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年级下 找规律 ,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二年级下 找规律 ,》,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安小学殷付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例1的场景图,说:“国庆节期间,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的场景。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指名说:“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呢?谁说一说?”
师说: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教学例1。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自己想办法解决。
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师巡视,注意小组中不同的策略,帮助学困生。
(2)全班交流,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①画图的方法,○●○●……○,第15盆花是蓝花,追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板书)
②列举的方法:从左边起,第1、3、5、……盆是蓝花,第2、4、6、……盆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板书)
③计算的方法:生:把每两盆花做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师:你是用计算的方法。(板书)
(3)结合课件,分析过程。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列举的方法,看出第1、3、5、……盆是蓝花,第2、4、6、……盆是红花,也就是说蓝花都是用奇数表示,红花都是用偶数表示,第15盆是奇数,所以是蓝花,你们同意吗?
课件演示画图的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三,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蓝花。问:为什么每2盆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15”表示花的总盆数,“2”表示每2盆为一组,每组情况完全相同,“7”表示15盆花里面有这样的7组(“组”读重音,在算式中用彩笔圈出),“1”表示还剩1盆(同样标出“盆”)。师:剩下的1盆就是第8组的第1盆,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颜色相同(第1盆)?是的吧?
(4)比较反思
刚才我们一起探索了这三种找规律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指出:三种方法都比较好,都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找出排列规律的方法,当然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比较快!
2、教学“试一试”
第1题:课件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学生尝试解决,师巡视。
指名回答,生板书算式:17÷3=5(组)……1(盏),第17盏是紫色,生解释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第18盏灯、第100盏灯呢?”指名板演,其他在下面做。18÷3=6(组),问:没有余数说明了什么?
师:第18盏灯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3盏灯的颜色一样,是绿色。
第2题:课件出示问题。“从左边起,第21面、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师: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怎样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呢?
指两名板演,其余在下面做。
订正时问:怎样根据计算的结果确定第21面、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训练,加深理解
1、第1题,课件出示画面,“按什么规律摆的?”第21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同学先猜一猜,再通过计算验证,指名回答。
2、第2题,生齐读题目,指名板演。订正时说:说说自己是怎样想?
3、第3题,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生画在书上,师巡视,回答时分别说出每题的规律和计算方法。课件演示正确答案。
四、生活万象,再现规律
点击返回。师:大自然中也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一起看一看。(看到了什么?)
师:看完以后,同学们能否感到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到数学的美、规律的美呢?
五、全课小结,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有关规律的问题?
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小编推荐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找规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区四小平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升旗和上体育课的时候都是怎么去的?
生反应(排队)
师: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快、静、齐)
师:不仅同学们会排队,小动物们也会排队,大家请看。(投影)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有规律)
师:这种排列规律是我们在一年级学习时发现的,这种排队规律是比较简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找一找更复杂、更漂亮的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排队,引出动物的排队,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样设计可以比较自然的导课,从动物的排队入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反应。
1.师:来看看这些小动物在排队中过程中,它们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看来这些动物排队的变化规律有些复杂,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研究,看看这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2)小组合作,研讨交流。
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师:如果我把这幅图分开,现在你能够发现怎样的变化规律?(生反应)
(3)重点引导学生能说出横着看的规律。(提示:先要看从第二次开始动物的位置都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变化说出规律。)
(4)让生上台演示动物排队的变化现象,帮助生理解掌握规律。
师:现在,规律已经掌握了,你能按照刚刚发现的规律说出它们第五次排队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动物的排队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先找动物在排队中的变化规律,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让学生去找其他的排列规律会更简单一些。)
2.师:很好,不仅小动物会排队,漂亮的图片也会排队,大家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发现图片在排队时的规律吗?
让学生观察,自由发言说发现。
师:你能按照这个规律,说出第四排的排列情况吗?
3.找方砖的排列规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不错,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些方砖在排队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生反应
师:你能根据这种规律说出第四行吗?第五行呢?第六行呢?
师:现在这几行都怎么样?(和前面的重复)
师:如果按照这种规律继续排出第7行、8行、9行……,你猜会是什么样?
投影展示
师:看到这种效果,你有什么感觉?(漂亮)如果用这些方砖给你们家铺地板怎么样?
师:看来像这种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方砖的排列中让学生发现了循环排列,在不断的循环后,让学生感受到方砖排列的很美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规律的排列可以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体现了学习找规律的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找出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第4组。
(1)让生观察说规律
(2)画出第4组,投影展示。
2.请你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习题和方阵的形式不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方阵规律的约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寻找规律;第三题设计图案,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去做数学。)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找规律(新课标二下)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规律(新课标二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

[教学目标]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猜一猜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有数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

表格,学具,星星,动物图片,水果图片及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学过“找规律”,现在,美术老师想给教室的墙面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选出了四种瓷砖(黑板出示瓷砖图案)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表格,把这4种图案的瓷砖有规律地放人表格里,正好摆满表格。

2.师:大家都设计好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同学设计的图案。(课件出示4幅图,前3幅是简单的排列规律,最后一幅是教科书第115页的主题图中的墙面)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从这4幅图案中找到了什么规律?你们认为哪幅图案设计得最有创意?

生:第4幅图设计得最复杂。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幅图的规律。

二、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放大的主题图──墙面。

师:请看,图案的第一行瓷砖的顺序是1号、2号、3号、4号,第二行是2号、3号、4号、1号,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行的1号在第二行变成了最后一个,其他的顺序不变。

师:好,请你们仔细观察第二行和第三行;第三行和第四行,它们之间又藏有什么小秘密,4人小组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生1:每种瓷砖都有4个。

生2:每一行4种瓷砖都出现一次。

生3:每一行的第一个瓷砖到了第二行就移动到最后一个。

生4:从左到右看和从上到下看都一样,竖着看每一列的第一个到了第二列就移动到最后一个。

2.看一看、找一找。

(课件出示表格)师:4人小组说说,最后两行的小动物按什么规律排队呢?(学生说,教师点击出示后两行的动物排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师:每一桌同学都有一袋图案或动物头像,请按照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在课桌上摆一摆,注意,要同桌合作,一人摆一行,开始。

师:摆好的同桌可以互相参观其他同桌的作品,说说有什么规律。

(学生互相说其他同桌是按什么规律来摆的。)

2.比较、发现规律。

(1)黑板同时出示教科书第116页的例1和“做一做”。

______

______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组图形的排列,请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图形的排列规律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4人小组说说,如果接着往下摆,该怎样摆?

(学生讨论)

师:谁上来摆一摆?

指名学生上黑板按规律贴图形。

四、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1.师: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现在,我们就来为美术室设计一组墙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有4张表格。本组组员的图形都相同,先4人小组讨论选出一种排列规律,然后本组的组员都按这个规律各自把图形贴人表格,最后,再把4张表格合起来,组成一个大表格,现在开始。

2.学生合作完成,展示作品,设计出的图案规律不定。

五、全课总结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倘若教师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让学生机械地跟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走,那么学生就不能进入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为美术室的墙面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现在,你们就是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的想象,说不定你的作品就会出现在校园里并获得大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升起来,个个动手在表格里摆图案,同时也起到了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2.欣赏数学美。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观。所以在导入主题图时,我并没有马上出示,而是在大屏幕上同时出示四幅设计图案,前三幅是按简单的规律排列图形,第四幅是课本主题图,让学生整体观察,自己评价,说说哪一幅图的设计最精细,最有创意,由学生选出课本主题图,课件再出示放大的主题图。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化难为易。

一年级的找规律,是对单列的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而二年级的找规律是对组合的方块图形的整体规律的认识,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给每种图案的瓷砖编上号码(1到4号),学生就能较快地发现数字之间位置的变化并能快而准地找出主题图中的图案排列规律。不但化难而易,突破了重难点,还为下一节课“由图形的排列规律过渡到数字的排列规律”做了铺垫。

4.观察对比。

在课本第116页中,例l和“做一做”是分开的,可是仔细观察对比后发现,例l的图形排列规律是前面的第1个图形移动到最后,依次循环;而“做一做”中的图形排列规律是最后的图形移动到最前面第l位,所以它们的规律正好相反。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例1和“做一做”同时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同桌交流,找出它们的图形排列规律。

5.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有位专家曾指出: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有实效性,要有合作的必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合作是:同桌合作,用星星或动物头像在桌上按规律摆放,每人摆一行。看似简单,其实是精心设计。首先,这个同桌合作出现在观察主题图发现规律之后,学生对刚发现的规律还较生疏,让他们马上按这个规律摆东西有一定难度。其次,每人摆一行,不但体现了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评价,当有学生摆错时,另一个学生则提醒他,叫他改正,最后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加深对新规律的认识。第二次合作是4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4张表格,本组组员的图形相同。先4人小组讨论选出一种排列规律,然后本组的组员都按这个规律各自把图形贴入表格,最后,再把4张表格合起来,拼成一个大表格。这个活动难度大,要求高,在讨论的时候,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时候,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发挥;当4张表格合成一幅大表格时,学生充分尝试到成功的乐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及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找规律(人教新课标二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人教新课标二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设计思路:

1.“看规律”,从教材情景图导入,充分观察,充分交流,充分评价。

2.“识规律”,感悟图形排列特征。

(1)排队游戏模仿规律,感受规律;

(2)前到后,后前移(例题,摆水果图);

(3)后到前,前后移(做一做);

3.“做规律”,用规律知识创造生活美。

4.“赏规律”,感受有规律图形的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小雯和小婧两位小朋友就用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看!这就是小雯布置的房间。(电脑出示:小文的房间)

提问:谁发现了房间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

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婧看见小雯把房间布置地这么漂亮,他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电脑出示),我们一起到小婧做客?(好)你看!这就是小婧布置的墙面和地面,可是,这里有规律吗?(生反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规律吗?如果有,有什么规律,先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3分钟后,谁来说?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说规律,注意语言表达清楚。

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墙面的规律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2.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师:墙面的图案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地面的图案呢?(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墙面和地面的规律,真棒!下面我们休息一会,来玩个游戏,用我们刚才学习的规律来玩一个排队游戏,怎么样?

游戏玩法:五个学生为一组,五个人轮流做组长,负责下指令,其他四人按要求排队。用ABCD代表四个组员,组长下指令:让B排第一,该怎样排,组员按指令行动。(请一组示范后其他小组在组内活动)

2.教学例1(第一关,摆一摆)。

过渡:为了让我们玩得开心,小婧为我们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有胆量挑战吗?(有!)

出示例1:◇◆□■◆□■◇□■◇◆________

(1)请学生按规律,利用学具卡片摆出第四组图形。

(2)请学生说规律。

(3)如果让你接着摆出第五组,你会摆吗?试试看!

(4)在这五组中,你发现哪两组是相同的。(师:经过了几次变换,从第五组开始又重复了前面的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

3.摆水果图。

过渡:好客的小婧很高兴大家来参观他的房子,所以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刚才这两道题,做对的举手,哇,还真不少,顺利攻下第一关。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

4.画一画(第二关)。

填写书本115页例1并完成115页“做一做”

做一做:☆★○●●☆★○○●☆★______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第三关)

创作游戏:谁是小小设计师。

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当作小手帕),利用老师给的学具为小手帕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

(1)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

(3)互相欣赏作品。

五、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机动)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我们一起看一看。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找规律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一样,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也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都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找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4、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图案。
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现象到处都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刚才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有规律图案,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1234、4123、3412、。
3、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4、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学目标设计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整节课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与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又通过组织学生“拼摆与画画”,渗透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大部分学生从开始摆出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到接受新知识一步步在交流中学会一种又一种图形移动的规律;少数程度好的学生在其他学生学习他们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同时又尝试在前面的基础上迁移性地创造出更多新的规律。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请三位学生上台来做。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课件出示)
3、动物园在开运动会,小熊、兔子、猴子、青蛙都来参加了
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3、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题
2、猜一猜:小调皮及聪明屋。(课件出示)
3、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图形中寻找规律。图形中的规律是抽象的,用来描述图形中规律的式子是由一些数学符号组成的,它是枯燥的。我们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并学会应用这些规律,就必须要借助具体的模型,并且一定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图形,并组织学生用一根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一条边摆出两个三角形。在学生回忆时质疑:图形中是否隐含着规律。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谈发现。学生深刻感受到独立排列摆出的两个三角形与连接排列摆出的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变化”的操作中直观展示“公共边”,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学习本课新知的认识停靠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处于一种对知识渴求的状态,这时是教学新知,引导探究规律的最佳时机。在这里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接着,在用正方形连接排列的图形中寻找规律,这个活动中学生会迁移在连接排列的三角形中找规律的方法和经验,轻松地与老师共同完成列表,进行分析找到规律,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和巩固。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五边形和六边形连接排列的图形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这里是对已有经验的再次迁移,是数学思考方法的再次运用,是对图形中规律的拓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本节课图形中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小学生认识规律,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成,用多种思考方法探究规律,并在分析中表述抽象的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找规律。
第1题,接着再画出5个珠子。
第2题,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图形。
第3题,在横线里填数。
471013
200180160120
2、游戏:接规律画几个图形,让你的同桌接着画下去。
3、导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1)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
(2)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11+()=(),肯定是11+5=16
学生汇报后,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出示课件:请你接着往下画一组。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独立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7——p118页(完成练习二十三)3—7题
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数轴上的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指名交流,再在书上填写。
第5、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拓展提高(出示课件)
按规律填数:(1)1248()()()
(2)134711()()()
(3)149()()()
(4)你能判断出动画挡住几个圆吗?
教学反思: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接下来P.116页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4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11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找”规律,学生很快根据图形这些规律,接着我马上引导还有数字规律,其它规律找等等。从中得出结论。我还能能让学生从观察规律、发现规律,引导“联系生活”。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总之,整节课对学生有提示性、启发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的常规与学生学的常规都严谨有序。学生参与的面要广,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吸引着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

二年级下册《找骆驼》学案


二年级下册《找骆驼》学案

教材分析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冀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学情分析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课文边画出重点词语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老人是根据什么判断骆驼的特征并指点商人找回骆驼的。

难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中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深入品味,读中感悟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五、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七、总结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是否丢失过自己心爱的东西呢?心情怎样?你会怎么做?

2.师: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峰骆驼,他也很着急。

(出示课件:商人焦急的图片)怎么办呢?他最终找到了吗?

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你就会明白了。

教师提朗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不多、丢字;不认识的字词学生可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

3.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以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课件展示)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填一填,说一说:(出示课件)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深入品味,读中感悟

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3)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师:你从老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智慧?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2.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

1.师:同学们,你能帮商人写一个寻物启示吗?

2.交流想法,教师总结

3.写入采蜜集、小笔头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字的占格和间架结构,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七、总结

1.(课件)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学生自由读文。

2、同桌互相读课文,并简述故事大意,用最简洁的语言商人是怎么找到骆驼的。——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4、学生分段读文,思考:“老人知道了骆驼的那些情况?又是如何知道骆驼的情况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说一说。

5、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6、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7、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8、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9、集体交流

拓展延伸、写寻物启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把课堂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10、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情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不仅可以提高识字词的能力,而且培养自主意识。

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检验学生认字情况,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交流和讨论,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提出中心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设计意图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18找骆驼

商人

老人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蜜缺了一颗牙齿

认真观察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

理清课文思路,深化主题。

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学教案

春天像个淘气的小姑娘,躲躲藏藏,我们认真地找啊,找啊。桃花红了,那是春天的笑脸吧?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要求:

1、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找春天——培养说话能力(课前进行)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生推举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到校园里去观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边观察边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亲眼看看春天的景象,从而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有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说话能力。

2.小组汇报观察到的春天景色。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景色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听清要求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更要及时表扬说话完整、发言积极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说的乐趣,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规范他们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画春天——培养思维能力(课内进行)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儿童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学生在观察春景后,让学生每人画一幅春景图,把自己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

学生画时,教师应巡回指导画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让画得好的学生帮助他们画出满意的图画。学生在画画中感知、领悟春景的美丽。学生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以及能力在实践中被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

三、议春天——培养交际能力(课内进行)

1.小组讨论——春天在哪里。

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画了些什么,从哪里能看出“春天”来。目的是让学生把看、画、想这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重在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展示作品——美丽的春天。

分组展示图画,并介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各组比一比,哪个组画得好、说得好,教师给予表扬。再从各组画中选出几幅春天特征明显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一说春天什么样?春天美不美?

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表达的欲望强烈。这就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展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对照插图——美在哪里。

出示课文插图。彩色的图片,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说说图上哪些地方表现了春天?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到部分或从远到近),然后同桌互说,指名说,教师总结。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画与书中插图对照着看,评一评,图中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和我们看到的一样不一样,使学生通过评议,在认识能力、说话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四、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课内进行)

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春天的美丽,学生边学边表演。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拍、使学生领悟出“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的真谛。此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找春天、画春天、议春天的过程,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尽情地说出来,给学生一个释放语言能量的机会。教师不必提出要求,要让学生说得轻松、自在。

五、创设情境——提高表达能力(课内进行)

1.利用声、像创设情境。

教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如录下流水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等),准备好的幻灯片(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训练。训练时,让学生耳听录音、眼看图画展开想像;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耳、眼、脑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跃,大家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使训练质量得到保证。

2.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欣赏《春之声》《春光美》等名曲。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真切的画面,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再让学生说,学生眼前有了鲜活的情境,心中有了真实、具体的感受,说的兴趣会更浓。此时,他们的想像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

课前分析: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

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

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前,

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内心感受。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

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

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

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

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提供了自

由学习的情境。】

对话平台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

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

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在浓郁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引导发现,畅谈收获,使学生体验到“发现学习”的快乐。】

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利用动作、绘画、语言情境等方式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提

高了自主识字的质量。】

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

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结合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初春的特点,体会课题中的“找”字,初步感受发现的乐趣。】

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

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发挥家庭教育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时

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自愿展示学习收获,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

句。

【多种形式感悟读文,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拓展课外学习资料,促进语言积累,增强学生学

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性。】

背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

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此环节融听、想、品、背于一体,使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多层面、立体的审

美和积累。】

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为他们搭建广阔的展示平台,在丰富多彩的“寻春、赞春”

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发现的快乐,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

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朱自清的《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

星星,还眨呀眨的。

【课后反思】

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同学通过看、听、说、读、做、写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同学的自主、探究精神,丰富同学的语言积累。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春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音乐曲目《春天憧憬曲》,各类春景的CAI课件。

2、画一画春天中的各种花儿、草儿、树芽儿……并剪下来。

3、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资料(图片、照片、诗歌、散文……)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象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教师播放CAI课件的局部内容)

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绽放的花朵,嫩绿的小草,还带来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我们一块儿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吧。(教师板书课题。)

点评:春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但教师引入时只播放一点点春花、春草的景色,让同学意犹未尽时萌生“找”的愿望,此时教师和时揭题,从而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春天还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教师配乐范读。)

2、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啊!请大家自身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自身最喜欢读的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一评。(3~4名同学读,教师注意引导同学从正面评价。)

4、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点评: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有效地进行识字,在初读的过程中,通过生生评、师生评,使师生的评价成为同学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1、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到了,找出来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指名读。)

你知道“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吗?能做给大家看一看吗?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演示课件。)

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一读。(2~3名同学读,教师注意提示疑问语气,必要时可范读。)

2、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的四人小组内读一读,一人读一句,比一比谁读得棒。注意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加上自身的表情。

(实物投影4~7自然段。)

⑴教师选择一小组来扮演读,生正面评价,提出建议。

⑵教师演示课件扮演读。

⑶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

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再全班交流。

⑷全班起立,扮演读4~7自然段。

点评:这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同学在自主读、合作读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同学用扮演读的方式来读这局部,目的是让同学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感知春天的动态美。

3、你还从哪些句子知道春天来了?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把你的理由讲出来。指名读,说理由。

4、是啊,美丽的春天来啦!(教师播放课件,和同学一起小结过渡。)

师:百花开放了(生:我们看到了她);百鸟鸣不停(我们听到了她);花儿开放,清香扑鼻(我们闻到了她);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我们触到了她)。

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春天真是无处不在!

点评:同学在不同形式的读的过程中认识了春天,从图画和音乐声中激发起读的愿望,教师和同学一起的声情并茂的小结,让同学真切地感到春天来了,春天就在自身的身边,从而掀起课堂气氛的高潮。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大自然中的春天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溢幻想,小朋友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除了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色以外,老师课前请小朋友收集的有关春天的资料,都带来了吗?

2、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你的小伙伴介绍春天的美。(同学在四人小组长布置下有序地介绍。)

3、哪位小朋友上来向大家介绍?(实物投影相关的资料。)

4、评出“小小收集家”、“小小介绍家”。

五、合作分行,拓展思维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象,让我们留住春无,让春光打扮我们的教室吧!

师生合作在教室的展板上贴画,一起完成《春之味》图画。

点评:这两个环节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资料,师生合作完成图画,不只有效地培养了同学收集处置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使课内课外自然地沟通起来,提高了同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找规律》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规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老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

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

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小兔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如果相同,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师: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图形一个间隔,间隔数少一。

生:因为最后一个图形没有间隔和它对应,所以间隔数少了一。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老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2)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3)栽树问题

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如果在河的一边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比较。

(4)规律延伸。

请10位女同学在讲台前站成一排。

师:请男同学站在每两个女同学之间形成一一间隔排列。

有9位男同学站在列中。

师:有请两端的两位女同学慢慢把队伍拉成一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这时没形成一一间隔排列了。

生:因为原来两端的女同学之间又出现了一个间隔。

生:还得在这之间站进一个男同学。

生:男女生一样多了。

(5)对比练习:

如果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1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两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14棵,有的同学说15棵,还有的说1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发现规律

c:汇报小结,和刚才男女生站队一个道理。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一样多

(5)提高练习。

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多少分钟?

时钟6时敲了6下,5秒敲完。那么,这只钟12时敲12下,几秒敲完?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教案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共八个自然段,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可以通过“唱”、“认”、“读”、“画”、进行教学设计。

一、唱——激情入境

首先,引趣揭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画面中,全班齐唱《春天在哪里》初步体会春天的美。学生感受画面,他们高兴地说:“春天来了,春天真是太美了!”通过上述条理性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陶醉于绚丽多彩的春景之中。

二,认——学习会认字

本环节主要采用的是齐心协力认读这些字,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孩子们会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编故事等多样识字方法,能够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迅速记字。步骤基本按照标拼音,不标拼音,打乱顺序,组成词语进行练习。

二、读——弄懂课文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安排学生看视频听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的熏陶,体会春天的美。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1)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画出生字。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二、三段可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教师问: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

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课文四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四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这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春天的哪些事物。这四个句子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在读的环节中,同时设计说的训练能力。让孩子们说出这四个句子都用到了“那是…..吧?”这个句式。并让学生们运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其他句子。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画——寓教于乐

绘画,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内容及想法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鼓励大胆想象,使其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如,教完《找春天》后,让学生动手画出心目中的春天。这样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而且会画面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真实体现出学生对秋天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找春天――培养说话能力(课前进行)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生推举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到校园里去观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边观察边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亲眼看看春天的景象,从而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有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说话能力。

2.小组汇报观察到的春天景色。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景色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听清要求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更要及时表扬说话完整、发言积极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说的乐趣,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规范他们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画春天――培养思维能力(课内进行)

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儿童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学生在观察春景后,让学生每人画一幅春景图,把自己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内容画下来。

学生画时,教师应巡回指导画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让画得好的学生帮助他们画出满意的图画。学生在画画中感知、领悟春景的美丽。学生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以及能力在实践中被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

三、议春天――培养交际能力(课内进行)

1.小组讨论――春天在哪里。

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画了些什么,从哪里能看出“春天”来。目的是让学生把看、画、想这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重在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展示作品――美丽的春天。

分组展示图画,并介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各组比一比,哪个组画得好、说得好,教师给予表扬。再从各组画中选出几幅春天特征明显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一说春天什么样?春天美不美?

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表达的欲望强烈。这就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展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3.对照插图――美在哪里。

出示课文插图。彩色的图片,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让学生说说图上哪些地方表现了春天?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从整体到部分或从远到近),然后同桌互说,指名说,教师总结。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画与书中插图对照着看,评一评,图中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和我们看到的一样不一样,使学生通过评议,在认识能力、说话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四、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课内进行)

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春天的美丽,学生边学边表演。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拍、使学生领悟出“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的真谛。此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找春天、画春天、议春天的过程,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尽情地说出来,给学生一个释放语言能量的机会。教师不必提出要求,要让学生说得轻松、自在。

五、创设情境――提高表达能力(课内进行)

1.利用声、像创设情境。

教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如录下流水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等),准备好的幻灯片(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训练。训练时,让学生耳听录音、眼看图画展开想像;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耳、眼、脑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跃,大家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使训练质量得到保证。

2.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让学生欣赏《春之声》《春光美》等名曲。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真切的画面,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再让学生说,学生眼前有了鲜活的情境,心中有了真实、具体的感受,说的兴趣会更浓。此时,他们的想像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小语吧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均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小语吧",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小语吧"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二年级上《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形象地写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几个阶段的形体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在一起去捉害虫的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几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第2自然段写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很羡慕,于是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第3自然段写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第4、5自然段写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第6自然段写小蝌蚪成了小青蛙,它们跟着妈妈一起去捉害虫了。根据以上教材特点,我把这一课分成了3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会8个生字,②知道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妈妈,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第二课时目标:(1)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朗读对话的方法。第三课时目标:①生字书写,指导编排课本剧②对有关作业进行指导。

二、说教法学法:

(1)本课由六幅精美的连环画组成。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想象,通过看图说话、想象说话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平台,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首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图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做一做,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

2、通过看图想象说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看到鲤鱼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捕食,他们也希望自己也能和妈妈在一起,跟妈妈学本领。

3、对话朗读,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知道小蝌蚪们很讲礼貌,鲤鱼妈妈和蔼可亲,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4、因为二、三两个自然段比较相似,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追这个动词,体会小蝌蚪见到乌龟时兴奋急切的心情,以及从乌龟的话中他们知道自己的妈妈大眼睛、绿衣裳。

5、通过提问:为什么你们就那么肯定青蛙就是你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发现小青蛙会动脑筋,他们把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结合起来,再看看自己,所以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

6、在学习第五段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分成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小蝌蚪的动作语言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兴奋、快乐、激动的心情。再让学生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从而引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7、夸夸小蝌蚪是想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体会,小蝌蚪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8、最后安排青蛙妈妈说话这个环节,是想让孩子们对青蛙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青蛙,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青蛙。

《二年级下 找规律 ,》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3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