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以整体为对象解连接体平衡问题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以整体为对象解连接体平衡问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整体为对象解连接体平衡问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解决连接体问题的一种方法,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速度。
教学时间课时
课型复习课
引言在每年的高考物理题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有关连接体方面的考题,所谓连接体就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的组合。在前面的复习中,我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隔离法”。其实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我们可根据题目中所创设的物理环境,选取整体为对象,运用物理规律求解。这样不仅能达到解答问题的目的,而且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今天,我就向同学们介绍这种方法:
板书课题以整体为对象解决连接体问题
例1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劈静止于粗造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斜劈上,如果在物体上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物体与斜劈仍然保持静状态,求斜劈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板画,图1)
分析①这是力学中连接体的平衡问题,应运用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求解。
②问题A,如果用“隔离法”解答应分几步进行?
教师小结用“隔离法”解答此题时,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以物体为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板画、图2-A)示。(注:摩擦力f1,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现假定存在且方向沿斜面向下)。以物体为对象,根据平衡条件有:
F-f1-mgsinθ=0(1)
N1-mgcosθ=0(2)
第二步:以斜劈为对象,斜劈受力情况如图(2-B)示.
以斜劈为对象,根据平衡条件有:
由(1)、(2)、(3)、(4)式解得:f=Fcosθ
问题B:以上求解过程比较繁琐,主要原因是哪些(教师答)?如果以整体为对象是否简单些呢(设问)?
问题C:如果以整体为对象,整体受几个力作用(学生答教师画图)?
教师总结以整体为对象时,不需要考虑内力,分析的是作用在整体上的外力。
板书解:以M和m所构成的整体为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板画、图3)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
Fcosθ-f=0
f=Fcosθ
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不难发现以整体为对象求解共点力作用下连接体的平衡问题时,的确简化了解题过程。
(设问):这种方法是否只能解决这一类平衡问题呢?对解决有固定转动轴的整体平衡问题是否有同样的效果呢?
例2质量不计的L型支架ABC可经过B点垂直纸面的轴转动,一细绳一端系一重为G半径为R的球,绳的另一端固定于A点,如图4示。为使支架静止且AB呈竖直状态,求作用在C点向下的最小压力F,设BC长为L。
分析与解以整体为对象,根据平衡条件有:
FL=GR
解得F=GR/L
(注:学生课堂练习,然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问题E:如果以支架为对象应如何求解?
(注: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解题过程口述)
设问:为什么以整体为对象能方便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呢?
教师小结任何一种好的解题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以整体为对象解决问题时,也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判断用这种方法是否简便。
例3、重为G1,半径为R的匀质球放在墙与板AB之间,板的A端用铰链连接,B端用水平绳BC拉住如图5、设板长为L,重为G1,一切摩擦不计,求绳所受的拉力.
学生分析(注:分析比较两种解法的简繁,得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不宜以整体为对象求解)
教师小结上面这道题之所以不宜以整体为对象求解,原因是除拉力之外,作用在整体上的其它外力并不是都已知的,仍要用隔离法求解,而且以整体为对象时所涉及到的力的个数比用隔离法要多。
通过对这道例题的分析,同学们应该认识到以整体为对象解决问题不是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方便,要在认真审题,分析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解法,做到有分有和。
以整体为对象不仅能简化解决处理平衡状态的连接体问题,也能解决连接体的加速运动问题。
例4、八个完全相同、质量均为m的物体并排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作直线运动。求第5个物体对第6个物体的作用力N(见图6示)。
分析与解(引导学生分析)
①八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有什么关系?与整体的加速度是否相等?
②第5个物体对第6个物体的作用力是不是最后3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解:(学生练习、教师板书)
以整体为对象,设整体的加速度为α,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8ma(1)
再以后三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N=3ma(2)
解(1)(2)式得:N=3F/8
例5、如图7,甲乙两滑块质量分别为M、m,甲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在B点(斜面与水平面连接处)与乙发生正碰(乙原静止)。碰后甲、乙都向右沿EC运动,最后分别停在D点和E点。设碰撞过程中无动能损失,滑块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均为μ,测得BD=S1,BE=S2,A点到水平面的距离为h,求M∶m=?
分析与解(师生共同进行)
①该题涉及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复杂,若分别选取甲乙为对象,运用动能定理求解比较麻烦。
②以整体为对象时,系统的初、末动能已知,且整个过程中功易求,又不需要考虑运动过程等细节问题,解答比较简便。
板书解:以整体为对象,根据动能定理有:
0=Mgh-μMgS1-μmgS2
化简:h=μS1+μmS2/M
则:M/m=μS2/(h-μS1)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对以上各例题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熟悉和掌握了以整体为对象解决连接体问题的方法。回顾一下,使用这种方法,究竟有哪些优越性呢?
简化解题过程,捉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板书)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应注意它的实用范围:
1.在静力学中:不涉及内力且外力较少,内力较多时;
2.在动力学中:连接体的加速度α一致。
3.在所有的守恒定律的运用中。
总之,以整体为对象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整个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力学如此,电学等也是如此,在今后学习中,同学们会逐渐熟悉和灵活运用这一方法。
布置作业略

延伸阅读

高考物理第一轮单元知识点专题复习:力学单位制与连接体问题


第三课时:力学单位制与连接体问题
上课时间:
【高考要求与解读】
1、知道力学单位制;
2.学会用整体法、隔离法进行受力分析,并熟练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简单的连接体问题
【题型探究】
一、力学单位制
要牢记物理量和物理量单位的名称、符号。了解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概念。
【例1】在下面的物理量和单位中()
①密度②牛③米/秒④加速度⑤长度⑥质量⑦千克⑧时间
A.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①⑤⑥⑧
B.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⑦
C.属于国际单位的是②③⑦
D.属于国际单位的是④⑤⑥

训练: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A.当=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D.当mM时,该解给出a=,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二、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题。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连接体.以平衡态或非平衡态下连接体问题拟题屡次呈现于高考卷面中,是考生备考临考的难点之一.
【例2】在一根绳下串联着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上面小球比下面小球质量大,当手提着绳端沿水平方向并使两球一起作匀加速运动时(空气阻力不计),则下图中正确的是()

【例3】用质量为m、长度为L的绳沿着光滑水平面拉动质量为M的物体,在绳的一端所施加的水平拉力为F,如图14所示,求:
(1)物体与绳的加速度;
(2)绳中各处张力的大小(假定绳的质量分布均匀,下垂度可忽略不计。)

【例4】如图,倾角为α、质量为M的斜面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斜面与质量为m的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加速下滑时斜面始终保持静止。求:(1)水平面对斜面的支持力
(2)水平面给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训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置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通过轻绳跨过定滑轮与物体m相连,求绳的张力。

训练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平板车放在光滑的倾角为α的斜面上,车上站着一质量为m的人,若要平板车静止在斜面上,车上的人可以(.C)
A.匀速向下奔跑
B.以加速度向下加速奔跑
C.以加速度向下加速奔跑
D.以加速度向上加速奔跑
训练3: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究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kg,吊椅的质量为15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上升时,试求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同步训练】
1.下列四组力学单位中,都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
A.N、kg、mB.N、m、sC.kg、m、sD.kg、N、m
2.质量m=200g的物体,测得它的加速度a=20cm/s2,则关于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A.F=200×20=4000NB.F=0.2×0.2=0.04NC.F=0.2×0.2=0.04D.F=0.2×0.2N=0.04N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与空气的密度ρ、压强p有关,下列关于空气中声速的表达式(k是比例系数,无单位)中正确的是()
A.B.C.D.
4.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体b,b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块a;a与b之间、b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楔形物体b静止时,a静止在b的斜面上.现给a和b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与a和b都静止时相比,此时可能
A.a与b之间的压力减少,且a相对b向下滑动
B.a与b之间的压力增大,且a相对b向上滑动
C.a与b之间的压力增大,且a相对b静止不动
D.b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不变,且a相对b向上滑动
5.如图所示,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用细线相连,在大小恒定的拉力F作用下,先沿水平面,再沿斜面,最后竖直向上运动,在三个阶段的运动中,线上张力的大小()
A.由大变小B.由小变大
C.始终不变D.由大变小再变大
6.科研人员乘气球进行科学考察.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990kg,.气球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发现气球漏气而下降,及时堵住.堵住时气球下降速度为1m/s,且做匀加速运动,4s内下降了12m.为使气球安全着陆,向舷外缓慢抛出一定的压舱物.此后发现气球做匀减速运动,下降速度在5分钟内减少3m/s,若空气阻力和泄漏气体的质量均可忽略,重力加速度g=9.89m/s2,,求抛掉的压舱物的质量.
7.如图所示,质量为m1=5kg的物体,置于一粗糙的斜面上,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大小为30N的力F推物体,物体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斜面体质量m2=10kg,且始终静止,取g=10m/s2,求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及支持力的大小.

高三《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平衡问题》导学案


高三《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平衡问题》导学案

科目:高中物理
教学对象:高三复习
课时:1
提供者:吴xx
单位:xx市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整体法、隔离法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第一步,是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基础。能否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是否能正确求解或能否快速求解。因此,本节内容基础且重要。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ppt展示照片]霸王别姬图片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勇将、猛将,此君力大无穷,800多斤的大鼎可以很轻松的举起。更为传奇的是,据说他可以提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这是“流言”还是“真相”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项羽能否提起自己的故事中,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回顾已有知识】
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1、请同学们回忆,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什么条件?
由易到难的思考各个接触面间的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选取研究对象
2、内力、外力的概念
3、[实验]磁悬浮实验
1、回顾课本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寻找普遍方法。
2、回顾课本中内力、外力的概念
3、从实验中找到规律“只有外力影响平衡态”
1、立足课本,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解题方法
2、立足课本
3、通过实验展示只有外力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
[模型]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
[结论]
选取研究对象原则:
1所求力必为选取研究对象的外力
2在有多个备选物体时选取受力最简单的
1、分析模型1三个例题,求解各个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大小
2、分析图中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自主得出如何选取研究对象
【小试牛刀】[例1](20xx年高考山东卷)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m1所受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的大小是()
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
[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A.FN不变,f变大
B.FN不变,f变小
C.FN变大,f变大
D.FN变大,f变小
1、利用已有结论解决高考题,寻找结题方法

2、利用已有知识求解变力问题,体会如何选取研究对象
1、用简单例题引导学生解决,发现物理问题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在其他应用迁移,发现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

【课堂反馈】
1、项羽能把自己提起来吗?这是留言还是真相
2、他该怎么办呢?
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运用整体隔离法解决实际问题。
方案:
能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物理之美
【课堂小结】
物体平衡不容易,整体隔离是难题
破解谜题找外力,多个物体选整体
若求内力必隔离,整体隔离巧选择
决胜高考我第一。
回顾本节课所学,并对以后的学习充满好奇
总结并激发学习信心和兴趣
三、板书设计
整体法与格力法解决平衡问题教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预设了一些实际生活现象和演示实验,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一系列关联问题,使学生在简单的物理知识指引下,重新认识了“整体法”和“整体法”,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很好的完成了各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真正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高考物理平衡类问题


专题一平衡类问题

【高考点睛】

物体的平衡是力学的基础,各种力的概念、平衡条件的应用贯穿于力学乃至整个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正交分解法是解决此类题的重要方法。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状态,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趋势看,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命题趋势,一是更加注重学科内的综合,这一部分内容更多的是考查与其他部分(如牛顿定律、动量、功和能、电场、磁场)的综合,如2004年全国理综卷24题、2005年全国理综卷Ⅱ24题.同时考查得更具有创新性,如2004年全国理综卷(天津)的第17题.二是与其他学科、生产生活、科学实践相结合也是大势所趋,本专题内容可与数学、生物、建筑、及航空、航天等学科相联系,如利用数学求解力平衡时的极值问题,利用斯·托克斯原理测量细胞大小、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建筑物的平衡问题,以及航天器在不同运动过程中的受力问题.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介绍新闻报道“我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活动,了解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农业区位因素”)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个人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4、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的分析,了解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

(通过系列读图、提问、小组讨论以及配套学案等形式加以突出)

1、美国农业生的条件(把自然(为主)、社会经济分类细化,各个突破)

2、美国主要农业带的空间分布(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完善完成)

多媒体课件、美国农业的图片资料、传统黑板

1课时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待机画面

吸引眼球美国总统布什和奥巴马的漫画呈现,其夸张的描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轻松、诙谐的状态预备进入课堂。

展现

美国行政图大致介绍美国的行政版图(本土与海外洲),并将焦点锁定其中一个洲(北达科他州),为下文埋下伏笔。让学生作大概了解

带着好奇心进入

访美采访报道介绍《我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介绍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农业经营情况,如特色装备的奶牛、高科技机械等,引出美国农业的一大特点:高度机械化。以新闻报道为平台

结合鲜活图片,使

学生了解已普及的美国现代农业

表格、数据

展现

《1998年美国主要农产品在世界的位次》的各项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国“农业强国”的地位,也得出美国农业的另一大特征:商品化程度高

以统计数据事实说话,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农业的发达程度。

“了解美国”

美国基本自然知识调查翻开课本P51,看图2-17“美国本土地形”

叫一位学生出美国本土的大概位置:(可以参考地图册)

(哪个洲、邻近国家、面临的海洋等)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储备,使教师心中大致有数。

答案揭晓

美国本土基本概况(位置、临海)呈现,并添上其南北跨度的纬线,还有标上“五大湖”

肯定学生表现,让他获得成功感受,然后再补充一些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为完善。

“回顾农业区位因素”

检测已学过的知识“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

3、科学技术

提问全场学生,并适当的举些例子加以暗示或解释。

如自然的(吐鲁番哈密瓜、红壤上适宜种茶树)、

社会经济的(昆明的鲜花送到嘉兴来,种番茄还是黄瓜)

科学技术的(美国一个大农场只需要五六个人来管理)

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加以巩固。

简要分析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刚分析过的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放到一个具体的区域(美国)上加以具体分析,并书写相应板书。

先是“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由理论联系到实际

并进入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学习。

了解其气候特点

课本P51,图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并结合课件上的图,找出出面积较大的三个气候类型区:

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中低纬度,热量较充足)

基本读图练习,找出主要的信息。

了解其气候中的降水特点

课件中“美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由教师导读,知道其降水量的一般变化情况(东多西少),并设疑: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西面不是也靠海么)?在指导下读图,掌握一些基本读图能力(如看图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了解其地形特点课本P51,图2-17“美国本土地形”并结合课件演示,

读出其主要特征:“三大纵列带分布”

并从地势高低对水汽阻挡不同上,分析得出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

随即提出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培养学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在分析中自然得出答案,豁然开朗。

了解这样地形的影响读香港《文汇报》报道和课本P52“活动-思考”

第2题,提问为何冷空气影响范围如此之大?

(地形:中部地势低平,南北气流畅行无阻)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归纳能力。

简要介绍分析土壤、水源因素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系)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大致明白其中原因

了解社会经济条件

(板书为主)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追求效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交通:发达(P52“阅读”、呈现“加州水果”图)

政策:完善(美国农业部是仅次于国防部的第二大部,管理内容宽、手段多样、具体到位)

技术:推广(农学院遍布各州)

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配合“阅读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加深了解。

小结、完成部分学案利用已有的“学案”资料,完成对

“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填空。让学生自主整理、小结刚学的知识。

相关系列图片赏析分别显示:

奶牛场、小麦区、玉米带、棉花带使学生直观感受各色农业带景观

读图

分析课本P53图2-19“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

并分析:“农业带”←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培养学生基本读图能力

分析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基本特点

板书引导结合美国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再运用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农业高度商品化,追求效益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教师的推导、分析,使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专门化”

分组讨论

共同解决参考课本P53阅读“美国农业带”

并结合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市场等条件,分析影响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的大概位置、范围及形成原因。(边填写“学案”的相关内容)

乳畜带:气候、土地、市场

小麦带:冬小麦(纬度较高,热量低,冬季时间长)

春小麦(反之)

玉米带:玉米带比小麦带位置偏东的原因分析—需水量的差异。(可以从降水量及河流分布佐证)

棉花带:南部,热量充足,降水较多,适宜种植

(课件中以表格分列呈现)

通过分组组讨论的形式,共享成果,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结、练习回顾总结(以完成的板书为平台),“学案”练习知识归纳、反馈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