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巴黎公社的建立过程,了解"五月流血周"的基本史实。通过认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感受巴黎公社战士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不畏牺牲、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2.记住《国际歌》的原名、词作者、曲作者、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并感受这首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歌的战斗精神。
二、本课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五月流血周”和《国际歌》的创作背景、经过。
2.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巴黎公社所采取的革命措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我们的国歌是什么?有一首和我们国歌歌词及旋律有点相似的歌,叫《国际歌》,大家听过没有?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气势磅礴、感人肺腑,它的创作背景是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巴黎的一段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故事。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读课本第64——66页内容,认真思考,回答下列检测题:(展示问题)
1.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巴黎公社成立后制订了哪些措施?你认为巴黎公社所实行的这些措施对吗?为什么?
3.巴黎公社的高潮是哪个历史事件?巴黎公社战士在该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国际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为什么这首歌能成为响彻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请学生简单讲述有关普法战争的内容和巴黎公社成立的经过,理解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
2.学生简述巴黎公社措施,理解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对这些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每组指派一个代表概括本组的主要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各组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出参考性答案。进一步让学生分析巴黎公社的措施出现失误的原因,从而认识巴黎公社的时代局限性。
3.结合本课插图《巴黎公社保卫战》简述巴黎公社部分战士英勇斗争的场面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对学生进行精神感染和情感教育。巴黎无产阶级为保卫公社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表现出无产阶级崇高的英雄气概。
4.指导学生朗读《国际歌》原词,语调要激昂雄壮,播放《国际歌》剪辑,通过《国际歌》的歌词和曲调让学生感受其雄壮的旋律和巴黎公社战士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精神。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眼中的《国际歌》,教师点评,概括学生的主要观点,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指出认识的不足,纠正认识上的错误。
(五)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互相点评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1.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__。
2.小明要了解《国际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他应查阅下列哪方面的历史()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B.法国大革命史
C.巴黎公社革命史D.俄国十月革命史
3.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是__。
4.你会唱《国际歌》吗?请写出对你而言印象最深的几句歌词,并试着分析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5.有人说:“巴黎公社最终失败,因此它的短暂存在并没有多大意义。”你怎样看?
(六)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点评。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
课堂小结
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精选阅读

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


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
教师寄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难点]: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发髻()镶嵌()水藻()贮蓄()
澄清()绿萍()着落()薄雪()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贮蓄:
空灵:
二、自主探究
(一)任务一: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1.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

2.概括的说一说济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样的特点。

(二)任务二:速度1、2段,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3.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5.精读第3—5段
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参考:秀气。
(2)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3)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如:把小山比作“小摇蓝,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而且给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小组内合作交流,谈谈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五、达标检测
1.填空题
①《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____立水zǎo____chéng____清宽chǎng____
3.解释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5.“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塞外怀古
[1]没有到过河西走廊的人总以为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怎样的荒凉,怎样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谓荒凉寒苦并不如传闻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点两样了,黄沙白草,风日惨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遥天无际。南天可不同了,祁连山像一道高墙,自东而西,连绵不断;不分冬夏,顶上常是积雪皑皑。人说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远远望去,也真像有琼楼玉宇在其中隐约闪现。沿着公路的南边,可以看见无数的土堆子,有的延长好几里,有的是一个大墩子旁边连上几个小墩子。这种土堆子沿着酒泉以北的额济纳河往南,跟着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几乎随处都是。这就是汉唐时代的边城和烽燧的遗址,有名的汉唐西部长城,就在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时候,曾在酒泉一座破败的墩子上了望。已经傍晚了。太阳在西边的地平线上还有簸箕那么大。血红带黄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围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黄色。一个人在墩子上朝着西面和北面遥远的天际看着看着,就随人冥想[注②]中去了。俨然如在汉唐当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许是人家,也许是戍边将士的营房,房顶上正炊烟袅袅。放在外边的马群和羊群先后回来了。鸡鸣犬吠以及小儿喧笑的声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楼柱完好,雉堞无恙;几个烽哨正在上面聚精会神的望着西边和北边,希望有平安消息到来。一天一天的过去,一年一年的过去。这些人从少年转到中年,老年,也许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们从来不颓丧,也从来不堕入幻想。只凭着他们的结实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争。敌人和自然败了,他们胜了,他们的西陲也固若金汤了。两千年,一千年的历史,像电光石火般一转眼过去了。这些人依然长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弃了,荒废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废墩上面。西边的太阳还有一半在地平线上。但是这些废毁的烽燧城堡,照旧很英勇的迎着落日,放出黄色的光辉;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而它们依然静默无言,屹立不动。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
注:①酒泉:与玉门、阳光、敦煌相邻,均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一带。②冥想:深沉的思考。
(1)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着看着,就堕入冥想中去了。”作者“冥想”到了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冥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2]段文末说,“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是什么引起作者如此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运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看到酒泉这地方“随处都是”汉唐时期的烽燧、废城等遗址时,有人突发奇想,觉得这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古丝绸路上。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了酒泉汉唐历史文化遗址景区。
现在,请你依据《塞外怀古》一文中相关的材料,为新建景区写一份“景区简介”,以供景区对外宣传和游客参观用。200-300字。
提示:可以适当融合、补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关内容。

12.《济南的冬天》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略
二、自主探究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5.(1)参考:秀气。(2)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略
五、达标检测
1.①老舍舒庆春舍予②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伫藻澄敞
3.①晴朗无云,阳光刺眼;②空幽神奇,透明无色
4.拟人拟人、比喻
5.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平时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有意的将它们进行归类。写雨的诗句如:小楼一夜听春雨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阑卧听风吹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6.第(1)题:戍边将士在边关的生活;戍边的情景;他们与敌人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其实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加以分类概括即可。第(2)题:是戍边将士在保卫边疆中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斗争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引起作者深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此题揭示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精髓。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有所收获。第(3)题:作者用西北的土墩子抗击风沙、屹立不动的特征来象征守边军士具有的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献身精神。(大意)象征手法常常是用一种事物来象征某类人或某种精神。(4)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答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方位介绍;②景物介绍;③原文中未提及的外在相关内容的补入。对原文材料的再造运用是否充分、恰当给分,但不依顺序。

第12课《虫子,爬吧》课堂导学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2课《虫子,爬吧》课堂导学》,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2虫子,爬吧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自然流畅。如课文第4~7段,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了虫子们并不因自己的渺小而轻看自己,也并不理会人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和那含义不明的“眼光”,依然比较匆忙地爬,或幽会或觅食。接下来作者在议论中指出:“这和我们人类大致没什么两样……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渺小呢?”在议论中抒发了自己对虫子们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地球上生命的尊重。
作者还在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幽默风趣地表现了散文的理趣之美。如课文第14~15段,描写了灰色的小蚂蚱。作者首先用比喻句,描写了它的体形:“它显得营养不良,像一些灾区儿童,还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农村青少年。”接着作者描写了小蚂蚱“爬得慢,跳得快”的特点:“零星的灰蚂蚱不时从草丛间弹射出来,划出一个漂亮的弧度,固然是有一些‘绝唱’或‘最后的华尔兹’的意味了。”这里用词准确,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把握重点:作者在课文中是如何重点描写会飞也会爬的金龟子的?
课文第10~13段,重点描写了会飞也会爬的金龟子。作者首先用两个比喻句,描写了金龟子美丽的外形。“它像一枚自己在地面上移动的小花伞。花伞上有黑斑点,底色深红,这种伞的工艺水平很高,印制雅致……”“它是美的,像一枚精致漂亮的图钉。”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抓住了其外形上的特征。接下来,作者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金龟子的爬行动作,形象而逼真。“‘图钉’在爬,旁若无人。它的小花伞对它来说是太大了,遮住了全身,只露出碎了的小米粒那般大小的脑袋,还有几根细脚爪……”指出“图钉”的可爱之处:自信、知足。虽然显得“鼠目寸光”,但美丽,“这就足够了”。进而说明“尺寸有所长,万丈有所短”的道理。
4攻克难点:对课文所表达的深刻哲理的理解以及所得到的启示。
课文中处处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尺寸有所长,万丈有所短。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在课文中,虫子虽然有益虫和害虫之分,但都以各自的生存方式顽强地在这个世界上爬着,都有其生存的理由和权利。作者通过“无穷层次的生物组成的链环环相套”“一环扣一环”“一物克一物”“弱小战胜强大”的生命现象,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哲理:尺寸有所长,万丈有所短。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5质询疑点: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第18-26段的议论?
在这部分中,作者先用两个反问句“它们短暂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请问谁又能灭绝了它们呢?”来说明它们虽然渺小、它们于人无益,但却有其生存的理由和空间。因其小,是难以灭绝的。接着又用一个设问句,说明:大而凶、大而美的生物未必就能生存下来。其原因是“因为大”。然后由对虫的怜悯转而对人类的怜悯。连用三个反问句“人类不也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么?人类之上,那双俯察芸芸众生的眼光又是谁的呢?在那双眼光里,人不是同样像一些蠕动的、爬行的、蹦跳的虫么?”阐明环环相扣、一物克一物的深刻哲理。告诫人们:生物链是不可破坏的、自然规律不可违背的。

第12课秦朝的统一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2课秦朝的统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2课秦朝的统一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1.战国七雄指的是,其中在之战秦国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失去了抵御秦国的实力。
2.公元前年的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1.秦的统一。包括秦统一的背景、秦国兼并六国的过程、秦朝建立的时间以及秦朝完成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的意义。(联系流程一)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上、经济和文化上、思想和学术上、军事上。(联系流程二)
:流程一:《秦王扫六合》
1.基础知识。要求:阅读课本64页独立完成。
秦朝的建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年,秦国先后灭掉六国,定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
2.能力提升。要求:阅读课本64-65页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秦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3.基础知识。要求:阅读课本65页独立完成。
秦朝统一的意义:秦朝的统一,顺应,结束了,开创了中国。
平行训练:
1.下面对秦朝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朝统一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②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④秦朝统一,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秦朝能够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B.秦王赢政采取远交近攻和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灭掉六国。
C.秦王赢政尊重贤才,任用能人。
D.采纳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流程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修筑长城》
1.基础知识。要求:阅读课本65-67页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各题。
秦的措施:四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
政治:
①他规定了
②中央:
③地方:
经济和文化:①统一了②统一了③统一了
秦统一后的文字是,统一后的货币是
以上措施作用:这些措施,有力的,有利于,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持续地发挥着作用。
思想学术:
标注: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是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
①派兵出击
②修筑了。西起,东到全长
③南征百越,开发南疆
小结:秦朝的疆域:东西南北
平行训练:
1.在秦朝中央政府中,掌管监察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D.皇帝
2.下面有力地促进秦朝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措施主()
A.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B.修驰道C.“焚书坑儒D.修筑长城
3.下面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战国末年,秦、赵、燕为防止匈奴南下相继修筑长城 
②秦朝统一后,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部原有长城进行增补
③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多里
④长城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秦始皇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的有()
A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B焚书坑儒
C建立专制集权统治D修筑万里长城


1.{多选}下列对秦始皇的功过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为巩固统一,他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设立郡县。
C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修驰道。E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F为防止匈奴南下,修筑长城,西起辽东,东至临洮,役使大量民力。
G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3.万里长城在秦始皇时期的主要功能是()
A旅游景点B军事防御C划定国界D扩大秦朝的影响力
4.史记秦始皇本纪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百姓)。”此语一出,秦颁行了哪一项措施()
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兴文字狱D诛尽百家学者
5下列对秦统一的评价不正确的()
A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B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C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D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5.秦国统一的意义
6.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秦朝的建立都城:咸阳
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秦朝统一意义: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②

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巩固统一的措施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出击匈奴
军事方面修筑万里长城
南征百越,开发南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4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