。
如:8个苹果,5个梨,苹果和梨一共多少个?
苹果比梨多多少个?
梨比苹果少多少个?
一共13个水果,苹果有8个,剩下的是梨梨有多少个?
一共13个水果,梨有5个,剩下的是苹果苹果有多少个?
再如:看图列四道算式
②从呈现方式上看可分为形象图、情境图、部分抽象的文字表示。
注意强调计算为问题服务的意识,看清题上要求的是什么。允许部分学生用()表示要求的数。
如:P38,4图1
③应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学生容易理解的是如:P45,1题,动态的呈现形式,包括去掉一部分又来了一部分。较难理解的是P47,4题,这种静态呈现的。
④加强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
3、八单元(认识钟表)
(1)了解自己一天的----,如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以及这些事情发生的大概时间。结合生活实例叙述,熟悉生活中常见时间,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时间。
(2)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容易混淆,加强辨析。
(3)有的钟面上没有数字或只有几个数字,给认读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标出数字认读。
空间与图形部分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六单元(认识物体)
(1)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两件或多件物品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的正确描述。
如:在最面;在的面;的面是;的面有;从数…
(2)对于相对性的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位置变换或增加、减少物体时,这些位置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P58,1题中的闹钟,和玩具猫比,它在玩具猫的下面,和模型船比,它在模型船的上面。前后与左右的位置也存在这种相对性。
(3)一年级的学生,确定情境图中物品或人物左右的位置时,都以观察者为标准来确定左右。
(4)加强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5)面对数量众多的物体,要分类数。养成数时按顺序、做记号、检查验证的好习惯。
统计与概率四单元(分类)九单元(统计)
(1)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P53按要求分一分(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圈出不同类的物体。
(2)加强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如安排一些图形(各种不同的颜色、形状、大小,摆放位置也无序)
请学生先数一数,再在方格纸内画图,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开发区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认位置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重点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课前准备:
粉笔盒、书本、尺子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⑴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⑵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
⑶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⑴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⑵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⑴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⑵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⑶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景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景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景3:(投影演示冰霜)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霜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景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54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